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地质灾害应用
A. 地质灾害的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一 ) 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
1. 特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 大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1000 万元以下的;
3. 中型 :
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 500 万元以下的 ;
4. 小型:
因灾死亡和失踪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 二)速报原则
情况准确,上报迅速,县为基础,续报完整。
( 三)速报程序
1.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6小时内速报市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至调查结束;
特大型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或委托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委托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的,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应尽快上报国土资源部。
2.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 12 小时内速报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并根据灾情进展,随时续报,直至调查结束。大型地质灾害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最终形成的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国土资源部。
3.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24小时内速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越级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4.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后,灾害所在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市 ( 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四)速报内容
1.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 抢险救灾工作;
(2)基本灾情;
(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5)发展趋势;
(6) 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对于发现的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报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国土资源部,并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随时做好续报工作。
B. 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北斗技术预警黄土滑坡,面对黄土滑坡应该怎么做
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北斗技术预警黄土滑坡,那么面对黄土滑坡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在发生黄土滑坡之前,肯定会出一些异常现象。比如山披上的树木、电杆线等发生歪斜,房屋墙壁翻身裂缝并不断扩大,斜坡地表面上出现了裂缝,斜坡上的池塘水突然漏失,斜坡前缘坡脚处出现浑浊的泉水流出等,都显示出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向下运动,可能马上要发生突然的快速滑动。此外,如果在一些山区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降雨,也会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现象。
C. 北斗导航系统已在2020年7月31号开通,意味着什么
北斗三号系统在2009年开始建设,2018年基本完成建设。2020年6月30日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已进入系统并完成建设并,于7月31日在北京举行北斗三号系统的正式开通仪式。北斗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将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诸多的便利,北斗导航系统将诠释什么叫做科技改变命运。
总之,北斗系统的开通,将从各个方面便利我们的生活。北斗系统的成功开通,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一个象征,是我国无数科研人员历经万难的缩影。
D. 西北地区“北斗一号”卫星定位与通讯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应用与示范
基于3S技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1~2012年开展3S 技术(重点为北斗通讯)的野外测试、示范与研究工作,配合总项目对西安中心结点平台进行运行和维护联调.对西宁和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结点提供支持并建立起大区与工作站常态化协同服务机制,基本形成覆盖西北大区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网格体系并建立大区级示范模式,对所辖的地勘队伍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从管理服务、结点资源服务、生产调度、应急救援保障和态势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示范总结。
两年来,课题组在西安地调中心选取4个野外项目组,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详查、矿产普查等领域,在野外实地培训并指导地质人员开展北斗通讯应用并针对北斗终端、网格结点开展测试工作。
一、示范项目
(一)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嘴地区矿产远景调查示范项目
