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工程地质
㈠ 兴建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了解三峡地区历史上的地质资料和地理情况,最好的顾问是
c1,自我介绍:“张”意为张扬的个性,“淼”意味浩淼无边。初中时任班长,工作认真,时时协调班干间、同学间关系,使班中气氛和洽。高中时任团支书一职,接触团中事务,组织多次义捐、义务劳动活动,与其他干部一起努力,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宣传团的先进思想,并多次获得校、市“优秀团干”。
工作设想:协调内部工作,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以宣传为平台,扩大历史系的影响,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同学课余生活。讨论和宣传团、党的精神和文件。加强大一、大二的交流互动,使大家尽快熟悉历史系这个大家庭。
2,自我介绍:来自广东梅州。开朗、幽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工作、学习热情、认真。是原班上足球、篮球、乒乓球主力。毽球、桌球、游泳“也玩得不亦乐乎”!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是我的至爱!但冲劲有余,却细致不足,办事有时缺周全。衷心希望在系团委的大舞台上锻炼自我,贡献一份薄力。
工作设想: 迅速组建起各球种队伍,组织人员参加校运会等各种比赛,加强院系交流。举办人文学院“趣味邀请大赛”,体现体育的娱乐性。发掘、组织本系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参加比赛,组织集体文娱活动。邀请其它院系野外宿营活动。
3,自我介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我的处事原则。本人性格稳重,喜欢“少说多做”。工作态度勤恳,注重踏实。在自我的修养和党性的带动下,对工作责任心极强,只要在历史系的岗位上呆一天,那么历史系的事就是我的事。大一期间担任05级班长职务,在一年的工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工作中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够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和症结。为人比较老实,待人真诚,懂得怎样尊重别人。心胸宽广,为人宽厚,善于倾听普通同学的意见。在对自己缺点的不断克服中不断进步。
工作设想:以细心、细致的态度为广大同学竭诚服务,真正表现出学生会对广大同学的关注;全力促进历史系内部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我系内部的凝聚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提升我系学生工作的核心战斗力。
发掘一切可发掘的人才,让系内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充分开发利用我系最宝贵之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广泛深入地传播、发扬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征服更大的人群。以此为契机,改变历史系过去文弱、内向的对外形象,提高历史系在珠海校区的影响力。
㈡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急求!
1地下水改道导致地陷
2地下水断流导致下游干旱
3地表水改道导致原有内生态平衡打破鱼米之乡容变草场
4地下暗河断流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以至于无法恢复持久生态
5地上下水断流导致地表蒸发量增大无法补充水源以至于大面积的干旱
6地上下水断流导致靠水生存的微生物灭绝,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
7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树木灌木灭绝
8地上下水断流导致恶劣天气增多“暴雨”“泥石流”“冻土”没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9因没有没有地上下水导致“地陷”“干旱”“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大面积的干旱
”“靠微生物生存的动植物断绝食物链灭绝”“树木灌木灭绝”最终人类灭绝!!!!!
10人类灭绝了 就在也没有问题了
㈢ 三峡的地质地理地貌,尽量专业些,最好能从地质构造方面说明为什么不能建三峡大坝
为什么在秭归那边不能建三峡大坝,你在哪里看的啊?
