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图地质灾害
Ⅰ 春节快到了,准备出国旅行,去巴厘岛怎么样
可以啊 景色很不错 还可以拍婚纱照或者举办婚礼 搜索下hmdays就知道啦 如果有兴趣的话 呵呵
Ⅱ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近期,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公布了2010~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建设具有抗灾能版力的城市:让我权们做好准备!”,(英文原文为:Making Cities Resilient: "My city is getting ready"。)
建设更加安全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接下来的两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与合作伙伴将发起该项活动。
Ⅲ 求2011-7月5日-8月20日世界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好有发生原因,详细 回答方法: 自然灾害: 原因:
7月全球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
一、热浪侵袭西班牙和葡萄牙
6月底7月初,热浪袭击了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一些地区气温超过40℃,至少造成5人死亡。7月下旬,该岛再次遭受热浪侵袭,葡萄牙南部的大部分地区27日最高气温达45℃,有些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二、巴尔干半岛持续高温天气
7月上旬到中旬,希腊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0℃。马其顿出现持续近一周的高温天气,首都斯科普里和南部地区气温甚至高达43℃,滚滚热浪至少造成15人丧生。罗马尼亚也出现全国性的持续高温天气,气温最高达38℃。
三、瑞典南部暴雨成灾
7月上旬以来,瑞典南部连降暴雨,导致部分地区洪涝成灾,公路交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四、罗马尼亚遭遇暴风雨袭击
月内,罗马尼亚大部分地区相继遭到暴风雨袭击,洪涝灾害造成至少7人丧生,不少房屋和农作物被淹,部分地区电力和交通中断。
五、德国、意大利山区7月降雪
7月上旬,德国及意大利东北部地区气温急剧下降,11日,巴伐利亚山区降大雪,阿尔卑斯山也飘起了雪花。
六、南亚地区洪水泛滥
7月初以来,南亚经历了最近15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等国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印度阿萨姆帮24个地区中至少有22个受灾,比哈尔邦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被洪水淹没;孟加拉国已有2/3的地区被淹。
七、阿富汗暴雨引发洪水
7月中旬,阿富汗中部一些地区因罕见暴雨引发大面积洪水,至少造成10人死亡。
八、日本遭热浪暴雨袭击
7月初,日本还处于梅雨季节,但各地已相继出现高温天气,全国有20个县和地方的气温超过35℃,至少7人热死。下旬,关东地区又出现创纪录的酷暑天气,东京20日最高气温达39.5℃,为192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甲府市的气温甚至高达40.4℃。
九、朝鲜遭强台风和暴雨袭击
7月上旬,朝鲜遭受今年第7号强台风袭击,暴风雨引发洪水,1700多民居被淹没,上万公顷耕地被冲毁,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江原道和黄海南道灾情尤重。
十、加拿大遭暴雨冰雹袭击
7月中旬,加拿大艾伯塔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部分城市分别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雹和大暴雨的袭击,许多电线被大风刮断,一些道路和居民住宅被水淹没。
十一、寒流肆虐秘鲁
秘鲁南部地区入冬以来频遭寒流侵袭,到7月上旬,已有47人被冻死,寒流还给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十二、新西兰洪水
7月18日,连续两天的降雨使新西兰奥希瓦斯皮特引发洪水,大约1500人被撤离。
2011年7月地质灾害
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3起,其中滑坡645起、崩塌263起、泥石流271起、地面塌陷31起、地裂缝7起、地面沉降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7起,30人死亡、10人失踪、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62亿元。
重大灾害实例
(1)7月5日,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柳树坝发生崩塌,造成18人死亡、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2)7月3日,四川省安阿坝州茂县南新镇绵簇村发生泥石流,造成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103.8万元。
Ⅳ 谁有高考地理时政方面的资料,分享下!
