平顶山工程地质
㈠ 平顶山 建筑工程上什么样的地质需要爆破
爆破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应用很广,但在工程上的应用无疑是最重要、最版常见的,采矿开权山,修铁路、公路用钻爆法来开掘隧道,水利工程上也用一些,现在城市里面也使用了,拆除楼房。
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破坏某种物体的原结构,这种“破坏”效果不是其他方法能代替的,它虽然不是独立完成一个工程,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工序,特别是石方开挖、矿山开采等工程缺少了这个工序还不行。
㈡ 需求 平顶山叶县的水文地貌气候植被工程地质等情况
我发到你邮箱吧
㈢ 平顶山青草岭水泥灰岩矿()
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北约20公里的平顶山市西区与鲁山县交界处,矿区面积2.5平方公里。该矿区为河南省较大的水泥原料基地之一。
矿区内地形差异不大,属低山丘陵区。矿床赋存于中寒武统张夏组中,呈层状、似层状,近南北方向展布,倾向西,倾角较陡。
矿体由张夏组中鲕状灰岩、豹皮状灰岩组成,矿体平均厚达120米左右。整个矿床形态及地质条件较复杂,但出露较好,分布集中,矿床规模大,亦属较理想的水泥灰岩矿山。
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前人几乎没有什么开采。只有零星的个体开采制作石磙、门墩、建房基石等。60年代以后,有集体或个体开采烧制石灰用。1977年,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区测队测制1∶20万平顶山幅区域地质图,对该地区地层进行了较系统地划分。但对该区非金属矿资源研究较少,介绍笼统。
1979年,河南省建材地质队专业找矿组周宰星、黎吾康、余振江一行3人前往平顶山、鲁山、宝丰一带对寒武系底部地层进行石膏找矿。在平顶山市西区与鲁山交界处,娘娘山—青草岭一带的下寒武统辛集组含磷-膏层位之上,发现中寒武统张夏组为一套适合作水泥原料的碳酸盐岩建造。经踏勘确认该层是组成青草岭山体的主体岩层,厚度大,延伸远,矿量集中,规模巨大,具有可观的潜在价值。踏勘中实测了一条地质剖面,采系统拣块样15件,其主要有益有害组分CaO平均含量51%,MgO为1.84%。矿石质量优良,适宜作水泥原料,初步确定青草岭石灰石矿山作为水泥原料利用的前景。随后,由周宰星找矿组编写了《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区)青草岭矿区水泥灰岩矿普查地质设计》。设计经队技术负责人刘友庚审批后,由邵德正地质组于1980年付诸实施。普查工作于1982年结束,样品化学分析结果CaO、MgO含量均符合要求,但K2O、Na2O含量偏高,影响了矿石质量,工作就此搁置。
1982年10月25日,平顶山水泥厂建成投产,年产30万吨。但由于资源没有查明,原来准备使用的香山寺、孔山两矿山,经勘探只有储量1000万吨,而且地质条件复杂,溶洞裂隙发育和地表覆盖层厚,剥采比较大,故水泥厂投产不久,资源即告危机,该厂便和河南建材地质队联系,要求寻找接替矿山,解决资源问题。
1984年,平顶山水泥厂和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河南地勘大队(即前河南省建材地质队)经过商议,决定在青草岭一带开展进一步地质工作。
1985年3月,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河南地勘大队一分队对矿区进行了详查地质工作,由吕诚定担任组长。详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9条勘探线,对原来的工程进行加密。并布置5个钻孔,了解深部矿石质量情况和矿体沿倾向的厚度变化情况,取样1630个。同年10月份,野外地质工作全部结束。详查工作进一步证实了青草岭矿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但规模大(超亿吨),连续性好,矿量集中,覆盖层薄的水泥灰岩矿床。而K2O和Na2O偏高的问题,可通过采用新工艺解决。因此,确定该区为有巨大工业价值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
1985年末,国家建材局河南地勘大队会同合肥水泥设计院和平顶山水泥厂初次拟定了矿区勘探工业指标。1986年3月,野外勘探工作全部展开。因勘探中发现ZK1101号钻孔内有大量裂隙土,含量达52%,该队即向平顶山水泥厂和设计院介绍了施工中发现的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共同就当时的地质资料,对矿山重新进行研究分析,对原定工业指标进行修改,并对主矿体加深控制,对裂隙及岩溶分布情况进行物探查明。12月初,勘探野外作业全部结束,于1987年4月提交了青草岭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探明水泥灰岩储量1840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占59%,Ⅰ级品占83%。
该矿床的发现为平顶山水泥厂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国家计委批准了平顶山水泥厂扩建年产100万吨的立项计划。现这一工程已建成投产,从而使平顶山水泥厂成为目前河南省最大的水泥厂,也是全国最有名的几家水泥厂之一。它的建成投产为缓解豫西、豫南地区水泥紧张状况、振兴河南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为了表彰河南省地勘大队在找矿方面取得的成绩,1986年授予该队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床勘查与找矿成果三等奖,1991年,国家建材局地质公司又授予该队“青草岭水泥灰岩矿区地质勘探成果三等奖”。
㈣ 平顶山地质介绍
地理环境 与水文地质 你可以到内http://www.pds.gov.cn/
这里看容看