三峡大坝建在前震旦纪回花岗一闪长答岩岩基体上,新鲜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均一,完整性好,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微弱。坝址上下游8公里范围内无活动性断裂(仙女山断裂带离大坝在20公里左右,已设地震等各种监测设施)。坝址河谷开阔,地形条件也有利于大坝、电站、船闸等枢纽工程的布置和施工。
唯一不足的是,大坝三斗坪坝址建在黄陵背斜核部南端,一般工程建设要选向斜位置。但做为拦河大坝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上面所说的坝址稳定性等,所以大坝建于背斜上。背斜可能导致侵蚀加剧,但三斗坪的花岗闪长岩体非常坚硬,抗水蚀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抵消侵蚀带来的影响。
当然,三峡大坝肯定也给库区带来了很多后续的地质灾害,比如秭归的水土流失、新滩、千将坪的滑坡、甚至蓄水诱发的地震,但这不是选址的原因,你在长江中上游不管在那里建,这些地质灾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㈣ 三峡库区的地质情况
都在这里了,全是你能用得上的:
http://www.sxdzfz.gov.cn/
三峡库区全部位于杨子准地台区,北与秦岭地槽相邻。
以巫山与奉节间的齐岳山基底断裂为界(大体自奉节—石柱呈南西向展布),其西为四川台坳(川滇块陷),其东为上杨子台褶带(鄂西块隆)。近库首地段(三斗坪—巴东)位于上杨子台褶带,巴东至奉节处于上杨子台褶带与四川台坳的过度地带。本区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即震旦纪前的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强烈褶皱、变质,并伴随多期岩浆岩活动,形成了古老的结晶基底。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盖层的褶皱和断裂,对基底的破坏较轻。杨子台褶带自古生界至中三叠系海相沉积盖层发育良好,燕山运动全面褶皱。四川台坳在古生代时期是杨子准地台相对隆起的地带,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喜山运动除盖层有轻度变形、少数断裂有微弱的继承性活动外,全区转入以整体抬升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时期。
褶皱
三峡库区横跨川鄂褶皱带中段和川东弧形褶皱带东段,北为大巴山弧形褶皱带,东南与长阳东西向构造带相邻,西南有川黔南北向构造带插入,东与准阳山字型构造相接。库区褶皱的特点是自西向东一系列北北东向弧形褶皱受巴山弧阻隔,向北西向外凸,由北东向转向北东东向,最后以近东西向与秭归向斜相交并嵌入秭归向斜之中。
褶皱形态以奉节为界,奉节以东背斜紧闭并伴有倒转现象,向斜为复式褶皱,次级褶曲发育,多沿主槽两侧呈平行斜列式展布。奉节以西向斜宽缓,背斜紧闭,成“隔挡式”构造。
区内褶皱按其走向可分为4组:
(1) 轴向近南北向褶皱
轴向近南北的黄陵背斜和秭归向斜,位于巴东以东,走向与长江近正交;
(2)轴向北东东向褶皱
轴向北东东的百福坪背斜、楠木园背斜、官渡—碚石向斜、横石溪背斜、巫山向斜和齐岳山背斜等,展布于奉节与巴东之间,长江与之斜交至近于平行。
(3)轴向北西向外凸的弧形褶皱
奉节至涪陵的广大区域,为一系列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褶皱,包括方斗山背斜、丰都—忠县向斜、故陵向斜、大池—干井背斜、万县向斜、硐村背斜、铁峰山背斜、垫江—梁平向斜和渠马河向斜,长江基本上与构造线平行。
(4)轴向北北东向褶皱
涪陵以西,则为一系列北北东向的褶皱,主要有明月峡背斜、麻柳场向斜、广福寺向斜、铜锣背斜、南温泉背斜,江北向斜、龙王洞背斜、悦来场向斜和观音峡背斜等,长江大部分与之近正交。
断裂
区内断裂不甚发育。库首段有九湾溪断裂、仙女山断裂、新华断裂。巴东—奉节段有齐岳山断裂、恩施断裂、郁江断裂、黔江断裂。奉节以西断裂不发育。区内规模较大的仙女山和新华断裂距库区较远,横穿干流水库的主要断裂仅有九湾溪、牛口、横石溪、杨家棚、黄草山等,另外建始断裂北延出现的坪阳坝断裂、碚石断裂与龙船河、冷水溪等支流库段相交。这些断裂规模都不大,均未造成大范围的岩体破坏。
新构造运动
库区新构造运动属于三峡鄂西南隆升区之三峡鄂西南隆升亚区。表现为挽近期以来大面积的间歇性整体隆起和局部地段的差异性断裂活动。隆起中心为奉节—巫山一带,最大上升幅度达2000米。其特点是隆起的不均匀性、掀斜性和间歇性,造就了长江两岸的五级剥夷面和六级阶地。第四纪以来,地壳上升速度加剧,河流强烈下切,造就了三峡段高陡岸坡和诸多崩滑体。
新构造运动的另一条重要表现是差异性的断裂活动,挽近期仍在活动的断裂为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等,均属于易活动断裂。
地震
区内地震水平不高,强度小、频度低。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属弱震环境。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50年超越概率10%),库区大多为VI度和小于VI度。
地震是断裂活动的重要表现。库首段最大地震为秭归龙会观5.1级地震(1979.5.2),震中距长江仅8KM。库尾段重庆地震达5.3级(1989.11.20),震中距长江15KM。根据库区地震史和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在库区不能排除历史上同等地震的重演和更大地震的发生。为安全稳妥起见,在崩滑体和库岸稳定性评价时奉节以上按VI度,奉节以下按VII度考虑。
