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水利工程地质重点实验室

水利工程地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 2021-02-08 02:56:58

①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挂靠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开展以下5个方向的研究:①地应力测量与现今地壳应力场研究,②地表形变监测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③活动断裂与地壳结构演化研究,④构造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环境,⑤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与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研究。

2009年实验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973”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技支撑计划5项、深部探测专项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3篇,其中SCI检索13篇。地应力监测仪器研制获取专利2项,正在申请专利5项。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2009年实验室参与筹办李四光星命名仪式暨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参与IAEG 2009成都年会,并组织IAEG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专委会(C24)工作会议,同来访的美国康奈尔大学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吴宏伟教授等商讨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宝兴地应力监测台站外观及室内数据采集和通讯设备

龙门山地震工程地质野外调查人员在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前合影

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微地震监测台网部署图

②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的科研领域

实验室由成都理工大学建设的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专质分室以“矿产普属查与勘探”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基础,覆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沉积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该学科领域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

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

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358.5Tg。

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

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

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

梨益沟剖面采样

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1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7人,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4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47人。内设8个专业研究室、5个职能处室和2个公益服务部门;有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个局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业务中心和2个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区公路城镇危岩崩塌灾害及工程高切坡减灾理论与技术”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地质构造综合研究”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基于微型桩群的滑坡防治方法”、“一种非常规气的现场自动解析仪系统”;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小型地震报警仪”、“一种带有自动数据采集系统的岩土体原位直剪试验装置”、“0~60℃岩石线性热膨胀系数的测量装置”。

力学所参加的“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在研项目166项,总经费1.4亿元,其科技部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地质调查计划项目7项、工作项目46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5项,其他部委项目7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3项,相关单位委托项目45项;出版专著8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3篇,含SCI检索论文55篇(国际SCI论文37篇),EI检索论文2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9篇。

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徐勇,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副所长赵越、侯春堂、马寅生。

所长、党委副书记徐勇(中),党委书记、副所长、纪委书记徐龙强(右二),副所长赵越(左二),副所长侯春堂(右一),副所长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柴达木盆地油气调查开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领域。明确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围和残留厚度,发现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发育石炭系;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进行了划分对比,编制了盆地上泥盆统—石炭系不同阶段岩相古地理图;证实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发现大量的石炭系油气显示,油源对比证实其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末期,有利于石炭系成藏;同时通过柴东地区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初步确定10个石炭系圈闭。

华南大陆白垩纪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研究取得新成果。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变形和岩浆演化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梳理了华南白垩纪大地构造演化过程,首次提出3阶段伸展和挤压交替演化模式。早白垩世早期(145~137Ma)挤压作用,导致陆壳普遍加厚重融,形成大规模埃达克质岩、片麻状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与古太平洋板块及北缘洋中脊的低角度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早—中白垩世(136~80Ma),华南处于弧后扩张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区域沉积—岩浆—变形演化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相关,伸展—挤压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后扩张过程中复杂的俯冲板片动力学。晚白垩世(80~65Ma),周缘板块动力学发生重大调整,新特提斯构造域板片俯冲作用控制着新一轮地壳伸展裂陷和沉积—构造演化。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图

欧南地区石炭系顶面构造图

霍布逊地区中生界底面构造图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质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狼山地区渣尔泰群变质火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为(804.1±3.5)Ma,结合前人发表的狼山渣尔泰群变质火山岩(805.0±5.0)Ma的锆石U-Pb年龄结果,认为狼山地区渣尔泰群主体年龄为新元古代,时代在800~1100Ma左右。而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群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渣尔泰群时代为中元古代。狼山地区的渣尔泰群不同于东侧渣尔泰山一带渣尔泰群,以及白云鄂博群和化德群,它是一套新元古代谷沉积组合。建议恢复狼山群名称,专指分布于狼山地区的这套新元古代地层。内蒙古狼山地区新元古代狼山群的确定一方面填补了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空白;另一方面,前人确定的狼山—渣尔泰山—白云鄂博中元古代成矿带实际上应该解体为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两个成矿带,狼山群中发育的大型海底火山喷流矿床成矿时代应该在新元古代之后。

(a)狼山、渣尔泰山、白云鄂博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b)渣尔泰群测年结果;(c)狼山群测年结果

滑坡实时监测系统发布网页

发挥地质调查科技支撑作用,提升西部山区防灾减灾水平。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实施的“西部复杂山区地质灾害成灾模式”计划项目,经过4年的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完成了我国西部复杂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模式与监测预警科学问题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引入遥感解译、灾害详查、GPS与InSAR地表监测、大型风洞试验、现场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力学数学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了大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防治对策等内容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复杂山体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水平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建立了复杂山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示范区,提高了地质灾害应急快速加固与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理论水平,为我国西部复杂山体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了工程地质学科发展。

