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区中国石油地质
① 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环境如何
石油地质勘抄探工作多袭常年工作在外,相对比较辛苦。
石油地质勘探要多接触些实际的操作和多勤于野外踏勘。
如岩性的认识与识别,区域地质构造的认知,生油层储油层的地质构造,有利的断层结构,成藏构造,背斜构造等。对于在钻井过程中的地质人员要做到测井各曲线的分析,岩屑岩性分析,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分析等这些录井工作也可以帮助地质人员对地下构造,油藏分布有帮助,不仅做到会勘探也要会懂录井分析,这对勘探有很大提高的。推荐几本书给你:《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油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学》。
② 石油地质背景
低熟、未熟石油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据近年的研究及据文献的不完全统计,已在我国近20个沉积单元(盆地、凹陷及坳陷)中找到了低熟与未熟油气,而且大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在已知的低熟油气田(藏)中,产出层位涉及上二叠统至新近系(其中三叠系和下白垩统尚无低熟油产出的报导),大多分布在第三系。自生自储的特征较为明显。
在我国国内已发现产出低熟石油的盆地中,以半咸水湖相—咸水湖相—盐湖相沉积居多(王铁冠等,1995)。比较特征的淡水湖相沉积仅有景谷盆地和黄骅坳陷内的板桥凹陷。
景谷盆地的第三系沉积物中淡水湖相特征十分明显,主要由浅灰色细砂岩和褐黑色泥岩构成,含有丰富的介形类、植物和淡水螺及鱼化石,未见碳酸盐岩形成。
从景谷盆地原油的有机地化指标,如Pr/Ph与伽马蜡烷/αβ30藿烷的关系以及源岩中普遍存在的单甲基中间支链化合物(X化合物),占饱和烃组成的0.2%~0.4%,烷基环己烷和胡萝卜烷系列含量较低,含量<1%等特征,景谷盆地淡水湖相烃源岩Pr/Ph值较高(>1),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低;烷基苯含量高(1.0),烷基环己烷含量较低(0.7),甾类含量为13.5等特点都表征着淡水湖相沉积。这一点与其他产低熟石油的咸化湖泊沉积有着明显的区别。
景谷盆地虽然面积不大,在新近系沉积中可见煤线存在,表明其间曾有过短暂的沼泽化时期,但由于其地处亚热带,雨水及地表水丰沛,使湖区的存在时间相对较长,沉积并保存了足够的有机质,为形成油气田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盆地距物源近,搬运距离短,沉积堆积较快。不仅水生生物易于被保存,而且陆源有机物在搬运输入过程中损失量也较小,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保存。
③ 中国石油开采队地质电话
"中国石油开采队地质" 不是一个准确的单位名称,也没有与此象近的名称。
④ 什么叫做石油地质
石油地质,主来要强调的是油气自资源形成、运聚及保存等地质的条件。目前在油气勘探领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学科,它所涉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烃源岩(油气的来源)、储层(油气赋存介质)、盖层(阻止油气因地层压力向上泄漏的大锅盖)、圈闭(油气聚集的场所)、运移(油气从烃源岩生排之后的运输路径及动力)、保存(顾名思义,就是保存的条件了)。
⑤ 中石油的哪个地质勘探部门的收入和待遇非常高啊希望知道的达人给给我说得清楚下啊。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不过,很难进
⑥ 中石油勘探概况
车排子地区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现了红山嘴油田,80年代发现了车排子油田,90年代发现了小拐油田。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在红车断裂带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769×104t,探明含油面积80.1km2,当年产油量34.3×104t。其中,车排子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17×104t,探明含油面积30.0km2,年产油量7.9×104t;红山嘴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752×104t,探明含油面积50.1km2,年产油量26.4×104t。
中石化在车排子凸起区登记的西缘区块勘探程度较低,区内有中石油新疆分公司20世纪80、90年代施工的二维地震测线累计1900余千米,地震测网不规则,南部邻近车排子油田区地震测网密度基本达到2km×2km;北部地震测网不规则,基本达到2km×6km或4km×6km,但局部地区不成网。另外,区内还有8口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前期所钻的老探井,自南向北分别是艾4、户2、户3、车浅5、车浅1、车13、车8和车浅15井。其中,车浅5、车浅1、车13、车8和车浅15等5口井在钻探过程中均见到较好的油气显示,车8、车13井目前井口仍然有原油溢出。但对以上勘探资料掌握的较少,或者不系统。