世界热点区域应重点关注:重要的战略位置区域(东南亚、中东、南部非洲、中美洲、中亚等)、自然环境变化较大的区域(非洲的荒漠化地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地区、极地地区臭氧层空洞区、赤道太平洋海域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区、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活动区等)、政治不稳定区域(巴勒斯坦地区、朝鲜半岛、克什米尔地区)、世界性资源蕴藏区域(东南亚、中东、中亚南部非洲)、区域合作典范区域(欧盟、东盟等)。
中国热点区域,应重点关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大高原)
地质灾害
【现实问题】⑴四川汶川5月12日8.0级大地震;
⑵6月14日在日本东北部发生的7.2级地震;
⑶10月6日在拉萨市当雄县境内发生的6.6级地震;
⑷11月22日在西智利海岭发生的5.7级地震;
⑸12月3日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地区发生的6级地震;
⑹12月14日在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的5.3级地震;
⑺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尾矿库发生的特别重大溃坝;
⑻11月2日因强降水云南楚雄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⑼11月15日杭州地铁1号线发生的地面塌陷事故等等都造成了严重损失。
气象、水文灾害灾害
【现实问题】2008年我国气象灾害影响面比较广,种类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灾害重。
⑴08年春节前后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肆虐南方;
⑵东北、华北等地发生严重冬春连旱;
⑶黄河发生建国以来最严重凌汛;
⑷台风登陆个数多,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比例之高破历史纪录;
⑸珠江流域、湘江上游、长江中上游、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⑹上海遭受超百年一遇暴雨袭击;
⑺暴风雪、严寒和冰冻席卷欧亚多国;
⑻热带风暴、台风袭击东亚、南亚、东南亚和北美地区;
⑼南亚、中美洲、巴西遭受严重暴雨袭击等。
宇宙探索
【命题观点与角度】
⑴宇宙环境的特点;
⑵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意义;
⑶区时、地方时的推算,昼夜现象的判断;
⑷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利弊分析);
⑸地理信息技术在宇宙空间探索的应用;
⑹地球大气各层的温度、空气运动等特点;
⑺航天器发射时所在的季节、月份、太阳直射点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度变化等。
黑瞎子岛主权回归
【命题观点与角度】(1)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2)三江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3)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国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4)三江平原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5)黑瞎子岛主权回归后的开发利用方向。
宁夏、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
【现实问题】2008年是宁夏、广西建设区50周年.50年来,宁夏、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道路上,共同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使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命题观点与角度】(1)宁夏的地理位置命题角度;(2)宁夏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3)宁夏的环境问题;(4)广西地理位置;(2)泛珠三角;(3)南昆线和南广高速铁路建设
科学考察
【现实问题】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队于2008年十月二十日从上海出发,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将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开工建设,这也将是中国的第一个南极内陆站。
【命题观点与角度】(1)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2)臭氧空洞问题;(3)地图上方向的判断;(4)“昆仑站”建立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建立“昆仑站”的重要意义。
印度恐怖袭击
【现实问题】印度孟买11月26日晚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95人,295人受伤。受此次恐怖袭击影响,印度酒店、旅游、航空等行业的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印度旅游业将在近期内遭受重创。
粮食问题
【现实问题】粮食安全地直是国际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成功地在占世界的耕地上承载了22%的人口。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能源问题
【现实问题】石油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但我们国家石油资源的消耗和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波动巨大的国际油价,不断提高的对外依存度,石油主要供给地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石油进口航道的不安全隐患,不断叩问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
Ⅳ 2020年全球发生21次6级强震,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动高潮
在地球上,因为板块运动等各方面原因,常会引发地震自然灾害,1月29日3时10分(当地时间1月28日14时10分)在古巴南部海域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而在3月25日,全球又出现了一个大地震,北京时间10点49分,千岛群岛发生7.5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30千米,美国夏威夷更是发布了海啸预警。美国海啸预警中心表示,发生于千岛群岛地区的此次地震可能在震源地区引发破坏性海啸。事实上,早在2月13日,千岛群岛就已经发生过7级大地震,连续2次大地震,这表示千岛群岛附近可能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总之,全球地震活动高潮期是以一次或多次9级地震作为标志,8级以上地震发生频率较往常有一定升高。
而我们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则是以一次或多次7.5级以上地震作为标志,6.5级地震发生的次数增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高潮期之外不发生强震,也非高潮期的强震只发生在某个地区,仅仅表示在某一时期的某个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稍高一点而已。
但不管怎么样来说,2020年极端自然灾害增加,希望大家也可以多注意安全。
Ⅵ 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应力测量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项;地质调查项目4项,其他工程和市场服务类项目8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英文SCI/EI检索论文14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7篇。现有固定工作人员21人,客座研究人员1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3名。组织召开学术会议2次,学术委员会会议1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
