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工程地质
❶ 有赣县保利嘉福领秀山11井楼的结构图吗
找工程师要,他们会画给你
❷ 路线八 赣县江口镇煤矸石厂地质观察路线
具体路线为:学院—江口镇煤矸石厂—学院。时间为1天。
4.8.1赣县江口镇煤矸石厂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煤矸石厂位于赣县江口镇六十里店村废弃采石场。原采石场开采面出露晚白垩世地层和晚白垩世喷出岩。
晚白垩世火山喷出岩,受区域性北东东向深断裂制约并生成在北北西向断裂中,为燕山晚期陆相火山喷发的伊丁橄榄玄武岩或伊丁玄武岩。
图4.33 断层硅化破碎带
(林科所东,谢文伟摄)
Ⅰ.伊丁橄榄玄武岩岩性特征
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15%,少数被绿泥石和褐铁矿交代。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即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和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
Ⅱ.伊丁玄武岩岩性特征
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与前者相同。相异处为斑晶橄榄石,多已被蛇纹石、绿泥石、碳酸盐交代,橄榄石边缘常具铁质暗化边或全部被铁质取代形成的假象。基质中见有大量的氧化铁,多呈暗紫色、紫红色,气孔被氧化铁和碳酸盐充填。
白垩系茅店组为砖红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
4.8.2赣县江口镇煤矸石厂路线实习内容
(1)观察辨识晚白垩世燕山晚期火山喷出岩——玄武岩的岩石特征,了解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断裂特征。
(2)观察白垩系茅店组的岩性特征,测量其产状要素等。
No.1
位置:煤矸石厂内废弃采石场。
点性:岩性点。
内容:
(1)观察、描述此处玄武岩的地质特征及岩性特征。
(2)采集2~3块岩石标本。规格3cm×6cm×9cm。该处玄武岩多呈紫红色、灰绿色,风化呈灰紫色。在喷出岩体边缘部分可见(钙质细砂岩)捕虏体,岩体消化不良的产物。
经镜下鉴定:该处有伊丁橄榄玄武岩和伊丁玄武岩两类。
玄武岩中见有一条逆断层。断层产状250°∠85°,其内有挤压呈褶皱状态的石英脉(图4.34)。
采石场顶、边部可见白垩系红层覆于玄武岩之上。
图4.34 燕山晚期的玄武岩
(赣县江口煤矸石厂,谢文伟摄)
No.2
位置:煤矸石厂西六十里店村庄后山坡。
点性:岩性点。
内容:观察红层中的岩性特征及测量岩层产状要素。
白垩系茅店组为砖红色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石英碎屑及千枚岩、硅质岩、泥岩、砂岩、玄武岩等岩屑。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差,多呈次棱角状。孔隙-基底式胶结类型。胶结物主要为泥质、钙质及铁质。为湖盆边缘快速堆积的河湖相沉积(图4.36)。
图4.35 茅店组厚层状复成分砾岩
(赣县江口,谢文伟摄)
图4.36 地层产状测量
(赣县江口,谢文伟摄)
❸ s219赣县何时开工
http://jx.ifeng.com/a/20160306/4339299_0.shtml
3月4日,省道S219沙龙线赣县梅街至枫树坳段公路改建工程C标段项目完成工程招标相关工作。这意味着,该段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开始。
省道S219沙龙线赣县梅街至枫树坳段公路位于赣县韩坊镇,肩负着赣县、章贡区等地物资流通及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重任。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有公路交通量剧增,大重型车辆增多,致使路面破损严重,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去年,该工程由江西省公路管理局批准建设,全长14.984公里。整个工程项目分A、B、C三个路基标和一个路面标,本次招标的为路基工程C标段,建设地点在赣县韩坊镇,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为路基工程4.5公里,改建后的路基宽8.5米,适合各类大中型车辆行驶。
该标段工程中标价4663万元,较预算价4913万元节约资金250万元。工程预计于3月底开工,工期为15个月。(胡金玉 赣州晚报记者刘善盛)
❹ 赣县站高铁在哪里建
赣县站高铁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吉埠镇建设。
赣县北站是昌赣客运专线中的一个站点,设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吉埠镇境内,距离兴国西站37公里左右,距离赣州西站40公里左右,昌赣客运专线(京九高铁江西省部分)项目按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标准建设,速度目标值350km/h。
同时赣县北站也是连接昌赣深高铁与赣瑞龙复线(渝长厦快速铁路组成部分)的纽带,在车站南端东北方向设联络线连接已经通车的赣瑞龙复线。
(4)赣县工程地质扩展阅读
赣县北站的建置沿革:
2013年4月,昌赣(南昌至赣州)客运专线项目进入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阶段,工程拟于15年底正式开工,赣州境内将建设三个新站点,分别是赣州西站、赣县北站和兴国西站。
2013年9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新建南昌至赣州铁路项目建议书”。2013年12月12日,昌吉赣客运专线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公示。2014年年底开工建设。
昌吉赣客专是“十二五”期间江西省铁路建设的头号工程,属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昌赣客运专线的建成通车,将会极大的促进赣县区地方经济的发展。
❺ 赣县公路养护公司怎么样
简介:赣县公路养护公司赣县公路养护公司是赣州市交通局下属赣州市公路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地址在赣县县城梅林镇赣新路252号,负责赣县境内的国省道公路养护、路政管理及上级主管部门授权管理的其他事务。现有在职职工165人。赣县公路养护公司的前身是由赣南公路总段赣县公路段(省属条条单位)更名为赣州公路分局赣县公路段(省直属条条单位,单位性质及隶属关系没有改变),改制为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公路分局(隶属关系更改为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一级局),2005年5月,经赣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改制成为赣州市交通局下属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公路分局和2005年5月13日,江西通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县公司,2006年底赣县公路分局和赣州通威公司赣县公司合并成新的单位,就是现在的赣州市交通局下属的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公路养护公司。赣县公路养护公司在赣州市交通局、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服务于赣县,服务大赣州、建设大公路为己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创新创特、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全面加快赣县公路事业发展,务求两个文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为赣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积极工作,力争成为我省公路系统的一面旗帜。