根据三峡工程研究成果,庙河—白帝城库段有发生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预测可能诱发地震的地段有两处:一是九溪湾断裂穿越长江的路口子和西陵峡与秭归盆地接壤处的香溪河一带;另一处是秭归牛口至巫山碚石库段。可能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估计不超过6级。此外,还有诱发岩溶型小震的可能。其它库段除支流乌江和嘉陵江回水范围的碳酸盐岩分布区有可能产生岩溶型小震外,一般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库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全国地貌区划为板内隆升蚀余中低山地。
库区地貌明显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以奉节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貌单元。
三峡侵蚀溶蚀低中山峡谷段
奉节以东,区内地貌以大巴山、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组成的川鄂褶皱山地,属于以侵蚀为主兼有溶蚀作用的中山峡谷间夹低山宽谷地貌景观。山脉总体为近东西向,局部为南北向。长江多斜切或横切,因而河谷多为斜向或横向谷。山顶高程多在1000-2000米,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河谷狭窄,岸坡陡峭,江面宽一般200-300米。山脉走向亦受构造控制,大巴山脉呈北西—北西西向耸立于库区之北,主峰大神农架高程3050米,为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巫山山脉呈北东—北东东向绵延于鄂、川(现重庆市)边境,绿葱坡至云台荒一带,高程1800-2000米,为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长江河谷深切,两岸山峰耸立,河谷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该段地貌的另一特征是层状地貌明显,自分水岭向长江河谷,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过渡,可见两期四级夷平面。长江两岸支流发育,北岸支流为北西向,南岸支流为北东向。
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岭谷”段
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的东部,主要为侏罗系碎屑岩为主的低山丘陵宽谷地形;山脉受构造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平行展布的窄条状低山(向斜丘陵),形成独特的平行岭谷景观。总体地势自盆地边缘向中心逐渐降低,在奉节一带高程近千米,至长寿附近逐渐降为300-500米;高耸突起的带状山梁,由坚硬的石灰岩与砂岩组成,山脊高程一般为700-800米;低缓丘陵则多为砂岩、粘土岩组成,山顶高程一般为300-600米。长江蜿蜒于向斜谷地,形成开阔平缓的宽谷,局部地段横切背斜时,常形成短小峡谷。
库区微地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为山地受流水地质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改造的产物,如冲沟、洪积扇、倒石堆、滑坡体等。巫山至云阳的长江河谷中可见II-IV级阶地,重庆李永沱一带可见I-VI级阶地。库区局部还发育岩溶地貌,如溶沟、溶槽、岩溶漏斗等。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类
库区地层除缺失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白垩系的一部分和第三系以外,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表3-1)。其分布由东至西自老而新展布。三斗坪至庙河段出露前震旦系结晶岩;庙河至香溪为震旦系至三叠系至侏罗系地层;牛口至观武镇三叠系中、下统大面积出露;观武镇以西至库尾近400 Km的库区,侏罗系地层广布,仅在背斜核部出露三叠系及少量二叠系地层。第四系堆积物零星分布于河流阶地、剥夷面及斜坡地带。分布比较集中、体积较大的第四系堆积体大都是崩塌、滑坡体。
区内地层,按其岩相建造和岩体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种工程地质岩类:
块状结晶岩类:包括前震旦系块状岩浆岩及混合化的中、深变质岩。仅分布在庙河—三斗坪段。
层状碎屑岩类:主要为三叠系中、上统及侏罗系红层,为区内主要易滑岩类,主要分布于香溪至秭归,奉节至库尾。
层状碳酸岩类:震旦系上统、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下统。较集中分布于庙河至奉节的干支流及乌江段。
松散松软岩(土)类:为第四系松散松软堆积,多为斜坡地带的残坡积、崩滑堆积和城镇区人工堆积。为区内易滑岩(土)类。
㈤ 读长江流域部分示意图和常见三峡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怎么没图啊?
