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复杂程度
Ⅰ 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的复杂等级如何划分
根据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复杂程度可分成:一级(复杂)场地、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和三级回(简单)场地。
场地的答复杂程度主要是指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1)对建筑抗震危险、不利、有利(或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一般发育、不发育地段;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一般破坏、基本未受破坏;
(4)地形地貌复杂、较复杂、不复杂;
(5)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为复杂场地;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的为简单场地。
在确定场地复杂等级时,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以先满足为准。
Ⅱ 工程地质勘查分级
甲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
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或丙级以外的勘察等级。
丙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
Ⅲ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分区
综上所述,输油管线穿越不同的构造单元,穿越地貌类型多样,沿线出露除中生界以内外的华北容地台上所有地层,岩性岩相较复杂,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下水类型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程度不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差别较大。其中地质环境条件简单的分布区段189.23km,占全线总长的37.3%;地质环境条件中等的分布区段203.27km,占全线总长的40.0%;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分布区段115.49km,占全线总长的22.7%。各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说明见表9-8和图9-7。
Ⅳ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如何划分 不是地貌的形态成因分类,而是何如划分简单、中等复杂和复杂程度
地形地貌为复合形,可认为是复杂.
地形地貌单一,可认为是简单或中等复杂:根据地面高差、地表覆盖层厚度、工程地质单元、山体破碎程度综合考虑细分.
属个人理解.
Ⅳ 基坑如何分级
基坑一般按下面种分类法综合分析,符合两个等级的,按周边环境高一级考虑,因为保
护周边环境安全最重要。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的划分:
一级:周边环境条件很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基坑深度H>12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很高、条件复杂、对施工影响严重
二级: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基坑深度6M<H≤12M;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位较高、条件较复杂、对施工影响较严重
三级: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破坏后果部严重;基坑H≤6M;地下水位低、条件简单,对施工影响轻微
备注:从一级开始,有两项(含两项)以上,最先符合该等级标准者,即可定为该等级。
基坑按安全等级划分
一级:破坏后果很严重或开挖深度大于等于10米;
二级:坏后果严重或开挖深度介于7-10米;
三级:坏后果很严重或开挖深度小于10米;
基坑按周边环境等级划分
基坑根据周边环境可以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特级:离基坑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重要的地下设施、大直径管线,重要建(构)筑物;
一级:离基坑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重要的地下设施、大直径管线,重要建(构)筑 物;周边环境条件很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基坑深度H>12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很高、条件复杂、对施工影响严重
二级:离基坑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重要的支线地下管线,大型建(构)筑物;周边环境
条件较复杂;破坏后果很严重;基坑深度6M<H≤12M;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下水位较高、条件较复杂、对施工影响较严重
三级:离基坑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没有需要保护的管线或建(构)筑物及设施;周边环境
条件简单;破坏后果部严重;基坑H≤6M;地下水位低、条件简单,对施工影响轻微
基坑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
1、地质复杂;
2、地质中等复杂;
3、地质简单;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目前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不同规范中有所不同。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的划分方法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基坑,定为一级基坑:
1)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2)开挖深度大于10m;
3)与邻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以内的基坑;
4)基坑范围内有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需要严加保护的基坑。
三级基坑为开挖深度小于7m,且周围环境无特别要求的基坑。
除一级基坑和三级基坑外的基坑均属二级基坑。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的划分方法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按照基坑破坏后果划分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表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一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很严重
二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一般
三级 支护结构破坏、土体失稳或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及地下结构施工影响不严重
重要性系数
1.10
1.00
0.9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划分方法
该规范中的基坑监测项目的选择是按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确定的,它将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分为甲、乙、丙三个设计等级。其中“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属于甲级设计等级。
Ⅵ 工程地质勘察为什么按阶段进行
勘察是一种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不可内能一步到位,这也要求工容程地质勘察宜分阶段进行。但是,由于工程的规模和要求各不相同,场地和地基的复杂程度差别很大,要求每个工程都分阶段勘察是不实际也不必要的,勘察单位应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相应阶段的勘察工作。
Ⅶ 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它与地质灾害风险性的关系
①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危险性评判。
②风险性是概率。地质灾害风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不同危险等级的概率。
Ⅷ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问题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是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内涵包括区域地质背景、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矿产资源、断裂活动性与地震,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影响等要素。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前提条件,是要充分论证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极大;即使在同一省(自治区)内变化也是相当大的。为了切实做好建设用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划分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不同的区段。依据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分类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等,共归纳为5项条件。只要有一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分为较复杂类型。工程全线皆以上述统一规定作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现将工程沿线各省(自治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列于表5-1中。
地质环境条件是制约地质灾害成生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段的地质灾害往往发育较强烈,建设用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不同区段制约地质灾害成生的环境地质要素是不同的,应作具体分析。例如,黄土高原区的主导要素是岩土工程性质和地形地貌;山西山地区的主导因素是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而长江三角洲区的主导因素则是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
表5-1工程沿线各省(自治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单位:km
Ⅸ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如何划分
地形地貌为复合形,可认为是复杂。
地形地貌单一,可认为是简单或中等复杂:根据地面高差、地表覆盖层厚度、工程地质单元、山体破碎程度综合考虑细分。
属个人理解。
Ⅹ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等级分段划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总体上从西往东,由复杂至简单。具体划分为:陇县、千阳、凤翔一带,里程359+200~386+500、430+500~434+500、440+000~453+000。该三区段处于不同构造单元的接壤处,构造活动强烈,岩体风化破碎,有软弱岩层,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复杂,此外,深切的黄土梁峁或中、低山,滑坡、崩塌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人类活动较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此外,泾阳611+500~620+000里程段地质灾害发育强烈,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也复杂。
潼关747+000~760+000里程段: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坡陡沟深,大面积分布的黄土具湿陷性,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质环境条件中等;西安、咸阳二支线(0+000~13+100及0+000~23+900)经过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具湿陷性,人类活动强烈,有地裂缝、崩塌和地震液化等地质灾害。渭南支线0+000~20+700里程段,构造活动较强烈,以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滑坡、崩塌、地裂缝较发育,人类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地质环境条件中等。
其余地区为河谷阶地和黄土塬,地形平坦,构造形迹深埋于松散层之下,表层的松散覆盖层较厚,以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岩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质环境条件简单。
现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等级分段划分列于表6-4中。
表6-4 陕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段一览表
经统计,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陕西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有4段,共长52.8km;中等的有3段,共长70.7km;简单的有5段,共长360.1km。它们占陕西段总长的比例分别为10.92%、14.62%和74.46%,所以总地说陕西段地质环境条件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