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岩性

中国地质岩性

发布时间: 2021-02-08 12:07:31

❶ 世界罕见,“中国地质百慕大”就在318国道,它为何能被称为世界奇观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的318国道是一条“景观大道”,走在这条国道上你会尽览川藏美景的精华,但是今天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318国道上号称“中国地质百慕大”的八美石林。据说这里的石林颜色会跟着一天气温和阳光的变化而变化,一年四季也会颜色各不相同,走在其中会感觉置身于外太空,被称为世界奇观。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这片石林独特神奇的美感吧。

小编想说我国的奇特景观真的数不胜数,这片墨石林小编有机会真想去领略一下它的苍茫,这种奇观真的应该多加以保护,千万不要让人为破坏了它的原始和纯粹,如果能够置身于此与天地为伴,那种感觉一定很好。

❷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岩溶地质的基础研究、区域调查评价、开发应用和科学实验工作,形成了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资源评价、岩溶探测与测试等优势研究领域,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全所在研项目115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40项、地质调查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4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7项,预算总经费7193万元。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检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专著2部。

所长兼党委书记姜玉池(左二),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雯(右二),副所长黄庆达(左一),副所长蒋忠诚(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及碳汇机制研究: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项目通过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典型土壤剖面的调查,揭示了岩溶区土壤的富钙偏碱性。岩溶区土壤的pH值和有机碳空间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石灰土的有机碳是地带性红壤的1.96倍。动态监测的结果显示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仅为非岩溶区红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于非岩溶区红壤。通过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利用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出岩溶区土壤活性、缓效、惰性碳库的库容大小及周转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随时间的变化,及石灰土与红壤的对比

中国西南50万年来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对洞穴石笋进行精确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国西南35万年及2万年以来石笋记录的标准时标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轨道尺度、短时间尺度的季风气候突变事件。利用贵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测年数据及氧同位素记录集成了一个完整的24万年时标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门洞Y1石笋的230Th测年和碳、氧同位素数据,综合集成了2万年来的时标序列,不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变冷事件,而且还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间,存在的季风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为冷湿组合的气候环境。

岩溶动力系统CO2-H2O-CaCO3碳循环过程及与有机碳循环的示意图

贵州荔波董哥洞24万年时标序列的综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科技攻关课题。通过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进一步论证了岩溶石山区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方法;针对不同的土地类型,研发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种植和灌溉技术,形成了2项专利技术。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区生态土地分类系统方案、生态土地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岩溶流域系统生态土地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示范区,总面积2000多公顷。4个示范区的水土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生态土地优化配置,构建了岩溶区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形成了生态产业。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态经济社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区种植火龙果

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针对重庆地区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剧和旱灾严重等生态问题,开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合岩溶山地生态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进行试验示范。生态重建试验一年之后证实,华南忍冬能够增加土地覆盖程度,改善水热变化条件。

娘子关泉域桃河流域图

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成因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全面总结、归纳了我国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环境问题及特征;选择典型泉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及其演化驱动机制;提出岩溶水保护区划分方案和保护措施。初步划分边界明确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子系统)116个,对其系统边界水文地质性质进行了界定根据岩溶水系统地质结构与循环条件,将岩溶水系统划分为单斜顺置式、单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种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统模式,对其系统结构、资源要素及转化关系、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个典型泉域(娘子关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东枣庄十里河泉域开展了专题研究。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计划项目第一课题。通过典型岩溶露头区与井下缝洞系统的精细描述和对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组合识别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奥陶系不同地貌单元古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特征,划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间盆地4种二级地貌类型。对塔河油田试验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进行了地质识别,建立了塔河油田4种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结构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不同古岩溶地貌单元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六大类10种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识别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气田奥陶系古岩溶缝洞系统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开展了塔河油田试验区构造应力场模拟,从构造裂缝形成的动力机制出发,运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则,预测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状况,为建立塔河油田试验区裂缝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丘峰洼地类型古岩溶垂向结构模式

多期次、多旋回裸露风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贵广铁路雄村—贺州段岩溶地质与线路比选咨询研究: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基础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点、岩溶层组及含水岩组划分、岩溶塌陷机理、潜在危险性分区、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诱发岩溶地面塌陷效应、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线路方案岩溶地质特征、线路岩溶地质条件比选原则和评判方法、最终的线路方案比选综合评判等重点问题。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到铁路工程地质病害调查所获得的多源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危险性综合评价中,实现了数据管理的可视化、自动化,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较好效果。

岩溶发育程度对塌陷的影响分区专题图

洞穴环境远程监测及承载力定量评价: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代表性洞穴调查与空气环境自动监测工作。在广西桂林芦笛岩、广西河池水晶宫、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庆武隆芙蓉洞、河北兴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气环境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对洞穴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CO2、O2等因子进行高频度远程自动监测,掌握了洞穴空气环境的变化规律,探索了旅游洞穴环境因子变化对洞穴沉积物景观的影响,建立了洞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洞穴环境承载力,为制定洞穴开发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监测和传输系统

实时监测与显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从1999年起,组织西南8省(区、市)地调院以及航遥中心、水环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实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编测66万km2、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12.32万km2、水文地质钻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测长度60km、综合地球物理探测55000物理点、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7处。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图

