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
Ⅰ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有哪些基本内容
正好我在写高速公路勘察报告的总结,文字组成部分一共分为八章,第回一章前言,答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第三章工程地质条件,第四章路基工程地质评述,第五章桥梁工程地质评价,第六章小型构造物工程地质评价,第七章筑路材料评述,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Ⅱ 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为什么要学习《工程地质》(提示:必须首先指出公路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的主要特性
所有建筑在地球上的建筑工程(包括公路)都需要学习工程地质.
1\公路回工程特点是一个线答性的带状构造物,所经历的区域范围比较广,因此也会遇到多种不同情况的地质条件.
2\由于公路工程是在地球表面的一种构造物,其基础都是建立在地壳上的,有时需要把地壳表皮挖掉一部分(路堑),有时在地壳表皮上再填上一些材料(路堤),有时还需要向地壳深处钻一些孔(桥梁),有时还要从比较突出的地壳里面穿过(隧道),而工程地质是专门研究地壳表皮的一门学科,所以公路技术人员必须要学习工程地质学.
Ⅲ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程》(JTJ 064-86)哪里有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已经废止。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自2011年内12月1日起公布施行。容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中岩石的分类里,岩石坚硬程度按表3.2.1划分
表3.2.1岩石坚硬程度划分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Rc>60 60≥Rc>30 30≥Rc>15 15≥Rc>5 Rc≤5
Rc(MPa)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坚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岩石分类里的其他分类: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结合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岩体节理发育程度、岩层厚度分类都有新的修订,可以在网上查一下这个规范。
Ⅳ 重庆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地质学 考试内容
应该是考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或者是道路工程,我本科室那里毕业的,复试都很水的啦
Ⅳ 公路工程地质和工程地质学概论的区别
工程地质概论主要是关于兴建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而回公路工程地质答则主要研究关于公路工程(包括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特殊路基等)的地质问题,为公路勘察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公路工程地质的话我推荐钱让清教授编写的那本
Ⅵ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这是公路规范自己在打架: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实际上已经作废了,
目前公路桥梁采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和现行国标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计算方法基本一致;
估计有人不服,所以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中7.10强震区、7.11地震液另外搞了一套液化指数计算公式,就是沿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的内容;
做公路工程勘察时,准备两套计算公式吧,桥梁采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即国标,道路采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二者的实际区别在于砂土的粘粒含量,一个采用3%,一个采用实测值;
同一块场地液化等级可能相差很大,从严重液化变为不液化。
Ⅶ 求《公路工程地质》填空题解答 3
在河床内形成的沉积物,主要为推移质,为(河床)相冲积物,在河浸滩内形成的沉积物,主要是(浮运质),称(河漫滩)相冲积物,在牛扼湖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多富含有机质的(溶运质)为(牛扼湖)相冲积物。
Ⅷ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附录在正文中没有
Ⅸ 高速路修建前期怎样勘探地质条件是干什么用的
(一)工程地质勘察方案不合理。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大多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虽然也制定了勘察大纲,但多数项目勘察方案简单,未能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进行详细规划,所采用的勘察方法,时有不合理或欠缺的地方。如桥梁钻孔布置未考虑到山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钻孔数量偏少、钻孔位置不合理,高边坡勘察中对横断面的地质条件变化考虑不足,地质条件未勘察清楚,导致施工中高边坡加固设计变更过多,对活动性断层勘察欠缺,隧道勘察中未进行水文测试等等。
(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针对性不强。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明确,勘察针对性不强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项目较常见的问题,部分勘察单位仍习惯于“钻探、取样、提承载力”的模式,无论是路基、桥梁、还是隧道勘察都是这种勘察模式,这种早期的工程地质勘察模式,已不能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对象主要包括桥梁、涵洞通道、隧道、高边坡、高路堤、软基及不良地质等。不同勘察对象的勘察目的不同,勘察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勘察对象,对勘探方法、取样试验、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勘察对象都应提出地基承载力。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勘察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构造结构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三)勘察深度不够,定性的分析太多,定量成果不足。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到十年时间,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经验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地质工作仍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报告描述较笼统,多是一些定性的描述,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利用。如在深路堑勘察中,常见地质报告中未能进行稳定性分析,所推荐的处理方案及措施较笼统,设计人员无法利用。或者虽然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但未用设计拟采用的坡率,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单一,完全依赖极限平衡法,未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也是较常见的问题。又如在桥基勘察中,常见对钻孔深度把握不准。未能根据桥梁荷载的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确定钻孔深度。因此,要么钻孔钻深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要么钻孔钻浅了,不能满足桩基对钻孔深度的要求。再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初勘中,对断层构造勘察时,在评价区域断裂构造对公路的影响时有这样的论述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K25+600处有一断层,建议路线与断层呈大角度相交”。没有深入查明断裂带的规模和路线的关系对公路的影响等。
(四)对山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在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中,复杂的地质条件越来越为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但部分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仍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如某山区高速公路中,由于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为了节省造价,路线以路基通过,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又如某山区高速公路基岩为砂岩、泥质砂岩,但其风化程度变化较大,勘察过程中对风化程度变化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钻孔数量偏少,导致施工中桥梁所采用的大部分嵌岩桩质量检测承载力不足,不得已改为摩擦桩。此外,还存在勘察经费不足,勘察工作量较少,不能满足查明地质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