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质灾害
1.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如图7.1所示。
7.3.1 国家、省、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承担地质灾害监测任务,负责业务技术管理,并可受政府委托行使部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职能,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1)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全国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并承担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任务;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拟编全国地质灾害监测规划、计划、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承担全国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成果报告的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省(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业务的指导、协调和技术服务。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试验区
针对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同时性、突然性、暴发性和危害大等特点,结合国土整治规划和资源能源开发,在代表性地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在试验区建立自动遥测雨量观测站网,逐步建立试验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区域爆发的降雨临界值,为突发性灾害的区域预警提供依据。同时,在试验区开展降雨期斜坡岩土体渗流观测,研究降雨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机理。
2010年前,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三峡库区立体式监测预警示范区。完成三峡库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立体监测网建设,在库区60处地质灾害点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完善库区20个县级监测点建设;完成1∶1万航摄飞行;建立全库区的遥感(RS)监测系统,完成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网、基准网建设。
2010年以前重点在重庆市区、北京市、甘肃兰州市、陕西安康市、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云南东川、浙江金华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区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
1)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网选址原则:①跨省区的地面沉降灾害区域;②有一定的监测工作和设施基础;③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并提供配套资金;④具有较为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点开展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建设;2010年以后逐步开展汾河谷地、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调查及监测网的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南通地区和盐城地区南部的三个县(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积近5万km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区,河北省的环渤海平原区和山东的鲁西北平原,控制面积5万多km2。
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覆盖范围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宽近100km,长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个(县)市。
7.3.3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山区农村,以县为单位,在专业队伍指导下,建立由当地政府领导下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技术优势,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参与程度,完善监测预报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个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1)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监测点选定原则:①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会造成严重灾情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②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③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④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⑤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
2)监测点的建设: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由专业调查组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监测方案,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工作。①监测范围的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②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或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简易监测点,同时要对宏观地面变形、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等进行观察。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③监测点的设置:简易监测点一般采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对滑坡体地面裂缝相对位移进行监测,对危害大的隐患点,如有条件也可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
3)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①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其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②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调查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③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④预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⑤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发[1998]15号文附件执行。
4)资料的收集与监测数据的整理:①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②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③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④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
(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1)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
2)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环境职能部门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3)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乡(镇)、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4)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7.3.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数据是国家与地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社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具有数量大、更新快、用途广等特点。通过信息网的建设,实现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发布,切实做到为政府、研究人员和社会提供所需的地质灾害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到2010年,在完善中国地质灾害信息网与各省地质灾害信息网及部分地(市)地质灾害信息网的同时,建成集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等为一体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数据管理、查询、应用和信息实时发布系统。
