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水库地质灾害评估

水库地质灾害评估

发布时间: 2021-02-08 03:58:21

Ⅰ 简述地质灾害的评估

我国是世界上复灾害记录最制悠久、史料最丰富的国家。但将地质灾害评估作为灾害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内容,仅仅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灾害损失的日益严重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目前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但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工作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但为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灾情评估逐步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有效地防灾、救灾,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灾情调查评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Ⅱ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和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抵御灾害的能力,并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一)根据评估时间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总结评估3种类型(张梁等,1998)。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
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主要评估内容:一是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阐述已发生的灾种、数量、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等;二是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按灾种分别进行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
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划分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3种类型(表4-1)。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
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例如,泥石流形成区山坡坡度多在30°~60°,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的供给区,沟谷的中下游,多地形较顺直,沟槽坡度大多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是固体物质停积的场所,位于冲沟的下游或沟口处,多呈扇形、锥形或带形。
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出的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作为调查的重点。
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的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作为调查重点。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
1.崩塌调查
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特点、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崩塌的力学机制、力学属性。
4)地下水的影响,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地下水(降水)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以往灾害发生及治理、防护的情况等。
2.滑坡调查
1)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山体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等。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边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分析滑坡的成因机制、滑坡的类型,提出治理方案,防治次生灾害的发生。
3.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1)调查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调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物源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类型、结构、性状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雨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调查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包括泥石流的流态特征、流速流量特征、直进性、爬高性和周期性。
4.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2)采空塌陷
1)了解矿体的埋藏位置、分布、矿体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查明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
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
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6)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5.地裂缝调查
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
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
4)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6.地面沉降调查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地面沉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
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系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
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
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
1)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2)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3)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4)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A.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a.岩石物性:岩石类型、组分、结构、工程地质特征。
b.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
c.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
d.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
e.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流速与流量等。
f.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
g.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h.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和规模。
B.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C.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做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及进而出现的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Ⅲ 地质灾害评估的地质灾害评估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专区,区域危险性属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Ⅳ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什么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抄就是地质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Ⅳ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哪个部门需要

按照之前国土部的规定,建设项目预审中,地质灾害评估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是必备的申报内材料。。但容是目前有些省内规定,土地预审可不提供,但是审批阶段必须提供。

Ⅵ 地质灾害评估费用取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内险性评估工作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具体收费标准如下:

注:报告评审费为:一级评估2.0万;二级评估1.5万;三级评估1.0万。

Ⅶ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已有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危险性评估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评估区内各类地质灾害较为发育,对输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均有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危害。以下将按灾种分别作预测评估。

1.崩塌(危害)

根据崩塌与工程的相对位置、稳定程度、规模大小、危害方式及长度等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评估危险性。首先确定崩塌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如距离管道(或站场)远近;位于同一水系,仅为泥石流提供松散物质,为危险性小;不处于同一水系的基本无危害,不再单独评估;如距离管道(或站场)近、稳定性差、规模大、危害长度大则为危险性大,相反即为危险性小,介于二者之间为危险性中等。

评估区内稳定性差~较差的崩塌有91处,其中34处距管道上方较近(<100m)甚或管道就在崩塌体上通过,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再次崩塌,存在着一定的危害。危害对象为人员及设备,危害方式以压、埋为主,规模较小,(小于1×104m3)危害长度一般为30~100m,属危险性大—中等。

其中危险性大的有7处,分别位于龙泉、陈家湾、麻家沟、景家店、马鹿官山沟、北道北山等地;危险性中等的有27处,分布于小坪子、彭家大山、马营、华尖堡、纳家沟、土门、下河里、老爷庙等地。主要分布于沿线黄土丘陵区(表5-24)。

表5-24 崩塌(危岩)危险性大—中等级预测评估一览表

从调查情况和有关资料分析,近几年通过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内崩塌灾害总体减弱,在工程运营中危害也将逐步减轻,但在一些沟谷切割强烈和人口密集的局部工程活动频繁区,仍呈增强趋势,如沿国道通渭—马营,省道张家川—马鹿和张家川—清水段基岩峡谷区取土采石和开挖坡脚等较为强烈,曾经诱发过崩塌发生,在管线工程的建设中仍可诱发,存在一定危害,危险性小—中等。

