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图的分析
㈠ 工程地质读图
1.读图判断断层性质
地层分界线延伸方向为南南东(SSE),各系地层呈条带状分布;中间条带为内奥陶系(O),向两侧依次对称容出现石炭系(C)、二迭系(P)、三迭系(T)、白垩系(K);老地层在中间,向两侧地层变新,判断为背斜构造。
断层F切割O、C、P地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西(NNW),且断层北侧即上盘的地层露宽度变大,断定是本盘上升所致,即上盘上升。由此,断层F为逆断层。
2.画剖面图
画A-A的高程网(高程为400、500、600、700、800);
读出剖面线与地形线交点的高程,并标注到剖面图对应的位置上,用光滑线连接得到地形线;
读出剖面线与断层线交点的高程,并标注到剖面图对应的位置上,根据断层倾向、倾角画出断层线;
读出剖面线与地层分界线的高程,并标注到剖面图对应的位置上,根据岩层倾向、倾角画出地层分界线。(注意分析背斜与断层的关系)
清图上色。
不复杂的,试一二次,就能做好。
㈡ 1、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地形、地层、地质构造等)
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我觉得该地区的地质应该是比较独立的。
㈢ 有能看懂工程地质剖面图
有,你想看什么工程地质剖面图?
㈣ 工程地质分区
研究区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图2-6),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2-9。
图2-6 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分区图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已濒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表2-9 黄河三角洲0~25m 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积洪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弱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的规律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以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㈤ 工程地质读图分析题
褶皱
左上为向斜(里新外老)
右边地层由石炭-奥陶-寒武,也是一个向斜。
右中由三叠地层构成的圈闭可能是一个飞来峰。
㈥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一试当一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1)图示地
(1)背来斜;向斜;断层 (2)南北源挤压力;水平升降;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形成裂隙,易被侵蚀;外力堆积;先是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 层,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堆积 (4)甲地;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相互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
㈦ 工程地质 地质图分析题
从左向右轴面分别在“C”、“O”、“C”地层内,轴面近似为两翼交角平分线的位置,褶皱从左向右依次为近直立背斜、斜歪向斜、倒转背斜;
断层上盘下移、下盘上移,为正断层
㈧ 试从工程地质条件角度分析下图三个洞室位置的好坏。
如图所示,对三个洞室位置好坏的评价主要是从地质构造方面进行回分析,地层、岩答性等条件可以适当补充。
1号位于背斜褶皱构造核部,由于褶皱核部是岩层受构造应力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部位,因此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岩层破碎产生的岩体稳定问题和核部地下水的问题。、图中为背斜核部,岩层呈上拱形,虽岩层破碎,然犹如石砌的拱形绪构,能将上覆岩层的荷重传递至两侧岩体中去,所以有利于洞顶的稳定。洞顶虽张裂隙发育,然岩块呈上宽下窄形,不易掉块。
2号洞室位于断裂的影响断层破碎带,稳定性极差附近。地下掘进会产生塌方甚至冒顶(洞顶大规模突然坍塌破坏)。一般情况下,应避免洞室轴线沿断层带布置。如洞室轴线垂直或近于垂直断裂带,则所需穿越的不稳定地段较短,但也可以产生塌方或大量地下水涌入。
3号洞室在倾斜岩层中,一般说来是不利的。当洞身通过软硬相间倾斜岩层时,顺倾向一侧的围岩易于变形或滑动,造成很大的偏压; 逆倾向一侧围岩侧压力小,有利于稳定。因此,在倾斜岩层中最好将洞室选在均一完整坚硬的岩石中。此外,岩层的倾角对围岩的稳定性也有影响。
选址时应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㈨ 关于工程地质的读图问题
1.角度不整合 2.平行不整合 3.整合接触 4.背斜,向斜,斜歪褶皱 5.石炭纪C,早于震旦纪Z 6.逆断层,晚于。
㈩ 几种常用的地质图
1.地质图
广义的地质图包括所有反映地质内容为主的图件。狭义的地质图就是将一个地区的地层、岩浆岩体、地质构造及矿产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线条、符号和颜色表示在平面上的图件。
2.地质构造图
在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构造分析,用规定符号标明各种地质构造形迹的图件。
3.地质剖面图
指垂直于区内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向所切割的地质体剖面,反映地质体深部地质特征的图件。可在地质图上切割绘制(图切剖面图:连接地质图相对图框上的两点A、B画一条直线,称为剖面线,沿此线将地形、地层、岩体、构造等地形地质内容及产状,投影到剖面上绘制的)。也可以在野外实地测量绘制(实测剖面图)。
4.综合地层柱状图
在地质图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内地层、岩体的岩性、时代、厚度及其接触关系,以由老到新、自下而上的顺序,按一定比例尺,用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制在一个呈柱状的剖面图上,两侧标示出地层时代、岩性、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的图件。
根据生产任务或研究目的不同,还有各种类型的地质图,如地质矿产图、矿产预测图、岩相-古地理图、构造纲要图、大地构造图、勘探线剖面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