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境内工程地质自然环境
A. 榆林丹霞地貌地质介绍谢谢
丹霞地貌
编辑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专的红色碎屑属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山,将此地地貌取名为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中文名
丹霞地貌
外文名
Danxia landform
分布区域
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
首次发现
1928年,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
B. 榆林地区工程地质资料
去地质局看看吧!
C. 榆林的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环县、宁夏盐池县,北连内蒙古准格尔、伊金霍洛、乌审、鄂托克等4旗,东隔黄河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等7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志丹、子长、延川4县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时/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时/年,东南部较低2710.3~2731.7小时/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时/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的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1988年以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到1992年,榆林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68亿元,比1980年增长218%;国民收入17.57亿元,增长17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11亿元,增长150%;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71元,增长10倍。
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大关,达30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0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94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08.76亿元,增长7.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9005元,约合14546美元。 从各区县来看,神木县、榆阳区和府谷县生产总值(GDP)领先,吴堡县生产总值(GDP)最低;从人均生产总值(GDP)来看,神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县和靖边县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县人均生产总值(GDP)最低,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数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榆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游牧区域,农业不发达。秦、汉两代王朝对这一地区采取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这里遂成为农牧交错发展或亦农亦牧地区。
东汉末年,战乱纷繁,陕北地区因汉族南迁,农业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晋以后,历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榆林地区仍然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时,奖励农垦,榆林农业得到发展。北宋时期,延安、绥德、神木等地实行屯军募民,垦植耕种,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但唐、宋两代榆林地区仍是农牧交错、亦农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资源。人口虽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维持生态平衡。
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为解决部分军粮,陆续扩大开垦规模。到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就开垦屯田345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
清朝在榆林地区境内也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农民在长城内外开荒种地。随着长期移民和军屯的增加,内地的农业技术也随之传入;晚清和民国时期,以开荒扩耕为增产手段、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没有改变,植被继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唐宋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过度垦植,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因合作化运动发展过快,不少农民适应不了形势的迅速变化,农业增产实际效益不高。特别在1958年开展的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影响,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加上历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徘徊不前,农村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变。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农村经济的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建立各种类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1980~1988年榆林各县先后出现了许多科技户、专业户、专业村(重点村)。农业生产已开始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化,由封闭式自给生产向开放性商品生产过渡,全地区大部分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89年,榆林伏旱连秋旱长达80多天,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5.44亿公斤,仍比1987年增长26.7%。
2012年,榆林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72亿元,增长5.8%。在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109.48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85.60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5.94亿元,增长13.2%;渔业产值0.8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86亿元,增长6.9%。