2.滑坡

区内滑坡分布较多,尤其是通渭以东有大量滑坡分布,虽然整体较稳定,但是一部分滑坡前缘受洪水冲蚀或人工开挖等可能出现局部复活。因此,预测区内滑坡属稳定性较差—差者占六成,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有再次诱发滑动的可能。部分距离工程小于200m时,预测存在有较大的危害。危害对象主要为人员及设备。危害方式以压埋为主,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危害长度与经过的滑坡体的长度有关,经分析评估(方法与崩塌一致),与工程相关的滑坡有50处,其中属危险性大的有 12处,分别位于兰州市黄峪大庄窠,通渭县的景木岔、白家堡子,张家川县的下河里,清水县的土门、新化,天水麦积区等的河(沟)谷坡地带;危险性中等的有18处(表5-25)。

从滑坡灾情分析,主要表现在人类活动强烈地段,多数与人类活动有关,可以预见在工程施工和运营中人为诱发的滑坡将成为主要灾害之一,危险性为中等—大。

表5-25 滑坡危险性大—中等级预测评估一览表

续表

3.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的易发性、规模大小和对工程的危害长度等主要影响因子综合评估危险性(表5-26)。评估结果如表5-27所示;其中,危险性大的有6处,分布在榆中县大平沟、水岔沟,通渭县马营上店子,张家川县龙山镇等地;危险性中等的有19处,分布于与管线垂直或斜交的河(沟)谷与峡谷地段。

表5-26 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指标及量化表

泥石流对管道的危害在通渭以东和以西略有差异。通渭以西以泥流为主,且一次性冲出量较少,山口堆积不十分明显,离管道较近,对管道处的危害方式以冲蚀为主,掩埋为辅;通渭以东泥流、泥石流都存在,一次性冲出量大,大部分管道沿主沟铺设,两侧支沟正对管道,冲刷和掩埋两种危害方式共存,相比而言,通渭以东危害程度大于以西。

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通过天然林资源保护、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地造林绿化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区内植被覆盖率在逐年提高,泥石流爆发频次及强度也在不断降低,但不排除局部暴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预计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危害程度弱—中等,危险性小—中等。

4.洪水冲蚀

区内洪水冲蚀沟均垂直或斜交管道,对工程的施工和运营都有一定危害。危害方式丘陵区为下切和侧向冲蚀为主,河(沟)谷区以侧向冲蚀为主。在河谷区特别是凹岸一侧,冲蚀坍塌可使管道悬空甚至变形,造成管道破损。

表5-27 泥石流危险性大—中等级预测评估—览表

现参照泥石流评估方法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因其危害长度小于泥石流沟,将其量化指标相应调整为小于300m、300~600m和大于600m,又因其危害程度轻于泥石流,故将量化累积得分等于8分者也归入危险性中等,其余指标一致。评估结果如表5-28所示。其中危险性大的有1处,是葫芦河店下洼段;危险性中等的有3处,分布于雷坛河顺河段、宛川河甘草店—高崖段、牛谷河通渭县城附近段。

近年来洪水冲蚀灾害的爆发频次及强度有所减弱,特别是一些较大河流上游水库的兴建和防洪堤的修筑,起到了较好的防洪作用,预计在工程建设和运营中,遭洪水冲蚀的危害可能性小,危险性较低。

5.地面塌陷

兰州西固人防工程修建已有40年的历史,据调查,大部分人防工程被地下水淹没。部分洞壁出现开裂和坍塌。该采空区分布于评估区东侧1500米以外,预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小,危险性小。

表5-28 洪水冲蚀沟对工程的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黄土丘陵窑洞塌陷,管线可能在窑洞顶部通过机会少,若从窑洞顶部或旁边通过时,主要表现在不利于重型设备的搬运,但该区内较为分散,且有一定的支撑能力,危险性小。

6.特殊岩土灾害

(1)黄土湿陷和潜蚀

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绝大部分要穿越湿陷性黄土区,穿越长度约320km,一些陷穴、落水洞和竖井对工程的施工有一定影响,局部地段的面状湿陷还会引起管道支撑力降低而变形,但一般规模均较小,主要危害地段西固—定远(长约41km),高崖—符川(长约14.5km),红土窑—通渭(长约48.5km),碧玉—魏家店—莲花城(长约44km),张堡—北道(长约58km),危险性中等—大,其余地带危害较小,危险性小。