与瓦努阿图气象与地质灾害局达成“瓦努阿图典型俯冲区地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合作协议,并开展了研究工作,首次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上实施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获取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特征,为研究其与伴生地震的关系积累了数据;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初步构建了首都圈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在新加坡南北传输电缆隧道开展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标志着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技术得到国际认可。
BCA和Kiso-Jiban公司检查力学所在新加坡地应力测量的试验现场
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硕士生导师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1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中青年人才6人。2013年,实验室发表各类论文4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2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12人次。毕业硕士1名,韩占涛副研究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为期一年的考察和学习。
2013年,实验室负责开展了地调项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环保部公益项目“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防治分区方法研究”、环保部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专项研究专题“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等多项,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嵌段聚合物悬浮纳米零价铁在复杂孔隙含水层中的运移研究”、地调项目“油气勘探的现代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研究”、地方合作项目“星宇化工有限公司吴桥分公司厂区及原渗坑对拟建吴桥水库污染风险调查评价”并通过验收。
天津蓟县某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直推钻探土壤以及多级监测井取样
3.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3年是实验室建设的第一年,承担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地调项目6项,其他项目3项,累计经费2050万元。发表论文22篇,其中英文SCI检索论文10篇(1篇第一作者,5篇通讯作者),中文SCI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博士2名、硕士8名;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大四学生4名。参加了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进展交流会,实验室研究方向、目标、组织机构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领导和专家对实验室在扩充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5名成员在部系统培训班上作技术讲座;邀请了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和法国CAMECA公司的专家进行微区分析技术和仪器讲座;承担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新购置的193nm激光器、超高线性范围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投入运行。
成功研制多轴可调精确定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样机,并初步建立了Li、B、K等轻元素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建立了可应用于橄榄石、辉石等单矿物中单个熔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方法;采用均相沉淀和锍镍试金技术制备的含贵金属等元素的硫化物微区分析校准标样的均匀性和实用性得到国际相关专家的好评;建立了HPLC/ICPMS快速测定天然水样品中无机砷形态的方法。
新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研制成功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原位分析系统(样机)
4.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
2013年,通过对我国150万平方千米不同时期(20世纪80年代与200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显示我国西南、华中、华东、西北和华北的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汇,而东北和华南的为负值,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大气CO2的源。20年间,全国主要农耕区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库累计增加358.5Tg。
我国主要农耕区表层土壤碳源汇变化图
建立了土壤碳呼吸与全球升温的预测模型。预测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我国红壤、草甸土、褐土、潮土、沼泽土和黑土中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碳为519Tg,相当于我国2010年固体化石燃料燃烧释放量的31.7%。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在全球气温预期升高0.5℃情况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CO2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
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
2013年,实验室共承担项目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地调计划项目1项、工作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5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派团参加第13届岩溶塌陷国际会议;邀请客座研究员、瑞典MALA公司(中国)和SenseFly公司专家开展钻孔雷达探测、无人飞机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协办“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讨论会”;组织“岩溶塌陷调查技术方法讨论会”以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在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与对策分析、岩溶塌陷调查和防治系列规范编写、岩溶塌陷动力监测系统集成开发和大型矿山疏干区岩溶塌陷动力变化规律的捕捉方面取得了进展。
钻孔雷达和无人机培训
6.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项,地质调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他3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国外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及EI检索论文共5篇;出版专著2部。有固定人员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7人;实验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流动人员6人,客座院士1人。2013年12月在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2013年年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了AAPG年会,发表摘要4篇,并作学术报告;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发表会议论文2篇;参加第六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地质学术年会和全国沉积学大会。承担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项目“中吉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对比研究”。