工作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行政区划属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1°15༼"~102°00༼",北纬37°10༼"~37°30༼”,涵盖4个1∶5万图幅(J47E016022、J47E017022、J47E017023、J47E017024),面积1600km2。
工作区ETM+遥感影像图地貌景观特征,大体可分为中高山山地、低山丘陵、盆地河谷三种地貌景观类型。即高大雄浑的大坂山山脉呈北西向或北西西向蜿蜒展布于工区中部,绵延的主脊横跨本次工作的四个1:5万图幅,其以中高山山地地貌景观为主;大坂山北侧门源盆地广袤而平坦,盆地南缘大通河自西而东穿流而过,大坂山南西宝库河及其两岸为一由近东西转向南东的小型河谷地带,造就了山间盆地与河谷地貌景观;而位于这两种地貌景观之间的区域是低山丘陵地貌景观区。该工作地区主要是在大板山山区内,该地区植被覆盖十分厚密,交通极不发达,并且山体陡峭,山顶到山脚落差较大,通常在800~1000m之间,难以攀爬,尤其在春冬两季,山上经常有雪,且覆盖较为严重,给野外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工作区位于祁连山系东段支脉大坂山主脊,大坂山走向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吻合,区内山川相间排列,山势陡峻,河谷狭峭。区内海拔最高4295m,为大坂山,最低2650m,为大通河,一般海拔2900~4100m,比高1200~1654m,属高山深切割区。
区内水系发育,大通河、宝库河自北西向南东流经测区,其水量充沛,落差大,河水湍急,人畜无法涉渡,局部有吊桥供人畜通行。另外在大通河、宝库河两侧发育常年和季节性支流,水系呈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羽状分布。宁张(西宁—张掖)公路、民门(民和—门源)公路分别在西南角和东北角通过,下大坂公路呈南北向穿越测区中部,主要交通较方便,测区内大坂山主脊两侧及东南部桦山一带坡陡谷狭,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困难,以牲畜驮运为主。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旱少降水,夏季温暖多雨,每年5~9月为降水期,其中以7~8月最多,山区降水以雪、冰雹为主,盆地河谷以雨为主。区内气候分带明显,气温有随海拔上升而显著降低的变化规律,山区寒冷潮湿,盆地区温暖干燥,气温变化大,在海拔3500m 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可达-30℃,阴坡有常年冻土分布。海拔3500m 以下的盆地河谷区年平均气温2~9℃,年最高气温在30~34℃之间,全年无霜期在5~8月份,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结冰期和风季,盛吹西北风。植被发育,灌木林遍布,主要有杜鹃、红柳、黄刺、黑刺等属。另外在仙米、克图一带有白桦、松树等林区。
区内盆地及较大河谷两岸为农业区,居民点分布较密,民族以汉、回为主,少数土族、藏族,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作物主要有青稞、马铃薯及油料作物。山麓地带为牧业区,牧民以藏、回族为主。
工业以采矿业为主,矿山有铁迈煤矿,松树南沟金矿等。青石嘴镇有小油料作坊,祁连山铜矿电厂,此外,无其他工业。总体来看,本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不甚发达,属于贫困山区。
(二)青海1∶25万巴什库尔干幅(J46C001001)、茫崖镇幅(J46C002001)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
工作区位于青海省西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交界处,主体为近东西展布的阿尔金山脉,北瞰塔里木盆地,东濒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5000m,最高峰位于玉苏普阿勒克塔格西端,海拔6062m。调查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交通不便,除茫崖镇—若羌县公路(315 国道)北西向穿越调查区外,几乎没有车行道,行车极为艰难。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采用数字填图方法,综合应用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开展区内1∶250000区调修测和专题研究,完成1∶250000区调修测19000km2。
工作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地处阿卡腾能山与阿喀祁漫塔格山之间。西北缘山呈峰叠的阿尔金山,南依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脉,是青海与新疆的交界之地,海拔3188m。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因远距海洋和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影响,加之海拔高、山脉阻隔,因此风多雨少、植被稀疏、空气稀薄。其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70%。这里年平均气温仅16℃。年降水量50mm以下,日照时间长,年均3320h。无绝对无霜期。气候极端干燥,水资源贫乏。自然条件恶劣。矿产资源主要有、锌、盐、石膏等,尤其盛产石棉,是中国重要的石棉生产基地。因为有石棉矿工区,公路是茫崖镇对外交通的唯一依靠。有公路通冷湖镇、茶卡、敦煌、格尔木市。
(三)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
工作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跨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青海省主要的牧业区,平均海拔在4200m 以上。工作区范围为青海玉树州称多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8.1877×104km2。
示范区域位于称多县,该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青海省的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江河源自然保护区县之一,也是江河源头县之一。昆仑山中支巴颜喀拉山横亘北方,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主峰5267m,奔腾不息的通天河水自西向东流去,历来为一道天然屏障。称多县东邻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2°53ཚ"~34°47ཆ",东经96°02འ"~97°21པ"。东西宽160km,南北宽209km 余,全县土地总面积1.53万km2。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500m 左右。年均温3.8℃,年降水量600m m。称多县境内河流网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通天河、扎曲、多曲、细曲、德曲等(曲:藏语,意为河),并有湖泊分布。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优良牧草60 余种,野生药用植物200余种,著名的有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等;野生动物80余种,其中以白唇鹿、马麝、猞猁等著名。矿产资源蕴藏量大,种类多。初步探明的矿点13处,有金、银、锑等十几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开发潜力大。其中砂金资源本县已有开采,建有黄金矿山企业一个,机械化采金船三条,全县年产成品金在100kg以上。在公路建设上,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县所在地为中心,以214国道为主骨架,以乡村公路为辐射的公路交通网。
