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中亚地质灾害

中亚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07 08:16:29

㈠ 沙尘暴是不是地质灾害

是地质灾害。
因为在地质学上,有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回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答力地质作用。正是由于各种地质作用,才有各种各样的地质形态。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一地球内热能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以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引起。
沙尘暴属于外力地质中的剥蚀作用和搬运作用,属于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沙尘暴,同地震、火山爆发等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我国的黄土高原就可以看作是这类地质作用的结果。

㈡  挽近时期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在空间和时间域内的分布和活动,主要受控于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质环境、地形环境和气候环境;而地质环境则是最基本的,是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考察我国地质灾害的活动,与挽近时期的构造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它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在宏观上起到制约作用。下面将从板块构造观点讨论一下挽近时期以来中国大陆附近大陆与大洋各板块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我国地形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并制约地质灾害发育的情况。

一、板块活动及其对地形、气候的影响

(一)板块活动特点

波澜壮阔的燕山运动,结束了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间长期构造分异的“南北对峙”局面。白垩纪末期,印度板块自南南西方向推移过来,在始新世晚期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并楔入到欧亚大陆板块之下,特提斯海关闭。此后,印度板块仍以5mm/a的速度向北北东方向推进。在近南北向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激发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不断隆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地块及一系列向北东方向突出的以北西西走向为主的弧形褶皱构造和深断裂带,青藏高原地块地壳的厚度最大达70km。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则分别从北东东和南东方向向欧亚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导致处于太平洋俯冲带内侧的华北地块地幔物质上涌,挤入地壳使之受拉变薄,引张陷落而形成裂谷、盆地和平原,地壳减薄至30~35km。这样就使得挽近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处于“东西对峙”的局面。

古中国地块原被海洋所包围,古生代末期中国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碰撞,中亚—蒙古大洋关闭,导致欧亚古陆形成。中国地块挟持于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三个板块之间,北面又盘踞着巨大而坚硬的西伯利亚地块,这种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它成为现代板内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域。

我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图4-1)。西部的青藏高原为潜在逆断型,最大主应力σ1总体近南北向,存在着巨大的大致呈东西走向的逆冲及逆掩型活动断层。中部的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斜坡主要为潜在走滑型,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变化较大,南北向构造带中巨大的活动断层走向,由南往北的近南北向经北北西向、北西向,而逐渐转为近东西向甚至北东东向,且左旋走滑型的较发育,现代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和秦岭以北地区,属潜在正断型和张剪走滑型,区内活动正断层和裂谷型断陷盆地很发育,它们的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向。其典型构造是太行山东缘断裂、郯庐断裂和汾渭地堑。上述不同地域的活断层,都有过发生强烈地震的历史。而在远离板块接缝带的鄂尔多斯高原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大陆地壳最稳定的地块。

(二)板块活动对地形的影响

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使我国形成了西高东低台阶状地形格局,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阶梯。最高一级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第二级台阶为青藏高原以北和以东的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海拔一般1000~2000m;第三级台阶以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平原区200m以下,低山、丘陵区一般也不超过1000m。第二、第三级台阶间为呈北北东向高耸的山脉,如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图4-1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状态

1.强烈挤压区;2.中等挤压区;3.张应力区;4.活动逆断层;5.滑动走滑断层;6.断陷裂谷及活动正断层;7.板块作用方向

第二台阶及其两侧的边缘转折地带,地面起伏较大,尤其边缘山地地面高差悬殊,谷坡陡峻,往往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或危险区。

(三)板块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崛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极大。在上新世时期,青藏地块海拔仅1000m左右,属湿热亚热带环境。但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块急剧隆起,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巨大山体上升到4000m以上,高空西南风环流被阻隔,高原气候向干寒发展,逐渐形成了西伯利亚高压。

青藏高原崛起后大气环流形势改变,中国大陆季候风盛行,气温和降水量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变化都极大。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多灾害性暴雨天气。在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域内,气候十分干燥,土地沙化严重,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

二、板块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挽近时期的板块活动,导致我国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地质灾害成生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主要体现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现分析一下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经过地段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特点。