采用浅表层构造变形的地面调查与深部构造的重磁电震联合反演解释相结合,厘定了黔中隆起及周缘3个一级变形单元和8个二级变形区。首次在黔中隆起东部中三叠统发现了透镜状油砂体,说明黔中隆起这一大型古隆起带是油气运移的有利聚集区。此外,在黔中隆起西部石炭系大唐组内发现了厚度大于50米的黑色炭质泥页岩,提出黔中隆起油气地质条件需要重新认识。证实了柴达木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是一个新的烃源岩层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页岩油气调查评价重点实验室
7.中国地质科学院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了Re-Os同位素分析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碱性Os稀释剂的制备标定和存在问题、普通硫化物Re-Os同位素前处理、Re-Os同位素稀释剂标定、低含量Re-Os定年标准物质预研究、岩石样品Os同位素精确测定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讨论;实验室成员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和开放大学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Judith Hannah 教授和Holly Stein 教授前来讲学。实验室继续加强标准物质的研制,富钴结壳Os同位素(GBW04476)和成分标准物质及铜镍硫化物Os同位素和Re及Os成分标准物质(GBW04477)获批成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近年来,实验室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实验室成员访问开放大学
实验室成员访问英国杜伦大学
实验室成员与美国来访学者
8.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14项,包括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1项,地调项目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新获批各类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引进人才2名,培养硕士2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名。举办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出访及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讨论共计20余人次。新建了独立的植硅体实验室、总有机碳/总碳实验室。
阳原盆地西部湖相地层火山灰层分布特征及年代地层序列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梨益沟等六个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年代及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工作,对地层沉积序列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基本建立了五龙峰剖面28.2ka至149.5ka的年代序列,研究表明剖面整体上为风成相沉积,反应的气候以冷干、凉湿为主,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古气候冷暖旋回,每个旋回又包括了若干个次一级冷暖干湿旋回。
包头市麻池钻孔第四纪地层综合研究取得进展。首次在河套地区实施的贯穿第四系的第四纪标准钻孔,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
回灌试验场地层对比图
梨益沟剖面采样
承办2013年孢粉学术会议
9.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依托单位为矿产资源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有固定人员39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2人;客座人员9人。
2013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共同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资源重大需求,开展重要成矿带地质过程与三维结构探测,矿集区立体探测与三维建模技术,区域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和深部矿床勘查技术方法与示范研究。通过深部探测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进深部资源的持续发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13年5月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矿集区立体探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查会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2013年,在研项目89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国土资源部项目3项、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依托单位项目7项、其他项目52项;经费总额4412万元。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4篇,E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
代表性成果:提出3D填图(建模)思路和技术流程,实现了狮子山—铜官山矿田地壳结构的“透明”化;建立铜陵矿集区综合找矿标志,提出深部成矿预测靶区;通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典型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获得了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框架,对区域构造变形、岩浆系统结构提出了一批新认识、新观点,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深部找矿提供重要信息;深部钻探获得重大找矿线索,庐枞矿集区2000米钻探发现厚度较大的铀异常,发现4米厚的铜矿化。部分成果在《Geophysics》、《Tectonophysics》上发表。
Ⅶ 2008——2010年全球地质灾害
海地 汶川 玉树 智利 土耳其
Ⅷ 瓦努阿图群岛7级地震对中国有影响吗
楼主您好,以下是2010的地震表,截止时间4月9日1月4日,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引发海啸,至少一座村庄被毁所罗门群岛4日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之后引发海啸,所罗门首都西部300公里处的Rendova和Tetepare岛受灾最严重,至少有一座村庄被毁。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海啸带来的海浪高达2.5米。地震和海啸致1000人无家可归。但当地地震频发经验丰富,所幸没有人员伤亡。1月9日,美国加州6.5级地震,多人轻伤2.8万户停电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近海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一些人受轻伤,没有人死亡。加州广泛地区,包括距震央约435公里的旧金山都感受到震动。城镇尤里卡约2.8万户电力和电话服务中断。震源位于加州尤里卡西南方约25英里的太平洋海域。美国气象局并未发出海啸警告。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截至2月23日共有22.25万人遇难海地于新年伊始便遭遇了200年来最强地震,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约16公里,go-vern-ment陷入瘫痪,影响救援进展。截至2月23日,已有22.25万人遇难,太子港一片狼藉成“人间地狱”,其中8名中国维和人员也不幸遇难。