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王桂林pdf

工程地质王桂林pdf

发布时间: 2021-02-07 07:26:14

㈠ 关于地质学的问题,急急急,

沉积岩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这些紧密的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像沙,盐,粘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

【形成】
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70-200℃,一至十几大气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

【分布和价值】
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目前已知,地壳上最老的岩石,其年龄为46亿年,而沉积岩圈中年龄最老的岩石就36亿年(苏联克拉半岛)。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类等,而且铁 锰 铝 铜 铅 锌等矿产中 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沉积岩分布地区又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主要场所。因此,研究沉积岩,对发展地质科学的理论 寻找丰富的沉积矿产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已经形成的岩石露出地表后,由于风化作用而遭到破坏,,变成碎屑等,经过流水、风、冰川及其它外力搬运,最后在海洋、低地或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沉积下来,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之后,胶结在一起,又变成一层一层的坚硬的岩石。这样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

【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1、 风化作用,它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机械风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经形成的岩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学风化是由于水、氧气、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学作用使岩石分解形成碎屑;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风化作用也能分解岩石;

2、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

3、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沉积岩的分类】
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

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砾岩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砂岩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粉砂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黏土基质含量较高。

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我国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奇妙莫测的七星岩是另一种类型的沉积岩,即碳酸盐地区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因此也叫作水成岩。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沉积岩成因
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碎屑沉积岩
是从其他岩石的碎屑沉积形成的,包括有长石,闪石,火山喷出物,黏土,以及变质岩的碎屑,碎屑的大小不同形成的岩石也不同,形成页岩的碎屑小于0.004 mm,形成砂岩的碎屑在0.004 to 0.06 mm 之间,形成砾岩的碎屑则有2 到 256 毫米。

沉积岩的分类不仅根据其形成颗粒的大小,还要考虑到组成颗粒的化学成分,形成的条件等因素。颗粒形成的条件,是被冰、水、温度变化将岩石碎裂,也有是由于化学作用,如淋融再析出等。在搬运过程中,颗粒体积进一步变小,最终在一个新地点沉积成岩。

生物沉积岩
是由生物体的堆积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贝壳、珊瑚等大量堆积,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

一般认为,地球大气中的含碳量之所以相对其他行星如金星要低,就是因为被石灰岩等沉积岩固定。形成石灰岩的碳和钙都能在生物系统中循环

㈡ 对《工程地质》课程学习前的认识、期望与计划 重庆大学 土木学院 王桂林 工程地质 第一次作业。

同学,我也想要,工程地质作业怎么这么难啊?

㈢ (二)地质统计学在我国发展的3个阶段

自1977年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至1989年11月)。该阶段为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学习研讨,发表论文,有关工业部门和个别矿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开发研究,构成了该阶段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美国学者H.M.Parker博士将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系统地介绍给我国的数学地质及勘探、矿山设计人员之后,我国有关的学术专业团体的学术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1980年4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第一届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学术会议上,有10个单位的代表宣读了他们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冶金地质系统的“地质统计学协作小组”。随后几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及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工业部所属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地质学会,以及矿山地质及采矿工程学会等举办的历届学术会议上,地质统计学的论文不断增多,其地位也日益显著起来。

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的普及工作相继开展起来。地矿、冶金、石油、核工业和煤炭等行业,为普及这门学科,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了学术讲座。地质矿产部于1980年还设立了地质统计学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科研项目,由地矿部储委、北京计算中心、云南地矿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加,经过4年的研究,完成了专题科研报告,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也设立了地质统计学科研专题,进行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程序设计及实际应用,并出现了有关地质统计学专著:《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地质出版社),《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江西德兴铜矿采用普通克里格法计算了铜矿石储量,并进行了采矿设计,在生产上作了尝试。