掌握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潜力,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机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环境地质类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正在开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据。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制定了流域内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成果已被多个部门应用于调查区开发治理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解决了40多万人饮用水、3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科技创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下河及溶洼堵洞成库

选择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地下水监测,研究了水质、水量动态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质水量20年来的变化及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统、土壤和植被对岩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变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广西平果县果化表层岩溶水开发与生态恢复示范

❸ 第四纪典型剖面的岩性特征

本节由闵隆瑞执笔。闵隆瑞,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1924年G.B.巴尔博首次将阳原县桑干河两岸发育的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各专业学者不断地深入研究,泥河湾层进一步划分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泥河湾层的岩性、厚度变化大,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明显,同时,目前同位素年龄资料不多,因此,至今对泥河湾层的划分、对比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同意见。而对剖面的岩性特征的认识,是地层工作的基础,也是多重地层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节对位于泥河湾古湖不同部位的3个剖面的岩性特征作一个剖析,便于对泥河湾层地层划分对比时参考。其中郝家台台儿沟剖面是张宗祜、闵隆瑞负责的“泥河湾建阶研究”项目选择的剖面(参加野外地层分层描述的工作人员:闵隆瑞、朱关祥)是目前泥河湾层露头剖面中描述较详细的剖面之一。井儿洼钻孔剖面是1997年闵隆瑞负责的区调项目中打的一个孔深200m的剖面,这是阳原县桑干河两侧描述最为详尽的地下泥河湾层剖面(参加野外取心和地层分层描述的工作人员: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蔡开运);虎头梁剖面也是1997年区调项目中实测的(参加野外实测剖面人员:闵隆瑞、迟振卿、蒋复初、王书兵、蔡开运)。另外,在泥河湾盆地中其他一些剖面,如:东窑子头剖面、红崖剖面、下沙沟剖面、小长梁剖面和洞沟剖面等,有的已在《泥河湾层研究》(1988)和《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1989)专著上发表,有的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故就不在此赘述了。

一、郝家台台儿沟剖面

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稍营镇小渡口村东南部,桑干河南侧的台地,海拔953m。地理坐标:40°12཰″N,114°38དྷ″E。属于泥河湾古湖东部滨浅湖区,剖面总厚151.45m。自上而下划分为146层。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在上述146层基础上,根据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和接触关系等归并为12大段,4个组(图2-6)。

(1)蔚县组:其顶界位于剖面第34层顶,厚28.8m,未见底。下部由棕黄色粉细砂和黑色黏土组成;上部以灰褐、灰绿色黏土夹薄层砂层为主。含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和软体动物化石。其中第1~2层含软体动物化石的黑色沥青质黏土层、第8层含大量双壳类化石(丽蚌?楔蚌?)和第20层风化强、易碎的紫褐色、灰绿色黏土层可作为标志层。从沉积相分析,属湖沼相沉积。据古地磁测定,其年龄大于2.6Ma。

(2)泥河湾组:泥河湾组组名是沿袭前人用的名,因前人长期将泥河湾组视为第四纪早期代表组。但对泥河湾组的顶、底界线各抒己见,尚未得到统一。笔者这次将泥河湾组底界置于台儿沟剖面第35层棕黄色粉细砂层底,与下伏层呈侵蚀接触关系;上界定在第113层黄色粉砂层夹黑灰色黏土层顶,总厚77m。岩性特征是,下部(第35~45层,即4~5段)为黄色含砾中粗砂、粉细砂层,具板状交错层理,其中第36层含有黏土质砾石与软体动物化石、第43层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的砂砾层和第45层红褐色条带状黏土可作为标志层;中部(第46~93层,即6~8段)为灰绿色黏土质粉砂与灰黄色粉砂质黏土互层,夹较多钙板层和薄细砂层,具水平层理,其中第48、51、53层巨厚钙质黏土质粉砂层可作为标志层;上部(第94~113层,即第9段)黄褐色粉细砂夹粗砂砾石层,其中第94~99层含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第97~99层、101层、105层含有孔虫化石,均可作为标志层。从沉积相分析,上、下部以河湖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中部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据古地磁测定,泥河湾组地质年龄约2.60~0.90Ma。

(3)郝家台组:由台儿沟剖面第114层到144层组成,厚37.4m。其岩性总体特征是,呈黄绿、灰绿、红棕色互层的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层,上、下部发育石膏透镜体或石膏小晶体,以微咸化湖泊为特征。其中第124层、130层浅红色黏土层夹黄绿色粉砂质黏土层和第143层含石膏透镜体浅红色黏土质粉砂层可作为标志层。据古地磁和光释光(OSL)年龄测定,约为0.90~0.11Ma。本组地层在郝家台一带出露好,层位稳定,上部含石膏透镜体或有盐类矿物析出,标志明显,故命名为郝家台组。

图2-6 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台儿沟剖面

(4)马兰组:由台儿沟剖面第145~146层组成,厚8.25m为黄土—古土壤层,与下伏郝家台组之间有一沉积间断。第145层红棕色古土壤层可作为标志层。据光释光(OSL)年龄测定,底部年龄为47.5±10.3ka,顶部年龄为19.1±0.6ka。

据磁性地层研究(古地磁样品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少部分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古地磁实验室完成),台儿沟剖面深33.55m处为布容-松山界线(B/M),年龄为0.78Ma;深55~74m处为贾拉米洛事件,约0.99~1.07Ma;深123m处为松山-高斯界线(M/G),年龄为2.58Ma;剖面底部年龄为3.3Ma。