(四)青海阿尔金打柴沟(J46E005011、J46E005012、J46E005013、J46E006011、J46E006012、J46E006013)等6幅区调项目
工作区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处,行政区划属甘肃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青海的冷湖镇管辖,测区地貌为中部高,南北两侧低。南部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北缘位于塔里木盆里东南缘,中部为阿尔金山脉东段,总体海拔较高,在2400~5000m 之间,大多都在3000m 以上,北坡较陡,高差变化较大,南坡相对较缓。
区内水系不发育,仅有间歇性河流,无贯通性主流。北部沟谷深而狭窄,阶梯陡壁随处可见,属典型的深切割区;阿尔金山脉南坡及山前洪冲积扇中沟谷径流长,均自然闭流于沙漠或洼地。
工作区属大陆性荒漠气候,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年平均气温4℃以下,昼夜温差可达25℃。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四季变化很大。6~8月为雨季,年降水量20~50mm。3~8月为风季,多为西北、东南风,最大风力8~10级。
工作区大部分属新疆阿尔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极不发育,沿局部大沟谷及汇水洼地附近生长少量的草本植物及胡杨、红柳、梭梭等耐旱植物;野生动物见有野骆驼、野驴、盘羊、岩羊、黄羊、狼、雪豹、熊、貂等。无固定居民,仅有少量游牧牧民从事放牧。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金、铜、铅、锌、石棉、石膏、芒硝等。除石棉矿正在开采外,其他矿种多处于检查-普查阶段。
二、基于3S技术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野外示范过程
(一)技术培训
为确保2012年度将北斗通讯技术尽快应用于野外地质工作并深入推进示范工作的全面实施,于2012年4月16~19日在西安召开“基于3S技术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暨培训会议”,重点针对野外示范项目组进行应用培训并开展技术研讨。并邀请了青海西宁野外工作站,新疆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参会,一同研讨了西安中心结点与西宁和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结点相互支持并建立起大区与工作站常态化协同服务机制。
(二)设备配置
1)西安中心机房架设北斗中心指挥机及天线,用于单位及部门领导的监管。
2)3S项目组亲赴各个野外驻地,架设普通指挥机,连接笔记本,由项目负责人在驻地进行监管。
3)将野外项目组各分2个分队,每队2~3人,分别给司机和野外地质队员各配备一套掌上机和北斗终端。
(三)制定详细工作流程
1)项目组每日出野外前,开会详细制定当日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
2)项目负责人通过北斗普通指挥机将当日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发至各个野外小组。
3)野外小组出发离开驻地前分别向指挥机发送出发信息,并打开路线轨迹连续定位。
4)到达野外工区后,野外小组向驻地指挥机以及另一队野外小组发送平安到达信息及定位信息。
5)野外地质人员手持一套北斗设备展开工作,司机手持一套北斗设备,用于之间的沟通联络。
6)野外地质队员野外调查中随时将所发现的问题利用北斗终端发送给野外驻地和另一野外小组,相互之间进行磋商。
7)野外小组在野外工作中每隔工作2小时,如果一切顺利平安,一键按“平安”,向指挥机报告;如果遇到紧急危险,可一键按“危险”,向指挥机报告,指挥机接到信息后立刻安排相应的救援。
8)野外小组完成工作后向司机、另一小组及驻地发送工作完毕及位置信息。
9)司机接到野外小组完工信息后,安排接应,接到野外小组后,向野外驻地发送平安报。
10)野外小组都收队回到驻地后,项目负责人用普通指挥机向项目单位中心指挥机发送平安报。
三、野外示范结果
(一)野外示范轨迹追踪
2012年7月6日“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嘴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野外示范路线轨迹回放图见图7-34。2012年7月13~15日西宁至玉树沿途轨迹跟踪定位回放图见图7-35。2012年7月29日通过数字填图系统查询北斗卫星定位工作轨迹回放图见图7-36,图7-37。
图7-34 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嘴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野外示范路线轨迹回放图
图7-35 西宁至玉树沿途轨迹跟踪定位回放图
图7-36 数字填图系统查询北斗卫星定位工作轨迹回放图
图7-37 数字填图系统查询北斗卫星定位工作轨迹回放图
(二)利用北斗卫星设备野外工作沟通交流短信息记录
1)安全报备信息见图7-38。
图7-38 安全报备信息
2)业务沟通信息见图7-39。
图7-39 业务沟通信息
3)定位坐标信息见图7-40。
图7-40 定位坐标信息
E. 北斗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到哪里有山体滑坡
北斗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到石门县有山体滑坡。据央视新闻,7月6日下午,石门县南北镇发生了该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山体滑坡灾害,300万立方米土石方倾泻而下,导致300米省道路面、1座小型电站和5间房屋被毁,万幸的是,6月24日,石门县就接到北斗卫星监测系统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提前转移村民,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系统预警称潘坪村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经智能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评估模型分析,该处隐患点变形量偏大,且近期有加速下滑的趋势,建议启动应急调查,受威胁居民临时撤离。随后,当地马上转移安置危险区6户20名村民,并开展24小时巡查值守,在收到值守干部的异常通报后,又及时转移走疑似危险区8户13位村民。
(5)北斗地质灾害应用扩展阅读:
北斗系统的行业及区域应用
