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国地质科学院级别

中国地质科学院级别

发布时间: 2021-02-07 10:37:33

『壹』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员是什么级别

不同等级的不同档次
在中国科学院的职称体系里,研究员是自然科学研版究系列岗位的一权种,他(她)们通常都会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各设置12个等级,研究员岗位设4个等级,分别对应国家通用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一级到四级, 对应于教育事业单位的教授一级到教授四级。其中研究员一级应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助理研究员(工程师)岗位设3个等级、研究实习员(助理工程师)岗位设2个等级。在这种场景下,研究员通常翻译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贰』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的级别是什么

中科院的研究所相当于正厅级别。中国科学院属于国务院主管的事业单位,内按照行政体制它不容应该分行政级别,如果按级别分,它属于部长级,它下面的研究所为厅级。不过科技研究人员大都按照职称拿工资,只有管理人员套用行政级别。

至于在研究所工作的人,不一定有编制,现在一般要博士才会有正式编制,研究生现在也很难进编制了。

(2)中国地质科学院级别扩展阅读:

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的全体人员,包括领导和清洁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事业编制;第二种是项目聘用;第三种是劳务派遣。项目聘用就等同于无事业编制的正式员工,等同于企业编制。

不过,中科院的研究所,没有企业编制这一说,只有事业编制和项目聘用, 硕士的都是项目聘用。在中科院的各研究所,大部分人是项目聘用。现在研究所也在慢慢改革,有事业编制的人,也是需要隔几年签一次合同的,合同到期后,可以续签或者走人。

至于研究所里面的劳务派遣方式,一般是清洁工、保安等这种临时工。

『叁』 央企有行政级别吗

中央企业,是指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或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回责,领导班子由中央直接答管理或委托中组部、国资委或其他等中央部委(协会)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
中央企业,为“中央管理企业”的简称,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特别指出,在我国除了广义和狭义定义的中央企业外,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这些中央企业归国务院直属管理,属于正部级。

『肆』 中国地质科学院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副部级

『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211大学还是985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5)中国地质科学院级别扩展阅读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

『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是什么级别

地科院是厅级建制,院长高配,为副部级,下面各研究所还是处级,常务副院长应该是厅级

『柒』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什么级别的单位

该单位为正厅级单位,该单位以前是国土部直属单位,属于其科研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
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该单位在业务上和认识上很多都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的

『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领域。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该所。主办学术刊物为《地质力学学报》。

2009年地质力学研究所实到经费8816.35万元,包括地质大调查项目3418万元、科技部项目1649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3.6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2218.56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41.02万元、横向合作项目976.17万元。承担各类项目173项,其中包括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3项、工作项目2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课题)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2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0项、横向合作项目42项。

2009年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1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共计114篇,包括SCI检索期刊共计22篇,EI检索期刊2篇,国内核心期刊76篇,出版专著7部。

所长龙长兴(中)、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何长虹(左二)、副所长赵越(右二)、副所长李贵书(右一)、副所长侯春堂(左一)

2009年重要科研成果

《全球构造体系图》编制出版:属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苗培实、周显强研究员。在孙殿卿和马宗晋两位院士指导下按照地质力学整体观、系统论,由苗培实、周显强等通过“由地球看宇宙”和“从太空看地球”编制而成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综合性大型图件。该项目提交了1:2500万《全球构造体系图》1幅和说明书,1:7500万辅助图件6幅及说明书和附表。

该图展示了11种不同型式、不同规模的构造体系,新建立了全球棋盘格式构造格架;发现并厘定了:全球大扭转构造体系、南大洋裂离式旋转构造体系、大洋裂谷系经向构造体系、大西洋—马里亚那非对称型壳裂式构造体系;建立了块缘歹字型构造体系概念;认定北古老地块系及南古老地块系,分别组成了3个超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4个超巨型经向构造体系,围绕北极是一个挤压型同心圆辐射状超旋转构造体系。

6张辅助图件还分别揭示了全球构造对固体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全球构造对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和分布的控制意义以及全球构造对洋流、热带风暴和自然灾害的控制作用、发生与发展规律,为减灾、防灾提出了建议。