㈤ 平顶山煤田()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中部,分布在平顶山市的市区及所辖叶县、襄城县、郏县、宝丰县境内。北接禹州煤田,西连韩梁煤田,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40公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烟煤基地之一。
煤田内现有井田及煤矿18处,即平顶山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五矿、六矿、七矿、八矿、九矿、十矿、十一矿、十二矿、十三矿、寺沟小井、平龙普勘区、首山普勘区、十三矿外围、香山煤矿。此外,还有一些小煤窑。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共含煤9组,43—53层,最多可达88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13层。山西组二1煤、二2煤为普遍可采煤层,上石盒子组四2煤、四3煤、五2煤为大部可采煤层。煤种以肥煤、气煤、焦煤为主,其次为瘦煤。
平顶山古时即有小窑采煤,所采煤层为上石盒子组薄层煤,始于何时无据可查。据新编河南省志煤炭工业志载:“雍正年间,平顶山腰有关家、陈家、山西李家3处煤窑。嘉庆年间,平顶山吴寨村任宗义开竖井一对,深各约100米,煤炭产量多、质量好,日收铜钱数斗。”同治年间,叶县志载“平顶山采煤,东南郡邑多赖此而炊。”上述记载说明,平顶山的煤在清代屡有开采。但平顶山位于宝叶襄郏四县交界地带,采煤业仅可供附近农民烧饭,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该地一直比较荒凉。
1938年9月,河南地质调查所派技士曹世禄调查鲁山、宝丰、临汝、郏县等处煤田地质,调查范围涉及今平顶山煤田,著有《叶县平顶山煤矿地质》。但是,此次调查时间甚短,范围也小。根据民采小窑情况认为,该地只有煤矿储量12.5万吨,无大规模开采价值。
1946年,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急需机车燃煤,铁路局与郏县民生煤矿公司筹备合组宝叶煤矿公司,特邀河南地质调查所进行调查,曹世禄于11月再次前往。这次,调查较第一次细致,认识也大不相同,其编写的《河南宝丰县煤田地质简报》刊登于《河南省地质调查所三十五年度工作简报》中,认为东部产煤区在擂鼓台、平顶山一带,西部产煤区在张八桥及大营等处,煤层已知开采者9层,有烟煤、半烟煤、无烟煤,估计储量为6250万吨。擂鼓台、平顶山一带为今平顶山煤田范围,张八桥、大营属今韩梁煤田。
在初步认识到平顶山一带的煤有希望后,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张人鉴与曹世禄一起于1947年在宝丰县姚孟乡东姚家岭和黄山寨间定下第一批钻孔,并于7月14日安装好第一台钻机正式开工。使用的钻机是河南地质调查机构拥有的第一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钻机。该钻孔于当年12月份钻至117.04米后,因钻杆用尽而停钻。共见煤2层,厚度分别为1.95米和0.42米,在1948年出的《河南省煤矿志》中估计该煤田储量为1亿吨左右。1949至1950年上半年,又打钻孔2个,深度分别为177.64米和188.37米,共见煤13层。其中,便于开采的煤2层,厚1.98米和1.77米。深部煤层限于当时钻机条件无法探到。1947—1950年,共打钻孔3个,总进尺483.05米,为以后对该煤田远景的评估和大规模勘探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1950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需要,河南省人民政府特邀河南藉地质学家冯景兰、张伯声来豫调查地质矿产。冯、张两教授与河南地质调查所全体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豫西矿产调查队,于6月19日至30日对平顶山煤田进行了12天调查。由冯景兰执笔编写了《河南宝叶襄郏平顶山煤田》报告,报告中地形地质图由韩影山、阎廉泉等测制,钻孔柱状图由曹世禄等编绘。这个报告在进行地层与煤层对比和构造研究的基础上,估算埋深500米以内煤储量达7亿吨,500—1000米煤储量4亿吨。冯景兰的报告中,设计钻孔60多处。建议“应速深钻详测,以为大规模开采之依据。”并着重指出:“平顶山煤田可能证明是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田,并可能发展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数一数二的大煤矿。……本区煤质佳、储量多、距武汉近,可能发展成华中钢铁厂最重要的燃料库。”这次调查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195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副主席牛佩琮特为调查报告写了缘起,称这次调查“测成1;1万宝叶襄郏煤田地形地质图,明示地质构造,详估储煤总量,肯定其经济价值,是这次工作者和政府的一大收获”。
1951年,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令中南地质调查所派人前往核实,由开封分所的韩影山和长沙分所的刘元镇共同前往调查,编著了《宝叶襄郏平顶山煤田地质》,结论与1950年的调查结果无大出入,但认为储量可能还大,估计为13亿吨。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执行,中南地质局四○一队就于9月在平顶山成立了,王先锋、李汝生先后任队长,韩影山任技术负责人。为确保找到急需的炼焦煤煤田,10月又成立了四○三队对禹县煤田开展普查,后因工作证实不适于炼焦而暂时作罢。1954年11月,大连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编出《叶县平顶山矿区煤质分析资料》,证实平顶山的煤适于炼焦,因而加速对其勘探。1955年初四○三队撤销,其技术负责刘元镇调到四○一队与韩影山共同负责技术工作。同年6月,由刘元镇、韩影山执笔编写出河南省第一份资料齐全的正规的煤矿勘探报告,即《宝叶襄郏煤田平顶山矿区地质勘探报告书》,提交工业储量2.5亿吨。当年8月,即为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平顶山矿区是河南省第一个系统地打了大量钻孔的矿区,钻孔80个,总进尺24000米左右,取样、化验、水文地质工作都很详细,并初步开展了测井工作。1954年,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管理处组织了地质部第一个测井队,与四○一队配合进行煤田电测井,或为河南省物探工作的开端。
