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四川省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四川省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发布时间: 2021-02-08 19:04:52

❶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关于报送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要点的报告

国土资应急中心函〔2013〕1号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

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的领导下,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着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强化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响应,认真落实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中心各部门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应急中心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支撑工作为重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开展预案修编等。具体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规划应急业务指导工作。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后,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应急工作发展需求,起草《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经多次内部讨论、全国专家研讨、并征求各省意见后,完成两份规划文本编写。《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业务发展规划》已发布实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发展规划纲要(报批稿)》报国土资源部。

(二)系统修编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形势和体系发生较大的变化,预案修编工作十分迫切。受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委托,应急中心组织开展预案更新修编。通过修编并征求各省意见,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稿)》。

(三)统筹协调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开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管理工作。召开应急专家年度工作会议;制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2012年工作要点》并上报部应急办;协助应急办完成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区片专家调整工作,将全国划分为西北、西南、华南、东南、华北、西部和东北7个区片;协助应急办完成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遴选工作,遴选应急专家共200名。

(四)严格执行灾情险情值守速报制度。坚持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采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现场值守三种方式,开展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守。1-4月,实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员和1名带班领导;5-11月中旬,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员、1名处级干部和1名局级领导;11月下旬至年底,执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应急中心全年参加值守800余人次,协助完成报送灾情险情报告153期并全部在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短信息1000余条,报送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48期,报送部内要情200余条,参加国务院视频点名24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通网信功能,快速便捷地发送灾险情信息和应急指令;短信问候前方应急人员,营造严肃温馨的应急氛围。

(五)持续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与趋势预测。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深化与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联系,拓展与广电总局的业务合作,深入研究改进预警预报模型和技术方法,提高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性和实效性。5月1日—9月30日,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预警,制作预警产品156份,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发布预警信息141次,在中央电视台发布90次。开展了2次应急预警,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地震抗震救灾和强台风“海葵”登陆期间,主动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气象预警信息服务。

开展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收集、整理和入库了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动态数据10258条;开展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并召开趋势预测会商会;编写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月报12期;编写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国地质灾害灾情通报共7期,为部应急办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与防灾部署提供支撑。完成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月报网上直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推广,推进了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时响应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把“守护生命”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的最高价值准则,及时响应部应急指令,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时。分别召开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质灾害灾情会商交流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总结各阶段应急防治经验与教训,为提升汛期应急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巡查指导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导会商制度,巡查指导和重点地区现场指导相结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应急中心组成视频巡查会商组,赴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指导工作。三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派出20个技术专家组,赴甘肃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宁南县“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县“7·31”大型滑坡、四川凉山锦屏水电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云南彝良“9·7”地震、云南彝良田头小学“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及隐患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及技术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其中启动二级应急响应4次。四是认真总结评估年度工作。及时编报6期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简报,起草《2012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等。

(七)积极开展应急防治科普宣传和培训演练。制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制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减灾科普影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编制完成《地质灾害“临灾避险”五步法动画宣传片》,动画片共分5集,每集时长60秒。从“勤观察、早发现”,“多监测、知险情”,“常演练、会应对”,“接警报、快逃生”,“听指挥、保平安”5个角度开展临灾避险科普宣传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程序》,精心组织各类应急技术培训演练。6月在大连举办今年第一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技术培训班。11月份,在云南昆明组织开展特大型地质灾害技术型演练,突出实时、实战、实景,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2012年部应急中心对省、市、县的地质灾害演练进行了10余次技术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有效提高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加强应急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围绕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圆满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2”、“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工作,在系统总结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应急调查、监测、处置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滑坡预测预警研究项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决策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3处高清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实时高清视频监控;物联网、卫星数据传输、无人飞行器调查监测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支撑能力。

积极申报2013年应急工作项目,完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2013”、“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和“汶川地震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等项目申报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点

2013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继续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根据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执行速报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认真完成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紧急状况现场值守三种方式相结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信息上报、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上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全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开展应急专家工作经验交流,加强对省级应急机构的指导,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

(三)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与灾情分析预测。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遇极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质灾害灾等事件,启动应急预警。完善预警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预警能力和水平;开展2013年度地质灾害灾情分析与趋势预测,编制月报、通报及趋势预测报告等,为部局决策服务。

(四)开展应急防治及培训演练工作。完善应急远程会商系统,保证应急通讯传输链路畅通;根据国土资源部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流程,组织应急技术培训3次、应急演练2次。

(五)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逐步建立完善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标准体系。2013年主要开展《滑坡防治技术指南》完善工作和《应急演练技术指南》的编写工作。