⑦ 中国石油地质矿业六校有可能合并吗
应该来说不会。毕竟六校虽然都是狂野的大学,但是研究的方向其实不太一样,办学宗旨也不太一样。而且地理位置啊之类的,都不太适合合并。
⑧ 中国石油地质专家的结论是什么
对于中美陕北石油勘探的结果,中国地质家先后做出反应。1919年,丁文江首先指出:“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的工作已经表明是一种失败。”1921年,丁文江、翁文灏联名发表《中国矿业纪要》,文中强调:“中国油矿昔曾大促世人注意。自民国三年美孚合办探矿以后,乃颐以失望闻。然产油区域究属甚广,调查勘探亦究未详尽。则石油固自不失为中国有希望之矿产。”他们在分析陕、甘、新、川等省的储油希望后说:“吾国尚坐拥此广大有希望之油田,详加勘探,诚今日之急务也。”1928年,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无油可办。”谢家荣又进一步说:“……未曾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学原理,更作精密之调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一隅之失败,殊不能断定全局之命运耳。”中国的地质家坚信中国不是无油可办,而是勘探不周,石油仍是中国有希望的矿产。据此,他们结合中国的地质条件,展开研究探索,逐步认识到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认识到陆相地层可以生油。首先涉足这个领域的是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然后是潘钟祥。他们大量的相关精彩论述,为陆相地层可以生产大量石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认识到中国各个时代地层都可生成石油,时代较新的地层油量较多,希望最大。以谭锡畴、李春昱、谢家荣、黄汲清等为代表,都对当时国外一些地质家所说中国不可能生产大量石油的观点进行了澄清。
三是认识到有利的含油区域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以黄汲清、谢家荣、孙健初为代表,都对中国石油的生成、区域和发展前景,寄予了很大希望。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不仅拓宽了人们找油找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中国地质家对于在自己国土上勘探石油充满信心。
⑨ 中部地区石油地质概况
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准噶尔盆地中部注册登记了4个区块:中部1区块、中部2区块、中部3区块、中部4区块,在本书分别简称为中1区块、中2区块、中3区块、中4区块,位于盆地的深凹陷区,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白垩系—侏罗系。
本书主要是以中2区块、中3区块、中4区块的资料为主要来源,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的油气成藏特征。中2区块目前只有一口钻井,成1井,完钻层位八道湾组,未穿。中3区块完钻的井有永1井、永2井、永6井、金1井、屯1井。永1井完钻井深6400m,层位为八道湾组,未穿;永2井和永6井钻至西山窑组,未穿;由于在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发育不整合,永1井、永2井、永6井缺失头屯河组。金1井、屯1井只达到白垩系吐谷鲁群,没有钻遇侏罗系。中4区块完钻的井有董1井、董2井、董3井。董1井完钻井深5723.11m,完钻层位西山窑组(未穿)。完钻井董2井深5785.00m,八道湾组,未穿。董3井完钻井深6630.00m,下统三工河组(未穿)。
准噶尔盆地中石化中部探区包括中部1,2,3,4区块。由于这4个区块均位于盆地内的凹陷区,构造活动相对比较弱,因此,整个中部区块断裂和褶皱构造均不发育,构造特征相对简单。
2.3.1 断裂
中部4个区块断裂不发育,区内没有发育大的断层,基本上以层间小断层为主。其中,在中部1区块存在着有争议的几条规模较大的断层(有人认为是煤层尖灭线),在中部2区块内部没有发现断层,仅在东南邻区发育了白家海断裂;中部3区块断层发育相对较少,只是在该区块南部的奎屯南、沙湾东背斜构造和邻区独山子、安集海等地区发育了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中部4区块内目前发现断层30多条,几乎全部是侏罗系内部的层间小断层,只有个别断层向上断开了白垩系,其形成期主要在燕山期;断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偶见正断层;断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其倾向为南西或北东。
2.3.2 褶皱构造
