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工程地质勘察
㈠ 如何做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 图表 编制程序 岩土分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地质地貌概况
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
㈡ 工民建工程地质勘察中场地可分为几类
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专一级场地属(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
4) 地形地貌复杂;
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
4)地形地貌较复杂;
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 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简单场地):
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 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
3)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
4)地形地貌简单;
5)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㈢ 现场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1、选址勘察工作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判定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能否适宜工程建设项目。任务是通过取得几个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2、初步勘察的目的是: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方案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作出工程地质论证。根据选址报告书了解建设项目类型、规模、建设物高度、基础的形式及埋置深度和主要设备等情况。
3、详细勘察的目的是提出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各项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结论。
(3)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扩展阅读
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岩、土体位移范围、速度、方向;岩、土体内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内破坏面上的压力;爆破引起的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统的载荷变化等。此项工作主要是在论证建筑物的施工设计的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作用的观测则往往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
长期观测取得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可直接用于工程地质评价,检验工程地质预测的准确性,对不良地质作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㈣ 工程地质勘察
1.概述
工程地质勘察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它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旨在为工程建设的正确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实验、现场检验与监测等。工程地质勘察现场工作如图4-13所示。
2.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工程地质理论,通过系统地野外工作,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将所获取的资料反映在地形底图上,编制工程地质图件,为编写报告书提供准确依据。
图4-13 工程地质勘察现场
3.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是获取地下深处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也为野外取样、原位测试提供场所。工程地质勘探常用方法有工程地质物探、钻探和坑探等。
4.原位测试
在岩土体原有位置保持岩土的天然结构、含水量及应力状态条件下测定岩土性质称为原位测试。其主要方法有载荷试验、点荷载强度试验、压水试验、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回弹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图4-14)、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图4-15)等。
图4-14 静力触探试验
图4-15 十字板剪切试验
5.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为了正确取得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供设计和施工使用。室内试验有含水率试验、密度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渗透试验、击实试验、固结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及三轴压缩试验等。
6.现场检验与监测
现场检验与监测旨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监测工作如图4-16、图4-17所示。
图4-16 现场监测(沉降观测)
图4-17 现场监测(基坑变形监测)(http://www.senkee.cn)
通过检验与监测可以预测一些不良地质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以便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通过它对岩土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㈤ 工程地质勘察是干什么的
工程地质勘察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进行的地质测绘、勘探、室内实验、版原位测试等权工作的统称。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工程地质条件通常是指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勘察内容
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按工程设计阶段分步进行。不同类别的工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有一定工程资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阶段也可适当合并。
勘察方法和工作量
主要根据工程类别与规模、勘察阶段、场地工程地质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状况、工程经验、建筑物等级及其结构特点、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六个方面而定。
㈥ 一项工程去地质勘察部门干什么流程大概怎么样的工程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主要是查明工程场地范围内地下地层情况,确定各层土力学性质参数,如内抗剪强度,固容结系数等,为设计做为依据。
一般流程是先现场踏勘,然后cad布孔,再现场放样,安排劳务队伍现场取样或原位测试,然后收集资料,画平面、剖面图等,确定力学参数,做出勘察报告。
一般还要与甲方签订合同,去住建局系统备案,然后提交勘察报告给图审,回复意见。差不多就这样了
㈦ 各辅助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根据三门峡水利枢纽辅助建筑物总体布置方案,这些辅助建筑物包括有围堰、变电站、永久住宅区、汽车基地、混凝土系统场地、跨河公路钢桥、沉沙池、大安居民区、会兴(镇)居民区、灵宝筛分场及灵宝铁路专用线。为查明上述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总队于1955~1958年间陆续完成了上述各个建筑物地段内所需要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位置交通见图8),简述如下:
1.围堰