全球构造体系图

新构造与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安全系列图件编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马寅生研究员。编制完成了1:500万中国新构造图、中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图、中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及说明书,编制完成了1:20万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与城市安全图、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安全图及说明书。

通过编图和野外调查,更新了中国新构造图的地质信息,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了新构造分区;总结了中国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地区地应力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中国地壳表层现今地应力测量最大主应力值分级标准。从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动力条件或激发条件、现今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区划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以地壳结构、地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地应力、地热和地质灾害等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指出了影响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和城市安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安全的主要地质问题。认为影响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和城市安全的内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外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面沉降、地裂缝、崩滑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北京一济南、济南一徐州、徐州一上海3段。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灾害。

中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图

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

中国新构造图

中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厘定: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朱大岗研究员。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确定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的分布和特征,建立了华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区划和多重地层划分;根据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时代和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和重新划分了山东古近系、新近系的年代地层,建立了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的年代序列;根据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山西平陆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补充与完善、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重新厘定和划分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建立了华北地区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根据环境代用指标测试分析结果,对华北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的古环境与古气候变迁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和古环境演变序列:自65.0MaB.P.至2.48MaB.P.,伴随着华北地块的快速凹陷,华北地区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经历了由亚热带潮湿气候→温带潮湿气候→温带偏干气候的变化过程。对华北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湖盆形成演化与陆内造山之间的关系。2009年12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结果为优秀。

部分项目组成员野外合影(山西榆社新近系)

山西平陆古近系

灾区次生灾害隐患排查与工程设计示范:属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为张春山研究员。通过对重灾区14个县的次生地质灾害、堰塞湖、溃坝险情水库、受损堤防等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调查和统计数据。阐述了各类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分析了次生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层和工程岩组,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分区,对个别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和排序,对重灾区的次生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编制了次生灾害的分布图、工程地质条件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图(1:50万)。课题提出的有关堰塞湖风险等级评判方法已经被水利部相关标准采纳。初步建立了灾区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模型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各类次生灾害应急危险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和方法。对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模拟计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措施,对其他灾点防治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取得了大量的环境分析测试数据,开发了一套高危化学品和放射源远程监测系统。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重建规划、特别是场地选址、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急需的次生灾害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

重灾区地质灾害分布与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图

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结果图

改造后的空心包体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外形

空心包体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升级改造:属科技部条件平台项目,项目负责人为董诚。对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空心包体地应力系统进行了大幅度改造,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心包体精密原岩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集成度高。利用先进的微处理器和单片机技术,将应变测量、定位器、平衡箱、数据预处理、存储单元、通信单元等功能全部集成安装于直径88mm、长度230mm的耐压仪器舱,可直接放置于解除钻孔中。②设置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灵活多样的设置控制使得每个通道的3种桥型和5种量纲(应变、应力、重力、位移、温度)变换自由。通过参数设置能够自动独立完成所有井下测量、数据存储等工作,具备了对竖直孔进行长期监测的能力。③实现了自动巡回检测。利用先进的电子开关技术,实现了1s~12h采集控制时间间隔,解决了机械触点的弊端。④配备强大的计算软件。PC端软件可通过实时通讯获取应变、方位、倾角等数据,计算钻孔附近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并绘制曲线。改造完成后,经过多次实验室和野外实测验证,仪器各项参数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使测量过程得到很大简化,测量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该套仪器为进行快速、准确的地应力测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该系统不但可以用于地应力测量,也可用于其他需要测量应变。