2012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1439.55万亩,常用耕地面积870.94万亩。 新中国成立前,榆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国民党22军开办的几个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类工业企业62个,总产值323.9万元,主要产品仅有原煤、食盐、陶瓷、地毯、食油、纯碱等6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的调整,70年代的重点发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现已形成纺织、皮革、卷烟、食品、化工为主的30多个行业门类,产品达千余种。1990年有企业714个,职工42835人,固定资产原值54448万元,工业总产值69204万元(乡以上企业),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的212.6倍,实现利税4745万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7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37个产品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
2012年,榆林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增加值1991.41亿元,增长13.6%。其中,全市62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99.17亿元,增长17.9%;增加值1952.01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7.71亿元,增长9.3%;增加值39.4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59.37亿元,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7%;轻工业完成产值39.80亿元,增长3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 榆林商业活动开始较早,在尧帝时人们就在井边进行交易,在战国时期榆林就有交易场所——市、市内有各种各样的“肆”,秦时榆林肤施已成为秦都咸阳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冲要。晋义熙9年(413),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在今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统万城,此后一个时期,统万城成了“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财富集中、商业繁荣的城市。
宋淳化3年(992),占据榆林西北部地区与宋朝抗衡的党项拓跋部物资匮乏,首领李继迁请宋朝解除陕北边禁,设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许。党项人以“马、牛、驼、羊之产”,宋朝则以“金银、缯帛之货,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许党项人所产之青、白盐入境的禁令,允许党项人在宋朝沿边以青、白盐交换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德明请求宋朝在陕北等地、宋与拓跋部交界处设“榷场”,得到宋朝的允许后,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驿村、佳县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继设置了榷场。
西夏建国后,除沿边互市、榷场的贸易外,西夏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乾顺时,“夏国进奉使入边,辄鬻其所乘马,边人以价值贱,争市之,于是使者带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两国进行战争期间,边民间的贸易从未停止过。
从元代直至民国时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经济贸易交换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长城沿线,先后设立有红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从清朝直至民国时期榆林的蒙汉互市都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在榆林镇川、鱼河、神木、安边等地设立物资“统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资进出陕甘宁边区。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了经济,并制定优惠政策,使边区商业日益兴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由于国家对市场统得过“死”,榆林商品流通不畅,商品经济发展缓慢。1980年后,国家逐步开放市场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商业日益繁荣起来。
2012年,榆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餐费收入30.30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239.90亿元,增长17.0%。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243.90亿元,增长10.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60.30亿元,增长31.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60亿元,增长27.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5.90亿元,增长2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2.5%。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榆林高新区”,前身为“榆林经济开发区”)。2011年,陕西省政府批复,榆林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后的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园区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环保产业;将设立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培育一批增长极、以点带面引领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
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榆林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为了开发陕北富饶的能源化工资源,国家计委于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启动建设,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为榆林、延安两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
D. 榆林市天地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榆林市天地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09月1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地质勘探技术回咨询、地基基础技答术咨询、支护工程技术咨询、地质工程设计咨询、测绘咨询等。
法定代表人:张立新