赣县公路养护公司座入在风景秀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赣县县城赣新大道252号。赣县公路养护公司环境优雅,绿化成荫,是一座庭院式办公场所。赣县公路养护公司是赣州市公路管理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从事赣县境内国省道公路养护、路产路权管理。集公路工程施工、施工机械租赁、城市道路建设、民用建筑于一体的综合型公路养护公司。赣县公路养护公司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多年来所承担的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里程达到五百多公里,工程质量优良率百分之百,获优质工程奖几十个,被主管部门多次评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环境建设友好型先进单位等各种奖励。改制后的赣县公路养护公司,换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赣县公路人在公司党政班子带领下,团结一致,求真务实,解放思思,更新观念,创新创特,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着力打造公路施工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发绩效。在二00七年赣县县城沥青路面工程中一举中标,并在短短的二十七天时间里(自进场至工程完工)保质保量完成了十八万平方米的沥青路面施工,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业主、监理单位、公路主管单位的好评,得到了赣县人民的赞誉。今天,赣县公路养护公司仍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风貌,追赶时代发展步伐,喜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机遇。赣县公路养护公司的明天会更美好!赣县公路养护公司的发展历程:1973年成立,名称为:赣县公路段。为省交通厅下属公路管理局赣南公路总段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属垂直管理单位,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公路体制,负责国省道公路、部分县乡公路、专用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1976年,改名为:赣州地区公路分局赣县公路段。管理体制、隶属关系、职能等均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更改了单位名称。2002年,改名为:赣县公路分局。这是因江西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赣州为改革试点,赣州公路分局由省公路管理局下放到赣州市政府管理,因此单位更改名称,赣县公路分局为正科级单位。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3年江西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按照"三下放、两不变、一分成"的原则,原公路部门管养的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责权下放,各公路分局人财物成建制下放设区市政府管理,改变为各设区市公路管理局,各公路段改为公路分局隶属市公路管理局。2005年5月,更名为:赣县通威公路养护分公司(赣县公路分局)。经赣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改制成为赣州市交通局下属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公路分局和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江西通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县公司二家正科级单位;2006年底更名为:赣县公路养护公司。赣县公路分局和赣州通威公司赣县公司合并成新的单位,就是现在的赣州市交通局下属的赣州市公路局赣县公路养护公司。为市交通局直属事业单位。
❻ 江西赣县电子工程学校的校长是谁
江西赣县电子工程学校的校长是郭训富
❼ 赣县中学的知名校友
钟登华,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6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县。1981年于江西省赣县中学考入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学习。1985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基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至今在天津大学工作,现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或技术开发任务。围绕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针对工程进度问题,系统地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仿真与实时控制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随机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坝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与实时控制分析方法。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探索并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维统一模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分析方法。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建立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理论及技术。研究成果先后在我国3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旭华,男,1963年10月生,江西省赣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水稻生理生态与栽培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1996年。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植物学专业博士毕业,随后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至今。1996年12月--1999年3月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做博士论文,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IRRI做博士后研究。曾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会议或合作研究,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
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广州市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项目23项,参加科研项目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其它科技奖励3项。主持完成的“水稻三控(控肥、控苗、控病虫)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共78篇(其中SCI论文10篇),参加编写教材1本,专著2本,参译专著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