(六)开展应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工作。结合课题工作,研究探索物联网、无人飞行器、三维激光扫描仪、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方法与装备在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及文献汇编。总结评估年度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完成《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地质灾害防治这一年》、《年度重大地质灾害事件与应急避险典型案例汇编》、《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例汇编》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00问》等成果。

(八)其他应急支撑工作。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做好“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全国群测群防员经验交流会议”等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配合部应急办完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审报工作;完成部、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应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员、装备、经费等方面统筹安排,保障各项工作要点顺利实施。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

2013年2月28日

❷ 地质灾害科普知识手册在哪里可以买到

图书店,淘宝网上也有,搜地质灾害科普知识手册就行

❸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片有哪些

一、地震防护常识
1.1地震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吗?与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造成地面的震动(摇动、移动)称为地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最近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五百万次。但能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约十几次,至于特别强烈的地震平均每年约一次。因此并不是一有地震发生,就会造成灾害的,大可不必“谈震色变”。

地震前兆的特征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一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烈地震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与地震发一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之一地震的前兆。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
震前动的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鱼儿惊慌水面跳,冰天雪地蛇出洞。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 临震前,一瞬间,地发声,又发光;见此情,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

•小震报大震
地震有“前震——主震——余震”型,小震可作为大震的前兆。可谓:
上震闹,大震到,
一多一少快报告。

怎样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防震应急措施;
•不轻信地震的谣言;
•明确震时疏散路线和避难地方;
•加固室内家具,高层玻璃窗贴纸条;准备避震用品;如手电筒、干粮、水等;
•外出避震时要切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子。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时的求生方法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地震后的自救互救
震区群众,尤其是家庭、邻里之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有效手段之一。
被困人员的自救
•要有信心和勇气,尽快清理身上被压物,保护呼吸畅通,想法脱离危险区;
•要保持体力,不盲目呼叫,可用敲击等方法与外界联系,等待救援;
•要设法扩大安全空间,防止重物坠落压身;
•要积极寻找代用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
互救
•互救时,要注意方法,避免新的伤亡,切实做到:
•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物声;
•挖得准:要大致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抢救,不要乱挖乱扒;
•救得法:要讲究方法,救人宜用“先头部、后身体”的方法,不要强拉硬拖。

二、防火常识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居家使用火,人人离不开火,但使用不当,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灾害。
火灾的预防
若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防火习惯,提高防火意识。这里向您介绍家庭防火十法,相信它会帮助您消灾弭祸,将火神拒之门外。
家庭防火十法
要弄熄火柴梗,把烟头掐灭在烟缸内,不在酒后或临睡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
要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及燃气、液化气总阀门。外出时、临睡前熄灭室内、外火种;
要教育小孩不要玩火,不要玩弄电器设备;
要在规定区域内安全燃放烟花爆竹;要确保走道、楼梯的畅通,不要在楼层通道和安全出口处堆物、封堵;

不要乱接乱拉电线,防止超负荷用电。使用电熨斗、电热杯、电吹风、取暖器等家用电热器具时,人不能离开;也不要用灯泡取暖或烘烤衣物;
不要用明火寻找物品和查漏煤气、天然气、液化气。
不要把点燃的蚊香贴靠在床沿、窗帘处;
不要在房内焚烧迷信物品;不要用塑料桶存放汽油;助动车加油时,不要吸烟。

火灾的报警
报警早,损失少。一旦发现火情,在积极扑救的同时,应立即报警。

•迅速奔到就近电话处(包括私人电话),拨打119报警。讲清楚着火地址(路名、弄堂、门牌号)和靠近的路口。
•不要急于挂电话,要冷静地回答接报人员的提问。
•然后派人在路口接应消防车。

初起火灾的扑救
火灾开始一般都不会很大,也并不可怕。但由于突然起火,当事者思想准备不足,感到惊恐,手足无措,而推动了初起火灾扑灭机会,使小火酿成大祸。因此,要及时正确扑灭初起火灾。
《灭火应急十招》或许能帮助您减少损失。
灭火应急十招

•发现着火要大声呼喊并迅速打火警电话119,讲清路名、弄堂、门牌号,然后派人去路口迎候消防车;
•扑灭火苗要就地取材,可用干粉、黄砂、毛毯、棉被覆盖火焰,然后浇水扑打;
•可及时用面盆、水桶等传水灭火,或利用楼层内的灭火器材及时扑灭火种;
•个别物品着火,要赶快把着火物搬到室外灭火;
•油铞起火,直接盖上锅盖灭火;
•家用电器着火,要行切断电源,然后用毛毯、棉被覆盖窒息灭火,如仍未熄灭,再用水浇;
•电视机着火用毛毯、棉被灭火时,人要站在侧面,防止显像管暴裂伤人;
•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灶着火,要先关闭阀门,用围裙、衣物、棉被等浸水后捂盖,往上浇水扑灭;
•救火时门窗要慢工,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焰蔓延和火焰突然窜出伤人;
•要将着火处附近的可燃物及液化气罐及时疏散到安全地方。

