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贺兰山周边地质灾害

贺兰山周边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08 17:01:55

『壹』 贺兰山煤层自燃300年,每年损失多少钱

煤层自燃三百年,每年损失10亿元 ,贺兰山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矿藏的宝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三线建设开始,贺兰山丰富的煤炭、硅石资源陆续开挖开采,在贺兰山下崛起一座新型工业城市——石嘴山。在人均能源利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中国,无情的大火每年要吞噬1千多万吨煤炭资源。再加上因煤层着火而无法取出的机械设备、永远不能再开采的煤炭储量(开采就会复燃),煤层自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国际环境组织报告,煤层自燃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已经成为继工业排放之后的又一大温室气体排放源。煤层自燃已经成为一种灾害。这个问题在贺兰山生态深度修复过程中也颇为棘手。

据当地群众介绍,白天还不太明显,一到晚上整座山就是一片片的红。特别是遇到大雨天气,明火区就像是在云山雾海里,“其实地表上面整治的都非常好了,但是地底下、山里面还在烧”。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汝箕沟矿区的火区目前仍处于活跃期,向周边蔓延的范围不断加大。不仅如此,如今位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二道岭火区火势正在逐步扩大,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二道岭火区连成一片。

『贰』 贺兰山煤层自燃300年,造成自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贺兰山作为宁蒙分界线上的重要地理标志,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国家对此专门叮嘱当地政府: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不过,修复贺兰山生态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除了植树造林、退出矿企、消除非法人类活动,还需要给贺兰山山体来一次全面体检,实施一台“微创手术”,消除困扰贺兰山的“自燃”破坏,给贺兰山这道生态屏障强筋健骨。

『叁』 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明显好转,采取哪些措施

1.我国原始热抄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袭有海南省和云南的西双版纳。我国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势总的看起来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一月0℃等温线一致。

『肆』 煤层烧了300年,每年损失10个亿!伤不起的贺兰山究竟还要烧多久

还要烧很久,而且当地的发展水平也不是特别的高,所以很多人们依然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取暖。

『伍』 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趋势,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可能的措施有: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禁牧、禁止开荒、荒漠化治理、沙漠治理、种草种树、发展经济林、生态移民、节水灌溉、。。。大概就这些。

『陆』 各等级地质环境脆弱区空间分布

(一)极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区

区域地质环境极度脆弱和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东西向呈弧形展布的高大山脉和南北向密集分布的横断山脉以及新疆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包括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塔拉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以及陕甘宁活动构造区、青藏高原东北隅活动构造区、川西活动构造区、川滇菱形块体活动构造区和滇西南活动构造区等南北活动构造带。这些地区普遍位于高海拔山地和高原地区,高山和深切河谷极为发育,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度大,地形切割破碎,是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同时,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烈度Ⅷ度及以上的主要分布区,西北地区有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等地震带,西南地区有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等地震带。近年来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鲁甸地震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灾后重建与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中度脆弱区

区域地质环境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西部地区,广泛遍布于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以西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尤以藏北高原、塔里木盆地边缘及周边、哈顺戈壁—北山地区、阿拉善高原分布最为集中,内蒙古阴山、山西太行山和山东南部低山地区也有分布。这些地区多位于较高海拔的高原和山地地区,地形复杂、地表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低,易于引发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也很活跃,地震烈度Ⅶ度区成片分布。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地表湿润度低,土地荒漠化严重。西藏和西南地区地势险峻,活动断裂密集,内动力地质作用活跃,冰川型泥石流、冻融泥石流发育。在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拥有全国80%左右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服务的主阵地,是决定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区。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环境中度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例如,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多属于地质环境中度脆弱区。由于这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地质环境比较脆弱,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易于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而导致其生态功能受损,在这些地区需要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

(三)轻度脆弱区

区域地质环境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度脆弱—极度脆弱区以外的地区、西北内陆干旱盆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中部和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山西与河北的山地丘陵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山地丘陵区,在辽东丘陵、山东中南部丘陵、福建和广东沿海等地区有零星分布。西部干旱内陆盆地包括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伊犁河谷、吐哈盆地等地区降水稀少,多戈壁沙漠,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难以生长;这些大型盆地地质结构本身相对稳定,但是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在气候、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易于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山地丘陵区在降雨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西北大型内陆盆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川与冰雪融水,地下水是盆地内涵养生态的重要水源。近几十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出现了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湖泊萎缩或干涸、生态环境退化等地质环境问题。

