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结构特征

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结构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2-08 09:14:33

㈠ 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征: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版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权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

(1)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扩展阅读

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

水土流失:

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

㈡ 试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回高原外的地面他答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

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㈢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概况

庞振山颜世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面积257.2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地壳最厚、地层最新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壮丽的自然地理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是研究地球奥秘的天然野外实验室。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数据,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组对保存在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的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进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开发编研了系列成果。本文从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入手,对其馆藏单位分布、地质资料类别、形成时间、形成单位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青藏高原地质资料服务的集群化和产业化起到引领作用。

1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数量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外地质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编制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及论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数据。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甘肃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共有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17777种。

2 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6省(自治区)、201县(市),即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其地质资料已遍布各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地区分布见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种,占总量的31.59%,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地区分布

3 成果地质资料形成时间

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分布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见表2。由表可见,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形成的,并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相对均衡。

表2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的形成时间

4 成果地质资料类别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料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工作涉及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矿产勘查类资料最多,共8814种,占总量的49.58%;科研类资料次之,共3380种,占总量的19.01%,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物化遥勘查成果资料、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资料、水文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物化探异常查证成果地质资料(表3)。

表3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资料类别统计表

4.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5万最多,共计561种,约占40%;其次为1:20万,共518种,约占37%;1:2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共83种,约占6%;1:100万、1:5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1)。

表4 馆藏青藏高原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资料

4.2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152种,约占65%;其次为1:5万,共60种,约占26%;1:50万、1:1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类资料较少(表4,图2)。

图1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2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3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以1:20万最多,共计29种,约占64%;其次为1:5万,共9种,约占20%;1:100万共7种,约占16%(表4,图3)。

4.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类资料按比例尺统计,1:20万最多,共计107种,占该类资料总量的55%;其余各种比例尺该类资料数量较少,为5~16种(表4,图4)。

图3 不同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4 不同比例尺区域水工环调查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5 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矿产勘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8814种(图5),按矿产类型分:能源矿产共1614种,占矿产勘查类资料总量的18%;贵金属矿产1384种,占15.70%;非金属矿产1379种、占15.65%;有色金属类1217种,占12.67%;黑色金属类1117种,占12.67%;水气矿产、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属类矿产较少。

需说明的是共有1924种成果地质资料为综合勘查,包含多个矿产类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类成果地质资料共3799种,占矿产勘查类总量的43.10%;其次为预查,共2977种,占总量的33.78%,详查、勘探、开发勘探及钻井地质资料相对较少(图6)。

图5 不同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图6 不同工作程度矿产类型成果地质资料构成

4.6 地质科学研究资料

青藏高原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及中法、中美等多个合作项目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壳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工作,以及地质结构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矿产研究方面,原地矿部开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矿产成矿规律以及盐湖矿产研究等。在生态环境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先后在西藏、喀喇昆仑、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科研成果地质资料3380种,占青藏高原地区成果地质资料总量的19.01%。

5 报告提交单位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质构造丰富,在地质工作的历史中,除了当地地质队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内地的许多优秀的地勘队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区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提交单位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行业和部门。

按报告提交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统计,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最多,共4932种、占总量的27.74%;其次为四川省、甘肃省,提交成果地质资料分别为3777种、3522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超过300种)还有西藏自治区、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和陕西省,其余省(市、自治区)较少。

共有20个行业(部门)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表5),其中地矿部门共提交11814种,占总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质资料较多的行业(部门)还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说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质资料未统计。

表5 成果地质资料提交单位的行业分布

6 部分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介绍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地质资料,主要有下列各种。

6.1 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成果地质资料为日本人嘱托、涩谷、长之助编写的《黄河上游测量调查报告书》(日文),形成时间为1918年3月1日,现保存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档号:0258。报告由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调查局完成,工作地区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黄河上游地段内,对研究该地区水文地质有一定参考价值。