火场紧急避险
如果您能掌握火场逃生的要点,紧急关头,或许能使您和您的家人在火场中安然脱险。
火场逃生十要点
•火场逃生过程中,要用湿毛巾等掩住口鼻,并一路关闭你背后所有的门,千万不要入电梯;
•要躲避烟火,但不要往阁楼、床底、大橱内钻;
•火势不大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要披塑料雨衣;

•不要留恋财物,尽快逃出火场,千万记住,既逃出决不回头跑;
•要用膝、肘着地,匍匐沿墙壁边缘前进,以免错失方向;
•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要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
•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顺势滑下;
•充分利用房内的天窗、阳台、水落管或竹竿等逃生自救;
•楼上居民被火围困,快向室外扔抛沙发垫、枕头等软物或其他小物品,夜间则可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若逃生路线被火封锁,立即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堵住缝隙,有条件的向门窗上浇水。
火灾逃生十三要诀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通道窗口,畅通无阻;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保持镇定,迅速撤离; 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简易防护,蒙鼻匍匐; 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缓降逃生,没梯自救; 避难场所,固定待援; 缓晃轻抛,寻求援助; 火已及身,切莫惊跑;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三、天气灾害的常识
当前,人类对天气变化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尤其是突发性灾害天气,难以预测,使人防不胜防,危害性更大。因此,人们应该了解各种灾害天气的特点,掌握不同的防护方法,减少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

防高温危害
高温是指当地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的酷热天气。盛夏季节特别是7-8月,杭州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高温的预防措施:
•注意室内通风。
•避免过度劳累,穿透气衣服,多补充水分,饮食清淡。
•在高温之前,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药品等供应准备。
•在高温之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
•发生中暑征兆,需及时休息,脱离高温环境,重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雷击的防护
雷击是怎么回事?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了地面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2万摄氏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雷电当空怎么办?

四、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常识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又能在人群中互相传播,暴发流行,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如鼠疫、霍乱、“非典”、艾滋病等,都是属于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社会、环境、生物、气象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的流行,2003年爆发的“非典”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因此要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常识,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相互存在,相互作用,造成流行。
传染源——是指有传染病的人或感染的动物,这是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中的基础。

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侵入其他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人群。

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和消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此,要切实做到:
•养成良好看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对传染病要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的而引起的中毒。从致病因素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在是致病微生物(细菌、霉菌等)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发烧、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另一类是化学毒的(误食农药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抽搐、血压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胃肠道症状。
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俗话说:“病从口入”,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把牢饮食关,搞好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蔬菜瓜果要浸泡洗净;
•食用生凉菜肴要讲究卫生;
•隔餐隔夜食物要回锅煮透;
•不要把冰箱当“保险箱”。
•做到食用品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
•生食、熟食要分开;•药品、仪器要分开;•生、熟刀砧要分开;
三不要:
•不要购买过期食品;•不要食用变质食品;•不要吃喝不洁食品。

发现食物中毒怎么办?

❹ 为什么四川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西部地复区不光是四川的地震灾制害频发,还有云南,主要是因为四川成都以西云南中西部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和横断山断裂一带,地球表面为板块构成,这些地方刚好处在2个板块的交界地带,受板块挤压运动影响,断层活动频繁,造成地震等地质灾难较多,强烈的地震又使得山地表面岩体破碎,收降雨影响,破碎的地表又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❺ 年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3 期

与2009 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增加,特别是几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了群死群伤。2011 年全国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由于极端气候事件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严加防范群死群伤灾害事件。

一、地质灾害灾情

2010 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30670 起,其中滑坡 22329 起、崩塌 5575 起、泥石流 1988 起、地面塌陷 499 起、地裂缝 238 起、地面沉降 41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382 起,2246 人死亡,669 人失踪,534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63.9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增加。

2010 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66 起,避免人员伤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9.3 亿元。

2010 年地质灾害分布在 28 个省 (区、市)。按发生数量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等 (表 1); 按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依次是甘肃、陕西和云南等 (表 2); 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依次是陕西、四川和吉林等 (表 3)。

表 1 2010 年各省 (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 单位: 起

续表

表 2 2010 年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统计表 单位: 人

表 3 2010 年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单位: 万元

二、2010 年地质灾害特点

(一)灾害分布广,类型以滑坡为主,规模以小型为主

2010 年,全国除天津、上海和宁夏外,其余 28 个省 (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共发生滑坡22329 起,占总数的73%。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共 29797 起,占总数的 97%。

