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广西地质灾害

广西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07 00:16:37

❶ 广西一居民楼地陷有伤亡吗

5月13日凌晨,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发生一起居民楼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当地安全转移安置居民46人。据悉,至当晚8时许,形成了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圆洞,深度约3.5米,专家仍在进一步勘探中,争取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新闻配图

据了解,此次地陷未造成人员伤 亡。经国土部门专家初步勘探,塌坑平面上大致呈圆形,东西向宽5.9米,南北向宽 5.2米,坑底东侧可见水位,埋深(地面到水 面的深度)3.5米,塌坑大致呈漏斗状,未见基岩出露。

专家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对塌陷区域开展进一步勘探,将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解除安全隐患。

来源:南国早报

❷ 广西有几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级资质单位

本公给挂靠吗?

❸ 广西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梁春梅何启仕

(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简述了广西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较详实地论述了广西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的现状,介绍了调查与监测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广西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意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及规律,及时地发现地质灾害的变化变形迹象,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以便在灾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避免人员伤亡。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及公路、铁路、水电等基础建设和矿山开采等人为工程活动的增加,诱发和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及时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特征特点,同时对那些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及时获取地质灾害预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防治或避让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目前广西的调查与监测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广西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成文,提出对策意见,供同仁参考。

2广西地质灾害概况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1250~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3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4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110~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是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在岩溶石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惟一进出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占93%,2万~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埋深<10m)地区。桂林、贺州、钟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最大塌陷群在忻城县大塘乡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积5.5km2。岩溶塌陷强发育区的塌坑密度达500~1000个/km2,如玉林铁路机务段,塌陷塌坑密度达740个/km2。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广西的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来临时突降大暴雨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时,以及强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区。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南丹县、大新县、钟山县、合山市等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地区。

(4)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浆岩分布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

3地质灾害调查现状

3.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以县(市)为单元进行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是为了查明各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家底,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各县(市)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在该项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质灾害知识,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到目前为止,广西已完成28个县(市)的调查工作,已完成调查面积8.07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34%;调查自然村51220个,占调查区内自然村的80%;调查地质灾害点5600处,摸清了这些县(市)的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及地质灾害隐患,今年正在调查的有10个县市。该项工作中,调查对象为地质灾害点,按照有关技术要求,以人为本为原则,采取地毯式的调查方法,逐村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区调查90%的村屯(居民点),一般调查区调查60%~70%的村屯(居民点)。

3.2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

广西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每年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200~500起,高发年达上千起。调查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由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担。1991~2000年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差,一般群众对地质灾害知之甚少,发生了地质灾害并不知道向哪里报告,因此,其间调查的数量没有现在多。近年来,广西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站下属各分站成立有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应急分队,可随时出发,各分站分别负责相应的管辖区域(广西共23.6万km2,每个分站负责2万~4万km2,约为1~3个地市的范围),在各分站管辖区域内有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查,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近年来,我站每年到实地调查突发性地质灾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来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统计表

3.3其他地质灾害调查

20世纪末开展了全区范围的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作为主要调查内容之一。在该项目工作中对全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灾种进行一定精度的调查,全区共调查了地质灾害点3000多处。在后来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中,对这些点中的大部分又进行了重新调查。

4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是近年来才进行的一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广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4.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截至2003年底为止,我区已完成了2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建立了2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已有833个。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管理采取以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主,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协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群测群防的日常管理,负责监测人员的落实、监测点建设与维护、负责落实监测点避险防灾预案的有关措施。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群测群防工作的技术部分,制定具体的监测要求,负责质量把关;负责有关地质灾害材料的编写,协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技术质量检查,协助制定监测点的避险防灾预案。

4.2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控巡查

广西有几千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已从中选取98个危险性大、潜在灾情严重的点作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予以重点监控,这98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每个点受地质灾害险情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和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加强对这些隐患点的监控,监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检查、电话联系等,对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变形情况。

4.3汛期地质灾害工作

根据广西地质灾害发生发育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崩塌、滑坡、泥石流都发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强降雨时段内极容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进入汛期,区国土资源厅、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及我站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及监督,对各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巡查及技术指导,核查各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变形发展情况、稳定性变化情况,检查落实防灾、避灾预案及防治措施,指导编写各市县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每年巡查约50个县(市、区)。