二、井儿洼孔岩心地层剖面

井儿洼钻孔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井儿洼村,桑干河南岸,地理坐标40°7'N,114°21'E,海拔896m,属于泥河湾古湖盆中心部位,井深200.8m。

岩心自上而下划分为100层,描述如下: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在上述100层基础上,根据沉积物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等划分为6个大段(图2-7)。其特征如下:

(1)第Ⅰ段(深200.8~122.2m):为灰褐色和黑灰、青灰色相间出现的黏土质粉砂与粉砂质黏土、粉细砂层,层理不显或为块状构造。从层序地层分析,应为湖泊扩张体系域(LEST)。属浅湖与滨湖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

图2-7 阳原县浮图讲井儿洼钻孔剖面

(2)第Ⅱ段 (深 122. 2 ~ 104. 4 m): 上、下为夹大量炭质层的灰褐色粉砂质黏土层,中部夹厚层褐色粉砂层。从层序地层分析,应属湖泊收缩体系域 (LCST)。为沼泽化的滨浅湖相。

(3)第Ⅲ段 (深 104. 4 ~ 47. 0 m): 以灰色为主,有时呈黄绿、青灰、灰黑色,由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粉细砂夹钙质薄层组成。纹层层理发育是本段标志。纹层是由一条深色条和一条浅色条构成,深色条厚 0. 3 ~0. 5 mm,浅色条厚 0. 1 ~0. 3 mm。经红外光谱对 94. 4 m 处纹层测定,深色条主要由方解石和文石矿物组成,浅色条主要由文石矿物组成。文石矿物出现推测本大段应属于半咸水湖泊特征。同时纹层是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故应属静水环境的半咸化滨浅湖相。从层序地层分析,本段为湖泊扩张体系域 (LEST)。

(4)第Ⅳ段(深47.0~20.6m):下部为灰色粉砂,含植物根茎和小贝壳碎片,具纹层层理、小波纹层理和交错层理;上部为黑灰色炭质黏土和灰绿、灰褐色黏土,具臭味。本段下部粒度比较粗,且具交错层理等,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滨湖环境;上部为较典型的沼泽相环境。从层序地层分析,属于湖泊收缩体系统(LCST)。

(5)第Ⅴ段(深20.6~4.4m):为黄绿色粉砂、黏土为主,属滨浅湖相。从层序地层分析,应为湖泊扩张体系域(LEST)。

(6)第Ⅵ段(深4.4~0m):为白色粉砂、黏土层,含盐类物质,属接近干涸的半咸化湖泊。从层序地层分析,应为湖泊收缩体系域(LCST)。

总之,从本孔200.8m岩心的岩相分析,可以划分为6个相段。Ⅰ段为淡水浅湖—滨湖相;Ⅱ段为沼泽化的滨浅湖相;Ⅲ段为半咸化滨浅湖相;Ⅳ段为滨湖—沼泽相;第Ⅴ段为淡化的滨浅湖相;Ⅵ段为接近干涸的半咸化—咸化湖泊相。即反映本孔从滨浅湖→沼泽化→滨浅湖→沼泽→滨浅湖→湖泊干涸的演化过程。从层序地层分析,其中第Ⅰ、Ⅲ、Ⅴ段属湖泊扩张体系域,第Ⅱ、Ⅳ、Ⅵ段属湖泊收缩体系域。若一个湖泊扩张系域与一个湖泊收缩体系域构成一个层序,则本孔共有3个层序。这3个层序明显地反映大约200多万年以来,本区湖泊经历了从滨浅湖→沼泽化或接近干涸3个演化阶段。

据古地磁测定(样品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2001),台儿沟剖面深8.4~10.8m和41.2~45.6m处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中反向极性事件,可能为布莱克和安比拉反向极性亚时,年龄为0.12Ma和0.493~0.504Ma。布容与松山界线在深92.0m处,年龄为0.78Ma,松山反向极性时记录了4个正向极性事件,深102~106m和118~126.2m处对应于贾拉米洛亚时两次事件,年龄分别为0.99~1.07Ma和1.201~1.211Ma;深162.2~186.4m处对应奥尔都维事件,年龄为1.77~1.95Ma;深196.7m至剖面底对应于留尼旺事件,剖面底界年龄约2.15Ma。

又据王永等对井儿洼剖面0.8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的研究(样品在中国台湾地球科学研究所古地磁实验室进行,2003年),深15m处出现地磁场强度低值,对应于布莱克事件,约118ka;深52m处低值对应于BigLost事件,约554ka;深77m处出现地磁场强度变化与磁倾角变化相一致,为B/M界线,约780ka。

从上述古地磁测定的结果分析,深10~15m处对应于布莱克事件,应为更新统上、中部之间的界线;深80~90m处,对应于布容-松山界线(B/M),应为更新统中、下部之间的界线。

三、虎头梁剖面

虎头梁实测剖面位于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村东南,桑干河的北岸。地理坐标为114°29'E,40°9'N,海拔910m。属于泥河湾古湖盆北东部滨湖区,剖面厚度为71.91m。自上而下划分为26层(图2-8),描述如下: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图2-8 阳原县虎头梁剖面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