(二)多年同期相比灾情最重

与 2001 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三位,低于 2002年 (48653 起)和 2006 年 (102804 起); 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为最多,达2915 人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为 755 人);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最多,达63.9 亿元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为 35.9 亿元)。

(三)西部局部地区灾情严重

西部地区的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 5 省共发生地质灾害 5283 起,占总数的 17%。灾害发生数量虽少,但因灾共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踪,占总数的85% ; 直接经济损失 25.0 亿元,占总数的 39% 。

(四)以强降雨引发为主

全国 30670 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 29285 起,占总数的 95%; 人为因素引发的有1385 起,占总数的5%。局地强降雨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如 6月份福建省因持续强降雨共引发地质灾害 4029 起,造成 36人死亡、41 人失踪、2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3.5 亿元; 7月份 2 次强降雨在陕西省引发地质灾害 712 起,造成 88 人死亡、138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4.6 亿元; 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踪; 8月18日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泥石流造成 37 人死亡、55 人失踪、39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 亿元。

(五)成功预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数量历年最多

2010 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1166 起,避免人员伤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9.3 亿元,为历年来最多。随着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群测群防 “十有县”建设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逐步提高。

三、典型灾害实例

(1)6月28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 42 人死亡、57 人失踪。

(2)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踪。

(3)8月18日,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谷村东月谷河发生泥石流,造成39 人死亡、53 人失踪、39 人受伤。

(4)9月1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小组发生滑坡,滑坡体规模 5 万立方米,造成 29 人死亡、19 人失踪、8 人受伤。

四、2011 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2011 年全国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汛期 (5 ~ 9月)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总体预测 2011 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较 2010 年偏轻。

南方大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在降雨、余震、水位消涨等因素的诱发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由于极端气候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严加防范群死群伤灾害事件。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六日

❻ 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一、灾情概况

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图1);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表1)。

图1 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类型构成

表1 2010年与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区域分布

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在我国28个省(区、市)境内。以华东、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区最为集中(图2,图3)。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陕西和云南;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陕西、四川和吉林。

图2 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三、重大地质灾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

2010年,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有34起;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大型地质灾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踪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图3 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布图

表2 2010年全国死亡、失踪1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表

续表

(二)造成特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实例

实例1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时左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导致大寨村遭受灭顶之灾,42人死亡、57人失踪。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现场勘察后认为,关岭县岗乌镇滑坡是一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灾害,呈现高速远程滑动特征,下滑的岩土体前行约500米后,与岗乌镇大寨村永窝组所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剧烈撞击,偏转90度后转化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并铲动了大寨村大寨组一带的表层堆积体,最终形成了这起罕见的特大滑坡灾害(照片1)。

这起特大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地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山顶是比较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虽然比较坚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体下部地势比较平缓,地层岩性为易形成富水带的泥岩和砂岩,这种“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不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是这次灾害发生前,当地经历了罕见的强降雨,仅6月27日和28日两天,降雨量就达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时至28日11时的15个小时,降雨量就高达237毫米,超过此前当地的历史气象记录。

三是当地地形特殊,发生滑坡的山体为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地形相对高差达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体下滑后冲力巨大,转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动距离长达1.5千米。

四是2009年贵州省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因旱情严重,地表形成许多裂缝,强降雨更容易快速渗入山体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滑坡

实例2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

2010年8月7日23~24时,舟曲县城北部山区三眼峪、罗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时降水量达96.77毫米,半小时瞬时降水量达77.3毫米。短时超强暴雨在三眼峪、罗家峪两个流域分别汇聚成巨大山洪,沿着狭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冲击,沿途携带、铲刮和推移沟内堆积的大量土石,冲出山口后形成特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龙江奔流过程中,造成月圆村和椿场村几乎全部被毁灭,三眼峪村和罗家峪村部分被毁,数千亩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冲入舟曲县城区和白龙江后,造成二十多栋楼房损毁,河道被淤填长度约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县城交通、电力和通讯中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

照片2 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据专家测算,舟曲县城北的三眼峪、罗家峪两沟山洪泥石流共冲出固体堆积物合计181万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150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100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50万立方米),罗家峪沟冲出固体堆积物31万立方米(岸上堆积约21万立方米,冲入白龙江约10万立方米)。

实例3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点左右,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普拉底乡东月谷村东月谷河谷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踪、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图4 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图

发源于碧罗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长约14千米,流域面积46平方千米,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发生的局部强降雨是诱发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沟谷泥石流灾害表现出地形落差大、流动速度快、堆积物体积大的特点。泥石流堆积物达60万立方米,单个最大块石约641吨。泥石流发生后,曾一度将怒江阻断2小时,涌浪波及对岸的新月谷村(图4)。