(四)轻微度脆弱区

区域地质环境轻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区,特别是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尤为集中,南方山地丘陵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长白山、新疆绿洲地区、西藏与青海交界地区等区域也有轻微度脆弱区分布。这些地区海拔多在500~2000m之间,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度远小于西部地区,但是在暴雨和高强度人类活动下也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总体上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不活跃,但是有大型活动断裂穿过的地区,例如华北构造区的NNE向夏垫断裂、唐山断裂、向郯城一庐江断裂等穿过的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五)微度脆弱区

区域地质环境微度脆弱区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以西地区除四川盆地有成片分布外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这些地区一般为海拔低于500m的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小,地势平坦,不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但在岩溶地貌发育的南方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湘中地区存在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平原盆地区是我国大型地下水含水层的主要分布区,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会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平原是我国因开采地下水而发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地区,沿海地区还引发了海水入侵问题。微度脆弱区地壳稳定性好,活动断裂不发育,非常有利于国土空间开发和工程建设。目前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或超过了其承载力而引起的。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微度脆弱区。

『柒』 被烧伤的贺兰山,煤层自燃三百年,致其自燃的原因是什么

提到贺兰山大家上地理学科时就知道它是我国一条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国家为了保护和恢复贺兰山的自然生态是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大力的进行修复整治。

在整治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煤层自燃。尤其是贺兰山中段山间的汝箕沟矿区,是煤层自燃的主要区域。据相关文献历史资料记载,该矿区煤层自燃迄今已有300余年,起火原因多是小窑开采时,工人用火不当引起。而火区是从起火点向深部燃烧蔓延,因为煤窑坑口多、采空区范围很大,所以燃烧面积也大。

据估计:在汝箕沟矿区28平方公里范围内,零星分布着25处煤层自燃形成的火区,其中5处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火区影响总面积已超3.3平方公里,最深达280米,已烧掉了35万吨太西煤,而且还在沿着煤层向前、向深处蔓延。

当地政府部门和邀请的相关专家经过实地勘察后认为,汝箕沟矿区煤层自燃虽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对贺兰山生态保护有影响,大家都正在积极的为消除火区及治理出谋献策。希望能早日清除煤层自燃给贺兰山带来的危害,还给当地居民和野生动物们一座生意盎然的青山。

『捌』  挽近时期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域内的分布和活动,主要受控于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质环境、地形环境和气候环境;而地质环境则是最基本的,是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考察我国地质灾害的活动,与挽近时期的构造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它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在宏观上起到制约作用。下面将从板块构造观点讨论一下挽近时期以来中国大陆附近大陆与大洋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我国地形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并制约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

一、板块活动及其对地形、气候的影响

(一)板块活动特点

波澜壮阔的燕山运动,结束了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间长期构造分异的“南北对峙”局面。白垩纪末期,印度板块自南南西方向推移过来,在始新世晚期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并楔入到欧亚大陆板块之下,特提斯海关闭。此后,印度板块仍以5mm/a的速度向北北东方向推进。在近南北向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激发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不断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块及一系列向北东方向突出的以北西西走向为主的弧形褶皱构造和深断裂带,青藏高原地块地壳的厚度最大达70km。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则分别从北东东和南东方向向欧亚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导致处于太平洋俯冲带内侧的华北地块地幔物质上涌,挤入地壳使之受拉变薄,引张陷落而形成裂谷、盆地和平原,地壳减薄至30~35km。这样就使得挽近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处于“东西对峙”的局面。

古中国地块原被海洋所包围,古生代末期中国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中亚—蒙古大洋关闭,导致欧亚古陆形成。中国地块挟持于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三个板块之间,北面又盘踞着巨大而坚硬的西伯利亚地块,这种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它成为现代板内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域。

我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图4-1)。西部的青藏高原为潜在逆断型,最大主应力σ1总体近南北向,存在着巨大的大致呈东西走向的逆冲及逆掩型活动断层。中部的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斜坡主要为潜在走滑型,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变化较大,南北向构造带中巨大的活动断层走向,由南往北的近南北向经北北西向、北西向,而逐渐转为近东西向甚至北东东向,且左旋走滑型的较发育,现代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和秦岭以北地区,属潜在正断型和张剪走滑型,区内活动正断层和裂谷型断陷盆地很发育,它们的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其典型构造是太行山东缘断裂、郯庐断裂和汾渭地堑。上述不同地域的活断层,都有过发生强烈地震的历史。而在远离板块接缝带的鄂尔多斯高原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大陆地壳最稳定的地块。