从上述26 层岩性特征看,可明显地划分为4 大段。第Ⅰ段 (第1 ~14 层),以黄色粉砂和灰绿色黏土为主,具明显纹层层理,并夹薄层石膏,属半咸化滨浅湖相。第Ⅱ段(第 15 ~ 19 层),以粗粒级砾石层为主,夹灰绿色黏土层,属三角洲—滨湖相。第Ⅲ段(第 20 ~ 23 层),为黄绿、灰绿色粉砂质黏土层,属半咸化滨浅湖相。第Ⅳ段 (第 23 ~ 26层)为砾石层夹古土壤层,属三角洲相。总之,本剖面反映湖进至湖退两个旋回的演化过程。

❹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主要涉及清水河北、主峰、桑日麻和甘德南4条活动断裂,其中桑日麻断裂具有较宽的破碎带,控制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发育。该区属于巴颜喀拉褶皱带,班玛县哇尔依乡—白玉乡以北为阿尼玛卿断裂带的南亚带,哇尔依乡—白玉乡以南到杜柯河东北为巴颜喀拉北复向斜带,杜柯河西南—达曲东北为巴颜喀拉中断裂褶皱带,达曲西南为巴颜喀拉南复向斜带,主要断层有阿坝断层和阿柯河断层等。在几个拟建坝址附近可见多处褶皱断层现象,还可观察到地堑地垒的存在。

工程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接触地带,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动构造,以及重新活动的老构造带。上升运动引起剥蚀作用加剧,沟谷下切,从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15个候选坝址处的河谷比较狭窄,谷岭相差200m以上。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基岩部分变质、破碎,使得河流阶地上的第四系松散物质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地。据调查,工程区大部分泥石流沟均分布在新构造运动抬升或垂直差异性抬升的地段。

工程区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的东南部,其南部为鲜水河-炉霍地震区,西北部为达日地震区。据地震观测资料,达曲—贾曲引水线路沿途未见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引水线路经过的大部分地区地震烈度为Ⅶ度区。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资料,工程区大部分为基本稳定区和稳定区。

根据中国强地震震中、地震带分布和震害分区图,工程区位于山区岩体崩滑与地震断层发育区。从地震带来看,大渡河与雅砻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地震带中的康定—甘孜地震带,玉树—甘孜—炉霍为高地应力区,在玉树附近曾有过7.5级的地震(1937年1月7日)。规划中的引水枢纽包括亚尔堂和克柯,这两个地区位于阿坝附近,而阿坝附近曾发生过7.8级的地震(1947年3月17日)。

部分引水枢纽建坝工程地质条件见表1-3。

表1-3 部分引水枢纽建坝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内除太古宇和寒武系之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三叠系是工程区出露的主要地层,其次为第三系(古、新近系)、第四系,侏罗系、白垩系呈零星分布。地层分布和岩性特征如下:

元古宙地层零星分布于秦祁昆褶皱带和唐古拉准地台带内。阿尼玛卿山及玛沁、苦海、赛什塘等,以片麻岩、片岩为主,偶夹灰、灰白色大理岩及混合岩,与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断层接触。在准地台地区玉树县,岩性为片麻岩和大理岩,与上覆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古生界奥陶系—志留系以浅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为主,间夹薄层灰岩、黑色燧石层或硅质层,厚达数千米。志留系以千枚岩、片岩夹大理岩、硅质岩、灰岩为主,上部夹有蚀变玄武岩,中部为深灰色大理岩、结晶灰岩与千枚岩、片岩互层,总厚度大于1175m。泥盆系在玉树和巴塘西南地区出露有中、上泥盆统,岩性为砂砾岩、火山岩及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觉拥和康巴地区为黑色灰岩、泥灰岩、砂岩夹板岩。石炭系主要分布于西倾山、唐古拉山及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一带有上石炭统出露,厚792m,岩性为杂色变质砾岩、砂砾岩、砂岩、板岩夹煤线,玛积雪山—喀儿科一带,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厚367~896m。二叠系在玉树上拉秀一带出露上二叠统,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和煤线,在玉树—马尼干戈一带为下二叠统,岩性上下部差异较大,下部以含火山岩为特征,上部以石英砂岩为主。在巴颜喀拉山,下二叠统布青山群下岩组下部为千枚岩、板岩、片岩夹凝灰岩和多层灰岩透镜体,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夹大理岩化灰岩;上岩组为中厚层灰岩夹千枚岩、板岩和砂岩。

中生界三叠系在工程区内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地层区,这是一套普遍受浅变质含火山岩屑类复理石建造,层序完整连续,岩层褶皱和韵律发育,厚度巨大,化石稀少。下三叠统昌马河组为浅变质凝灰质长石石英细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质板岩韵律互层,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厚度差异较大,砂板岩比例不一。中三叠统甘德组为一套产状稳定的浅变质长石砂岩夹少量板岩,局部夹灰岩和火山岩。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岩组分布较广,主要岩性为板岩、砂质板岩夹砂岩、少量不纯灰岩;上岩组为长石岩屑砂岩、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透镜体,分布范围相对较小。中生界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布零星,侏罗系岩性以火山岩和粗碎屑岩为主,白垩系岩性差异较大。