5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5.1地质灾害调查存在问题及对策

(1)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还比较滞后。广西山地面积占的比例较大,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为频繁,是地质灾害多发省区之一,相当部分农村居民点、交通要道、甚至城镇居民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虽然20世纪末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地质灾害为主要调查内容的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但由于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条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胁到居民点的地质灾害还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自1999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来,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面积完成了8.07万km2,占全区面积的34%,加上今年正在进行的10个县(市)的调查与区划工作,所调查的县(市)还没到全区80多个县(市)的一半,调查面积也还没到全区面积的一半。因此,需要继续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清各县(市)地质灾害的家底,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各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区有14个市(地级),目前只有8个市建有地质环境监测站,并成立有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应急分队。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并且突发性地质灾害又往往发生于边远山区,有的调查应急分队要负责2~3个市,人员少、且缺乏相应的设备,导致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时候滞后,影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及时调查与应急处理,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与健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管理机制,搞好队伍建设,投入资金解决设备问题,保证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应急分队能随时出发,以便能尽快地了解突发性地质灾害情况,提出防治建议,为各级政府部门抢险救灾及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3)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由于地质灾害常发生于边远地区,发生地质灾害后要通过多层报灾,往往要等到地质灾害发生多日后总站才获得信息。因此,应加强通讯设备的配备,进一步细化与落实地质灾害的上报制度,保证能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发生信息,以便及时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

5.2地质灾害监测存在问题及对策

(1)广西地质灾害监测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规划,工作还刚刚起步,还没有走向正轨。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编制全区的监测规划,开展专业监测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隐患点利用仪器进行监测。

(2)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认识与重视还不够;观念还比较落后,工作抓得不紧,有的认为可有可无,没将其摆在议事日程。应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之一,是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与人员落实、经费筹措、监测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监测资料汇总等工作还做得不够,常有脱节现象。为了保证群测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续进行,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健全组织、落实人员:已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工作的县(市)、乡(镇)地方政府要负责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结构予以进一步的落实,包括县、乡、村三级的组织机构。已建立的县一级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指挥中心,乡镇一级的指挥分中心或监测组等组织要进一步健全,人员要相对稳定,工作调动后要及时调整补充,群测群防指挥中心、指挥分中心或监测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各监测点的监测员要相对固定,特殊情况变动后要及时补充落实,并保证其经过适当的监测培训,保证监测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②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制,保证网络正常运转:县(市)、乡(镇)地方政府要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有关责任制进行落实,制定相应的制度,各监测点均要制订临灾避让措施及防灾预案,县、乡、村三级均要建立灾情汇报及速报制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要配备相应的通讯工具,保证县、乡、村三级网络的正常运转,各监测点监测员要制定责任制度,县乡国土部门要对群测群防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及时纠正错漏或弥补不足之处。③安排资金,保证群测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资金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资金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为保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经费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群测群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赞助。

6结束语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工作不仅仅只满足于现状取得的成果,还应对调查与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找出问题的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才能达到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从而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❹ 广西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夏季湿热多雨,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全区年平均降雨
量一般为1250mm-2000mm,多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响,区内分布有十万大
山、大瑶山、越城岭至大苗山三个多雨区和桂南的玉林-钦州-东兴、桂北的兴安-永福-大苗山、桂
东的昭平-蒙山-大瑶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马-大明山等四个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达
110mm-600mm。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广西地貌单元属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为以山地为主的省区,山地约占总面积71%,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部分山体切割强烈,高差悬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于30o;在岩溶石
山区岩石裸露,陡壁悬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残丘分布。
广西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还有河岸侵蚀、矿坑突水和冒顶、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已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000多处,其
中滑坡崩塌约4000处,地面塌陷近2000处,泥石流50多处。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在调查的滑坡中,
以小型滑坡为主,约占80%,滑坡规模虽小,却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1993年发生的
平乐县云盘岭滑坡,滑坡体积仅5.7万m3,却摧毁房屋6间,掩埋街道及公路,导致该县唯一进出
要道交通中断2个月,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治理费用550万元。
2)、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多见。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
桂东北、桂东南。石山区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连片石山区,如马山、都安、大化、东兰、
巴马、凤山、忻城等地,广西已调查的崩塌绝大多数为小型。据统计,体积小于2万m3的崩塌
占93%,2-20万m3的崩塌占6%,大于20万m3的崩塌占1%。发生于碳酸盐岩山区的岩质崩塌规模更
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却造成伤亡人数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发生的融安县浮石乡蒋村崩
塌,死亡15人,重伤6人,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
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岩溶强发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浅埋(水位<10m)地区。桂林、
贺州、钟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绝大多数为直径
小于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内。塌坑多成群出现,分布范围多在1km2以内,最大塌陷群
在忻城县大塘乡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积5.5km2。岩溶塌陷强发育区的塌坑密度达500-1000
个/ km2,如玉林铁路机务段,塌陷塌坑密度达740个/ km2。岩溶塌陷的75%为自然形成,25%
是人为诱发的;但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人为诱发的塌陷占50%以上。广西的岩溶塌陷多发
生在干旱季节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来临时突降大暴雨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上
升时,以及强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区。矿山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于南丹县、大新县、钟山县、
合山市等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地区。
4)、泥石流:全区调查过的有50多处,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东北,
小型占60%,中型占20%,大型占20%。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势陡峻(坡度45o以上)的海相碎屑岩
和岩浆岩分布地区。泥石流在全区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损失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资源
县、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灾面积1000km2,毁房3493间,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
1.6亿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区海角大道一带和侨港镇及涠洲岛南湾镇海边,至
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围约4km2,入侵纵深距离最大达1200m(距海岸);涠洲岛海水入侵范围
较小,仅在南湾镇海边有几口水井水质变咸,不能饮用。