(二)板块活动对地形的影响

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使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台阶状地形格局,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阶梯。最高一级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级台阶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的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级台阶以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平原区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一般也不超过1000m。第二、第三级台阶间为呈北北东向高耸的山脉,如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图4-1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状态

1.强烈挤压区;2.中等挤压区;3.张应力区;4.活动逆断层;5.滑动走滑断层;6.断陷裂谷及活动正断层;7.板块作用方向

第二台阶及其两侧的边缘转折地带,地面起伏较大,尤其边缘山地地面高差悬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或危险区。

(三)板块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崛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极大。在上新世时期,青藏地块海拔仅1000m左右,属湿热亚热带环境。但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块急剧隆起,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巨大山体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风环流被阻隔,高原气候向干寒发展,逐渐形成了西伯利亚高压。

青藏高原崛起后大气环流形势改变,中国大陆季候风盛行,气温和降水量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变化都极大。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多灾害性暴雨天气。在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域内,气候十分干燥,土地沙化严重,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

二、板块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挽近时期的板块活动,导致我国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地质灾害成生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现分析一下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经过地段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特点。

综合管线经过地段的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可明显地划分出西、中、东三个区段。

西区段地理位置包括新疆、甘肃以及宁夏的西部。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第二台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风沙大,生态环境差,有些地段极为恶劣,地质上跨越了塔里木地台、天山地槽系和祁连地槽系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受印度板块推挤所产生的强大构造应力,使本区段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本区段外动力地质灾害以干旱气候制约的风蚀沙埋、盐渍土腐蚀和盐胀为主;此外,雨汛期突发的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灾害亦致灾较严重。

中区段地理位置包括宁夏东部和陕西、山西以及河南的西隅。地形上处于第二台阶的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地质上属华北准地台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台坳和山西断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的汾渭地堑为大陆裂谷系,除地震活动较强外,本区段大部分地壳稳定性较好。制约本区段地质灾害成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更新世堆积的风成黄土厚度大,尤其是地面广布的Q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较差;②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雨汛期集中降水,雨强较大;③地形上处于第二、第三两台阶的过渡地带,起伏变化大,沟壑纵横;④蕴藏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大量开采。因此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等山地灾害为主;此外,黄土湿陷和潜蚀、采空塌陷也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有风蚀沙埋、盐渍土腐蚀和盐胀的干旱气候环境灾害。本区段是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区地质灾害最集中,危险性最大的区段。

东区段地理位置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地形上处于第三台阶,地势低平,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海洋性)气候。地质上属华北准地台的豫皖坳陷和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地壳引张陷落,总体上稳定性好,西气东输建设用地区附近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由于本区段人口稠密,工农业经济发达,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在有些地段很强烈,主要是抽汲地下水和采矿。本区段地质灾害以缓变型的地面变形灾害为主,主要灾种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和采空塌陷。此外,膨胀土胀缩变形灾害也应关注。

以下将分节讨论三个区段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和危害情况。

『玖』 贺兰山煤层自燃:每年损失10亿,为何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是宁蒙分界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就是称赞贺兰山风景秀丽的。贺兰山巍峨壮观,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拥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和动物资源,是著名的骆驼之乡和滩羊之乡。不仅如此,贺兰山的矿产资源更是极为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蕴藏量大,内蒙古和宁夏均建有许多大中型煤矿。

当地政府在发现此情况后,便积极的开展了治理工作,三年来投入资金100多亿,有效的改善了贺兰山的生态环境。但是修复贺兰山复杂的生态系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植树造林、退出矿企、消除非法人类活动,还需要给贺兰山山体来一次全面体检,实施一台“微创手术”,消除困扰贺兰山的“自燃”破坏,给贺兰山这道生态屏障强筋健骨。

『拾』 宁夏如果没有贺兰山会怎样贺兰山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贺兰山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与宁夏平原天然的界山,高大的山体突然在两个地域中间拔地而起,像一个巍峨耸立的屏障隔断了两地间的联系。贺兰山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军山,上千年来,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曾在贺兰山展开,贺兰山也成为守护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

一、如果没有贺兰山宁夏会怎样?

贺兰山从海拔上来看,最高峰近3500多米,它的平均海拔也与秦岭相当,这样高大的山系,一方面阻隔了内蒙古阿拉善与宁夏间的交通来往,另一方面正是贺兰山的庇佑,宁夏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