成立时间:2011-09-19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270010004876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1号(一八五队家属院1-1-301室)
E. 评估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形地貌
管线所经陕西北部地貌大致以长城沿线为界,以北属沙漠高原,以南为黄土高原。在马路壕以西,管线沿毛乌素沙漠南缘经过,沿线地形平缓,海拔1328~1449m,由西向东缓倾,河谷宽短,地面物质组成以松散的砂为主。按其形成特征,分为沙丘沙地与草滩盆地两个地貌类型。在马路壕以东,管线横跨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谷深坡陡,海拔1079~1732m,在东部黄河河谷区降至776m。根据地貌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黄土梁
1.沙丘沙地
主要分布于红柳河与芦河之间、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及靖边县城附近,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仅靖边县城附近局部分布。沙丘高度一般3~7m,高者达30余米,迎风坡一般面向西北。
2.草滩盆地
分布于定边—靖边一带,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盐分长期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小盆地间为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
3.黄土梁
主要分布于马路壕至武家坡之间。沟间地与沟壑之比为1:1,沟壑密度5~6km/km2,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
4.黄土峁梁沟壑
主要分布于子长境内及延川西北。峁多梁窄,峁梁起伏,谷坡坡度5°~30°,悬沟及“V”形冲沟密集。河流及冲沟下切强烈,相对切深大于150m,多数切入基岩。沟壑密度平均7~8km/km2。
5.黄土宽梁残塬沟壑
主要分布在延川县杨家圪塔至黄河之间,梁地宽500~600m,梁顶坡度1°~3°,邻近沟缘线时增大至10°~30°。河谷范围内以短梁低峁为主,河流切割深度150~220m,基岩出露厚度由20~30m至70~80m不等。沟壑密度一般4~5km/km2。
6.河谷阶地
沿线河流普遍发育两级阶地,均属基座阶地,基座为中生界砂、页岩或新近系粘土岩。一级阶地阶面平坦,一般宽50~100m,前缘以陡坎形式高出河床4~10m;二级阶地受切沟侵蚀分割断续分布,阶面宽度一般30~40m。
(二)气候气象
陕西北部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沙多,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霜,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7.9℃~10.6℃,沿线定边、靖边、子长、延川年均降水量依次为324、395、517、456mm,降水季节变化明显,60%~70%的降水集中于7~9月,多暴雨。总体上西部较东部风大,平均风速定边、靖边3m/s以上,子长、延川小于2m/s,而东部较西部降水量大,易导致西部风蚀沙埋和东部的崩滑流灾害。另外,沿线存在季节性冻土,平均最大冻结深度分别是:定边133cm、靖边106cm、子长103cm、延川93cm。
(三)河川水文
包括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以外流水系为主。外流水系属黄河流域,以长城为界,河网发育迥然不同。长城以北受毛乌素沙地影响,水系不甚发育,出现大片无流区域。管道仅经无定河支流红柳河、芦河两条较大河流,一般流程短,河床宽浅。长城以南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干流深切,冲沟极为发育。河流枯、洪期流量变化悬殊,河水含沙量高,且具暴涨暴落特征。7、8、9三个月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80%。内流区集中于安边一定边一带,八里河为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河,7~9月多洪流。西部沙区地势低洼,形成一系列内陆湖泊海子,较大者有花马池、烂泥池、苟池等。
输气管线在本段末端延川县的延水关第二次跨越黄河干流而进入山西境内。
二、地质环境条件
(一)评估区地层与岩土工程性质
1.地层
陕北高原新生界第四系发育全、分布广,为一套风积和河湖积的松散堆积物。高原北部沙地区出露全新统风积砂和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高原南部黄土区出露全新统黄土状土、上更新统黄土、中更新统黄土和下更新统黄土。新生界新近系保德组在无定河中游、大理河、清涧河中上游及其支沟、沟垴出露。前新生界仅在深切沟谷和大河两岸出露,由东向西依次为中生界中三叠统铜川组(T2t)、上三叠统延长群胡家村组(T3h)、永坪组(T3y)、瓦窑堡组(T3w)、下侏罗统富县组(J1f)、中侏罗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下白垩统志丹群洛河组(K1l)、环河组(K1h)。综合地层岩性详见图9-1。
2.岩土工程性质
沿线岩土体类型划分见表9-1,分布情况详见图9-2。其中,坚硬—较坚硬厚层—块状碎屑岩组岩块单轴抗压强度35~65MPa;软硬相间互层状含煤油页岩碎屑岩组砂岩抗压强度25~48MPa,软化系数0.36~0.50,泥页岩抗剪强度参数φ=33°、c=17kPa;软弱层状粘土岩组抗剪强度参数φ=32°、c=13.6kPa,风化后浸水膨胀、崩解。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见表9-2。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
管线所经陕西段位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区域大地构造部位处于华北准地台西部鄂尔多斯台坳的陕北台凹。鄂尔多斯台坳为一大型向斜构造,长轴走向近南北,两翼不对称,西翼倾角3°~10°,东翼宽缓,倾角1°左右。陕西段管线处向斜东翼,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构造简单,盆地内部无明显大断层,长期以来是个比较稳定的地块。沿线新构造运动整体表现为间歇性缓慢抬升,中、新生代地壳垂直变形不明显(图9-3),褶皱、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水平低。据历史记载:公元966年横山曾发生过5~6级地震,1448年、1472年榆林曾发生过两次5级地震,1621年府谷曾发生过5级地震,1591年延长曾发生过5级地震,以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发生。根据最新地震区划,陕西段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的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50gal。
图9-1陕西段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表9-1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表
表9-2陕西段沿线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
(三)水文地质特征
管线所经地区地下水按含水介质、赋存条件和水力特征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冲洪积层孔隙水:分布在大理河、秀延河、永坪川、清涧河及赵家河等较大河谷漫滩及一级阶地较连续段,含水层为具二元结构的黄土状土及冲洪积砂砾石,厚度一般1~4m,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位埋深3~1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丰水期时又可接受地表水的侧向渗漏补给,主要向河流方向径流排泄。