腹部探区中部各区块由于处在凹陷的深部位,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比较弱,褶皱构造不十分发育,主要形成了横跨盆地腹部中部地区的大型、宽缓的车-莫古隆起,并在隆起构造的背景上发育了一些局部低幅度背斜和鼻状构造。同时,盆地在中生界沉积过程中受八大水系的控制,发育有一系列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因此,中部区块发育了较多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
侏罗纪沉积期,由于腹部地区燕山构造运动弱,本区侏罗系为大型缓坡推进型三角洲沉积体系,故岩性圈闭也比较发育。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由于发生区域性掀斜作用,构造圈闭幅度减小,有的圈闭甚至消失,这也就形成了目前低幅度背斜圈闭和小断层控制的断块圈闭主要分布于二叠系凸起的侏罗系中。
由于各区块的沉积、构造演化不尽一致,圈闭发育特点也不尽相同。
中1区块、中2区块早期发育部分构造圈闭,中晚期发育大量的岩性和地层圈闭。而对于主体位于凹陷的中1区块来说,侏罗系主要发育岩性圈闭;二叠系、三叠系的低幅度背斜圈闭则主要分布于二叠系隆凹接合部的莫西庄、沙窝地和征沙村等局部地区。
中3区块的构造圈闭较中1,2区块发育,而且集中于南部奎屯南—沙湾东一带,层位主要为中新生界,北部发育地层、岩性圈闭。
中4区块侏罗系内部发育较多的层间断层,形成了多个低幅度构造圈闭,其中以断块和断鼻圈闭为主,而侏罗系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岩性圈闭,白垩系内部则以断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为主。这充分表明圈闭的发育与构造和沉积演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区块所处的构造位置和沉积特征的差异性,造成圈闭发育的不平衡性。
2.3.3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
2.3.3.1 初始发育阶段(J1s)
在三工河组沉积时期,车-莫古隆起开始发育。在车-莫古隆起的南、北两翼,三工河组下部层系内砂体自北向南前积叠置,说明三工河组沉积早期隆升程度很小(或没有隆升),对沉积没有控制作用;三工河组上部层系内砂体在隆起南翼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自南向北叠置。三工河组沉积晚期车-莫古隆起已具雏形,并影响三工河组二段以上地层沉积。而层拉平三工河组后,八道湾组以下地层在原隆起高点的厚度反而大于两侧厚度,说明八道湾组沉积时车-莫古隆起尚未发育。
2.3.3.2 逐渐隆升阶段(J2x)
西山窑组内煤层自隆起中心向两翼呈退覆尖灭现象,说明J2x沉积时期最大湖泛面逐渐缩小,残留煤层等厚图也反映了向两翼厚度增大的趋势。西山窑组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上存在3个独立高点,厚度240~280m。上述现象反映西山窑组沉积时期,车-莫古隆起已在逐渐隆升,但隆升的幅度可能不大。
2.3.3.3 强烈隆升阶段(J2t)
西山窑组沉积之后,隆升强度增大,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之间存在削蚀接触关系,说明古隆起曾遭受剥蚀。头屯河组残存地层楔状尖灭的梯度大于西山窑组楔状尖灭的梯度,也暗示头屯河组沉积时期隆升的幅度在增大,致使古隆起之上头屯河组沉积的厚度减小。从头屯河组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上可看出,不但古隆起显著扩大,而且存在多个孤立的高点,厚度减薄,约为150~200m。
2.3.3.4 剥蚀改造阶段(J3)
车-莫古隆起上及盆地腹部缺失上侏罗统,而盆地南缘却存在齐古组-喀拉扎组,这说明车-莫古隆起遭受了剥蚀、改造,形成白垩系底界削截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底界等现象。在古隆起的西南缘,受红车断裂压扭性活动影响,古隆起遭受改造,断裂上盘剥蚀强烈,致使侏罗系—二叠系剥蚀殆尽,石炭系出露地表。利用地层厚度趋势外推法、声波时差测井曲线法估算白垩系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总剥蚀厚度达650m。
图2.3 车-莫古隆起演化历史图
(据漆家福,2005)
2.3.3.5 隐伏埋藏阶段(K—E)
至白垩世沉积时期,整个准噶尔盆地已基本被夷平,车-莫古隆起下伏埋藏,但仍然具有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低幅度背斜形态,只是在上白垩统—古近系沉积时期,高点逐渐向北迁移。
2.3.3.6 调整定位阶段(N—Q)
中部2,4区块位于车-莫古隆起的东侧,侏罗纪两区块均处在东倾的斜坡之上,但随着白垩系的沉积逐渐演变为西倾斜坡;而南北向上两区块则一直处在南倾斜坡之上。从平面上分析,中部2,4区块在车-莫古隆起的影响下,由原来的东南倾演变为现今的西南倾,构造变动相对较小。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车-莫古隆起对中部1区块的构造变动影响最大,而对于中部2,3,4区块的构造变动影响相对较小。这种构造变动将会对中部区块的沉积储层的分布、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及油气成藏和调整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