综合管线经过地段的地质、地形和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的分布可明显地划分出西、中、东三个区段。

西区段地理位置包括新疆、甘肃以及宁夏的西部。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第二台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风沙大,生态环境差,有些地段极为恶劣,地质上跨越了塔里木地台、天山地槽系和祁连地槽系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受印度板块推挤所产生的强大构造应力,使本区段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本区段外动力地质灾害以干旱气候制约的风蚀沙埋、盐渍土腐蚀和盐胀为主;此外,雨汛期突发的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灾害亦致灾较严重。

中区段地理位置包括宁夏东部和陕西、山西以及河南的西隅。地形上处于第二台阶的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地质上属华北准地台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台坳和山西断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的汾渭地堑为大陆裂谷系,除地震活动较强外,本区段大部分地壳稳定性较好。制约本区段地质灾害成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更新世堆积的风成黄土厚度大,尤其是地面广布的Q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较差;②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雨汛期集中降水,雨强较大;③地形上处于第二、第三两台阶的过渡地带,起伏变化大,沟壑纵横;④蕴藏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大量开采。因此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洪水冲蚀等山地灾害为主;此外,黄土湿陷和潜蚀、采空塌陷也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有风蚀沙埋、盐渍土腐蚀和盐胀的干旱气候环境灾害。本区段是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区地质灾害最集中,危险性最大的区段。

东区段地理位置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地形上处于第三台阶,地势低平,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海洋性)气候。地质上属华北准地台的豫皖坳陷和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褶带;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地壳引张陷落,总体上稳定性好,西气东输建设用地区附近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由于本区段人口稠密,工农业经济发达,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在有些地段很强烈,主要是抽汲地下水和采矿。本区段地质灾害以缓变型的地面变形灾害为主,主要灾种有地面沉降、地裂缝和采空塌陷。此外,膨胀土胀缩变形灾害也应关注。

以下将分节讨论三个区段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和危害情况。

㈢ 最近看有关新闻报道欧洲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将会出现“千年极寒”,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亚地区也会受影响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国家也可能出现寒冬。一时间,这一说法甚嚣尘上,好似一粒投入湖中的石子,立竿见影泛起了舆论的涟漪。

“千年极寒”之说缘起何因?是否有科学依据?它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否南辕北辙?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千年极寒”好似“瞎子摸象”

记者:目前大家关注的“千年极寒”是个怎样的概念?这个说法从何而出,又缘起何因?

宋连春:我也从媒体上看到了波兰学者关于“千年极寒”的观点,但这观点有点儿“瞎子摸象”的意味。这位学者仅仅依据单一影响气候的因素预测未来气候的趋势,显然是一种对气候系统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刻认识的表现。气候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大气、冰雪、岩石、生物、水五大圈层,甚至还包括了人类活动。因此,“千年极寒”的说法不能就此一言以蔽之,一锤便定音。

关于“千年极寒”的说法,波兰科学家给出的理由是:在“拉尼娜”活动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并且近几年来规模缩小到只有过去的一半,其无法发挥中和极地南下冷空气的效用,并且,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欧洲民众真的会面临“千年”以来最冷的寒冬吗?“千年”二字冠在前面,是需要充足的科学依据,才能让人信服的。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其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的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对气候预测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寒冬”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心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所谓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的一个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能称其为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2000至2009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处在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的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说一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作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在发展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㈣ 在帕米尔高原的那一边,有着中亚唯一的内陆高山国家——塔吉克斯坦。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


小题1:B
小题1:C

㈤ 四川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回,从印度尼答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
横贯欧亚两洲及涉及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则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它们在帕米尔会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再出亚速海。欧亚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另外5%的地震能量释放在海岭地震带。
这条地震带也是近代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它又可分为几个段落,其中印度北部是重要一段,称“喜马拉雅地震带”,东西长约2400公里。
总之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但是不相等