在此期间,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派出许多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深造地质统计学。如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李裕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王仁泽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侯景儒教授、有色金属总公司南昌设计研究院吴庭芳高级工程师等都是这一时期先后派往美国、法国、德国学习的,如今都已成为本单位的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与此同时,国外的地质统计学专家也应邀来华讲学交流。这期间的学术交流有:1984年地质统计学家Ren在安徽铜陵讲课;198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Kim教授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作学术报告;1989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主任A.G.Journel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讲座等。

这期间国内出版的关于地质统计学的重要专著和论文有:《地质统计学》(地质部情报研究所编辑,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译,1982),《线性地质统计学》(王仁铎、胡光道,1988),《数学地质的方法与应用》(於崇文,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谢锡林、高德秀、谢温宏、胡光道,1988)。随着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和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涌现出一批地质统计学的专家,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地质统计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为开拓我国的地质统计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侯景儒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树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於崇文教授、蒋跃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裕伟高级工程师、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余金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谢锡林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王仁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胡光道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仁宽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唐昌骏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陈俾茂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黄竞先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薛禹选高级工程师(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王家华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新兴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行高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李维明高级工程师(武警黄金指挥部地质研究所)、吴庭芳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覃必成(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86队)及以后的黄勇教授(江西会迈克科技发展公司)、向永生博士(武警黄金指挥部)、孙玉建博士(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综上所述,该阶段有3个明显的特点:

1)大专院校和有关工业部门的研究设计单位是活动的主体,宣传、学术交流和研究应用活动主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地质、物探、数学和数学地质等专业的一些专家、教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地质统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侯景儒、黄竞先多次为冶金工业部等生产部门有关单位举办地质统计学学习班。

2)在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以普通克里格法为主,泛克里格法、对数正态克里格法、因子克里格法也有研究。线性地质统计学是该阶段的主旋律。非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地质统计学等理论领域,涉及的还很少。

3)在应用方面,主要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和有关专业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做零星的研究应用。基本属于探索性的开发应用,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缺少系统的安排。在地质工作领域里,多应用于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处理及找矿预测等方面。其他领域涉及的较少。

1989年11月召开全国第一届地质统计学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到来。

第二阶段(1989年11月至1995年10月)。该阶段开始从开发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转向生产实践,与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相结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推进地质统计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若干有影响的重要事件。

1)1990年10月,西安石油学院与油田结合,研制成功克里格绘图系统,对牛庄油田数据进行了处理,绘出一批地质图件。

2)1990年12月,武警黄金指挥部(以下称“指挥部”)黄金地质研究所完成了国家“七五”项目——地质勘查指挥系统软件应用及开发研究。于1991年1月由原国家计委主审通过了项目鉴定。该软件(GEOLOG)是加拿大国际地质技术公司(IGC)研制开发的,指挥部于1986年购置该软件英文软件后,由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汉化开发。经鉴定后的中文版CGLS,CGES软件和原GEOLOG英文软件都已由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审定核发了软件著作权证书。该系统软件中的储量计算系统,提供了地质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法和泛克里格法以及距离反比法。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采用克里格储量计算方法对河北省平泉县洼子店岩金矿、山东省招远市夏甸岩金矿、山东省栖霞县后岩金矿、山东省烟台市辛安河下游砂金矿和外夹河砂金矿等3个岩金矿和两个砂金矿进行了储量计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还举办了3期克里格法和CGES软件培训班,培养软件使用人员60余人。

3)1991年8月,由地质矿产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项目(该项目为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为普及地质统计学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环境评价软件(GE-OEAS,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学习班”。由美国地质统计学家B..LGibbs女士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的使用。同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前身)又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短训班,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E.Myers教授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参加上述两次培训班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厅(局)和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储委的技术业务骨干。

GEO—EAS软件由数据文件管理,数据变量的转换,单变量的统计量计算,变差函数分析,交叉验证,克里格法计算,绘制等值线图、样品分布图、线性回归及散点图等几个相互独立的程序组成。用来进行(二维的普通克里格法)环境评价。