实例4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时20分,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小组突发一起滑坡灾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踪、8人受伤(照片3)。

照片3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滑坡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现场调查结论认为,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小组滑坡体长约300米、平均宽度约35米、平均厚度5米,体积约5万立方米。滑坡后缘高程约1535米,前缘高程为1410米,相对高差约125米。经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体所在斜坡相对高差大、坡度陡,表层崩坡积物和残坡积物结构松散;二是该地区先旱后涝,大旱急雨成为引发滑坡灾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该处地形属于局部汇水冲沟,加剧了快速渗流作用;四是乡村公路从滑坡后缘穿过,边坡为钙化胶结体,地表观察处于稳定状态,难以发现坡体内部因降雨入渗发生的土体强度变化。

实例5广东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区群发地质灾害

2010年9月21日0~10时,受台风“凡亚比”带来的局地强降雨影响,广东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区的马贵、古丁、大坡、深镇、平塘5镇共引发群发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踪,5人受伤。

高州市马贵、古丁、深镇、大坡镇和信宜市平塘镇属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标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区内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地层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为主,占据全区域面积的90%以上。山体边坡陡,地形高差较大,土层厚度小,土质黏结度较差,多数村庄后山有多级不规则状台阶(种植果树或梯田等),岩性为混合岩风化形成坡、残积黏性土、砂质黏性土,虽然区内断裂构造并不发育,但土体下的基岩存在三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节理、裂隙结构面,无论山体的临空面处于哪一方向,其易滑结构面均有一组为顺向坡,在强降雨等因素诱发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本次山体崩塌、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为300~500米,厚度约1米。

上述五镇所在地区于2010年9月21日凌晨开始强降雨,至上午10时,马贵镇累计降雨达651.1毫米,超过当地历史记录。降雨强度从9月21日0时的2.4毫米/小时到9时达到105.5毫米/小时。据调查,地质灾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时前后大规模发生。

照片4 高州市马贵镇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体滑坡,将2层楼房摧毁,掩埋1人

四、地质灾害特点

(一)多年相比,灾情最重、重大灾害事件最多

与2001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三位,低于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灾造成死亡、失踪人数为最多,达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为755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最多,达63.9亿元(2001~2009年平均值为35.9亿元)。2010年全国共发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94起,为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区人员伤亡突出

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发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数量多,达45起,人员伤亡严重。五省死亡、失踪人数共计2492人,占全国总数的85%。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和贵州各省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踪,贵州省关岭县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踪,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踪,陕西省子洲县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县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多,灾情严重

全国30670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29285起,约占总数的95%;人为因素引发的有1385起,约占总数的5%。强降雨是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续强降雨共引发地质灾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踪、2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7月份2次强降雨在陕西省引发地质灾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8月8日甘肃省舟曲县城因沟谷上游局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8月18日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局地强降雨引发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踪、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五、成功避让情况

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不断推广,防灾避险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逐步提高。2010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9577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为历年来最多。

注:本通报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年各省(区、市)地质灾害月报,涉及数据均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❼  四川省万县市滑坡群灾害灾情评估

一、万县市自然地理及地质灾害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万县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上距重庆327km,下距宜昌321km,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港口之一。1978年国务院批准,列为长江旅游线上对外开放城市。为适应长江三峡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万县地区设立万县市(地级),辖三区(龙宝、五桥、天城),八县(开县、忠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全市除南端小部分山地外,其余为200~600m的丘陵区,海拔1075—1118m。其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1℃,霜期仅16天;平均降水量1185.4mm,平均年日照数1484.4h。城区境内主要有长江、苎溪河、龙宝河、五桥溪等河流,河网密度为0.28km/km2,径流总量为1.36×106m3

(二)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概况

1.地质环境

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三段,局部残存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此外,第四系崩、坡积层分布较广,冲、洪积层沿江零星分布。万县市城区处于万县市复向斜中万县向斜东北段。旧城区位于向斜轴部,新城区跨轴部和两翼。区内未见较大断层,但裂隙较发育,裂隙率多在0.31%~0.85%之间。本区属川东弱震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其水文地质环境单一,地下水分布受构造、地貌及含水层空间展布的严格控制,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红层孔隙裂隙水两类。区内工程地质岩组可分为坚硬岩石、半坚硬岩石及松散岩组三类。坚硬工程地质岩组由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第三段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它的特点为厚度大、连续性好,抗风化能力较强。其中:半坚硬岩石工程地质岩组由泥岩、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构成,抗风化能力弱;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分布在江、河岸边及崩滑流堆积区,主要为亚粘土、轻亚粘土及砂卵砾石层或亚粘土含块碎石,厚度10~20m,最厚达62m,结构复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