(2)盐渍土的盐胀和腐蚀

分布范围和管线穿越长度都有限,主要指通渭以西的地下水溢出或埋藏较浅的冲沟底,对工程危害较小,危险性小。

高矿化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一强结晶性侵蚀,对管道具弱—中等腐蚀性。主要分布在葫芦河及清水河一级阶地、河漫滩,对管道的腐蚀仍将存在,具一定的危害性,危害区段主要为莲花城~陇城段,长约19.5km,危险性小。其他地段高矿化地下水因水位埋深多大于5m,对管道危害小,危险性小。

(3)膨胀岩的胀缩

本区膨胀岩虽均属弱膨胀潜势,但在工程施工中对地基和边坡的开挖带来一定困难和危害,如旱季易出现剥落、掉块,雨季则出现表层滑塌,主要危害地段为较大河(沟)谷坡坡脚、支沟沟口一带,但一般规模均很小,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区内已有地质灾害对工程的施工和运营均具一定的危害,危害较大的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3种,其中属于危险性大的崩塌有7处,滑坡12处,泥石流6处;危险性中等的有崩塌27处,滑坡18处,泥石流19处;黄土湿陷和潜蚀灾害范围大,危险性中等或大。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中等,且中等所占比例较小,危害较轻。

(二)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洪水冲蚀、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和潜蚀、膨胀岩的胀缩等特殊岩土的灾害及一些其他灾害。

1.崩塌、滑坡

区内地质环境脆弱,已有崩塌和滑坡分布很广,人为诱发的数量也占有相当比例。在工程施工中对斜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开挖和削坡处理,不仅破环了原有地形和植被,还极有可能引起边坡失稳,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发生,威胁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存在有较大的危害和危险性。预计可能性较大的地段均位于丘陵区,主要有:

(1)小坪子—雷坛河段(里程桩号3~25km,长约22km)

该段是黄河高阶地及后缘,冲沟发育,沟宽200~300m不等,地形起伏大,主要由黄土组成,后缘坡度30°~400,小型崩塌和泥流小冲沟较多。管道垂直冲沟铺设,工程施工中的振动、削坡和开挖坡脚均有可能诱发崩塌复活或不稳定斜坡的滑塌,同时形成一些较好的临空面,产生灾害隐患。

(2)接驾咀段(里程桩号74~75km,长约1km)

位于宛川河及其支流的分水岭地段,地形陡峭,山坡坡度40°~50°,相对高差200m,黄土覆盖较厚,沟谷两侧小型崩塌和不稳定斜坡较多。管道从坡体通过,开挖过程中极易造成斜坡失稳,形成滑坡或崩塌。

(3)高崖—符川段(里程桩号105~115km,长10km)

位于宛川河和南河分水岭段,地形较陡峭,山坡坡度300~400,黄土分布较广,厚度较大,沟谷两侧有不稳定斜坡存在。管道多从坡体或坡脚通过,开挖过程中容易造成坡体失稳,产生滑坡、崩塌等灾害。

(4)中川堡—十里铺段(里程桩号144~147km,长约3km)

位于南河和东河分水岭段,两侧山体为黄土覆盖,厚度较大,相对高差100~150m,东侧山坡及支沟内小型崩塌发育。管道沿山坡坡脚通过,工程施工中诱发崩塌复活和形成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削坡形成的一些较好临空面也是灾害隐患点。

(5)红上窑—莲花城镇段(里程桩号170~285km,长约115km)

该段连续穿越东河、散渡河、葫芦河、清水河等河流的分水岭和河谷地段,地形较复杂,微地貌类型多样,两侧山体陡峭,高差200~300m,坡度300~500,主要由新近系砂质泥岩组成,风化严重,上覆以上更新统黄土,土质松散。管道从沟谷斜坡通过,开挖过程中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同时,泥岩具一定的胀缩性,工程新开挖的边坡旱季易出现剥落,雨季则出现表层滑塌,危害较大。

(6)陇山镇—张家川段(里程桩号314~325km,长11km)

该段为清水河上游木河—后川河的分水岭段,其中木河段宽度100~200m,两侧土体松软,滑坡发育。主要由上更新统黄土和新近系泥岩组成,风化强烈。管道靠坡脚通过、穿越分水岭进入张家川县城时,必然形成削坡开挖,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同时,泥岩具一定的胀缩性,工程新开挖的边坡旱季易出现剥落,雨季则出现表层滑塌,危害较大。

(7)张家川县城东—马鹿段(里程桩号330~354km,长约24km)