国际社会积极参与救援,援助金额近10亿美元,中国也派出国际救援队出征,获得好评。2月2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6.5级地震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2月2日发生里氏6.5级强烈地震,但没有发布海啸预警。震中位于阿拉瓦(Arawa)西部126公里处,震源深度74公里。巴布亚新几内亚处在大陆板块交接处,是一个地震频发地带。2月7日,台湾花莲外海6.3级地震,高雄有震感台湾花莲外海2月7日下午发生里氏6.3级地震,全台皆有震感。由于震中据台湾岛较远,地震所引起的地层震动和摇晃情形并不激烈,不过持续时间约30秒。台北市区尤其是高层建筑,有明显震感,台湾第二大城市高雄震度2级,但部分高楼出现摇晃,引起住户一场虚惊。2月13日,汤加6.3级地震太平洋岛国汤加2月13日发生里氏6.3级地震,当局没有发布海啸预警,震中位于首都努库阿洛法东南部96公里处,震源较浅,为10公里。2月18日,中俄交界6.5级地震2月27日,日本6.9级地震,2人受轻伤当地时间2月27日清晨5点31分许,日本冲绳县冲绳本岛发生里氏6.9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发出了海啸警报,但于7点解除。据日本气象厅介绍,这是1909年8月以来首次在当地观测到以冲绳本岛近海为震源、震度5以上的地震。日本go-vern-ment在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内成立了联络室。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引发海啸,截至目前802人遇难智利此次8.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东北部91公里处,随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向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南极洲等地发出海啸预警。此次地震据称其能量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3月1日早7点河北邢台3.2级地震3月4日,台湾6.7级地震,各地震度非常明显据中国地震台测定,北京时间3月4日8时18分,在中国台湾高雄县、屏东县交界(北纬22.9度,东经120.6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6公里。据悉,此番地震相当于1.5颗**的能量,由于震央就在台湾本岛陆地上,所以各地震度感受上非常明显。3月6日,苏门答腊岛7.1级地震北京时间2010年03月06日00时06分,在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南纬4.0度,东经100.8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3月6日电北京时间6日11时许,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唐山市市辖区交界先后发生4.2级,3.0级地震,3月8日土耳其发生6.2级地震3月9日台湾嘉义地区5.1级地震3月10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4.2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3月11日智力再次发生7.2级强震.地震深度不大.烈度极大3月13日印度东北部5.6级地震3月18日04时51分,湖北省荆门市发生了一次2.2级地震。4月2日凌晨3点52分(北京时间),**和田地区民丰县发生3.4级地震。据测定,震中位于北纬36.5°,东经83.5°。4月4日21时46分,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大同县交界(北纬40.0度,东经113.9度)发生了一次4.5级地震。4月6日22时54分23秒,在武汉市蔡甸区军山镇(东经114.09°、北纬30.43°)发生M2.2级地震。4月7日5点15分(北京时间4月7日6点15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4月9日18:51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北纬39.5,东经118.2)发生4.1级地震。唐山天津均有震感楼主您好,关于为什么多地震的解释: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来。1月3日,所罗门群岛发生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岛发生7.0级地震;10个小时后,8.8级智利大地震发生。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台湾又发生6.7级地震。地震这么频繁,现在的地球是不是很不正常?地震其实挺频繁通常认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个,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级数越大,数量就越少。看看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所做的200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数量统计可知,每年的大地震数目没有规律,但大致来说2007年倒可以算是其间地震较为频繁的年份。2010年以来的地震数量并未显示出数量上有异常,即使数目上有小差异,也不过是地震的随机性所致。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其次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最后约有10%分布在板块内部。这是统计学上的规律性。但因为科学家们至今尚不清楚地震的产生机制和原理,所以下一次地震将在哪个地点和哪个时刻发生,尚无法准确预测。所以科学家又认为地震是随机的。再来看看今年以来发生的几次大地震,所罗门群岛、琉球群岛、智利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地也位于板块边界,因此这4次大地震的发生是完全合乎地学原理的,是正常的地震现象。再来点心理因素一些人认为:地震变频繁了。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但它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因为近年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我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关注了。2007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达到了4次,是21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从数字上看,比较异常,但谁听说过这些地震呢?当时谁可曾担心过它的异常呢?至于国内的地震,谁还记得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山的8.1级地震呢?这次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为它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人员财产伤亡小,所以未被大众提及。从心理因素上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人们对“地震”一词高度敏感,开始注意各种与地震有关的信息,原本并无异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来越来越密集。公众在8.8级智利大地震后,产生种种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样一个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区,就未必会引来这么多强烈的反响了。2010年初的地震确是大地震,也产生了大灾难。但大震未必有大灾,小震也未必只能引发小灾,关键在于地震发生在哪里。地震活动是否异常,属于地震的频度的统计学问题,我们并不要因为关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为地震活动有异常,不可把灾害频发等同于地震频繁。总的来看,目前的地震发生地点是正常的,频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也是正常的。在经历了痛苦的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比以前更加关心自己的栖息之地———地球了。中国虽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们在关心地震之际,掌握实用的地震应急知识,学习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以上为地震解答团队---Sue为您的解答】【如果有不懂的请追问!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