❺ 广西自然灾害史

1)据记载,从公元107~1912年的1805a中,广西有335a发生洪涝灾害,平均5.4a就有一年发生洪灾;从民国元年到38年中,共发生水灾327次,平均每年发生8.6次;1949年后45a中发生水灾1381次,年均30.7次,可见广西水灾十分严重,有逐渐加剧的趋势。其中最严重的是1915年洪灾,梧州水位27.07m,全市80%的城区被淹,为百年一遇洪水。柳州市1902年洪水位91.47m,1924年洪水位90.49m,1949年洪水位89.31m,1988年洪水位89.04m,1994年洪水位89.25m,1996年洪水位92.43m,都是造成损失惨重的特大洪水。南宁市最高水位为1881年79.l0m,1908年76.13m,1913年78.10m,1937年77.58m, 1968年76.39m,2001年77.47m,其中1968年受淹面积达83.83km2,损失3500万元。

广西洪灾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两岸及山间盆地与山前地带。其中,以柳江流域和浔江河段最为严重,其次是郁江、桂江、南流江、左江、右江等。山间盆地和山前地区河流虽短小,但坡降大、支流多,因此,虽然洪水过程短,但水位暴涨暴落,亦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如蒙山盆地、象州中平—罗秀的大瑶山山前平原等洪灾灾损都很严重。

2)广西洪灾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季风气候造成的降雨年内、年际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的降水占年雨量的 40%~60%,桂北春季雨量占该地区全年雨量的 40%左右,夏季占37%左右。另一个原因是地形影响,造成雨量的地域性差异,山地迎风坡(东南坡)雨量多。广西有3个多雨区,分别是:①十万大山东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如防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22mm,那梭为3700mm,长歧站1990年降水量多达5005.8mm。②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如昭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2047mm。③越城岭至大苗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融水等地,如永福多年平均降水量 2002mm。虽然河流中上游地区河岸陡高,但洪水位也高,所以地势稍低平的地方很容易被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洪涝灾害的因素也在增多。广西涝灾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江、大河堤防高,排涝设备少,支流洪水无法及时排干而成涝。这是防洪工程措施的致命弱点,尤其在上游洪水与区间洪水同时暴发时最为严重;二是广西石灰岩地区洼地和谷地地形封闭,地表水通过落水洞排走。暴雨时,地表汇流过多,地下管道排水不及,造成洼地和谷地受涝,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河坡降变小,使洼谷地积水排泄疏干速度下降,造成涝灾。如20世纪90年代大化、岩滩两电站造成东兰、大化上万亩谷洼地耕地受涝,长达2~3个月,直到2012年排涝隧道建成涝灾才有所缓解。

3)广西虽然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内、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因此少雨年份旱灾亦十分严重。从公元714~1912年的1198a中,受旱371a,平均每3.2a就有一年干旱;从民国元年到38年发生旱灾273次,1949年后到1992年发生旱灾1981次,平均每年发生46.1次。俗话说:“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每次旱灾发生往往有数县甚至数十县遭受损失。如1949年后一年中受灾县数达21~44个县的重灾年就有24个年次,受灾45个县市以上的特大灾年有10个年次,其中1963年有79个市县遭受干旱灾害。