4)1991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在武汉举办“提高矿产地质勘探报告质量研讨班”。在研讨班上,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普及讲授了地质统计学及储量计算。学员来自地质、储委、冶金、化工、武警黄金指挥部、煤炭、核工业、建材等工业系统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地质单位。绝大多数地质技术人员来自野外第一线。

5)1992年1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管理局、矿产储量管理办公室、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公室等单位下发了“关于积极支持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通知”〔国储(1992)7号文〕。“通知”中明确肯定了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可以采用新的储量计算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实际上,这是对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矿产储量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肯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推进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的作用。

6)1993年1月13日,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牵头成立了有31个工业管理部门、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参加的“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并通过了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组织简则和1993年度工作计划。

7)1993年4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支持下,由陕西省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审查,并通过了由国家武警黄金指挥部黄金第十四支队提交的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地质勘探储量报告。该报告是全国第一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及软件系统提交的储量报告,是第一份将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直接用于地质勘探生产的开创性成果。

8)1993年8月,中法合作项目:“地质统计学在中国矿产资源储量评价中的应用”,经地质矿产部批准立项研究。项目组织单位是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办公室,项目专家组组长由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参加单位有德兴铜矿、武警黄金指挥部及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

9)1995年4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查,并通过了全国第二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提交的山西省灵邱县刁泉银铜矿床勘探地质报告(提交单位是冶金工业部第三地质勘查局三一二队),同时推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提供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该“程序系统”包括数据库、储量计算及成图三部分内容。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发展我国地质统计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科研项目“多元及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在金属矿床的应用”(1990~1992)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地位,并通过冶金工业部鉴定。1993年,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另一课题“空间域及时一空域中多元地质信息的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其应用”(1993~1995)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两项科研成果均汇集于他们的专著——《矿床统计预测与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之中。根据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地质统计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侯景儒教授建议将“地质统计学”扩展为“空间信息统计学”(Statistics of Spatial Information),而且在北京科技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空间信息统计学”课程。此外,侯景儒教授将若干地质统计学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冶金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扬子地台周边及其邻域优质锰矿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之中,该项目于1997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1)1995年10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局(厅)、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化学工业部地质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勘总局地质局、国家建材局地质勘查中心等部门单位,公布了关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这个“试行意见”是审查地质勘探储量报告的主管部门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技术的一个技术性法规文件。它标志着地质统计学这一先进的理论、技术在我国业已成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在实用的技术方法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在应用领域有了自己的位置。这预示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1995年10月至今)。该阶段以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作为开始,确立了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地位,进入以矿产资源政府管理部门为指导的矿业市场生存竞争的深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

1)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的产生,确立了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在我国矿业领域中的技术地位。

2)为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地质统计学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涉及的方法原理更加广泛,整体理论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近。除了研究最为深入的普通克里格法外,非平稳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多元地质统计学,以及近几年作为地质统计学科前沿的时空域多元信息地质统计学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3)在应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成果和开发矿山,已经为生产部门所接受,开始成为地质勘探、油田和矿山开发的实际应用方法,与生产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4)为适应生产的需要,相继开发研制并推出了适于国内生产需要的软件系统。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与相应的软件开发同时并举,把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推向深入。如德兴铜矿的克里格技术矿山开发系统,西安石油学院的克里格绘图系统KMS,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勘探系统软件,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OK)、三维协同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COK)及指示克里格法程序系统(92DIK),地质矿产部的KPX2.0软件系统。以及2004年后,国内矿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实力雄厚的私企为矿山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始研制自己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如金诚信矿业工程公司的DIMINE软件和紫金矿业公司的软件。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地质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5)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方法已为广大的地质勘探和矿山企业所了解和接受,在矿业市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了解。

6)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进入中国矿业市场,并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的认可。在我国矿业市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外知名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如Surpac,Dat-amine,Gemcom,Micromine等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相互竞争,根据不完全统计,其软件产品在中国矿业市场的销售量已达500~1000套,占据了中国矿业市场的绝对份额。