1、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
截至2018年12月,国内超过60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有效提升了监控管理效率和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间,中国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均下降50%。
2、农林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森林防火等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全国7万余只渔船和执法船安装北斗终端,累计救助1万余人。
3、水文监测方面,成功应用于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提高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4、气象测报方面,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形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了国内高空气象探空系统的观测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应急观测能力。
F. 2013年,将建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系统,对北京市地质灾害点实现全覆盖。北斗卫星导
B
G. 长安大学运用北斗科技预警黄土滑坡,哪一刻让你真正意识到科技的强大 “甘肃黑方台党川5号滑坡区域附近,北斗监测点HF09三维方向累计位移达1457.05mm,变形速率72.93mm/d……”近日,长安大学张勤教授和黄观文教授研究团队第三次利用北斗技术成功预警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黑方台突发性黄土滑坡。由于预警及时,此次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团队长期扎根西部,紧跟国家北斗应用需求,立足于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研发的基于云平台的低成本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已成功预警了三起黄土滑坡。 该系统从硬件端低成本北斗接收机的设计,到服务端高精度北斗定位解算及预警平台的搭建均由该团队研发,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成熟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该监测预警系统是长安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空天地技术的滑坡识别与智能监测预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大滑坡实时监测预警与技术装备研发”、“川藏铁路重大灾害识别与预测”、国家973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系列研究成果。 H. 北斗目前在哪些领域有应用 应用:灾难预测、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监测、水文监测预警、森林防火监测、海洋渔船定位、应急抗灾救援、城市应急指挥体系。 I. 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北斗技术预警黄土滑坡,其准确度究竟有多高
这是长安大学研究团队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给甘肃黑方台党川5号滑坡区域发出的预警信息。当地干部收到了预警信息之后,紧急组织当地居民避险,6小时后一起体积近10万方的黄土滑坡轰然发生。 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北斗技术预警黄土滑坡,其准确度非常之高。目前的灾患预警更是达到了“毫米级”的精度。 长安大学张勤教授团队紧跟国家北斗应用需求,立足于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研发的基于云平台的低成本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已成功预警了三起黄土滑坡。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套预警平台。 一、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经成熟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预警平台。这套系统从硬件端低成本北斗接收机的设计,到服务端高精度北斗定位解算及预警平台的搭建均由长安大学团队研发。 J. 北斗技术成功预警滑坡灾害,高科技是不是能准确预知自然危险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川村黑方台党川6号和7号滑坡体附近新发生了一起黄土滑坡,滑坡体积在2万m³左右。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成功提前发出预警信息,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监测云平台监测区域监测点位移动态 (E:东方向,N:北方向,U:高程) 高精度北斗/GNSS监测系统利用北斗高精度实现毫米级监测,提前两天预警甘肃黄土滑坡。那么该监测系统到底能提前多久预警?目前该系统能够提前30天对滑坡发出黄色预警,提前1天发出橙色预警,提前7个小时自动对这次滑坡发出了红色预警,提前23分钟提供较为准确的滑坡临滑时间预报。监测系统还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预警平台以短信、邮件方式通知了当地镇政府、镇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和村级干部,安装在滑坡体上的远程视频监测装置,还成功记录了滑坡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利用天上的北斗卫星和地上的一张网,共同提供北斗高精度服务。相当于地面有了一个精确校准器,令定位精度精确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这也正是北斗高精度监测的优势所在。 精准的时间和位置在灾害预警监测中尤为重要。同时,北斗高精度应用于其他防灾减灾领域能够发挥北斗特色优势,防范于未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该监测预警系统是长安大学承担的国家973项目“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空天地技术的滑坡识别与智能监测预警”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大滑坡实时监测预警与技术装备研发”的系列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技术装备研发奠定了基础。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