受季风影响,广西冬半年易旱,春季和秋季是季风转换时期,季风进、退的早晚可影响两季开始和结束的早晚,常导致春旱和秋旱。夏旱有时也有发生,冬旱发生较为普遍。春旱主要发生在百色地区、南宁地区和钦州地区的西部,河池地区等,桂林地区很少春旱;秋旱地区的分布恰好与春旱相反,其中以全州、兴安为中心的桂东北,柳州为中心的桂中,扶绥、上思为中心的桂南地区秋旱最为严重。

广西干旱的第二个原因是地形影响,山脉背风坡雨量偏少。广西有3个少雨区:①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上游“三林”(田林、隆林、西林三县)一带;②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③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

广西干旱的第三个原因是地质地貌原因。广西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大,共9.7万km2,约占广西总面积的41%。石灰岩地区地表缺乏土被与植被,降雨虽然不少,但水分大多漏到地下而无法保持在地表,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20~-50m 及以上。同时,桂西山地河谷深切,岸高水低。这两种地区的水都难于提取利用,因此生活生产用水都十分困难。

4)冷害,包括早稻烂秧天气、寒露风和霜冻等。冷害多是寒潮入侵造成的,因此,地形朝北开放的谷地及山地北坡的冷害要比背风坡(南坡)严重,高海拔山地比低海拔丘陵平原严重。如湘桂走廊、浔江河谷、桂北高寒山地等冷害较严重,向东南开口的右江河谷则较少冷害。如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广西出现了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各地平均气温1.2~11.7℃,比常年同期低3.7~5.7℃,偏低程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第一位。全广西有230个站日出现结冰,104个站日出现冻雨,冻雨最长持续天数长达21d。全区10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676.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0.5万人,电力、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321.75亿元。

早稻烂秧天气指2~4月早稻育秧期间有强冷空气影响广西,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秧苗烂死,造成大量种子损失,补秧又会使早稻成熟期推迟,也使晚稻插秧时间贻误,抽穗扬花期易受寒露风影响,致使全年粮食产量减少。现在随着育秧技术的不断提高,烂秧天气对育秧的影响已逐渐减少。

寒露风发生在寒露前后,强冷空气南下,气温明显下降,晚稻抽穗开花时受大风影响无法授粉,结不成饱满的稻谷,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霜冻是由于寒潮入侵带来的低温使水汽在作物表层易形成霜,冻伤冻死热带和亚热带作物,最易受害的是橡胶树和香蕉树。1952年以来,在广西东兴、龙州一带大面积种植的橡胶树,历受11次冻害后,现仅存活25%,割胶量很少。终霜(春季最后出现的霜)对春作物和果树开花也很不利。

5)大风主要有3种:寒潮大风、台风和雷雨大风。大风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风日的41%,春季其次占32%,秋季占15%,冬季占13%。大风的地区分布受地形影响,沿海及狭长低平地带——南北向谷地最多最强。年均大风日,北海、涠洲多达39d,合浦、桂林、永福、梧州10d以上;最少是德保、天峨、凭祥和浦北等地,不足1d;湘桂走廊是寒潮南下广西的主要通道,梧州地区是东路寒潮入侵路径,也是台风西进的通道,所以,和沿海地区一样风灾比较严重。

极大风速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广西内陆最高纪录是百色地区1972年5月2日的大风,风速达40m/s以上。极大风速还有北海站38.1m/s(1971年6月28日)、玉林站37.8m/s(1973年4月24日)等。

6)重力地貌灾害。崩塌,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其次是砂岩和花岗岩地区。原因是这些岩性的岩层岩体厚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岩块易于分离,在坡面上多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暴雨、地震或人为开挖的触发之下岩块崩塌到坡脚,造成坡脚房屋及道路、农作物受到破坏。广西一般峰林和坡度较大的峰丛坡脚都有倒石堆积。

滑坡,广西山地丘陵相对高度不大,滑坡规模一般也不大,多在10万m3以下,但多具有群发性,有时在暴雨覆盖范围内通常有数十、数百处小滑坡同时发生。如 1994年6月,因暴雨造成都安下坳乡板庆村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约有40处小滑坡,每处数千立方米不等。滑坡通常发生在花岗岩、硅质灰岩和三叠系百逢组页岩等组成的山地。如2008年5月上旬西林县火亮山发生滑坡地质灾害,后期治理费用估算超过500万元。