“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活动断裂厘定与活动构造体系综合研究”成果丰硕。通过详细的活动断裂解译与调查、同震地表破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查明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与组成、活动性及历史地震与古地震活动特征,并获得了该区高精度的地表破裂分布图像。研究表明,玉树活动断裂带构成了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尾端构造,属典型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可达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量,是该区地震活动性最显著的断裂。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全新世期间的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明显不均匀,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基于新发现的古地震活动规律,综合判断认为,该区玉树断裂带上仍存在至少6段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估算的潜在大地震震级为Mw6.6~7.3不等。

玉树断裂带东南段探槽西壁剖面(剖面的地貌部位(A)、沉积结构(B)及剖面编录图(C))

玉树地震4周年纪念成果专辑

⑤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简介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黄润秋教授。实验室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实践,围绕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实际需求服务。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

针对复杂地层岩土体,存在裂缝开度大、封堵困难、浆液凝结时间长、循环冻融寿命低、材料损耗严重等突出问题,成都理工大学裴向军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在水泥-化学浆液的溶剂化膜理论方面具有突出创新,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浆扩散测试装置和开发的SJP系列黏度时变灌浆材料,解决了速凝灌浆材料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低这一国际性难题,并在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组成、性能参数及浆液扩散测试方法等方面具有新颖性,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荣获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军、黄润秋、李正兵、裴钻、罗建林、袁进科、杨富平、张晓超、焦瑞峰、董秀军等(图32)。

图32 相关项目获奖情况

2.自主研发了浆液扩散测试装置,解决了浆液流速、压力与流量的测试难题以及对浆液扩散的影响

试验流体生成装置产生灌注浆液,按设计的灌浆压力、灌浆量向浆液扩散测试装置提供实验流体(图33)。

图33 浆液生成装置

3.研制了SJP型黏度时变性灌浆系列材料,它们分别适用于陡倾宽缝岩体、架空松散地层、盐渍化土、冻土等复杂地层

开发研制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时变性灌浆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浆液为原浆,掺入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调控5~90min,为常规水泥浆终凝时间缩短了1/5~1/10。3天期强度高出普通水泥浆2.5~4倍,后期强度较普通水泥浆高出20%~30%(图34)。

本项成果已经推广应用于水利水电、矿山、铁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如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危岩体及边坡坝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岩体锚索和固结灌浆加固工程、遂-资-眉高速公路路桥(涵)过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荣红岩子高边坡应急治理工程、九龙斜卡水电站坝基防渗灌浆工程、“九寨•云顶”项目建筑地基加固处理工程、凉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云南昆明舒铂广场基础工程(2013年)。通过科学控制水泥浆液扩散范围,减少复杂岩体灌浆用水泥量高达30%~90%,成果在企业的应用累计新增产值达14.7亿元,产生利润1.12亿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浆液的使用和排放,达到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图34 SJP型液浆材料实验数据

⑥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研究特色

生物地质与来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简称生环国重特色可概括为“一核心,两结合,三尺度”。即:以地球表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为研究核心,将生物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相结合,从重大地质转折期和突变事件的三种时空尺度出发。具体开展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晚新生代以来的环境事件和生命过程、人类活动的生物和环境效应等研究。将当代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置于地质历史时空格架中,采取“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索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启示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

北京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实验室
武汉那边有2个

⑧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的组织机构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位委员
会职务 研究方向
或专业 单位 1 王思敬 男 院士 主任 工程地质 清华大学 2 殷跃平 男 研究员 副主任 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 3 宋振骐 男 院士 副主任 矿山压力 山东科技大学、大连大学 4 聂德新 男 教授 副主任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5 Niek Rangers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岩石力学 荷兰国际地学研究中心(ITC) 6 李焯芬 男 院士 委员 岩土力学 香港大学 7 卢耀如 男 院士 委员 地质学 同济大学 8 黄鼎成 男 研究员 委员 工程地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彭建兵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长安大学 10 陈剑平 男 研究员 委员 工程地质 吉林大学 11 施斌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南京大学 12 崔鹏 男 院士 委员 自然地理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环境与灾害研究所 13 黄润秋 男 教授 委员 工程地质 成都理工大学
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天斌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许强教授、唐川教授

⑨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学科(领域):
实验室所从事的研究属专于基础研究领域。同位素地质学是地球化学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质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的一门新的边沿科学。它在太阳系与地球演化、资源、环境、生物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依托单位:
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从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质学(包含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测试技术和在解决重大地质问题和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学科(领域):
岩溶动力学、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
依托单位:
岩溶地质研究所
研究方向:
岩溶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动力学与岩溶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水循环;岩溶动力学与生态环境;岩溶塌陷成因机制、预测预报及防治;岩溶动力学与矿床、油气形成;岩溶动力学与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⑩ 请问地质大学有哪些实验室和机器人有关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像那些分配下去给博士生做实验做项目之类的

诚如楼上所说,确实没什么问题。我是地大学生,武汉那边的。印象中第一个回重点试验室是地质过程与答矿产资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南北共建的,一般算一半吧。第二个重点试验室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春季刚申请成功,不知道还是不是两边合办,印象中应该专属于武汉吧。所以北京那边一个重点试验室,就是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实验室。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