2.历史地质灾害概况

万县市城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危岩崩塌和滑坡,其它地质灾害极为少见。据《万县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1440~1990)》,建国前城区的地质灾害计有6次(表11-29)。建国后,城区先后出现4起7个地段的滑坡和1980年6月多处的陡崖崩塌。现城区共有滑坡、危岩47处,体积23370.42×104m3。其中:滑坡19个,体积23014.30×104m3;危岩8处,体积356.12×104m3。平均面密度为0.78处/km2,面模数为384.26×104m3/km2(图11-27)。

实际上,万县市城区有很大一部分座落在危岩之下的老滑坡体上。近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及自然因素的作用,部分地段产生了新的滑移变形,时刻显示出潜在的灾害危险。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仅于万县市长江西岸龙宝区的局部和天城区的局部,方里线坐标为X:36531.677~36539.299;Y:347.903~3413.570,面积约为23.54km2。包容了安乐寺滑坡、草街子滑坡、枇杷坪滑坡、太白岩崩滑体、吊岩坪崩塌体、五梁桥-万二小崩滑体等六大滑坡(崩塌)群的灾害源及其灾害影响区。

图11-27万县市城区滑坡崩塌危岩分布略图

1—较老滑坡;2—较新滑坡;3—危岩;4—崩塌;5—滑坡台阶;6—水系;7—万县市老城区

表11-29万县市城区建国前地质灾害简况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据有关地质资料分析,万县市城区的六大滑坡群在目前条件下,整体是稳定的,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老滑体前缘或陡边坡地带。目前万县城区的整体活动迹象尚未见到,但新的、较小的活动迹象却不时出现,如豆芽棚、康家坡、麦地坪、苎溪河两岸、胜利路等等,都预示着本区潜在地质灾害的危险。这些已出现的和潜在的灾害危险,主要分布在六大滑坡群中,其次为映水坪及其以西隔河而峙的新滑动体。

本次危险性评价,采用单元面积评价法。即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单元,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单元逐一评价,然后再作整体评价。危险性评价统一标准的制定,是通过对六大滑坡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现的灾害活动特征进行研究,找出地区致灾因素而实现的。

本区危岩、滑坡的产生因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类。属自然因素的有岩石性质与结构、地形坡度、坡高、降水、江水涨落、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属人类工程活动的有不合理开挖、不合理加载、不合理排水和浇灌。在上述诸多因素中,任何一个单因素都不足以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致灾只能是几种因素的组合。在评价过程中,以上述因素进行评价并不合适,因为其中有一些因素属于不恒定因素。去掉一些不恒定因素,再进行一些合并,共以四种因素作为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即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评价时,将此四项因素用系统工程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权值。然后以专家评分办法,将分值乘以权值,求出各单元的危险性指数。其公式为:

WD=Qy·Y+Qg·G+Qx·X+Qs·S

式中:WD为单元内的危险性指数;Qy·Y、Qg·G、Qx·X、Qs·S分别为单元内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分值与它们各自权值的积。在得出单元危险性指数后,即可作出研究区的危险性指数等值线图(图11-28)。

有了上述结果,再根据本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考虑到可能发展为灾害的现状及预测的内容,将本区危险性分为极重(Ⅰ)、重度(Ⅱ)、轻度(Ⅲ)、无危险(Ⅳ)四级(表11-30)。

表11-30危险性分级指标表

图11-28万县市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等值线图

四、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通常分为物质、经济和社会三类。本次评价时,因社会易损性基本无法量化,故只将物质及经济易损性列入评价范围。物质易损性转化为货币价值。

就目前情况看,通过价值分布图进行易损性评价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在完成万县市研究区价值分布图方面,本次研究是通过实地调研访问、收集城市统计资料、抽样调查等方法,获得了土地、房屋、设备、室内财产等数据,然后对各利用类型土地进行了单位面积价值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标示于城市规划图中,形成价值分布图。与危险性评价一样,易损性也进行分单元评价,以求出单元面积内的单位面积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ZY——单元易损性指数;

Wj——各类用地在单元中占地百分数;

Yj——各类用地单位面积价值的常用对数。

在求出单元易损性指数后,便可绘制易损性指数等值线图(图11-29)。

上述工作成果中得出,万县城区的易损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区的繁华区。其值为3.0(1000元/m2)以上的面积约为6.6km2,为研究区23.54km2的28.04%。需加以说明的是,易损性高值区中,有一小部分与现今状况有差异。其原因为价值分布图是在城市规划图基础上计算的,个别地方规划尚未实施,故与现状有区别,如映水坪附近一带。