新生界也是工程区主要地层之一。第三系(古、新近系)遍布各大山系和山间盆地,为内陆型河湖相建造,少数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古近系下部为棕红色块状细砾岩、泥岩、砂岩,厚117.6m;中部为棕红色块状泥岩夹薄—中厚层状砂岩及少量灰绿色中厚层灰岩和石膏岩,厚763.8m;上部由紫红色块状砾岩、砂岩组成,厚度大于617m。新近系以中新统分布最广,其下部为厚层岩屑长石砂岩、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石膏;上部为巨厚层成分复杂的砾岩、厚层含砾砂岩。上新统岩性与中新统岩性差别不大。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统主要分布于黄河源区两湖南北两侧,巴颜喀拉山主脊带、阿坝盆地和若尔盖盆地,下部为冰碛层;上部为河湖相沉积物。中更新统散布于巴颜喀拉山及周边山地,主要由冰碛泥砾和冰川漂石组成,以成分复杂的漂砾为显著标志。上更新统分布较广,与全新统相伴。全新统分布于盆地中,厚度5~40cm,以沼泽、湖泊相沉积最广,其次是洪积、冲积和风积物。

工程区内岩浆岩活动起始于元古宙,终止于第三纪(古、新近纪),主要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集中分布在阿尼玛卿山、通天河沿岸,以及巴颜喀拉山地区。

❺ 区域地质环境

2.1.1 自然地理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山地纵横,自然地理复杂多样。大陆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部青藏高原,中部的山地、丘陵和盆地,再到东部的平原及低山丘陵。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79%,盆地和平原约占 21%。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 10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条。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水系顺地势向东或向东南流入太平洋; 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向南出国境后流入北部湾和印度洋。我国西部和北部多发育内流河,主要源于高山冰川、冰雪融水,流向下游洼地积水成湖或消失于荒漠中。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我国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等。青藏高原主要分布着咸水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 7%,为陆地国土面积的 14%,且 20% 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35%的国土受到土壤侵蚀或荒漠化的影响。长江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2%,人口占全国的53.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4%,属人多地少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长江以北耕地约占全国的 59.2%,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 14.7%,人口占44.4% ,属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初步考虑全国地理环境可划分为 7 个大区( 图 2.1) :

Ⅰ.东北山地平原区;

Ⅱ.华北平原区;

Ⅲ.中南山地丘陵区;

Ⅳ.西南中高山区;

Ⅴ.黄土高原区;

Ⅵ.北方干旱沙漠区;

Ⅶ.青藏高原区。

图 2.1 中国地形地势分区示意图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约 70%的国土面积受东南风及西南季风的影响,是一个明显受季风影响的国家。东南地区多雨潮湿,西北地区少雨干旱( 图 2.2) 。

我国季风区的冬夏季风都很盛行。四川及滇东一带是我国季风区中季风指数最小的区域,因为那里是东亚季风区与印度季风区的转换区域。其东部的东亚季风区,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季风雨属于极锋雨性质; 其西部的印度季风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降水主要在夏季风控制区内。

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平均年降水量 650mm左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 1500mm 以上,西北地区却低于 50mm。在时间上年降水量的 70% ~80%集中在每年的 6 ~9 月份,按正常年降水量,可划为 5 个降水量带。

1) 年降水量大于 1600mm 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闽、粤、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其中,台湾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 2000mm,有“雨港”之称的基隆 2910mm,台湾省山地达 3000 ~4000mm,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寮( 海拔 420m) 在 1906 ~ 1944 年间平均年降水量 6557.8mm,最多的一年( 1912年) 达 8409mm,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的巴昔卡,1931 ~1960 年平均年降水量 4095mm,是大陆上多雨之地。

2) 年降水量 800 ~ 1600mm 带,主要分布在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图 2.2 中国多年平均降雨量区划图(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3) 年降水量 400 ~ 800mm 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 年降水量 200 ~ 400mm 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 年降水量 200mm 以下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沙漠或盆地中部。其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 50mm 以下,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年降水量 18.3mm,若羌 15.6mm。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年降水量 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2.1.2 区域地质环境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聚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挤压碰撞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地球动力源。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两种岩石圈活动构造带的汇聚作用造就了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势的基本轮廓,也决定了中国大陆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

中国的大地构造单元基本是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所奠定,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塔里木地台、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华南地槽褶皱系、滇藏地槽褶皱系、喜马拉雅地槽褶皱系、台湾地槽褶皱系和南海地台等。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形迹是在这些构造单元基础上发展演化的,可以说这些构造单元也控制了中国的地貌、地层和岩性分布。

我国的冲积平原、黄土梁峁、沙漠戈壁、岩溶石山、青藏高原和峡谷地貌形态是有其深刻的地质构造背景的。在地层方面,我国的太古宇(Ar)变质杂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如太行山、泰山、嵩山、燕山、阴山和辽东等地;元古宇(Pt)轻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地;古生界(Pz)以海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扬子沉积区、华南、天山内蒙古、昆仑秦岭、西藏滇西、喜马拉雅山脉和台湾岛等地;中生界(Mz)发生沉积分异,三叠纪时南方为海相,北方为陆相,到侏罗纪时整体转为陆相为主,白垩纪—第三纪(古、新近纪)时基本为陆相沉积,东部地区多分布火山堆积。