(1)长江三峡的成因是 ,三峡坝址位于三峡中的:
长江三峡的成因:(王乃梁、沈玉昌等详尽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指出)”李四光主张古长江与今天东流流向相反,曾经向西倒流,然后向东切穿三峡;叶良辅、李承三、袁复礼、任美锷主张三峡以东或三峡东部古长江曾经溯源而上,向西切穿三峡;维里士、李春昱认为长江是先于构造变动生成的先成河;巴尔博认为三峡系长江自剥蚀面上下切而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各家推论的依据主要是四川盆地缺失第三纪地层和所谓宜昌老第三纪地层下面没有白垩纪地层。 解放以后,为配合三峡筑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联合组成三峡地貌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确定了重庆河段海拔315米,三峡河段海拔540米、宜昌河段海拔146米高度处古长江遗留下的砾石层。不过由于这些砾石层海拔较低,所以仍然无法解释切割深度为1000米上下的三峡成因问题。当然三峡地貌队的工作和后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沈玉昌所著《长江上游河谷地貌》一书都是很有价值的,两者均曾推断长江曾在海拔1000米高度上流过,并且冷静地指出:“只有将来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这一带有长江上游来的砾石,上面所做的推论才能得到最终的肯定。” 1983-1984年间,在三峡上方的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大至20—30厘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磨园砾石(砾石并有来自四川西部的玄武岩、安山岩成分),确认了这一高度存在一条贯通的古长江,从而证实了美国巴尔博关于三峡是长江从剥蚀面上下切而成的说法(推测),进一步解决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的成因问题。 至于整条长江形成时间,目前广为引用的权威说法有两种。说法之一是上述三峡地貌队在《长江三峡发育史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该文认为长江形成于老第三纪。另一种说法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在《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兼论长江起源》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更早、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即形成向西流动的古长江的最初雏形。但在实际考察中,不仅找不出三叠纪末贯通的长江的证据,而且,就是在三峡地貌队所指老第三纪(现应为下白垩纪。注:李四光1924年确定的三峡地层表沿用至今,并为中国南方典型剖面,但因发现恐龙化石,表明其所划老第三纪地层有误。三峡地貌队初时引用并连带有误,随即发现问题)形成的那条大江以后,因为它的堆积物——石门砾岩的上面覆盖数千米砂岩、泥岩、甚至灰岩(上白垩系底部有一层罗镜滩砾岩),明确显示出上亿年时间以湖盆为主的环境,所以也很难称为长江发育史。 当然,两篇文章对于长江形成以前的历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不过,真正和现代长江息息相关的古长江的遗迹应该是上述海拔1350米巨大磨园砾石。(1)为新生代(包括部分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活动状况提供,由黄河、长江切割(或沉积)出来的两个跨度近地球中纬1/8的巨大纬向剖面。(2)认定长江贯通于中新世,黄河贯通于下更新世,为认识中国南、北方新生代(包括部分中生代)古地理提供了一个纲(四川盆地、南京长江、太湖形成与黄土和黄河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均为次一级问题)。(3)清晰地显示出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变化。(4)解决一系列河流作用的理论问题。
三峡坝址位于三峡中的(西陵峡中上段三斗坪处)
我国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防洪与发电)
(3)从气候、地势、水系特征等方面分析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
气候,本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足;
地势,位于2、3级地势阶梯相交处;
水系,在上游又许多大支流注入,水量充足。
(4)三峡水电的建设对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作用?
A,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对大气又污染的气体;
B,城市用水得到了补充.