7)随着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进入我国,和对地质统计学软件应用的不断增多,在矿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在矿库建模、勘探网度确定、矿山开发设计、矿石品位优化控制、储量计算、矿产资源储量价值评估、矿产资源预测等方面。

㈣ 新中国成立后秦岭造山带地质矿产研究主要进展

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位于秦岭成矿带中段。新中国成立前陕西秦岭地区仅有过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50多年几代地质勘查人的辛勤工作,在全国各行业地质勘查单位、科研院校的共同努力下,秦岭地区的基础地质、找矿勘查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1.地质调查

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地质调查总体工作程度中等偏上。截至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1:50万和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1:20万和1:100万航磁测量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完成1:20万区域重力测量4.42×104 km2、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9.8×104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7×104km2、1:5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约6×104km2,并开展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等。

2.找矿勘查

该地区找矿勘查工作总体程度中等偏下,重点矿集区浅部(300m以内)找矿勘查已经基本完成,目前的找矿勘查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局部地区处于地表预查找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主体的多家地质勘查单位,持续在陕西秦岭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以铁、锰、铬、铜、铅、锌、镍、钴、钼、汞、锑、金、银和冶金辅助材料等矿产为主的找矿勘查工作。20世纪50 ~60年代,地质勘查单位按照国家要求,坚持工业以钢为纲,大力开展钢铁工业原料找矿勘查,通过人海战术普查找矿,在秦岭发现了肉眼易于识别的柞水县大西沟铁矿、略阳县鱼洞子铁矿、略阳县阁老岭铁矿、略阳县杨家坝铁矿、宁强县黎家营锰矿、商南县松树沟铬铁矿等一批大中型铁锰矿床和钢铁辅助原料矿产资源,实现了秦岭勘查空白区区域找矿重大突破。在全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90年代,地质勘查单位的找矿勘查冲破计划经济的思想约束,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客观地质条件安排找矿矿种和勘查项目,同时加强综合研究和理论创新,提出秦岭铅锌矿床的层控矿床新认识,依靠新理论指导找矿勘查,依靠井地充电追索浅埋隐伏硫化物矿床的物探技术方法的突破和广泛应用,立足地质先验前提,大胆实施钻探工程验证物探异常,实现了秦岭地区铅锌找矿重大进展,发现了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凤县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凤县银洞梁大型铅锌矿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依靠痕量金分析技术突破以及化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金矿找矿勘查重大进展,发现了凤县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太白县双王大型金矿、略阳县煎茶岭大型金矿、周至县马鞍桥中型金矿以及潼关中型金矿等一批大中型金矿床。近十多年来,在老区找矿勘查难度加大、找矿久攻不破的情况下,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调整找矿思路和工作布局,在秦岭地区积极开拓新区与新矿种找矿,发现了商南县千家坪钒矿、山阳县夏家店金钒矿、南郑县马元铅锌矿等大中型矿床,实现了新区、新矿种找矿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各地质勘查单位已经在陕西秦岭地区发现各类金属矿床300多处,其中超大型1处,大型17处,中型50处。目前陕西秦岭地区重点矿集区的找矿勘查也已经进入攻深找盲阶段。