我国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闽、粤沿海和东北北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长江流域,多以小规模与前寒武纪地层相伴出露。

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的山脉和盆地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

在东西方向上,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两条线为界,西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主要发育地震、冻融、泥石流和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和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泥石流、滑坡、河湖灾害、海岸侵蚀、盐碱(渍)化和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在南北方向上,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和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这些山系分布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从自然属性而论,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也是地质灾害严重区。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带性,主要集中在构造活动剧烈地区,如南北向构造地震带,既是地势剧烈变化地带,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发育区,其次是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山地地带。

从社会属性或灾害属性层面分析,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存安全;平原或盆地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重大损失,尤其是经济社会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地区,山间断陷盆地城市如太原、大同和西安等。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人类活动频繁剧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小规模崩塌、滑坡或泥石流也会造成重大灾害。调查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的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❻ 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它与地质灾害风险性的关系

①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危险性评判。
②风险性是概率。地质灾害风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不同危险等级的概率。

❼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整理集成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研究成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30个,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5.2.1 信息图层编制原则

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图层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因子、历史地质灾害点分布、社会经济条件、人类工程设施等因素。依据如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将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考虑全面,至于每种因素的影响贡献大小在权重计算部分考虑。

2)时效性。每个信息图层的编制中,尽可能以最新最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从而保证对最新资料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及时利用和更新。

3)适用性。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根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具体工作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编处理。

4)最大可能使用数据。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基本比例尺定位为1∶100万,一些关键的图层数据,如地理底图、地质底图、土地利用底图均可达到1∶100万的比例尺需求,但部分信息图层无法达到1∶100万的比例尺,本项目本着最大可能使用数据的原则,暂且采用小比例尺的图层直接投影变换代替,以后工作中再逐步更新。

5.2.2 信息图层概况

信息图层的投影参数如下:

比例尺:1∶100万

投影类型:亚尔博斯等积圆锥投影坐标系;坐标单位:mm

第一标准纬度:25°00༼″;第二标准纬度:47°00༼″

中央子午线经度:105°00༼″;投影原点纬度:0°00༼″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基本情况见表5.1。

5.2.3 信息图层说明

各信息图层编制按照各因子的分布特点进行分级。

5.2.3.1 年均雨量

全国年均雨量分为11个级别,各级别年均雨量分段:<50mm,50~100mm,100~200mm,200~400mm,4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600mm,1600~2000mm,>2000mm。

5.2.3.2 年均气温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2004),将全国年均气温分为9个级别,各级别年均气温分段如下:<-4℃,-4~0℃,0~4℃,4~8℃,8~12℃,12~16℃,16~20℃,20~24℃,>24℃。

5.2.3.3 年蒸发量

根据《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2004),将全国年蒸发量分为10个级别,各级别分段如下:<500mm,500~600mm,600~800mm,800~1000mm,1000~1200mm,1200~1400mm,1400~1600mm,1600~2000mm,2000~2400mm,>2400mm。

表5.1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层简表

5.2.3.4 年干燥度

干燥度,又称干燥指数或干燥因子。描述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与湿润系数互为倒数,一般用水分的可能消耗量与收入量的比值表示。它是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的指标。

根据《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2004),将全国年干燥度分为12个级别,各级别分段如下:<0.5,0.5~0.75,0.75~1.0,1.0~1.5,1.5~2.0,2.0~3.0,3.0~5.0,5.0~10,10~25,25~50,50~100,>100。

5.2.3.5 地震烈度

采用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将全国地震烈度按5级区划:Ⅴ度区、Ⅵ度区、Ⅶ度区、Ⅷ度区、Ⅸ度区。

5.2.3.6 历史地震点

来源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国地震局共享数据网,近年来(1999年1月1日至2006年11月2日)的已发地震点数据,共203个。

5.2.3.7 地层岩性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100万地质图”重新进行编制划分。

(1)划分原则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地层岩性关系密切。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产生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的控制作用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从沿海向内陆,地层岩石由火成岩为主变为变质岩、碎屑岩相间分布,进而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相间分布。

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一般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岩体,大都是碎屑岩、软弱的片状变质岩,岩性多为泥岩、页岩、板岩、含碳酸盐类软弱岩层、泥化层、构造破碎岩层。这些软弱岩层经水的软化作用后,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软弱滑动面,形成崩滑体。

黏性土滑坡在四川分布密集,在中南、闽、浙、晋西、陕南、河南等地也较密集,在长江中下游、东北等地也有一定分布;半成岩类粘土岩滑坡在青海、甘肃、川滇地带、山西几个断陷盆地中分布密集;黄土滑坡在黄河中游、青海等省较密集;泥岩、千枚岩、砂质板岩形成的滑坡在湖南、湖北、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十分发育。

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变质岩区和黄土区,火成岩区和碎屑岩地区次之,碳酸盐岩地区泥石流相对不发育。

根据全国地质灾害发育的普遍规律并结合不同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特殊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敏感性岩组。

1)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

2)地层岩性的成因、物质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3)地层岩性的时代;

4)岩土体(不同时代地层)的工程地质性质;

5)水岩相互作用的敏感性;

6)1∶100万中国地质图的精度。

(2)划分方案

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普遍规律以及地层岩性对地质灾害的敏感程度,将地质灾害敏感性岩组划分为10种类型。敏感性指数值越高,则相应的岩组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也越敏感。