项目组成员在野外采样和选样

托林组第三岩段(

t)中的犀类额鼻角犀亚科(Dicerorhininas)第三蹠骨化石

广西岑溪市佛子冲铅锌矿矿产预测:属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负责人韦昌山研究员。以成矿作用“三条件”→控矿因素“三位一体”→矿产预测“三步骤”(三·三程式)指导思路,提出了早期隆坳构造次级盆地边缘成矿作用的重要性,总结了燕山期“灰岩(泥质灰岩、钙质泥岩)层位+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NNE向构造破碎带”的“三位一体”有机组合控矿、三者缺一不可的新认识,建立了综合找矿模型图表,提出了6个成矿预测区;结合面积性物探工作圈定了8处激电异常带(其中2处矿致异常),提出了矿产预测验证方案,所施工的2个验证钻孔分别见到厚达9m和6m的富铅锌(铜)工业矿体。结合前期探矿工程见矿情况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本次矿产预测佛子冲背斜西翼334?级别资源量估算为Pb+Zn(+Cu)66万吨。所总结的矿产预测思路、找矿标志及预测准则,不仅为今后在佛子冲背斜两翼的扩大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通过全程指导后续勘查项目实施,为矿山新增Pb+Zn(+Cu)333资源量64万吨,成为目前危机矿山专项中通过矿产预测项目工作有效地指导勘查工作,并新获大型资源量规模矿床的少有成功实例之一,实现了我所近期矿田构造指导深部矿产预测的新突破。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建造及其构造意义: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为朱大岗研究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重新划分和建立了札达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序列,确定了札达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河湖相地层的年代序列;首次在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发现了的两个不整合面;首次在札达盆地上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犀类和鼠兔类化石;首次确定了札达等盆地的成因、构造属性及其演化过程,划分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厘定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层型剖面及其构造属性,并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突变事件的地层层位和年代,揭示了水动力、湖水盐度变化过程和构造事件的关系;确定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了古环境演化阶段;厘定了札达盆地南缘西喜马拉雅山在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隆升速率和强度;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古湖泊变迁、古环境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3篇、SCI收录论文2篇,培养硕士2名。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

深切河谷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卸荷裂隙形成机理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谭成轩研究员。以锦屏一级水电站深切河谷为例,综合考虑区域构造应力环境演化、河流下切和地壳抬升过程、河谷形态演化、边坡岩体结构构造、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岩性组合、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深入开展复杂地质要素和复杂结构面组合的深切河谷地质建模研究。配合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按重力、构造作用力、地震作用力等不同组合应力边界条件,运用三维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本查明锦屏一级电站深切河谷谷坡和谷底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及原岩应力区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应力量级,揭示其深切河谷地应力的分布规律、边坡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和时效变形,以及边坡卸荷裂隙的形成机理、发育类型、展布规律、主控因素及其相关性,并与地应力测量、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等相佐证。该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南水电、交通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左岸深部卸荷裂隙

博格达山(东天山)新生代再造山的隆升特征和演化: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王宗秀研究员。通过系统批量采样,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与沉积响应相结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的隆升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认识:①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存在3个明显阶段:5.6~19Ma、20~30Ma和42~47Ma,其复活造山隆升的起动时间不晚于65Ma。②中新世是山体最显著的一期整体隆升,20Ma到5.6Ma之间山链表现为不均匀—差异隆升状态,而且随着年龄变新,隆升速率有加快的趋势,这与西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同期的构造事件相似,说明该期隆升意味着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已经影响到了天山一线。③山体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隆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点,表现为冷却年龄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有逐渐变新的趋势。博格达山3次隆升都有显示,而东侧的巴里坤山主要为中晚两期隆升。④博格达—巴里坤山链中新世以来的2期隆升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尤其是北部演化的响应。至于博格达山链中生代末期的缓慢隆升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作用有关。

博格达山韧性剪切带中黄铁矿的多期旋转构造形成的压力影

博格达山脉新生代再造山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

湖北宜昌地区下三叠统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高精度磁性地层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孙知明研究员。通过湖北宜昌地区大峡口和安徽巢湖地区平顶山早三叠世地层剖面磁性地层研究,获得了早三叠世地层剖面的磁极性序列。巢湖剖面下三叠统印度阶磁极性序列总体以反极性为主,包含3个明显的、较宽的正极性带和两个非常薄的正极性。奥伦尼克阶最底部处在反极性带中,位于正极性带(WP4n)以下0.6~1.0m,结合该剖面已获得的国际通行的牙形石和菊石等生物地层为主线的生物地层研究资料,认为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PTB)位于下三叠统底部正极性带的下部,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的界线位于印度阶上部反极性带的顶部,巢湖剖面正极性带(WP4n)可以作为奥伦尼克阶/印度阶界线标志之一。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国际下三叠统印度阶及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磁极性年表,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以及早三叠世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提供磁性地层证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下三叠统层型剖面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水平。

