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与地质灾害
A. 如何缓解三峡大坝所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大坝,从开建之日起争议就未停止回过,供水蓄水可能引答发地质灾害的忧虑一直存在。中国经济网记者7月10日在由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举办的媒体沙龙上了解到,清华大学 “973”项目研究证明,消能是减轻地质灾害的关键,水电开发本身就是要把河水中的能量取走,因此,其结果一定会减轻地质灾害。
B. 三峡大坝会增加地质灾害吗
这个问题在三峡项目建设之前就论证过了,可是最后还是把三峡的负面影响给抹掉了,多少地理和水利专家大声疾呼,最后还不是空自长叹,看见你这样的问题,就憋屈!
C. 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一 、三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是三峡库区的主要外动力地质现象,也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据已有资料统计,宜昌—江津间长江干流各县(市、区)移民区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体有1153处,变形体299处,总共约1500处。其中1085处滑坡体积约37.4亿m3,沿岸299处变形体面积60.34km2。滑坡以云阳、万县市三区、巫山、奉节等县(区)的数量最多,危害程度也最大。据最新研究,在奉节、巫山等地还发育有岩溶形成的大型古滑坡。而且滑坡还在不断增加。
二、 三峡岩溶塌陷
岩溶是碳酸盐岩类遭受水流溶蚀并形成各种地貌的地质作用。由于岩溶作用,使岩体行成孔洞结构,导致地面塌陷、岩溶崩滑、岩溶突水和水库渗漏等,常给地面建筑、遂道、采矿拙进和水库造成危害。最新的一次岩溶塌陷发生在1997年5月30日,地点位于奉节县宝塔坪新建居民小区,塌陷坑直径25m,方量7000方,陷坑边缘距移民新居仅2.5m,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现投资300万元进行治理。根据最新研究,岩溶作用是导致库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育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岩溶作用使泥质灰岩中碳酸盐溶解析出,导致岩石破碎、软化、泥化,最后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这种情况在巫山、奉节两个新县城非常普遍。
三 、 三峡水土流失灾害问题
三峡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强烈的地区之一。据调查统计,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5%以上,年土壤侵蚀总量约2.11亿吨(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据库区18个县市统计,以较强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总面积的42.2%,较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达近50%。水土流失最大的危害在于导致耕地减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地质—生态环境变差。据万县市统计,近年来水土流失面积比50年代末增加了60%,由耕地变为裸岩的面积达13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耕地3.75万亩。
水土流失是导致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洪水加剧、水灾肆虐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加重的原因是不合理或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使地区处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增强—耕地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强力开垦的恶性循环中。
D. “8·” 三峡地区暴雨引发地质灾害
1 前言
2014年8月日至9月1日,三峡地区东北部等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重大暴雨,部分地区日最大雨量超过400mm。由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引发山洪造成道路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多种严重灾害。其中,地质生态环境脆弱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开县等渝东北五县受灾特别严重。据初步统计,五县暴雨期间共发生2340起地质灾害(灾情1014起、险情1326起),紧急转移50324名群众,造成11154户房屋垮塌,32人死亡、10人失踪,其中受灾最严重的云阳县江口镇团滩地区滑坡引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五县其余14起地质灾害造成21人死亡。
2 特大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2.1 暴雨情况
川东红层地区一直是我国暴雨高发区,发生过多次极端降雨,并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如1981、1982、1987、1989、1998、2004和2007年的极端降雨,诱发了大范围区域性滑坡灾害。1982年7月川东特大暴雨,280mm/2d,触发数万处滑坡,如鸡扒子滑坡;1998年9月特大暴雨,260mm/d,触发2000多处滑坡。
2014年8月31日-9月1日,渝东北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等5个县的48个雨量站超过250mm,其中最大日降雨量、最大累计雨量出现在云阳县咸池气象站,分别达403.4mm(9月1日)、455.2mm,创下自1956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降雨量。
)广泛分布于斜坡浅表层,灰褐色、浅黄色,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夹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块石直径5~15cm,含量分布不均,厚0~10m,坡体植被较发育。
照片1 奉节县青莲乡白果寨滑坡泥石流
滑坡地形坡度20°~36°,滑坡后壁顶部高程约1160m,剪出口高程约为700~850m之间,相对高差为310~460m,滑坡平面形态呈上大下小“倒葫芦”状,平均长度约1500m,平均宽度约450m,滑体厚度5~20m,滑动方向为200°。野外调查发现基岩滑动区原始地形为上陡下缓的砂岩泥岩互层地区,地形坡度约30°,滑动后滑源区存在大量松散岩体和土石混合体,以拉裂挤压破坏的块状砂岩为主,块石直径15~35cm。目前,基岩滑动区松散堆积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触发作用下,仍然存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滑坡启动后形成泥石流堆积,厚度10~20m,堆积区的长度约1600m,总体流动方向为235°~250°,坡度约为20°。