Ⅰ类:主要为水体、粉砂质食盐、食盐壳、盐碱壳、风积物砂等区域,这些区域不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Ⅱ类:主要是火成岩类。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花岗岩、辉绿岩等,岩性坚硬,力学强度大,是很好的地基和建筑材料。

Ⅲ类:主要是火成岩类。岩性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紫苏花岗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煌斑岩、白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辉石闪长岩、辉长闪长岩、花岗斑岩、英安斑岩、辉绿岩、橄榄岩、橄榄辉绿岩、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斑岩、辉石岩、角闪正长岩、闪长玢岩、英安玢岩、辉绿玢岩、苦橄玢岩、安山玢岩、超基性岩、安山岩、碱性岩、英安岩、粗面岩、科马提岩、云辉二长岩、白榴岩、霓霞岩、碎斑熔岩、细碧岩、石英钠长斑岩、霏细斑岩、辉长苏长岩等,岩性坚硬,力学强度较大。

Ⅳ类:主要是变质岩类和部分火成岩及沉积岩。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岩、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黑云斜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流纹岩、变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砂砾岩、砾岩、变质橄榄辉长岩、糜棱岩、蛇纹岩、大理岩、珍珠岩、硅质岩、蛇绿岩、浅粒岩、岩溶角砾岩、铝铁岩系、黑云角闪闪长岩、斑状云母橄榄岩、榴辉岩、黑云母霞石白榴岩、霏细岩等,岩性较坚硬,力学强度较大。

Ⅴ类:主要是沉积岩类。岩性为页岩、夹页岩、火山碎屑岩、生物碎屑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凝灰岩、糜棱岩等,半坚硬岩组,力学强度较低,易风化,遇水软化,是地质灾害较易发生的地层。

Ⅵ类:主要是沉积岩类。岩性为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夹泥岩、粘土岩、泥页岩、煤系、泥质粉砂岩、冰碛泥砾岩等,半坚硬岩组,力学强度低,遇水泥化,是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地层。

Ⅶ类:岩性为黄土、黄土状土,黄土的地层年代为Q1p,Q2p,渗透性弱、抗剪强度高。

Ⅷ类:主要为冲海积物、海积物、冲湖积、湖积、沼泽堆积、石英斑岩风化层、花岗斑岩风化层等松散层。

Ⅸ类:主要是冲积物、冲洪积物、洪冲积物、残坡积物、坡冲积物、冰碛物、苦橄玄武岩风化层、辉绿岩风化层、花岗岩风化层、冰积物等松散堆积物,是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物源。

Ⅹ类:岩性为黄土,地层年代为Q3p,Qh,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渗透性强、抗剪强度低、具湿陷性(表5.2)。

5.2.3.8 断裂分布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100万地质图”编制。考虑到网格单元的大小和断层断裂的影响范围,计算时采用网格区内断层断裂的密度进行计算。

5.2.3.9 第四系成因时代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的成因时代分为7类:N2-Q1p,Q,Qp,Q1p,Q2p,Q3p,Qh。

5.2.3.10 岩土体类型

来源于1∶400万岩土体类型图,将岩土体类型分为7类:火成岩、变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砂质土、黄土、其他土。

5.2.3.11 第四系成因类型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成因类型分为19类:冰碛、冰水沉积、冰水-洪积、冰水-湖积、洪积、残积、残坡积、冲积、冲积-洪积、冲积-湖积、寒冻风化残坡积、红土化残积、黄土堆积、风积、湖积、坡积、岩溶化残坡积、火山堆积、海陆交互相及海相堆积。

表5.2 中国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表

5.2.3.12 水文地质类型

将水文地质类型分为5大类、18亚类:

1)松散沉积孔隙水(滨河平原冲海积层孔隙水、堆积平原冲洪积层孔隙水、黄土高原黄土层孔隙水、内陆盆地冲洪积层孔隙水、沙漠风积沙丘孔隙水、山间盆地冲积层孔隙水);

2)基岩裂隙水(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熔岩孔隙裂隙水、山地丘陵岩浆岩裂隙水、山地变质岩裂隙水);

3)多年冻土冻结层上水(高纬度山地基岩冻结层上水、中低纬度高原基岩冻结层上水、中低纬度高原松散沉积冻结层上水);

4)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峰丛峰林裂隙溶洞水、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5)其他(湖泊、雪被)。

5.2.3.13 海拔高度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海拔高程分为6类:极高海拔(>6000m)、高海拔(4000~6000m)、中高海拔(2000~4000m)、中海拔(1000~2000m)、低海拔(<10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4 起伏程度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地形起伏分为6类:极大起伏(>2500m)、大起伏(1000~2500m)、中起伏(500~1000m)、小起伏(200~500m)、丘陵(<200m)、其他(非山地丘陵)。

5.2.3.15 地貌类型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并重新归类,将地貌类型分为11类:山地、黄土梁峁、黄土台塬、黄土塬、风蚀地貌、台地、平原、冲积扇平原、低河漫滩、现代冰川、湖泊。

5.2.3.16 土壤侵蚀

根据“中国土壤侵蚀图”,将土壤侵蚀类型及侵蚀强度分为3大类、15亚类:

1)水力侵蚀(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无明显侵蚀、微度侵蚀);