该段西段为丘陵,东段为基岩山地,丘陵地由上更新统黄土和新近系泥岩组成,泥岩风化严重,基岩山地花岗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管道翻山铺设,开挖边坡时易发生崩塌、滑坡。同时,局部可能成为新的灾害隐患点。

(8)张家川县城南—北道段(里程桩号天水支线0~73km,长73km)

本段穿过后川河基岩峡谷、翻越黄土丘陵,其中基岩峡谷长 10km。峡谷区花岗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黄土丘陵区由上更新统黄土和新近系泥岩组成,沿沟谷和山脊两侧滑坡、崩塌体发育。当管道通过峡谷和丘陵时,必然存在开挖坡脚和削坡工程,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局部可能成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各段诱发灾害的长度规模和危险性评估如表5-29所示。其中危险性大的有3段,中等的有5段。

表5-29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崩塌和滑坡的地段及危险性预测表

2.洪水冲蚀

工程施工中,对沟岸岸壁的扰动和植被的毁坏,常形成受洪水冲蚀的薄弱地带,易诱发洪水冲蚀灾害。管道多沿沟谷铺设,虽不能诱发泥石流灾害,但诱发的洪水冲蚀危害较大,可引起一些局部的沟岸冲蚀坍塌,总体危险性小—中等。

3.地面塌陷

兰州西固人防工程距离管线较远,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不会诱发地质灾害,西固二级阶地湿陷区,诱发灾害的可能性不大。管线在黄土丘陵通过时,工程施工中的振动或加载可能会诱发距离较近空洞的地面塌陷灾害,规模有限,危害小,危险性小。

4.特殊土灾害

(1)黄土湿陷和潜蚀

工程施工中,不但要对湿陷性土分布区进行开挖或填土,同时这些地段的地形和植被也可能被改变和破环,形成有利的渗水条件,诱发湿陷或潜蚀,对管道造成危害。但一般危害小,危险性小。

(2)膨胀岩的胀缩

工程施工中对地基和边坡进行一定规模开挖后,破环了原有地形和植被,使原来有黄土覆盖的膨胀岩直接裸露地表,随着含水量的变化,必然破坏原有结构,使其强度降低,进而诱发崩塌、滑坡等一些灾害发生。主要地段为碧玉—莲花城和陇山—张家川一带近坡脚处,但一般危害小,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诱发一定的灾害发生,诱发程度较大的为崩塌和滑坡,其他灾害危险性小。

(三)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原有地质灾害加剧的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冲蚀及黄土湿陷或潜蚀、膨胀岩的胀缩等特殊岩土的灾害。

1.崩塌、滑坡

工程施工中对斜坡的不合理开挖和削坡以及机械的振动,很可能会不同程度的加剧崩塌和滑坡灾害,使其稳定性减弱,规模增大,进而威胁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的生命及设备财产安全,存在有一定的危害和危险性。预测加剧的地段均位于近谷坡和丘陵区,分布地段已有崩塌、滑坡发育范围基本一致(表5-30),危险性中等的有4段,指接驾咀、碧玉一刘家埂、张家川城西木河和金家集—北道:其余为危险性小。

表5-30 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表

2.泥石流、洪水冲蚀

工程施工中,将扰动沿线表土结构,对植被也有一定的毁坏,减弱了岩土抗侵蚀能力,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可不同程度地加剧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灾害,特别是丘陵区管道多沿沟谷铺设,会形成较多的松散堆积物,使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的规模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均有一定威胁和危害,较为严重的有碧玉—莲花城的河(沟)谷区等。但本区松散物质较为丰富,水动力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就管道工程而言,加剧程度较小,危险性小—中等。

3.特殊土灾害

(1)黄土湿陷或潜蚀

区内现状仅有零星小型陷穴和落水洞等分布,工程施工中,对湿陷性土分布地段的开挖或对局部地段地形的改变和植被的破环,使土层变得疏松,易于降水和地表径流及施工用水的入渗,加大或加剧湿陷面积和程度,对管道造成危害。范围很大,危害较大,危险性小—中等。

(2)膨胀岩的胀缩

工程施工中,使原有黄土和植被覆盖的膨胀岩在地基开挖和边坡削坡处理后裸露地表,加剧了胀缩灾害,进而诱发崩塌、滑坡等一些灾害发生。但一般危害均较小,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可加剧一些原有地质灾害,加剧程度较大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洪水冲蚀和黄土湿陷,危险性小—中等,其他仅有轻微危害,危险性小。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