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恩施地质灾害

恩施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06 13:30:55

Ⅰ 他发出一张照片救下全村人获奖五万,其中感人事迹究竟为何

这位发了一张照片就下全村的就是湖北恩施马者村的地质灾害检测员陈光明。恩施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陈光明,并奖励了其五万元。

连夜大雨,初现裂缝

其实发生日地质灾害前都会有前兆,大自然都会给出“信号”,如地震发生前,湖泊、河流水流、地面会发生异常,动物以及家禽会特别躁动、乱窜,甚至出现集体逃亡迹象。

掌握好这些大自然的“信号”,才能临危不乱,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Ⅱ 恩施州州政府是否要搬迁,如果搬迁具体位置在那里

汤涛调研我州地灾防治情况要求
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
[日期] 2008-6-16 [来源] 恩施新闻网

恩施日报讯(记者曾言) 6月13日至14日,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在我州就地质灾害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他充分肯定了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继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省政府副秘书长梅祖恩,省移民局局长汪元良,省教育厅副厅长黄利鸣,省民政厅副厅长文增显,省地灾办专职副主任徐振坤,省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肖宏江,清江公司党委书记孙贵平随同调研。

州长杨天然,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柳望春,副州长朱惠民陪同调研。

汤涛在查看建始县景阳老集镇地质灾害情况后指出,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安全。当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难度,恩施州的地质灾害形势十分严峻,防治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防灾于未发”,工作目标就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抓好这项工作。搬迁避让要抓紧推进,从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来看,一些位于险区内的单位特别是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必须采取避让、隔离的办法,要尽快拿出搬迁避让方案,积极筹措资金,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避让。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县市、乡镇、相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特别重视极端天气和突发情况,对应急预案要进行演练,抓好落实,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处置得当。汤涛还前往恩施市新塘乡查看了浑水河汤家湾南滑坡体情况。

听取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汇报后,汤涛认为,恩施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领导重视,部门得力,处置得当。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汤涛强调,要提高应对紧急状态和复杂情况的能力,地质灾害情况要进一步搞准确,应急预案要进一步细化;提高群防群测水平,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抵御地质灾害和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做好汛前排查、汛期监督和灾后总结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组织指挥能力,保证信息通畅、指挥体系健全,注意工作方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设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督促落实防灾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作的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

Ⅲ 明天去恩施,安全吗

实在是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早上8:35是从哪里走?乘什么交通工具?晚上19点飞过武汉又是什么意回思呢? 短期的雷答阵雨一般对航班影响不太大。如果有大暴雨,走陆路到恩施的旅客要当心地质灾害(可能的山体滑坡等)对公路的影响。 王家墩空难发生已经好几年了,现在的机场管制水平和飞机的设备水平都比那时候高多了。遇到雷雨云,飞机会在空中盘旋绕行,确认安全后再着陆。建议不必紧张,安心飞行。

Ⅳ (7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某社区响应恩施州政府的号召,积

解:
⑴A组的频数是:
(10÷5)×1="2" ……版………………1分
调查样本的容量是:
(10+2)÷(权1-40%-28%-8%)="50" ………………… 2分
C 组的频数是:50×40%="20" …………………… 3分
并补全直方图(略)…………………… 5分
⑶估计捐款不少于300元的户数是:500×(28%+8%)=180户

Ⅳ 湖北的泥石流多么

湖北的地质灾害地域分布明显,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尤以长江、汉江及其支流沿岸最为严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则主要聚集于鄂东南、鄂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咸宁、应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5657处,分布在68个县(市、区)内。

以下是详细说明:

1、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有17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有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长阳县、五峰县、远安县、恩施市、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来风县、宣恩县、鹤峰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10。
面积44006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80%以上。目前发育崩塌699处,滑坡3060处,泥石流61条,岩溶地面塌陷902处,采空地面沉陷48处。其中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灾害均极易发生,鄂东南丘陵区则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灾害为主。

2、易发生地质灾害有23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以及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有十堰市、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神农架林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汉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罗田县、英山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5。
面积5650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15%以上。目前发育崩塌115处,滑坡562处,泥石流11条,岩溶地面塌陷90处,采空地面沉陷23处。其中鄂西北山区容易发生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南部地区(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和鄂东北英山、罗田地区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南北部地区则以采矿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沉)陷灾害为主;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发生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灾害。

3、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有18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区和鄂东南、鄂东北部分地区。有蔡甸区、江夏区、襄樊市、宜城市、当阳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曾都区、广水市、大悟县、应城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嘉鱼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3。
面积42683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约占全省的3%。目前发育崩塌6处,滑坡47处,岩溶地面塌陷8处,采空区地面沉陷11处。其中鄂中地区较容易发生因采掘地下固体矿产诱发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灾害;鄂东南北部蔡甸区、江夏区、嘉鱼县较容易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诱发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鄂东北大别山区和桐柏山区较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灾害,其中黄梅县还容易发生地面塌(沉)陷灾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较容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滑坡灾害。

4、一般不易发生地质灾害有23县(市、区):
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和鄂东北中部地区。有黄陂区、新洲区、老河口市、襄阳区、枣阳市、枝江市、沙洋县、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孝南区、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汉川市、黄州区、红安县、团风县
地质灾害易发指数<3。
面积427101平方公里。目前仅发育滑坡14处,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内。