1956年5~6月,为了获得坝区初步设计第一期及第二期上下游围堰部分的第四纪岩层厚度、性质,并研究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在该地段内进行了试坑、土钻及试槽的勘察工作,基本上查明了围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由于技术设计中第一、第二期围堰个别地段的位置稍有变动,以及1956年勘察资料中对第四纪沉积层的透水性未能加以说明,因此,1957年5~6月间又在所设计的地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试坑及土钻的勘察工作,在于查明地基内基岩表面冲积层的砂卵石及局部覆盖在基岩面之上的坡积层厚度、颗粒级配、容重、渗透系数。此外,为了保证围堰和河床连接的可靠性,还需要查明围堰和两岸联接地段处的地质条件。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地质勘察工作,均已满足了设计对围堰地基地质资料的要求。
2.变电站、永久住宅区、汽车基地
这些辅助建筑物均分布于坝址右岸,由黄土类土所组成的二、三、四级阶地上。为了查明上述这些场地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于1956年7月在所设计的地段内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初步查明了区内的一般地质条件。
在技术设计中,由于变电站总体布置方案有所变动。为了查明新布置的变电站、电缆沟以及从水电站至露天配电场的架空引入电网的高压塔等具体地段上的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7~8月间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勘察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了试坑、土钻以及室内试验等工作。
图7 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区地质勘探程度图
图8 三门峡水利枢纽各辅助建筑物地段的位置交通图
在此勘察期间,发现在变电站地基的黄土类土中,具有一定方向性分布的裂隙。究竟这些裂隙对建筑物有无影响?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于1958年4月又进行了比例尺1:2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并向当地居民访问有关煤洞的分布情况,并开挖了一些试坑,其目的在于查明裂隙的成因、生成时期,以及裂隙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和性质,从而做出变电站基础稳定性方面的结论。这一问题经过上述勘察工作后,也得到了解决。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获得了充分的地质剖面图以及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资料,对变电站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论证,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
经过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研究后,1959年1月变电站的位置又有了改变,但经过研究后,认为已有的勘测资料基本上仍可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3.混凝土系统场地
混凝土系统场地,位于七里沟与老鸦沟之间的斜坡地段,这一个地段1955年曾以少量的土钻钻孔,对崩积物的沉积次序进行了了解,因受勘探设备的限制,所搜集到的资料是不足的。在1956年初步设计中又进行了补充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工作包括:开挖了12个试坑、补充地质测绘以及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这一次工作,初步查明了该地段上所设计的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是相当复杂的。
1957年6~8月,根据技术设计的要求,在各个具体建筑物地段内,又进行了补充勘察工作。1955年、1956年、1957年的三次地质勘探工作总的缺点是对地基在施工以及运行期间能否产生滑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957年勘探工作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混凝土系统场地的全面开挖,这一开挖工作破坏了场地边坡的稳定性。因此,1958年春,分别在角胡同及大小拌和楼场地产生了两个不相连的滑坡,严重地危害到小拌和楼建筑物的安全,并直接影响到大拌和楼场地的正常施工。为了根除滑坡对大、小拌和楼场地的危害,1958年5~8月间,在该地段上又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其目的是在研究正在活动的以及目前尚未发现的,但将来可能产生滑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最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方面的措施。经过这一次的勘测工作和进一步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滑坡问题得到了全面了解。在勘察过程中,曾分别为设计和施工部门及时地提供了必要的地质结论及迫切需要的地质资料,完全满足了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要求(Ⅱ-10)。
4.下游公路钢桥
公路钢桥,位于坝址下游0.8km处,1956年为了查明钢桥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在该地段上进行了5个孔的钻探工作,并进行了单孔抽水试验,鉴定了地基的透水性。根据勘察资料,说明这个地段选为钢桥的地基是完全适宜的。
5.沉沙池(二期供水用)
一、二两级沉沙池,分别位于七里沟口和角胡同三级阶地的斜坡上。为了获得设计地段内所需要的地质资料,1956年曾分别布置了少量的坑、孔进行了勘探,基本上查明了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6.大安居民区
大安居民区位于三门峡上游4km处,黄河右岸的二级阶地上,区内有公路和铁路直通三门峡坝址和三门峡市,因此,交通甚为方便。
为了查明区内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第四纪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确定哪些地方适宜于建筑,1955年12月在该地区内按150m×150m的方格网的勘探方法进行了勘探。在工作期间由于得到了地质部苏联地质专家马舒柯夫来工地检查工作时的正确指导,及时地将还没有进行的试坑及钻孔大大加以缩减,从而克服了在较均一的黄土类土地区勘探设计中的浪费。经过上述勘探工作后,已完全可以满足大安居民区地基设计上的要求。
7.会兴(镇)居民区
会兴居民区(现为三门峡市),位于陕县县城与三门峡车站间的三级阶地上,1956年1~2月间为了查明该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比例尺为1:10000地质测绘以及600m×600m方格网布置了少量的土钻及试坑工作。经过这一次工作,对会兴居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有了一般性的了解。1956年7月为了解决会兴居民区各建筑物的合理布置问题,在这地段内又进行了综合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探和测绘工作。
会兴居民区的北部为各辅助企业建筑物的地基,这些建筑物包括汽车修配基地、中心机械修配厂、木材加工系统、建筑制品工厂、燃料及燃料润滑材料仓库、变电站、氧气站、锅炉厂等。为了进一步查明上述建筑物具体地段内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又进行了补充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
为了日益发展的会兴居民区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总队曾于1955年~1956年间在南涧河至会兴镇地区内进行了供水勘探工作(Ⅱ-11),满足了当时的设计需要水量。1958年以来随着三门峡市(原会兴镇)各项企业的迅速发展,水量已感不足,因此,在1958年又进行了5个生活用水的勘探孔的钻探工作。
通过上述各期的勘探工作,对会兴居民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供水条件,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
8.灵宝筛分场及灵宝铁道专用线
为了查明灵宝筛分场和灵宝铁路专用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分别于1956年7~12月,进行了少量的试坑和土钻的勘探工作,基本上查明了选为建筑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1955年~1958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各辅助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量见表4。
表4 三门峡水利枢纽各辅助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勘察工作量表
㈧ 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工程地质勘察的同时,也布置了为论证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如勘探竖井、水平探硐及灌浆试验),以便进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坝建基高程处,及左右两岸坝肩接触部分的闪长玢岩的裂隙程度、风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向基坑的渗入量,以及设计帷幕灌浆时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为了进一步确定在已选定的下坝线方案上建坝的问题,需要详细地研究基岩顶板高程、构造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种基岩物理力学性能,因而补打了13个钻孔。