又如1984年6月22日和1986年7月21日,防城区叶园村花岗岩山地分别发生了两次滑坡泥石流。据现场测量,滑坡体宽170多米,滑动的土石体超过20万m3,形成长约2.5km的水石流,造成1人死亡,毁房18间,掩埋耕地3.33hm2,冲毁公路涵洞2座,路面100多米。

7)泥石流。广西泥石流报道不多,但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只不过是因为泥石流多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造成的损失不大。同时,广西泥石流规模较小,流域面积一般不超过1km2,所以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泥石流一般发生在花岗岩、硅质灰岩等地区。泥石流的危害在于泥石流堆积覆盖农作物和房屋,甚至埋葬人畜。如1983年6月资源县城暴发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伤6人,为广西见报最惨重的一次泥石流灾害。

8)水土流失。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往往占主导地位,但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通常是特定的自然区域,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因此,也可作为自然灾害开展深入的讨论。据 1988年统计,广西水土流失轻度侵蚀面积 15719.88km2,中度侵蚀9668.9km2,强度侵蚀3796.4km2,极强度侵蚀812.2km2,剧烈侵蚀588.4km2。广西石灰岩地区9.1万km2,目前已有18341km2变成裸岩荒漠。其中,石灰岩地区的石灰岩溶解流失是一种化学溶蚀过程,也是一种必然的流失,对人类生活包括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有些部门也把这种自然溶蚀流失过程划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在于土壤流失,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区土被本来就稀少,土壤流失后是很难再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西的水土流失尤其是石灰岩地区的表土流失是一种致命的创伤,其后果远比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

石灰岩地区水分最易流失。除石灰岩地区外,花岗岩、硅质灰岩、泥页岩(尤其是三叠系百逢组)地区表土及风化壳最易流失。

思考题

1.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

2.我国阶梯状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何影响?

3.参考广西的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家乡的自然灾害形成条件。

❻ 广西下达多少亿元地质灾害治理资金

近日,自治区财政下达2018年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减少灾版害造成的损失。

据了解,广西财政在2017年投入1.26亿元治理资金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安排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并按因素法分配下达到市、县。治理资金重点用于对已发现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威胁。

❼ 广西上林县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吗

近日,自治区财政下达2018年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广西地质环境脆弱、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目前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013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村)534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51.9万人生命和84.78亿元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威胁房屋(户)30.48万户,涉及人口209.26万人。 据了解,广西财政在2017年投入1.26亿元治理资金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安排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26亿元,并按因素法分配下达到市、县。治理资金重点用于对已发现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治理,逐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威胁。

❽ 广西来宾今天地震灾情

影响不大

9月17日9时52分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发生4.1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6年9月版17日9时52分,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权(北纬23.64度,东经108.95度)发生 4.1级地震,震源深度5 千米。

❾ 广西岑溪市成功避让一起滑坡地质灾害

2003年7月,经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查,确定岑溪市大隆镇石脚村邵底组北面山坡内存在重大滑坡容地质灾害隐患。2004年月8日,该站技术人员配合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到现场安排人员监测,要求当地群众在强降雨时一定要加强监测。2004年7月12日岑溪市普降大暴雨,降雨量100mm~150mm。当地监测人员加强对该滑坡的监测,发现滑坡后缘裂缝有扩大变形迹象,及时把受滑坡威胁最严重的住户共7人转移到当地小学居住。当晚10时许,该滑坡发生滑动,导致位于滑坡前缘的房子倒塌,另有一些房屋的墙体严重开裂,滑坡后缘裂缝扩大,由于人员已提前撤离,部分财产也已转移,避免了7人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约1万元。

岑溪市大隆镇石脚村邵底滑坡(2003)

❿ 广西浦北成功避让一起崩塌地质灾害

2006年7月16、17日,受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减弱的热带低压环流影响,浦北县普内降大暴雨容至特大暴雨,其中16日08时至17日14时,浦北县各乡镇降雨量在266mm至372mm之间。在强降雨影响下,全县共发生多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浦北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4级预警预报,及时通知了北通镇国土所,国土所又及时通知浦北县北通镇社根村委丹竹塘村崩塌隐患点(原区划调查点编号为PB262)监测人。监测员张祯于7月16日晚22时接到镇国土所通知后,及时对丹竹塘村崩塌隐患点进行加密监测,发现隐患点临灾征兆后立即发布临灾警报,并动员危险区内张达志家等18人及时撤离,17日早上7时即发生崩塌,规模1000m3,冲毁房屋6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浦北县北通镇丹竹塘村崩塌(2006)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