到2020年,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不断完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地震等相关因素,建成多专业领域、多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水平,满足社会和民众对地质灾害信息的需求,实现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等重要决策功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于各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具有统一要求、统一流程、分级管理等特点,是一个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本书在第11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全面讨论了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本节不再赘述。
7.3.5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与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从现在(2004年)起,国家、各省(区、市)要组建以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中心,以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为主体,地(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专业队伍协同作战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系统。
1)应急反应系统要配置必备的应急设备,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县(市)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防灾减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并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
2)发现险情和接到险情报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进行险情鉴定,同时能够及时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
(2)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突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针对重大地质灾害及时作出反应,提出科学的决策意见,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针对突发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报和应急指挥,在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连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与重点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网络化多媒体环境及地质灾害应急数据传输环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对重大地质灾害预报和应急指挥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与分析,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地质背景数据;气象分析数据;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地质灾害情况资料;救灾条件信息等。
2)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开发和建设重大地质灾害信息预报与应急指挥相关的动态信息发布系统、空间信息提取与发布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构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的网络和多媒体运行环境。包括多点、多级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及有关音像、电话系统;国家与重点地质灾害区域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构建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应急调查数据快速传输环境。
4)研究与制定形成一套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规范。分析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的特点,提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关的工作规范。
2. 金华市婺城区农业局现任局长是谁
婺城区农林局领导成员分工
陈维良(党组书记、局长)
主持局全面工作。
孔爱华(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分管农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的协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林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营销及展会,休闲观光农业,招商引资,政务信息及公开,农业科技教育,项目管理与审批,新农村建设、生态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植物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管理与提升,政府采购等工作。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产业发展科、现代农业园区办公室、植保测报土肥站、科教信息服务站、农广校等。
郑群(党组成员、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分管财务(资产管理),基建工程,行政许可,来信来访、8890、社会稳定、综合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安全生产,农机管理,生猪定点屠宰,林业生产、森林婺城创建,林业世行贷款项目,林场改革与发展,农业执法,协助五水共治等工作。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政策法规科、行政许可科、农产品质监科、农产品安全检测站、绿化办、林业种苗管理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东方红林场、农机管理总站、农业执法大队、畜牧兽医局、生猪定点屠宰稽查大队等。
陶福有(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主持区纪委派驻纪检组相关工作。
张建中(党组成员、畜牧局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主持畜牧兽医局工作。分管畜禽养殖、动物疫情防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五水共治等工作。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动物卫生监督所、农村能源办公室、畜牧兽医联站等。
严东生(党组成员、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分管党建、党风廉政,机关效能、政工、人事、人大、政协、宣传、老干部、群团、工会、计生、审计,扶贫结对、社区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业种植业、秸秆利用、农技推广、农业世行贷款项目,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防汛防旱等工作。承办局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联系办公室、人事科教科、经营管理科、农业技术推广站、经济特产站、经营管理站、第一良种场等。
金建军(党组成员)
协助局长工作,主持森林公安局工作。分管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湿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改一拆等工作。
联系防火办、山纠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木材运输巡查大队。
3.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丽水市位于武夷山系腹地,属山地地貌,除山间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约3573座,相对高差在800~1500米,龙泉黄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温溪镇海拔仅7米,两者地形高差达1900余米。地势呈西南高,北东低,西南部中山广布,地形起伏差异大是丽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点。丽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许多三面群山环抱一面开阔的“V”字型狭长沟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临空面,往往有利于山坡物质势能的释放与能量转换,因而有利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够发育,在暴雨径流冲刷时,极易把砂、石、土挟带到沟谷中,不利堆积,也是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有利地貌。
2.地质条件
丽水市主要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基底变质岩系(前寒武系)→侏罗系火山岩系→白垩系火山岩夹沉积岩系→第四系。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风化作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丽水市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变质岩,其余大部分市为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陆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间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积层。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较为发育,分布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本市构造以断裂为主,火山构造亦十分发育。