㈥ 人类过度破坏地球资源的事例

[地球故事] 北极环境的破坏者

--------------------------------------------------------------------------------

日期:2008-2-15 10:22:14 来源:科普知识网 编辑: 222
与生态平衡和大气污染相比,更加使北极居民担心的,是那些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例如石油泄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广泛的破坏。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石油,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湾附近撞在了布赖礁上,1090万加仑(约4000万升)的北极原油,倾泻在海峡洁净的水面上。而在这之前,运输石油公司和有关的人士一再保证说,在这一带决不会发生泄漏事故,即使万一发生了,他们也有足够的设备和能力迅速处理。

但是,当这次事故发生以后,石油公司却束手无策。他们设备短缺,人力不足,眼睁睁地看着大量原油迅速蔓延,在狂风和海流的推动下,一直扩散到500公里以外的大片海域。这次事故不仅使这片本来是最为干净,鱼产最为丰富的水域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使这一带的居民,特别是渔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使大量的海洋动物,如海象、海豹、海狮和鲸鱼等,以及40多万只本地鸟类和100多万只候鸟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至于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就更加难以估计了。这一事件成了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幸的实验室。

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冶炼同样会对北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污染。因为矿产的开发必将导致公路的建设、井架的竖立和矿井的挖掘,以及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的出现。自然植被的缺损,将可能破坏永久冻土区的热辐射平衡,造成土地的剥蚀和侵蚀。

此外,河床被拓宽和加深,河水变得混浊,流向和流速被改变,河中适宜鱼产卵的有沙砾的地方或被淹埋或被冲走。水、陆生态系也已被从矿区冲过来的有毒物质污染,如水体的酸度增加,土壤化学组成改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变化也引起土壤微生物、植物、水分状况、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积累的一系列变化。

㈦ 比较中亚与西亚气候(类型,成因)以及气候对水文,植被,地貌(从外力作用角度),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中亚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最高温度超内过30度),冬季寒冷风容大(最低温度零度一下),也就是说,终年干旱少雨.水文特征好像主要是说降雨和河流的吧,降雨上面提过了,终年干旱少雨,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下;河流多是内流河,春季山川冰雪融化,形成河流,待到夏秋炎热少雨的时候河流有断流的现象出现.
西亚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草原和沙漠广布。在干旱的环境下,这里的人们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㈧  地质灾害、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是600亿美元,12000人丧生,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有关的经济损失1990年为470亿美元,1992年630亿美元,1994年650亿美元,1995年达1800亿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国每年都因地质灾害而损失500亿~600亿元和近万人丧生。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日本5584处,总面积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纪已有5000人死于此种灾害,美国在70年代就因此而损失10亿美元,20世纪最大的两次崩滑流都发生于安第斯山区,共死亡4.8万人,摧毁小城市2座。中国也属崩滑流特别发育的国家,灾点达41万多处,有特大型崩滑点191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点7473处,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余万条山沟有泥石流发生。全国有70余座县城处于这种灾害的威胁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区发育,影响总面积173.52×104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10%。其危害极其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村镇、农田道路和基础设施,特别是对铁路交通的破坏尤甚,每年都有发生,平均每年经济耗费达7000余万元,仅1981年宝成铁路修复费用就高达3亿元。对电力设施的破坏也是惊人的,1989年云南漫湾电站滑坡损失10亿元。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万人死于地震,其中万人以上的27次。中国处在全球两大地震活动带交接处,震灾特别严重,20世纪来共死于地震115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4.2%。全球死10万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发生在中国,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万人。最近发生在张北地区的6.2级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灾、海啸、滑坡、风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灾情(表6.22),地震虽可预报,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灾有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中国地震活动频次高,强度大,城市受灾率高,全国Ⅶ级以上高烈度区面积达312×104km2,70%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此区,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则位于8级的高烈度地震区,至20世纪末,中国都是处于地震活跃期,加强地震预报,作好工程选址论证,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表6.21国内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状况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损失情况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动及其危害一览表