1956年,四○一队改名为平顶山煤矿勘探队,继续提交了平落矿区精查地质报告、龙山庙和郝堂矿区勘探报告。到1957年元月,又提交了马棚山、高皇庙矿区勘探报告。这些勘探报告为平顶山建设成中原煤炭基地提供了资源依据。1957年3月26日平顶山市正式宣告成立。
1957年7月,平顶山煤矿勘探队又改称河南省地质局平顶山地质队,到1958年3月再更名为豫西地质队,在继续提交了香山寺和红石山矿区勘探报告后撤离了平顶山,那时平顶山市已初具雏形了。该队从1953年9月成立起至1958年撤离止,共提交平顶山煤田工业储量9亿吨以上,为平顶山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五矿、七矿、十矿、十二矿、香山矿等井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9—1967年期间,平顶山煤田先后由河南省(中南)煤田地质局一二五(一○一)队、一二六队及物测队进行勘查。一二五(一○一)队(技术负责李志坚)对平顶山—龙门口、辛店、九宫山等区进行普查找煤。物测队配合矿区勘查开展了地震和电法勘探,推测辛店断层以东、首山以南有隐伏煤系地层。一二五(一○一)队刘乃坝依据物探资料在辛店断层以东、首山以南隐伏区发现了辛店含煤区(现平八矿),获新增储量2亿多吨,并初步查明煤田北翼九宫山含煤区(现平十三矿),提交了4亿吨普查储量,为煤田东延北扩做出了贡献。一二六队(技术负责陈义方)对八矿、九矿进行了勘探,对香山寺矿进一步做了工作。此外,平顶山矿务局对六矿进行了补充勘探。这期间,共提交工业储量约7亿吨。
1975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一队(技术负责景金城)编写了十三矿(原九矿东部)精查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储量2.62亿吨。1978年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四队(主任工程师刘乃坝)编写了十三矿(西部)精查勘探报告,计算储量总计达5.37亿吨。1984年,因设计首采的七4煤只达详查程度,需再做工作,就由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地质四队(总工程师朱泽恩)对十三矿进行了二次补充勘探,探获设计首采的七4煤精查储量4479万吨。1987年,平顶山矿务局提交十一矿勘探报告。1988年,煤炭部一二九队提交一、四、六矿深部扩勘地质报告。
截至1991年底,平顶山煤田累计探明煤炭储量52.35亿吨,保有储量48.18亿吨。平顶山煤田原煤产量达2000万吨以上,居河南省各煤田首位。
平顶山煤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密相连。当地古时虽有小煤窑,但只采浅部,产量又少,不引人注意。1947—1950年的调查和普查钻施工,为煤田的发现提供了线索。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找到合适的煤炭资源以作工业发展的能源,遂促成冯景兰、张伯声两教授的豫西之行。以冯、张两教授和河南地质调查所技术人员组成的豫西矿产调查队详测剖面,致力于地层和煤层的对比及地质构造的研究,特别注意从总体上把握煤田的规模。冯景兰教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入分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肯定了煤田的远景,并命名为平顶山煤田,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和豫西矿产调查队的工作成为大规模组织地质队伍进行煤田勘探的先声。至1953年,国民经济初步得到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提到了日程上,煤质好、交通便利、距华中钢铁基地武汉较近的平顶山煤田理所当然地成为首批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1953—1958年,四○一队的勘探工作提供了第一批进行大规模煤炭开采所需的工业储量,平顶山煤田的价值被肯定,使长期以来荒凉贫瘠的宝叶襄郏四县接壤的平顶山一带迅速改变了面貌。一座座矿井相继建起,大量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新兴城市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今天的平顶山市已经发展成为有数十万人口、年产2000多万吨原煤,拥有炼焦、电力、纺织、化肥、化纤等许多行业的欣欣向荣的工业新城。
地质勘探工作者在平顶山市的建立与发展中,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鉴于地质工作者对平顶山市的卓越贡献,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平顶山市建立纪念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1年元月17日欣然命笔,为纪念碑写了“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题词。这纪念碑是纪念、是表彰,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是对从事平顶山煤田勘查的地质工作者的鼓励,也是对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和成绩的肯定。平顶山煤田这个中原中部大地的能源宝库的发现史和平顶山市这个新兴城市的蓬勃发展史就是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最好的例证。
㈥ 地质工程专业可以进平顶山什么单位
地质工程专业可以考公务员,也可以到当地勘察设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