㈥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地质因素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的地质因素包括可能诱发地震,断层,滑坡等
㈦ 三峡工程建设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1. 断裂构造问题
坝区前震旦纪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留下了以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多种构造形迹。断裂构造是控制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最主要的因素,坝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断裂构造有关。对断裂构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规模、性状、工程特性及其对不同建筑物地基的影响的勘察研究始终是坝区工程地质工作的重点。坝区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断层从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变形过程。不同方向构造岩由于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不
同,工程特性有明显差别。
2.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坝基裂隙岩体中发育不同程度的缓倾角结构面(优势方向倾向下游),构成了对大坝抗滑稳定不利的地质条件。其中大坝左厂1 号~5 号机坝段是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最高的地段。由于采取坝后式厂房布置方案,坝基下游形成坡度约54°,坡高67.8 m 的临空面,因此,其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是三峡工程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之一。
3. 船闸高边坡稳定与变形问题
船闸边坡开挖后,形成巨大的临空面,使亿万年来岩体中所形成的原有应力平衡体系被急剧打破,产生一系列的岩体卸荷与变形问题,时效变形与变形总量能否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又成为了一大问题。
4. 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问题
开挖以来,地质人员结合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地质条件的特点,利用大型洞室仪
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和地下洞室三维块体自动搜索计算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质工作流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实时跟踪、及时预报、定位定量累计预报了118 个块体,总体积15 万多m3 ,为地下厂房加固提供了翔实资料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㈧ 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分析三峡大坝的选址!
三峡大坝选择三斗坪的理由有: 1、 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10个坝段,地质构造背景、岩性条件基本相似,地质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河谷地貌和岩石表面风化深度两个方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经比较,一类选择了中等宽河谷的太平溪坝段为代表,另一类选择了宽河谷的三斗坪坝段为代表。前者适合于布置地下厂房,工程防护条件较好;后者适合于布置坝后式厂房,施工场地开阔。这两个坝段均具备兴建混凝土高坝的地质条件。 2、 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以下简称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往上游看,上游的白帝城至庙河,长141千米,为变质岩、砂岩、石灰岩;下游的莲沱至南津关,长20千米,为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均很难选出好的坝址。如果再放大到南津关到重庆,长658千米,也只有这31千米是地壳深处喷发出来的花岗岩。 3、 坝址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饱和抗压强度达100兆帕,相当于一万米的水柱压力;坝址区有两组断层(地质学上也叫断裂构造),规模均不大,倾角多在60°以上,且胶结良好。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国内外高坝坝址中,大多都有1条或数条规模较大的断层,而且断层之间大多夹有破碎带甚至像硬粘泥一样的泥化夹层。 4、 岩体透水性微弱,单位吸水量一般小于0.01升/分?,即在1分钟内、1米水头下、1米孔段长度范围内的透水量一般小于0.01升。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坝址中也是很少见的。大多是虽然总体上透水性微弱,但局部地段透水性较强,需要进行特别的防渗处理。 坝址位于前震旦纪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结晶基底的黄陵背斜核部。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黄陵结晶基底区无活动性断裂及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以坝址为中心,半径320千米范围内近2000年历史记载证明,区内地震水平不高,强度小,频度低,属典型弱震环境。国家地震部门多次鉴定,1987年再次复核,并经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核准,均将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定为Ⅵ度,这同样是很难得的。
㈨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地质因素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有利影响(1)防洪: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血吸虫病: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改变钉螺“夏水冬陆”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3)减轻洞庭湖淤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间有所降低,减轻了长江洪水对洞庭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5)调节局部气候: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从而调节了三峡地区的局部气候。(6)减轻环境污染:三峡水电的使用,改善了华中、华东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减少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2、不利影响及措施(1)沉没土地、耕地:水库蓄水将沉没土地、耕地。(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诱发地质灾难(地震、滑坡):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有地应力的平衡,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难的可能性增大。(4)加重泥沙淤积: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流速度变慢,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6)影响物种生存:水库蓄水,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7)增加蚊虫孳生: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表5—6: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对策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可逆转的,但仍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的生态环境问题沉没耕地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耕地受淹耕地减少,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沉没文物古迹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沉没线下文物古迹受淹文物古迹受损对被淹文物古迹实施搬迁、防护影响珍稀水生生物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场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库区 人地矛盾问题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处理不当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生态环境(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2)改造中低产坡地、三跑田,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3)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泥沙问题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即碍航问题)(1)采用“蓄清排诨”的水库运行方式,使来沙和输沙总体趋于平衡;(2)港口整治、航道疏浚影响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影响大坝安全(1)三峡坝址及库区为难得的弱震区;(2)工程设计在抗震方面留有余地影响珍稀陆生生物(1)移植;(2)人工培育;(3)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TABLE>
㈩ 详述一下三峡大坝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工程水文
12额外发生范围few额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