2)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

3)风力侵蚀(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

5.2.3.17 水系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河流。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水系密度参加计算。

5.2.3.18 植被

从1∶100万地理地貌底图中提取,将植被覆盖分为6类:红树林滩、森林、经济林与竹林、灌木林、草地、其他。

5.2.3.19 土地利用

根据“1∶100万土地利用类型图”编制,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大类、13亚类。分别是:①耕地(水田、旱地);②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③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④水域;⑤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⑥未利用土地。

5.2.3.20 公路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公路,又分为5类,即高速公路、主要公路、一般公路、大路、小路。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所有公路密度参加计算。

5.2.3.21 铁路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的线形铁路,补充青藏铁路线路。实际计算时,采用网格单元内铁路密度参加计算。

5.2.3.22 矿山点

全国矿山调查点共11万多个。

5.2.3.23 分县人口密度

根据2003年人口普查数据,分县计算人口密度,分为5类:>750,450~750,150~450,50~150,<50。单位:人/km2

5.2.3.24 水坝分布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水坝工程点共885个。

5.2.3.25 塔庙宇文化要素分布

从1∶100万地理底图中提取,包括塔、庙宇和其他文化设施,计193个点。

5.2.3.26 灾害点—滑坡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滑坡灾害点数据。合计45917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将继续更新。

5.2.3.27 灾害点—泥石流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泥石流灾害点数据。合计9253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更新。

5.2.3.28 灾害点—崩塌

2005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700个县市调查数据,2004~2007年数据来源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收集的较大的崩塌灾害点数据。合计13094个点。随着更新的数据成果,下一步将继续更新。

5.2.3.29 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图GB18306-2001”,分为7个级别:≥0.40,0.30,0.20,0.15,0.10,0.05,<0.05。单位:g。

5.2.3.30 中国第四纪岩性图

根据1∶250万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将第四系岩性分为11类:

砾质土;砂质土;黏质土;黄土类土;盐类为主;砾质土、黄土类土;黏质土、砂质土、砾质土;砂质土、黏质土;黏质土、砾质土;砂质土、砾质土。

❽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❾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4.2.1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属性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所说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对外动力条件变化反应敏感,在气候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等条件的变化(量的积累及其引起的质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

同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还体现在研究区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在基本地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圈定全国范围的区域性的易发区时,有时对那些因局部条件差异形成的局部的非易发区则不予考虑,特别当那些局部条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导致易发程度改变的时候,这种忽略更是显而易见的。

(2)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动态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动态的。随着地质灾害调查的深入,自然地质地理条件的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展,地质灾害易发区会随时间的推移(如不同的规划期)而有所变化。

4.2.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依据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的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的控制,而地质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又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有关。

具体地说,对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区域气候类型与暴雨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现状等因素。

对于地面塌陷,要按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塌陷分别考虑。对于岩溶塌陷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碳酸盐岩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埋藏状况、岩溶发育强度、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等,以及地下水开采状况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于矿山采空区塌陷灾害,主要考虑矿山种类、开采规模、矿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采矿方式和强度等因素。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状况、水位变化和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等因素。

为了研究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有关的上述地质环境条件,本次研究充分收集并综合分析了全国及各省已有的相关成果资料,所依据的主要数据资料和图件成果等如下:

(1)数据资料

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资料,全国以省为单位的地质灾害现状调查,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已掌握的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成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研究成果和风险评估研究成果,已有的北京、安徽、山东、湖北、广东、云南、天津、浙江等各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相关文献等。

(2)地质环境专题图件

中国地貌分区图,中国地质岩组类型图,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1∶400万《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1∶600万《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中国多年降水量分布图(1991~2000)》,《中国地下水位变化分布图》,《中国地下水开采潜力示意图》等。

(3)地质灾害专题图件

滑坡、崩塌分布图,泥石流分布图,地面塌陷分布图,地面沉降分布图,各省地质灾害图集等。

(4)社会经济专题图件

中国人口密度图,矿山分布图等。

4.2.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从地质灾害的易发条件、诱发因素、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三方面考虑。

(1)主要因素原则

影响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很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切割密度、降雨强度、地震强度等。综合分析后确定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最基本因素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2)类似原则

“类似原则”,即类似的地质环境具有类似的地质灾害问题。遵循这一原则,根据不同级别地质灾害易发区判别特征,以各灾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为基本因素,结合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诱发因素,利用类比原理、点面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

(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面沉降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因此划分地面沉降易发区时,要考虑地下水开采状况、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

(4)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以历史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为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行划分;利用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

4.2.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级

考虑全国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现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管理的需求,易发区的易发程度宜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4.2.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的编制

本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的目的是在规划期内,对相对稳定不变的内在地质环境基本条件和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外在的动力诱发因素进行宏观评价,为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减灾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作的部署和开展,汛期重点区防范工作的部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而进行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相近,灾害种类基本一致,历史上地质灾害事件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区域划在一起,进行分区划片。这种分区区划片的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就是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

在前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中指出,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本次工作就从此出发,按灾种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共需编制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图、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塌陷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易发程度图。

图件编制的步骤是:

1)对已发生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地质环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易发特征。

2)利用不同级别易发区特征,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原理,分析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相关的、不同易发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时空规律,找出相似的地区,进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易发程度的划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