3.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秦岭地区基础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总体工作程度较高,工作深入系统,提交了大批科研成果报告。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陕西省花岗岩》(严陈,1985)、《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杜定汉等,1986)、《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张国伟等,1988)、《秦巴花岗岩》(尚瑞均等,1988)、《陕西省区域地质志》(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89)、《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张本仁等,1989)、《秦巴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关系的研究》(周国藩等,1992)、《秦岭及邻区三叠系》(殷鸿福等,1992)、《秦岭-大别山花岗岩》(李先梓等,1993)、《秦巴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张二朋等,1993)、《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张宗清等,1994)、《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张国伟等,1996)、《西秦岭造山带的建造与地质演化》(霍福臣等,1995)、《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研究》(杜远生,1997)、《陕西省岩石地层》(陕西省地质矿产局,1998)、《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姜春发等,2000)、《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张国伟等,2001)、《南秦岭变质地层年龄》(张宗清等,2002)、《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张本仁等,2002)、《秦岭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及对RODINIA超级大陆事件响应》(陆松年等,2003)、《秦岭造山带蛇绿岩、花岗岩和碎屑沉积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张宗清等,2006)和 《中国西北部地质概论——秦岭、祁连、天山地区》(徐学义等,2008)等。区域成矿规律、矿床地质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联合编著,1986~1989年内部报告)、《秦岭泥盆系层控金属矿床》(王俊发等,1991)、《边缘转换盆地的构造岩相与成矿》(杨志华等,1991)、《秦岭造山带金银铅锌铜控矿条件研究及成矿预测》(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河南有色地质勘查局和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联合编著,1991~1993年内部报告)、《秦岭泥盆系层控金矿类型及找矿前景》(张复新,1992年内部报告)、《秦巴金矿地质——地质特征·富集规律·找矿方向》(尚瑞均等,1992)、《秦巴金属矿产成矿概论》(耿树方等,1994)、《秦岭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探讨》(陈毓川等,1994)、《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张本仁等,1994)、《成矿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李人澍等,1996)、《中国秦岭型铅锌矿床》(王集磊等,1996)、《秦岭造山与金属成矿》(王相等,1996)、《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王志光等,1996)、《小秦岭金矿地质和成矿预测》(黎世美等,1996)、《南秦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地质与找矿》(张复新等,1997)、《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薛春纪等,1997)、《秦岭造山带区域矿床成矿系列、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王平安等,1998)、《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及金成矿构造动力学》(杜子图等,1998)、《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与流体成岩成矿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方维萱,1999)、《秦岭板块金矿床》(卢纪英等,2001)、《秦岭造山带陕西段主要矿集区典型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研究》(王瑞廷,2005)、《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找矿潜力》(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2006)、《西秦岭成矿带中东段金(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肖力等,2009)、《小秦岭深部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冯建之等,2009)和 《西秦岭铅锌金铜银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及找矿预测》(祝新友等,2011)等。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秦岭地区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的找矿勘查进入困境,一方面已有的勘查理论和科研认识对于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勘查模型等重大地质问题的总结过于宽泛,应用已经总结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导找矿实践常常是验证区与已知矿区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找矿勘查效果不佳,没有发现新的矿床; 另一方面针对隐伏矿床的找矿勘查技术方法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隐伏矿床找矿久攻不破,综合因素导致秦岭主要矿集区近期找矿勘查缺少重大成果。

经过长期的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秦岭地区积累了大批的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床地质资料。近十多年来,根据秦岭造山带重点矿集区攻深找盲工作的需要,有关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在区域找矿理论完善、勘查技术方法攻关、隐伏矿床预测及找矿靶区勘查验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试验和勘查资料,而且在秦岭主要矿集区部分矿区攻深找盲中获得了一些好的找矿成果,这为深入开展陕西秦岭地区主要矿集区铅锌、银、铜、金矿床的构造背景、成矿类型、控矿要素和特殊景观条件下的高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㈤ 王涛的主要论文

1、T. WANG, Z. WANG & P. WANG. Application of hydrogeochemistry in quantification of karst water circulation[A].In: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2007
2、王涛,李强,王增银 碳酸盐岩微生物溶蚀作用特征及意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3).
3、王涛,王增银.桂林地区岩溶水87Sr/86Sr同位素特征[J].地球学报. 2005,26:299-302.
4、王涛,王增银,赖树钦.天宝香蕉的品质及营养元素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0(sup):164-167.
5、王涛,王增银,赖树钦.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地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3(2):1-4
6、赖树钦,王涛,卢晓华.福州盆地地热水微量元素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8(2).
7、王增银,刘娟,王涛.锶元素地球化学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04):91-95.
8、LIU Juan, WANG Zengyin, WANG Tao. Implications of cluster analysis in groundwater system research : a case study at Yanhe Spring, Shanxi Province[A].In: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3:402-406.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