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区地质灾害
㈠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一、划分原则和方法
(一)划分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方法,结合深圳市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综合比拟,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
2.超前预测原则
综合考虑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的新城区及其周围重要经济产业带和重要工程设施,适当外延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
3.分别对待原则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城市开发区与城市生态保护区分别对待的原则。
(二)划分方法
1)以“深圳市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基础,在对地质灾害点及其隐患点全面核实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并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2007~2020年)及今后的建设态势对易发区进行调整。
2)深圳市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斜坡类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不稳定性斜坡等分布于低山、丘陵、台地等坡脚地带;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分布于河谷平原、山间盆地覆盖层下可溶岩分布等地段,因此可按类型单独划分。
3)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岩土体组成特征、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在地质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考虑人类工程活动态势,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的新城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适当提高易发等级;将限制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并列为城市生态控制范围内的大部分区段适当降低易发等级;对处于平原地带的已建成区和无人类工程活动的山地大部分区段划分为不易发区。
4)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分区是在收集岩溶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历史岩溶塌陷的发育情况、岩溶发育强度、上覆土层的特征和隐伏构造特征等的差异进行划分。
5)海水入侵为面状缓变性地质灾害,本书不对此灾种进行易发区划分。
二、易发区划分
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和不易发区。易发区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岩溶塌陷易发区2个大区,其中,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A1-1至A1-9)9个、中易发区(A2-1至A2-12)12个,低易发区(A3-1至A3-14)14个;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B1-1至B1-4)4个,中易发区(B2-1至B2-9)9个。不易发区仅划分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A4-1至A4-32)32个(图2-4-70)。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A)
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在深圳各区广泛分布,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包括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亦是深圳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总面积1244.1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3.71%,根据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3个亚区。该区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达738.90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的59.39%。
1.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
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周边适宜开展工程建设的坡脚地段和人类工程建设活跃的台地地区。包括石岩-龙华、观澜-平湖、布吉-坂田、福田和罗湖区的北侧、盐田海岸山地的坡脚地带、横岗-坪山-坑梓、五联-坪西及南澳等地段。总面积328.9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84%,其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158.33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的48.13%。
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608处,其中崩塌144处,滑坡104处,不稳定斜坡360处,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6235人,潜在经济损失861925万元。
2.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A2)
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的周边坡麓和低台地地区等,目前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相对较弱,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少。主要分布于光明-松岗、铁岗及西丽水库、平湖-观澜-龙华-布吉、龙岗黄阁、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冲及坝光、大鹏、龙岗南澳的东冲-西冲等地段,总面积505.1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5.87%,其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189.72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的37.56%。
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251处,其中崩塌84处,滑坡28处,不稳定斜坡139处,威胁人口6289人,潜在经济损失364032万元。
3.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A3)
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小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主要分布于松岗-公明-光明以北山区,羌下-迳口水库-吊神山的山区、玉律-红坳水库-观澜林场丘陵山区、阿婆髻-凤凰山-鹤洲的丘陵山区、铁岗水库-西丽水库-梅林水库一带山区、羊台山、鸡公头山、梧山区、梅沙尖-马峦山-排牙山区、西湖村-盲塘坳丘陵区、清林径-白石塘水库一带丘陵山区、七娘山区。该区地形地貌利于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但因该区处于生态控制区,人类工程活动受到限制,目前地质灾害不发育,未来工程建设活动规模及范围都较小,因此,将其划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总面积410.1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00%,其中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的面积390.84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的95.29%。
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6处,不稳定斜坡16处,威胁人口302人,潜在经济损失13799万元。
(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B)
深圳市岩溶塌陷受可溶岩分布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主要分布于龙岗区的荷坳-龙岗中心区、坪地、坪山-石井、坑梓、葵涌、横岗西坑及山仔吓地区,地形地貌均为隐伏岩溶谷地,岩溶塌陷易发区总面积48.2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43%,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28处。按其易发程度分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
1.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B1)
该区为隐伏岩溶强发育区,有的地段曾发生过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荷坳至龙岗中心城区、坑梓、坪山石井咸水湖、葵涌等地,面积17.59km2,已发生的岩溶塌陷大多位于该区。
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
该区岩溶较发育,在强烈的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可能引发岩溶塌陷,部分地段曾在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引发塌陷。主要分布于横岗西坑-山仔吓、龙岗赤石岗-底下田、坪地、杭梓,坪山碧岭-汤坑、坪山新屋吓、坪山井子下及新曲、葵涌等地,面积30.64km2。
(三)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A 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仅划分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该区位于深圳市的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及没有人类工程活动的低山和高丘陵地带,主要分布于松岗-公明河谷平原区、沙井-西乡-南头-白石洲、铁岗水库、香蜜湖-黄贝岭、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马峦山-红花岭、未木岭-吊神山-排牙山,王母圩、七娘山-带。共分32个亚区,面积661.17 km 2,占全市总面积的33.86%,其中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的面积224.71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总面积的33.99%。
在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地区以及海滩地带,由于地势平坦,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因此将其划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东部低山地区-般由坚硬块状花岗岩、坚硬-较坚硬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综合体、坚硬层状砂岩综合体组成,山势陡峻,人迹罕至,植被发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同时这些地区均为生态控制区,今后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小,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因此,也将其划入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若进行风景区或其他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图2-4-70 深圳市地质易发程度分区图
深圳地质
该区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4处,灾害点密度0.02处/km2,受威胁人口118人,潜在经济损失14991万元。
㈡ “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㈢ 抚顺市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抚顺市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08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抚顺市矿山地版质灾害区的地权质勘查、监测及灾情预警等。
法定代表人:赵晓超
成立时间:2007-08-13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1041100300067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顺城区城东新区13方块33号楼
㈣ 义龙新区龙广镇地质灾害区有那些地方
义龙新区龙广镇最高海拔1719米,最低海拔825米,境内喀斯特地貌显著,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质构造容易有水库渗漏和建筑物地基不稳定的地质灾害。
㈤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业主提供哪些资料
总的说来就是你写报告需要的一些数据,比如区域地质背景啊,当地类似项目的报告(可做参考),水文地质条件啊,等等,当然滑坡的测量数据如果不是你们自己做的话,业主还是要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