五、万县市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一)灾害强度的确定

在进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时,首先应确定的是灾与非灾。其办法是危险性指数与易损性指数在单元内叠加,或以等值线叠加;表达式为:

QZ=WZ·YZ

式中:QZ——灾害强度指数;

WZ——危险性指数;

YZ——易损性指数。

求取方法,仍以统一划分的单元分别求取。所得之值,可绘制灾害强度等值线图,从而作出灾与非灾的判断。该值及等值线图又为灾害的空间概率求取奠定了基础。

(二)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

地质灾害并非平均散布在每寸土地之上,即使在灾害块段内,其灾害作用强度也有差异。地质灾害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们常有自己的的活跃期和静歇期。这样,灾害发生的概率,就包含了空间和时间两种因素。灾害发生概率的求取,是较准确地计算灾害期望损失和判别地质灾害风险程度的重要数据。

地质灾害空间概率求取是在区内灾害强度指数基础上确定的。以区内地质灾害强度的最高值为100%,再求出各级地质灾害强度的百分数。以此作为不同地块的地质灾害空间概率。地质灾害时间概率的求取依据《万县市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之统计数及地域特征进行校正,本区地质灾害时间概率为26%(即每年有灾0.26次)。空间概率和时间概率之积,即为本区各单元内的灾害发生概率。依各单元之概率值,可作本区地质灾害概率等值线图(图11-30)。

图11-29万县市地质灾害易损性指数等值线图

图11-30万县市地质灾害概率等值线图

地质灾害概率值的大小,可反映本区各地块易灾程度。由此,将本区易灾程度分为5级(表11-31)。

表11-31研究区灾害概率及易灾程度分级表

按照上述分级标准,本研究区各类易灾区的分布面积为:Ⅰ类区3.848km2;Ⅱ类区6.094km2;Ⅲ类区11.089km2;Ⅳ类区2.419km2;Ⅴ类区0.09km2

(三)地质灾害破坏率的确定

地质灾害破坏率,是指灾害造成社会物质的损坏程度。这也是一种概率,与灾害发生概率不同处,它反映的是灾害的结果。破坏率的计量,小到一个建筑物,大则为一个块段或一个区域。在本次研究中,是以潜在地质灾害区为单位,且以破坏性作用的面积为计算基础,于是有了下述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Pmin——研究区破坏率下限;

Hf——区内复活滑坡总面积;

Hz——区内崩滑体总面积;

Dn——豆芽棚滑坡裂隙、鼓丘总面积;

Dz——豆芽棚滑坡总面积。

经计算得出,本区之破坏率下限Pmin=4.02%。

将此值作为本区的破坏率下限,上限为100%。这一确定表明,下限是目前万县市地质灾害处在总体稳定、局部活动的破坏状况。当出现更多活动迹象时,破坏率则可能在4.02%~100%之间游动。

(四)地质灾害损失计算

求取的地质灾害损失是期望损失,不是灾后统计的实际损失。其损失值通过下述模型求得: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式中:Su——研究区地质灾害期望损失/(元/a);

Mj——不同易灾程度的面积/m2;

Yj——单位面积拥有价值/(元/m2);

Fcj——地质灾害发生概率/%;

Pj——地质灾害破坏率/%。

求取方法为,将灾害概率等值线图与易损性指数等值线图输入486微机,使两图叠合;采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完成计算。其结果为24.410亿元/a。再用破坏率校正,分别得:

Su1=24.410×100%=24.410亿元/a;

Su2=24.410×4.02%=0.981亿元/a。

同样,当三峡水库蓄水,万县市部分被淹没后的期望损失为11.773亿元/a。经破坏率校正后为:

Suy1=11.773×100%=11.773亿元/a;

Suy2=11.773×4.02%=0.473亿元/a。

目前,采用Su2及Suy2作评价基础,因为它最符合万县市目前的实际。

(五)万县市地质灾害风险分区

在损失计算的基础上,以ARC/INFO软件支撑,在486微机上,通过重新组合的单位面积损失(WORTH*DACODE%)及其分级面积(SUB-AREA)显示风险程度的差异(表11-32)。

表11-32万县市地质灾害程度分级表

风险计算结果,除了以数字显示外,并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图11-31、11-32)。

六、万县市城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费用分析

万县市城区大部座落在六大滑坡(崩塌)群上,崩塌、滑坡所造成的灾害,长期侵袭着城区。三峡水库蓄水后,万县市的地质灾害风险区部分被淹没。但防治地质灾害仍是万县市必须做的工作。仅就研究区地质灾害损失计算看,期望损失为9812.766万元/a(1993年现价),而研究区面积仅为龙宝、天城两区的一小部分,两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为165746万元(1993年现价),与灾害损失之比,地质灾害损失竟达两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92%!可见损失之巨。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机构;②制定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③制定地方性地质灾害管理法规;④坚持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⑤开展地质灾害科普教育,树立全民防灾意识;⑥开展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治工作;⑦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投入量按1/20“投保比”计,万县市现状为9812.766×1/20=490.6万元/a,淹没后为4730万元/a×1/20=236.5万元/a。