湖北宜昌大峡口野外工作

波速剖面位置

波速剖面结构解释图

面波频散、波形及接收函数的三维非线性联合层析成像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为冯梅博士。传统的层析成像方法在岩石圈探测中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困难,即体波层析成像在岩石圈上地幔垂向精度低,而面波层析成像的横向精度低,且两者难以进行联合探测。针对此科学难题,本项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开发了一种具高精度、高扩展性,可实现面波和体波等多种地球物理观测进行联合反演的高效岩石圈三维结构探测方法。该方法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介绍该方法的科研论文已经发表在JGR-SolidEarth杂志上;利用该方法和公开地震观测数据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地震热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中国大陆及邻区400km以上高精度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模型以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模型。这些模型为中国大陆的构造格局和新生代以来的动力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深层依据。波速模型显示高速的印度岩石圈板片在50Ma左右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以后,可能在约20Ma左右发生了折断(左图中代表印度岩石圈板片的segment1和segment2在标识为break的地方断开),而青藏高原地壳急剧增厚也正好发生在大约20Ma以来。这些证据表明俯冲至青藏高原下方的印度岩石圈板片可能在20Ma左右发生了俯冲角的改变,早期的可能为大角度俯冲,而20Ma以来则变为近水平俯冲(碰撞)。研究成果已发表在Lithos杂志上。

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的冰川沉积物年代约束: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为吴中海副研究员。项目围绕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地区,在晚第四纪冰川作用、正断层作用过程及全新世古地震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详细厘定了该区的第四纪冰川序列,确定该区至少发育了6套冰碛物,可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8~12, 8,6,4或3,2和1等一一对应。同时,发现老于MIS6阶段的冰碛物有2~3套,最大冰期出现在MIS6阶段之前,最老冰碛物可能出现在距今约80万~90万年左右。系统恢复、估算了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断层活动速率。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约15ka以来的活动速率变化幅度较大,而之前的活动速率比较稳定,且前者(1~3mm/a)明显整体上大于后者(0.5~1mm/a),显示典型的非线性断裂活动特征。首次对亚东-谷露裂谷的全新世古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雄—羊八井段在全新世至少发生过4次M8.0级左右的大地震,谷露盆地在距今约6000年以来发生过M7.5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3次。该区全新世古地震的时间间隔最长5700a左右,最短1600a左右。

当雄盆地主边界断裂的古地震探槽揭露的多期古地震崩积楔和探槽编录过程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当雄段(上部)和谷露段(下部)的古地震事件逐次限定图

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金矿田成矿规律和深部外围预测:属山东省黄金局横向合作项目,负责人为吕古贤研究员。提出“胶东金矿”产于剪压造山带,是中生代活化改造花岗绿岩带的产物,主要围岩差别表现为“玲珑—焦家式”等矿床;深化胶东“入字型断裂蚀变岩、脆—韧性剪切带和雁列带等控矿规律,通过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数据,预测深部发育第二富集带,并得到探矿工程证实。提出“构造作用力通过改变物理化学参量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的思路,推动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建立了矿源岩系列概念,提出以矿源岩系为指导的找矿路线,在九曲矿区和玲珑断裂带深部及大庄子金矿实测构造蚀变岩相预测靶区,已取得明显找矿效果。根据项目研究成果在矿山靶区勘查新增金金属量33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约7年。项目首次预测玲珑金矿田黄金资源总量超过1000吨,建议将其作为矿保工程整装勘查的示范区。

玲珑金矿矿区

2009年12月27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金矿田成矿规律和深部外围预测”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项目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胶东金矿”成矿模型、构造物理化学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一项产学研相结合、长期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优秀成果。

项目成果评审会

『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中国大学里面什么档次的学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211重点大学,也是985工程三期大学,全国排名35位左右,在地质学、地球化学领域是全国顶尖、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校。
要说档次:就是中国地学教育最高学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