此外,为了进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坝坝内式电站与坝后式电站两种比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时的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3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Й.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务:
1.进行比例尺1:1000地质测绘,对主要建筑物布置的范围内,闪长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进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压性,以及破碎带灌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础岩石的质量。
2.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的顶板所在高程。
3.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表面风化带的厚度,以及坝基风化岩石开挖的深度。
4.为了设计最好的排水系统(在灌浆帷幕的后面),对溢流坝段和厂房坝段基础闪长玢岩裂隙做详细说明,以便根据对裂隙的观测资料,拟定出排水钻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数量。
5.为了设计溢流坝段的护坦,应在溢流坝至张公岛间的地段内,进行对闪长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研究闪长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们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该地段内的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的详细性质。
6.进一步明确主要建筑物基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河床地段闪长玢岩以下的软弱岩石(煤层和炭质页岩)的特性。
7.进一步明确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侵蚀性,以便选择水泥的成分和标号,并确定左、右两岸地下水的流向,预测该地段内水库形成后,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质变化情况。
8.为了解决坝址区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于1957年4月对坝址下游右岸的老鸦沟及左岸的寨后沟先后布置了6个钻孔,寻找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号孔中发现了有水,因孔径太小,然后分别在右岸的74号孔与左岸的231号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这些水量只能满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于1957年9月在右岸8号孔附近补打了373号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两处水量为130L/s,可满足施工用水。但由于水中含硫酸根离子较高,不适宜生活用水,故三门峡工程局在七里沟口修建了一、二级沉沙池,采用黄河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这样三门峡坝址区的施工场地各个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地质测绘及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结构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特别是基础中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是对这些破碎带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层中去,以及破碎带与断层生成后,在第三纪及第四纪年代内是否活动过,今后结构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础下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是否会活动,而危及结构物的安全等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三门峡主要结构物技术设计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1958年2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为进一步查明坝址区地质构造的任务书。地质总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1958年2~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工作,这一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Ⅱ-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电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坝在以后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说按360m正常高水位设计,350m高程施工。根据这一设计方案的要求,在结束技术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之前还需要补充下列工作,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属于施工详图阶段的。
1.在右岸从坝轴线至混凝土拌和楼场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设计有通往水利枢纽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需进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上述测绘资料,必须阐明岸边的稳定性,及下铁路线在施工过程中,边坡稳定性的保证措施,和采取保证通往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行车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左岸接头地段,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测绘资料编制地质剖面,进一步确定该地段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的厚度、成分和产状要素,闪长玢岩表层裂隙性及风化深度,以及阐明左岸接头部位稳定设计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右岸接头地段,根据1:2000地质测绘资料,编制出精确的地质剖面,其目的是进一步确定黄土层以下闪长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该地段内基坑开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为了进一步确定1、16、18号断层在黄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断距,必须在拟定的地质剖面图A—A线上补打钻孔6个。
5.为编制出准确的坝轴线、隔墙轴线、机组轴线,以及溢流坝轴线上的地质剖面图,还需补打11个钻孔。
6.进一步确定在河床内冲刷深坑部位的大坝河床地段闪长玢岩的顶板及冲积层的厚度、成分,需补充打4个钻孔。
7.为了防止大坝基础构造破碎带的渗漏和帷幕灌浆时的孔距与孔排距离的设计需要,从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间还进行了4个地段的灌浆试验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个别水上钻孔,由于洪水到来没有进行钻探外,绝大部分已于1958年9月完成,资料亦已于1958年9月底前送交设计部门。
根据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质资料,用来编制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技术设计,已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详见表3及图7。
表3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1952~1958年间各个勘察阶段的探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量总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