图11-31万县市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图(三峡水库淹没前)

1->577.76元/m2;2—577.76~419.16元/m2;3—419.16~301.15元/m2;4—301.15~214.03元/m2;5—214.03~150.00元/m2;6—<150.00元/m2

图11-32万县市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图(三峡水库淹没后)

1—>577.76元/m2;2—577.76~419.16元/m2;3—419.16~301.15元/m2;4—301.15~214.03元/m2;5—214.03~150.00元/m2;6—<150.00元/m2

❽ “6·”四川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特大型山洪泥石流

1 泥石流概况

201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5 时 10 分至 6 时 30 分,贡山县北部捧当乡、丙中洛乡突发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单点性强降雨,造成全县发生不同程度山洪泥石流灾害和风灾,丙中洛乡毕比里河、双拉河以及捧当乡龙坡河、格咱河暴发不同程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和风灾致使全县 11035 人受灾,民房受损 250 户 500 间 (冲毁42 户168 间民房),直接经济损失约 1250 万元; 农业受灾严重,玉米受灾 2396 亩,草果受灾 1450 亩,大小牲畜死亡 1200 多头 (只),圈舍倒塌或冲毁 125 间,直接经济损失645 万元; 冲毁路基 (面)300m,净跨 30m、高 9m的石拱桥 1 座,桥涵 3 座,挡墙1. 8 万 m3,公路沿线塌方 83 处,交通设施直接经济损失 2500 万元; 毁坏毕比里、龙坡、格咱等农田水利工程 5. 6km,冲毁毕比里河道防护堤及 14. 5km 的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 480 万元; 电网、通讯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 127 万元。双拉河电站和工矿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 万元。共计经济损失达 4482 万元。由于健全的预警预报群和测群防体系,组织有力,疏散及时,没有人员伤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76 户、1059 人,其中重灾户 42 户、147 人。

此次灾害主要是由6 月23 日下午6 点30 分暴发的毕比里河特大型山洪泥石流所致。据现场踏勘,本次泥石流沟口堆积扇长度约400m,最大宽度约130m,堆积方量约11 万 m3。据泥石流情况调查,确定本次泥石流为粘性泥石流。泥石流流体无结构性,呈无分选泥砾混杂堆积,流体较稠,托浮力大,流域泥浆残留不明显,沟口堆积物呈扇状。从沟口堆积扇调查发现,浆体与石块掺混较好,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由块石、砾石、树木及砂等固体物质组成,估计泥石流重度约 19kN/m3,流量600m3/s。

2 监测与应急避险

接到灾情报告后,贡山县国土资源局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仔细查看灾情,随即向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成立国土资源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

(1)灾害排查组,负责对灾害点存在的地质隐患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做到有检查,有记录,并及时逐级上报;

(2)专家调查组,邀请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赶赴灾区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并负责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方案、灾害现场勘查及抢险方案的编制,危险区、影响区、避让区的划定,监测点的设立建议,灾害成因认定,灾害的调查与评价,最后形成灾情调查报告。

(3)后勤保障组,负责抢险救灾车辆等应急工具及抢险物资的筹措和调配,抢险救灾工作组和省厅专家组人员的生活保障等工作。

图 3 抢险保通施工现场

3 经验与启示

本次泥石流灾害规模大,灾情严重,但预警及时、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强、组织撤离有序,未造成人员死亡,是一次值得总结与表彰的应急避险案例。此次应急避险成功主要得益于:

一是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排查和防治工作。贡山县国土资源局在汛前地质灾害排查和规划调查工作中向群众发放了 “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 “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确定了监测责任人,明确了预警预报措施、信号,紧急避险线路。

二是努力健全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本次泥石流暴发时群众发现并立即打来电话报警,村组群众接到报警后随即奔跑呼叫,短短 5 分钟,灾害范围内的群众全部撤离到两侧安全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共安全转移农户 376 户 1059 人。实践证明,群测群防体系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宝。

三是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教育。贡山县国土资源局多次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预报防范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这表明,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本节基础资料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责任编辑 庄茂国)

❾ 四川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否有地方规范,目前执行的最新规范是什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专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属》(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注:报告评审费为:一级评估2.0万;二级评估1.5万;三级评估1.0万。

❿ 为什么四川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专家表示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专家表示,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张国民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张国民说,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