冲湖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沙漠高原区,含水层为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粉细砂,厚5~80m不等,水量较丰,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m,其水质复杂。靖边以东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质较好;靖边以西,地下水矿化度一般1~3g/L,草滩盆地等地势低洼地带多大于3g/L,在定边盐场堡高达9.3g/L,多为微咸水或咸水,水质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凝结水补给,径流条件较差,多向地势低洼的湖泊、海子排泄。
黄土层裂隙孔隙水:分布于黄土高原区,具零散而不连续的特点,含水层主要为中更新统黄土,埋深一般30~120m。矿化度1.05~1.35g/L。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多于下伏粘土岩或碎屑岩风化泥岩接触面处以泉的形式向沟谷排泄,常导致斜坡失稳。
2.碎屑岩类裂隙水
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基岩裂隙潜水,分布较广泛。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空间分布不连续。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在秀延河,永坪川及清涧河一带地下水位埋深7~20m,水质较为复杂,青阳岔以上白垩系含水岩组地下水矿化度多小于lg/L,青阳岔以下三叠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矿化度多大于1g/L。以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为主,常以下降泉或悬挂泉形式从岩层节理裂隙中溢出,数量较多,形成沟沟有水的特点。
图9-2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陕西段地质环境图
图9-3管道所处鄂尔多斯及周缘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周慕林,中国第四系)
(四)固体矿产资源
陕西段管道沿线固体矿产资源主要为煤,包括侏罗系煤田和三叠系煤田。侏罗系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分布在无定河东南大理河以北,面积7349km2,预测储量883.580万吨,煤层厚1m左右,目前尚未开采。三叠系含煤地层为上三叠统瓦窑堡组,其中5号煤厚0.2~2.93m,平均厚1.80m,3号煤厚0.05~1.06m,平均厚0.80m,其余为薄煤层或煤线。三叠系煤田煤炭总储量29.62亿吨,其中探明储量8.27亿吨,预测储量1.35亿吨。子长矿区地处三叠系煤田腹部,已探明储量7.99亿吨。规划开采能力每年300万吨,现有开采能力每年为64万吨。目前在子长县瓦窑堡镇、余家坪乡和栾家坪乡共建小煤矿45个,开采深度30~40m,局部达70m。
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指原本就脆弱不稳定的地质环境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积极的活动加以改善,使之变得稳定和具有生态效益。负面影响就是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输气管道沿线陕西段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主要为采矿引起采空塌陷;其次,对土地的掠夺式利用,过牧、过樵、滥垦加上陡坡种植,造成土地退化,加剧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灾害。
陕西段沿线系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主要有子长—永坪煤田、靖边整装天然气田、定边—靖边、子长—永坪油田。其中子长—永坪煤田探明储量7.99×108吨;靖边整装天然气田探明储量1593×108m3,开采的天然气已输送至北京、西安、银川等城市,也是西气东输的首批气源和重要气源。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城市化和交通设施也在加速发展中,特别是煤矿开发和建设、交通管线的修建,破坏了地质环境自然状态下的稳定和平衡,导致脆弱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
四、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等级的分段划分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如图9-2所示,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划分如下:
红柳沟—土墩梁:冲沟发育、地质灾害种类多、危险性较大,地质环境条件中等,段长56.163km;
土墩梁—高家滩:地形平缓、岩性简单,地质灾害轻微,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段长55.127km;
高家滩—李家梁: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局部地段有流动沙丘分布,地质环境条件中等,段长27.212km;
李家梁—马路壕:地处黄土高原与沙漠高原接壤地带,梁峁坡面上覆有薄层片沙或低缓的流动沙丘,风蚀严重,地质环境条件中等,段长11.686km;
马路壕—黄河: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及宽梁残塬沟壑区,地形高差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人类活动强烈,采空区存在塌陷和潜在塌陷隐患,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段长185.007km。
合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段管线长185.007km,占54%;中等段管线长104.061km,占30%,简单段管线长55.127km,占16%。
F. 榆林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但一般较直。
G. 榆林环境保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榆林环境保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陕北首家集环境评估、能源审计、能源评估回和规划、项目答投资、环境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及环境设施运营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公司配备有各种大型检测仪器20多台,可以满足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相关的检测和监测及与之相关的科研工作需要。公司成立于1992年,承担榆林市节能减排申报平台的管理和运营工作。公司注册资金2800万元。公司与国内著名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并聘请多名环保界专家、学者及业内知名人士担任公司技术顾问。
法定代表人:刘斌
成立时间:1998-05-19
注册资本:28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270110000116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桃李路节能环保大厦15楼
H. 榆林市荣岩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榆林市荣岩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02月24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岩专土检测(凭资质经营)等。属
法定代表人:冯波
成立时间:2005-02-24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1270010002671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西沙航宇路建设路口长丰大厦4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