3.2 奉节县大树镇堆积层滑坡
2014年9月1日凌晨6时许,在强降雨作用下,至9月1日中午时分,奉节县大树镇场镇后山高约300m、长约600m的大树危岩,不时有滚石落下,至9月2日凌晨5点,爆发大规模的滑坡,冲毁了大树镇东南方向新街的三栋楼房,同时老街房屋也相继垮塌,阻断了省道奉竹公路。此次滑坡造成了183户915间房屋垮塌,但3500多居民无一伤亡。
照片2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前
奉节县大树场镇滑坡是典型的表层崩坡积堆积物沿三叠系中统巴东组泥灰岩岩土界面的滑动。大树城镇滑坡后缘坡顶为陡崖下方,高程约570m,滑坡前缘为大树场镇新区平台,高程约360m。此次极端降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因素,特大暴雨(降雨量高达360~380mm)在大树场镇后坡形成坡面地表径流,大量雨水快速渗入坡体崩坡积物,导致坡体崩坡积物饱和并强度降低,从而沿三叠系巴东组泥灰岩表层岩土界面形成滑坡,摧毁大量的房屋建筑。大树镇斜坡上部的陡崖及危岩带,经过喷锚网防护后,经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验,表明防治工作的成效。这类上部为陡崖,下部为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模式是西南山区常见类型,亟待关注其成灾模式的研究与防灾对策。
照片3 奉节大树场镇滑坡后
4 应对处置经验
(1)“点、线、面”结合是重点。区域性强降雨造成的地质灾害往往不是个别和局部的,而是群发性的,因此必须坚持“点、线、面”结合防灾。在“点”上,就是组织群测群防员与威胁区群众一起严防死守全市已查出来的1.7万余处隐患点;在“线”上,就是积极配合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做好公路、铁路、重要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在“面”上,就是组织各片区专管员与乡镇(街道)、村(社)一起加强场镇、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居民聚居区的防范工作。
(2)坚强有力的全民防灾机制是基础。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重庆市近年来建立健全的政府领导、国土牵头、部门分工负责、乡镇(街道)、村组(社)、片区地质灾害专管员齐抓共管,地质技术支撑,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参与的全民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落实四级防灾责任是根本。重庆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社,一层抓一层,层层落实到位的四级防灾责任体系。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国土、建设、交通、市政、水利等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分别抓好了本行业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口指导和督促区县级相应部门做好防治工作,形成了纵横交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灾格局。
(4)扎实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是关键。重庆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工作机制,每处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并加强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近年来,通过加强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利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张贴画和顺口溜对威胁区群众、群测群防员、片区地质灾害责任人、农村基层干部、镇国土所人员、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等进行防灾培训,发放宣传地质灾害防治资料,极大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威胁区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了多次综合应急避险演练和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简易应急避险演练,让群众知晓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切实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5)反应迅速的应急体系是保障。近年来,紧紧依托在渝国有地勘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此次抢险救灾,重庆市14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和应急专家迅速响应,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急救援队运用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先进装备和手段对灾害现场进行航拍测绘,为研判灾情,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暴雨型地质灾害防灾建议
(1)川东红层地区是我国暴雨的高发区,往往诱发特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针对这一灾害特大亟须采用新思路、研发新方法、采用新模式,加强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近年来受全球极端气候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多次出现超越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的降雨极值,造成了多起重大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本次降雨过程仅9月1日,累计平均降雨量达320mm,最大414mm,如此短暂时间内的特大暴雨触发了数十起超过百万方量的大型顺层基岩滑坡、堆积层滑坡。这些大型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地形较缓、适宜居住的场地,其破坏模式比传统降雨型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更为复杂。因此,在本次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增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力度,降低集镇的风险水平。在地质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的地质环境评估,借鉴成功的重建经验,尽快划定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建设生态屏障区带,结合地质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发展。