6.2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

馆藏形成时间最早的由中国人编写的地质报告为翁文灏编写的《甘肃省地震考》,形成时间为1921年1月1日,现保存于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档号:0589。报告详细列表记载了从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及人员、财产损失情况。同时还简单地列表记载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情况。该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记载了甘肃省地震发生的时间,并统计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肃省发生地震的次数。

6.3 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的地质报告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保存有一份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为《祁连山幅10-47-(9)矿产图及说明书》,档号:5479。该报告形成时间为1974年12月1日,为1:20万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祁连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甘肃省肃南县。在6411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完成实测剖面186.5千米、金属量样1185个、岩石光谱样3136个、自然重砂2121个、化学样1128个、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个。通过工作,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对岩石的化学成分及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区域矿产调查,新发现矿点30余处,对本区分布较广的铁、铬矿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震旦纪地层中发现了含钾岩系,并进行了初步普查评价;圈定了普查找矿远景区。

6.4 著名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

全国地质资料馆及西藏等6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保存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谭锡畴、李春昱、叶连俊、关士聪、徐克勤、孙菽青、王曰伦、郭令智、袁见齐、李承三、冯景兰、孙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杨敬之、丁毅、薄绍宗、崔克信、谷正伦、孙云铸、王钰、黄汲清、郭文魁、罗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郑绵平、杨钟健、张炳熹、涂光炽、盛莘夫等人编写完成的地质报告近百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参考价值。

㈣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专海拔热带、属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㈤ 青藏高原有哪些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上述山脉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们说“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说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高原上的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并且多数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还有就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通常在湖泊周边、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生长着很多绿草,因此这些区域也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很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当地,只要天气晴朗,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通常是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通常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所以,这种光能源的开发利用会是青藏高原的一项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条非常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平,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些河谷两侧山坡还会有森林,尤其是高原东南边的峡谷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别是它的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个地区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还没熄灭。通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显示,在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几毫米。伴随着高原的逐渐隆起,自然环境同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㈥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在青藏地区先后组织了祁连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喜马拉版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权马峰,南迦瓦峰。横断山脉及藏南各地,藏北羌塘高原江河源头等地区的多次综合科学考察,对高原地貌演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测绘先后完成了1/10万,1/5万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地质部门也开展了1:100万至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盐湖资源,动植物生态环境,泥石流灾害等的考察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较广泛的地貌考察和全区1:10万的航测地形图的完成,对青藏高原地貌环境取得了一个较全面的和客观的认识,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极高山,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高原主要山脉,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东西向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高原地貌的内外引力种类多样,形成种类繁多的地貌类型。高原地势变化较大,主要有两大地貌组合:高原由地区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对起伏和缓山地、宽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

(图 高原的地貌特征)

㈦ 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介绍

特征 食物比较单一,容易携带和制作简便,一般高营养、高热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处专高海拔属地区,一般的农作物基本在这里都无法生长,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的食物比较单一,通常他们的主食是面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肠、干牛肉坡罗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由于长期放牧等原因他们一般会选择制作简便并且容易携带的食物;而且他们一般也会选择那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牦牛奶、酥油(牦牛奶制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牦牛奶粉(牦牛奶制成的)等等。

㈧ 青藏高原有什么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上述山脉海拔通常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我们说“高”是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说到地形,青藏高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高原上的这些湖泊主要依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并且多数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还有就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通常在湖泊周边、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生长着很多绿草,因此这些区域也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分布多,更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很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很充足,在某些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当地,只要天气晴朗,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通常是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通常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所以,这种光能源的开发利用会是青藏高原的一项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有一条非常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此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平,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因此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些河谷两侧山坡还会有森林,尤其是高原东南边的峡谷地区,可以说是中国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青藏青原,特别是它的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个地区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还没熄灭。通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显示,在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有30~50毫米,最小的要有几毫米。伴随着高原的逐渐隆起,自然环境同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㈨ 青藏高原的特点

特点:

1、地质环境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2、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3、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

4、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9)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

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㈩ 青藏高原的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专个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属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内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源地的陆块、褶皱带相间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见特提斯地质)的复杂演化历史。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见大陆碰撞)的结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其中石炭-二叠纪出现含煤建造,暖水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