附:湖北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峡库区巴东~新滩滑坡段;
⑵秭归杨林桥镇西崩塌、滑坡段;
⑶兴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库区滑坡段;
⑹建始磺厂坪~长梁子崩塌段;
⑺鹤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刘家场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还地桥~大箕铺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黄龙滩~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黄龙滩水库区滑坡段;
⑿远安盐池河~夷陵交战垭崩塌段;
⒀罗田平湖滑坡段。

Ⅵ 2011年3月1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地震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某社区响应恩施州政府的号召,积


小题1:A组的频数是:
(10÷5)×专1=2
调查样本的容量是:
(10+2)÷(1-40%-28%-8%)=50
小题2:C组的频数是:50×40%=20
并补全直方图属

小题3:估计捐款不少于300元的户数是:500×(28%+8%)=180户……………6分

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原地质矿产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2.6.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1)国家法律体系

已经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付诸实施的相关法律有《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部门法规体系

从1993年开始,原地质矿产部及国土资源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相继为全国各行业各部门的近千家单位颁发了各类各级资质证书1500多个,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1999年初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政策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

(3)地方法规制度

近年来,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48件,这些法规、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工作。

2.6.2 地质灾害调查

近十多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的组织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由浅入深、由粗至细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育分布规律、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主要调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采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灾害资料和成果的方法,编制了调查报告《中国地质灾害》和《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该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国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发育特点、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主要诱发因素。

(2)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31个省(区、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1992~2003年。先后概略查明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

(3)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自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并逐步开展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隐患点、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每个县(市)都分别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编写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研究报告》;②编制了《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系列图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③建设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④建立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实践证明,本项调查与区划工作为下一步国家和地方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指导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项目工作建立起来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03次,避免人员伤亡19120人。另外,该项工作采取了边调查边宣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防范意识。

2.6.3 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机构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和217个地级监测分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直接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有3000多人。对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群测群防体系效益显著

从1999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来,在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同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7000多个,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共1093起,避免人员伤亡6.4万余人(图2.19)。

图2.19 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情况

(3)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仅上海市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较为完善的、由基岩标、分层标、GPS观测点、地面水准点和地下水监测孔等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外,2002年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也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分层标。

环渤海地区只有天津市在城区建立了7组分层标,而且多兴建于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组基岩标和分层标正在建设之中,河北和山东省没有专门监测设施。

(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

截至2002年2月,三峡库区20个市(区、县)已建17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完成的主要监测工作是:建立了秭归—巴东段(50km长)地质灾害GPS监测网并投入监测运行。该网包括国家级控制网(A级)、基准网(B级)、滑坡监测(C级)三级GPS监测网,对12个单体滑坡进行监测,共建有59个GPS监测点。

(5)2003年首次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2003年4月7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协议规定:从2003年起,每年5~9月两部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3年6~9月,进行了首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于19点30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先后发布了56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也发布了109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其中,两次“5级警报”先后于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电视台发布,警示湖南张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荆州南部、恩施南部,重庆酉阳地区,长江三峡地区居民,注意防范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汛期(6~9月)全国降雨诱发的危害较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位于预报预警范围内,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此项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赞同和积极响应,2003年当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湖北等16个省,陆续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此项工作很快向全国各省(区、市)和县(市)推进,推动了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2.6.4 地质灾害治理

(1)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地质矿产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项目,如长江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鸡扒子滑坡、重庆豆芽棚滑坡等。累计已治理地质灾害几十处。

1999~200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项目,共布置重大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工程101项。另外,国土资源部还以“两权”经费下达了一些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近几年,部分省(区、市)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也投资治理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已完成重大地质灾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论证273处,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22处。通过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迁避让

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处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远离城镇,不仅生产生活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有步骤地实施搬迁避让,且与山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减灾措施。近几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广东、陕西等省(市)已经开展大量搬迁避让工作。

(3)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我国地质灾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发。因此,国土资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采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实施应急勘查及应急治理工程。

通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战略举措。现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科研单位关注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

Ⅷ 湖北恩施是最穷吗

我们知道,湖北恩施,曾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还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仙境”它是位于北纬30度的人间仙境,一年四季美如画,初春的翡翠湖水,夏日的避暑森林,秋日的满山红,冬日的皑皑白雪,每个季节都美得醉人;

恩施最有名的当属恩施大峡谷,旅游不可错过,它内部分为了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个景区,春天可以赏花,夏天可以避暑,秋天可以摄影,冬天欣赏雾凇,全程游览时间大约需要5小时,景交车往返约1小时。

第三个是土家腊肉

感受一下环境不仅造就人其实也造就猪,土家人每家都会喂年猪,就像草原牧民的风干牛肉一样,腊肉是最廉价和智慧的保存方法。但是过年吃不完的肉,土家人就会把肉制成腊肉,不仅方便保存,味道也非常不错,熏好的肉挡在通风处可以保存两三年不变质。

第四个是榨广椒

土家人非常喜欢酸辣口味,让他这道菜就是把玉米粉拌上辣椒粉放在坛子里,等发酵了以后就是一种该可以长时间储存的食物了,这个主要是用来蒸肉或者是扣肉底料、伴料、炒腊肉等,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非常好吃,大家去了可以尝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旅游就是要体验独特的风景和美味,当然还有独特的文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