(3)要关注高位滑坡、高位泥石流的防范。现场调查表明,奉节无山坪滑坡、白果寨滑坡、刘家屋场滑坡等运动距离长达1~2km远在视线之外的“拐弯型”滑坡泥石流,防范难度极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
(4)重灾区的一些道路、集镇、居民点所在的斜坡已经出现缓慢变形的趋势。今后强降雨,估计加速这些灾害的发展。建议从整个灾区出发,要防范人口密集区斜坡缓慢变形的直接灾害。建议建立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的联动机制,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工作。
(5)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传统调查、设计理论和综合防治技术亦不能完全适应极端暴雨条件下的灾害防治需要。因此,建议加强这些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前期地质勘查工作,尤其对滑坡整体体积、失稳模式和成灾风险的评估,为科学开展工程治理提供坚实依据。在今后恢复重建中,建议提高防治等级,淘汰落后工法,保障治理工程的安全和长效。
E. 为什么说长江三峡工程会对地质灾害有影响 我是中学生 地理不好 请详细解释 勿说大概念词
1.修建三峡大坝后,来水面提高,水域源面积增加,进而影响到当地的降水量的增加,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水域面积增加,下渗两增加,当地岩石的岩层之间的含水量变化,可能导致岩石的滑动,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3.水库容易诱发地震
4.水库的水面变化,对两岸岩石的冲击力也有变化,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
F. 三峡大坝地区的环境,自然灾害
三峡工程是造福人类的宏伟工程。
三峡工程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影响:
河口沉积环境变化,三专峡工程蓄属水前,长江挟带大量泥沙淤积到长江河口,对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为土地增量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前30年,淤积至河口的泥沙最多只有三峡工程前的一半。现在每年泥沙沉积在上海形成的土地减少了,这是对上海土地资源扩展的巨大损失。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常言道“流水不腐”,三峡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湖静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而库区众多城市的废水、固体废物的非达标排放十分普遍,因此库区水污染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备受瞩目。
滑坡:
三峡库区原本就是一个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高发区。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抬高以及移民城镇迁建的大量建筑活动,使危机四伏的地质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G. 三峡库区局部构造与地质灾害关系
三峡库区滑坡分布与局部构造发育存在密切的关系。 体现为: 第一, 局部构造特点决定滑坡体存在形式, 例如横谷地段, 背斜枢纽倾伏决定局部顺向坡形成, 造成背斜核部滑坡体的存在; 第二, 裂隙的组合形式、 组数及与河流流向关系对滑坡的形成、 规模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特别是区域性节理方向很可能代表滑坡体的滑动方向; 第三, 不同期次构造复合部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集中区, 例如奉节地区作为三个区域性构造的复合部位, 复杂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五组构造节理与滑坡形成关系密切; 第四, 前期构造“反转”变形是在薄皮构造控制下滑坡形成的一种可能形式。
一、 横谷地段滑坡的形成与局部构造的关系
长江三峡库区干流横谷地段主要分布于重庆—涪陵及奉节—巫山地区, 横谷地段的滑坡主要是由于褶皱枢纽的倾覆或翘倾原因所造成。 由于褶皱枢纽倾覆或翘倾, 在褶皱核部形成特殊结构的顺向坡或反向坡, 这种顺向坡与纵谷条件下形成的顺向坡相比, 横向延伸短, 构造范围小, 形成的滑坡体规模小, 库岸破坏强度低。横谷地段形成褶皱滑坡体的条件是, 在褶皱的形成过程中发育大量的纵向和横向张节理, 同时存在褶皱倾伏或翘倾或者褶皱叠加而造成的枢纽倾伏或翘倾方向的改变, 坡体的结构也随之改变。在该地段滑坡体的演化破坏方向总体表现是: 在背斜部位斜坡的破坏表现为以核部中心向两侧发展, 滑坡多出现于背斜核部; 在向斜部位斜坡的破坏表现为由两侧向中心发展。
发育于重庆铜锣峡局部向斜部位的三处滑坡——鸡公咀、堰塘湾、鸡冠石整体上表现为由两侧向中心规模逐渐减小(图4-1; 表4-1), 相反铜锣村滑坡正好位于背斜的核部; 又如在鱼咀镇与木鱼镇之间的明月峡背斜处, 褶皱枢纽具有南倾特征, 在其左岸形成局部顺向坡结构, 滑坡主要集中于背斜核部, 并且具有向两侧发展的特征, 而在长江右岸则以崩滑体和变形体为主, 规模较左岸明显变小, 同样具有由中心向两侧发展的特征(表4-2)。
图4-12 鸡扒子滑坡形成演化过程与局部构造关系
图4-13 旧县坪滑坡形成演化过程与局部构造关系
H. 三峡大坝库区可能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三峡大坝蓄水,巨大的水压可能对地下岩层有压坏的可能,引起局部地震。如果库区岩土不实,容易发生渗透。水位升高,对库区的山体作用,形成山体滑坡。
I. 中国近几年的地质灾害 和修三峡有关吗
修建三峡对于大坝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就全国来讲,各个地区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每个地区的不同条件所造成的。
J. 长江上游灾害频发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把整个长江流域的灾害都和三峡扯上关系,完全是牵强附会。三峡工程之回前,世界答上已经建起了几十万座大坝,三峡工程虽然是装机容量最大的工程,但水库库容在全球只是排名第22位。世界上大水库数十年的实践表明,水库蓄水初期,是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经过几年的蓄水和泄水,两岸边坡就会稳定下来。三峡自从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尽管也有少量滑坡出现,但是没有因为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