表6.24中国地面沉降情况

(据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不如地震影响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喷发,3.6亿人口受到威胁,本世纪共约10万人死于火山灾害,经济损失200亿美元(表6.23),本世纪伤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印尼的马提尼克岛,毁灭了圣皮埃尔城,死亡3万人,中国火山活动较少,危害较小,火山喷发前一般都有明显征兆,通过监测和观察,可以作出准确预报,避免或减轻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地面塌陷多为天然成因人工诱发,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黄土塌陷。中国岩溶塌陷分布于碳酸盐岩区,如滇、黔、桂、川、湘、粤、鄂、冀、辽等省区,共有岩溶塌陷点2841处,面积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仅30.4%,其余为人为因素诱发,多为矿坑输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来越高,表现为突然、点多、影响范围不同,发育具连续性、重复性、分布集中,危害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经济损失436.8万元,辽宁省5000万元,云南1000万元,全国估计在1.2亿元,中国采空区塌陷主要发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矿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国每年塌地约70km2,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约1hm2。黄土湿陷主要发生于西北几省,每年经济损失250万元。总之,中国地面塌陷灾害有日渐加强的趋势,主要是人口压力大,工程项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当,采矿的施工管理不严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强监管,合理开发,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多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壳运动和石油开采引发。河北平原有区域性整体沉降特点,有的连片达几千至上万平方公里;地裂缝分布规律性不强,长度数十至数百米,宽度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几十厘米以内,主要由于抽排水,采矿,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变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同时出现,相互叠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监测,科学地制订城市采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为主,可减轻损失。

土壤侵蚀又称水土流失是一种累进性的地质灾害,它改变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后果极其严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丧失地力的耕地达500×104~700×104hm2。美国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苏联5×108~6×108t,中国50×108t,其中含氮磷钾4000×104t。中国水土流失面积180×104km2,约占国土面积18%,原苏联50年代末在中亚掀起的垦荒种粮运动留下了破坏表土,得不偿失的恶果,几十年过去了也未恢复,重复了美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变中西部牧场为农场的错误。中国水土流失以大兴安岭—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脉以东最烈,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104km2,侵蚀模数8000t/(km2·a),表层沃土每年冲蚀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极短,有的水库4年内即为泥砂填满,每年向黄河输泥沙14.2×108t,占黄河总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与植被发育程度关系密切,植被的破坏是促成水土流失严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全国每年平均96亿元,水土流失导致可耕地减少,地力贫化、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库、河道淤塞,减低经济效益,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搞小流域治理,定会收到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又一挑战,全球干旱、半干旱面积占陆地的1/3,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沦为沙漠,直接威胁着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国现有沙漠面积15.33×104hm2,占国土面积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积的1.32%的速度增加导致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我国60%的贫困县集中分布在沙漠区的附近,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人民币,沙漠化的加剧则是由于人为的不合理耕作和气候干燥多风的共同影响造成。我国三北防护林带的营造已经开始对抵御风沙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

土地盐碱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美国每年因此而损失1%耕地。中国盐碱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共8.18×104hm2,约占总耕地面积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5亿元人民币。因科学普及,近年来中国土地盐碱化发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质灾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质变异(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河湖及水库淤积,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库渗漏、胀缩土、冻土冻胀融陷,砂土液化等虽是影响较局部的灾害,但若处置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是各类灾害中发生频度高,影响范围广,经济损失大的事件,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生存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断加大,地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生态环境平衡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灾害类型越来越多,破坏性也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也就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术手段,地震、火山的预报工作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显著,滑坡、泥石流的监测也使不少生命财产免受劫难;沙化和洪水也逐步减少了对人类的威胁。1998年,中国长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但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减轻了损失,这就给世人提供了战胜自然灾害的经验。

㈨ 广西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
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
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
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
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
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唯一进出
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
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
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
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
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10m)地区。桂林、
贺州、钟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
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县大塘乡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积5.5km2。岩溶塌陷强发育区的塌坑密度达500-1000
个/ km2,如玉林铁路机务段,塌陷塌坑密度达740个/ km2。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
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广西的岩溶塌陷多发
生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来临时突降大暴雨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时,以及强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区。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南丹县、大新县、钟山县、
合山市等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地区。
4)、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
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浆岩分布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
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
1.6亿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
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

㈩ 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共同的自然灾害

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共同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