基于岩性的不同,风化层厚度也有一定差异,变质岩区、白垩系陆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区及火山盆地内部风化层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而侏罗系的熔结凝灰岩分布区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浆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层仅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且界面明显,这给滑坡体的形成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广泛发育的古滑坡体、山前堆积物、崩积物连同风化壳物质共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频繁的地质活动产生的多期断裂构造面以及多组节理面将岩层(岩体)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独立块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独立块体脱离母体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类的地质灾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变质岩中往往夹有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层,当岩层出现侧向临空并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顺层滑坡将会产生。
3.区域构造与地震概况
(1)区域构造概况:丽水市地质构造以断裂发育为特点,褶皱不明显。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配以北西向断裂,形成构造形态的基本骨架。
北东向构造带由北东向变质岩基底断块隆起和一系列约50°方向压性断裂组成,主要有遂昌县昌裘至上定断裂,遂昌县城至大柘构造带,松阳县高亭至里庄构造带,庆元县竹口至龙泉断裂,龙泉市至缙云新建构造带,庆元县至青田海口构造带。
北北东向构造带由一系列10°~30°强烈断裂带及受它制约的北北东向白垩系构造盆地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东构造带,遂昌根竹口至龙泉大桂溪断裂带,云和县大岭头至庆元县中村断裂带,丽水市至景宁县构造带。
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遂昌县关塘至龙泉市安仁至景宁县白鹤断裂带,松阳县古市至景宁县渤海构造带,青田县海溪至石平川断裂带。
南北向构造带青田县境内吴岸至湖边断裂带。
(2)地震概况:丽水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政和-海丰地震亚带,该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地震,亚带中庆元等地发生过5~5.5级地震,1574年至今400余年来虽有多次地震发生,但烈度均不超过六度,属基本稳定区,另据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分析,政和-海丰地震亚带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出现的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级,对丽水市的影响为三度。另外,沿丽水-余姚深断裂带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状产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庆元县-景宁县间、缙云县与仙居县交界处、丽水市莲都区水东和庆元县城东先后发生4.75级、1.6级、1.3级和3.7级。
综上所述,丽水市区域地质构造处于相对稳定,地震影响较小,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产生不起主导作用。
二、地质灾害基本现状
1.以往地质灾害简况
据《丽水地区志》记载,丽水市自然灾害(主要指水灾)从公元656年(唐显庆元年)至1948年共发生31次(年),主要县(市)为丽水、青田、缙云、遂昌、松阳;1949年至1979年共发生6次(年),主要县(市)为青田、缙云、丽水、云和、庆元等。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980年至1991年丽水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发生地质灾害67余起,主要发生区是庆元、青田、景宁、丽水等县(市)。
近十年来丽水市发生的重大规模的较为突出的地质灾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景宁县澄照乡岩下村多处诱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死亡13人,重伤8人;同日在该县大地乡叶坑下村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踪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于地表遭受乱采滥挖,加之连日降雨,致使龙泉市小梅萤石矿区整条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国道线青田腊口段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一辆正在行驶的瓯海至金华客车被压,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号台风影响,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县石平川和青田钼矿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死亡57人,多人重伤。同日,青田县的其他乡镇也发生多起地质灾害,死亡多人,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宁县毛洋乡滑坡-泥石流,冲毁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踪。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丽浦线(云和境内)43千米+800米处发生公路边坡崩塌,造成紧水滩电厂厂车坠入石塘水库,导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温铁路(缙云境内)100千米+770米处发生山体崩塌,造成从杭州开往温州的603次列车6节车厢脱轨,5人受伤,毁损路基160多米,铁路中断运行29小时。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县坑发生滑坡-泥石流,导致3人死亡。
2.隐患点及分布
据初步实地调查证实,目前有地质灾害迹象并有少量滑坡发生,有可能诱发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335处,直接威胁着全市205个村庄25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处于蠕动发育状态,已出现地裂、塌陷等现象,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主要隐患点30余处,即:
庆元苏湖乡包谢
庆元举水乡张地
庆元县淤上乡圹根等村
庆元隆宫乡张地
庆元县安南乡坑节、山圹等村
庆元县竹口镇新窑
云和县朱村乡上湾
云和乡崇头柳山头
云和县黄源乡荫桥坑
松阳县玉岩镇乌岩
景宁县澄照乡岩山
景宁县大地乡叶坑下
景宁县鹤溪镇岭脚
景宁县英川镇董村
景宁县雁溪乡岙头村
景宁县外舍乡双坑
景宁县鸬鹚乡茶亭对村
龙泉市龙渊镇牛头岭
龙泉市龙渊镇宫头、剑湖
缙云县石笕乡流坑
莲都区丽新乡小陶
青田县鹤城镇山头
青田县山口镇腊口矿饶士工区
青田县船寮镇白山
青田县黄洋乡石平川
青田县黄洋钼矿区
青田县万山乡关坑
青田县贵岙乡洪岩头
青田县舒桥乡西武头
遂昌县金竹下坪头
另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灾害并造成损失的其他隐患点还有:如青田县山口镇彭山、景宁县桑溪、金温铁路及丽缙复线等交通干线不稳定边坡等27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4. 金华市国土资源局的直属单位
金华市国土资源监察支队
1、负责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好预防违法行为工作。 2、负责对辖区内的土地(农房除外)、矿产资源进行执法检查,开展动态巡查(督查),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3、受理辖区内的土地(农房除外)、矿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控告,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取证,并依法提出行政处罚意见,对需要依法给予党政纪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提出移交建议。 4、负责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配合法院对违法案件强制执行。 5、参加行政处罚听证会、案件审议会,并负责承办案件举证;参与依法由市国土资源局查处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行政复议答复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6、协同法规监察处依法监督检查国土资源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信访复查、复核调查工作。 7、负责对各县(市、区)国土资源监察大队业务指导,承办局领导批示的各县(市、区)国土资源信访件的调查取证。 8、完成局领导和上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金华市土地储备中心
(1)受市政府委托负责编制土地收购、回收的补偿方案并组织实施;(2)负责储备土地的出让前期开发系列工作和出让方案的编制、实施;(3)适时增减所储备土地的市场供应量,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服务;(4)负责储备土地及相关资产管理;(5)负责土地储备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实体运作;(6)负责土地储备库的建立、管理及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金华市地产管理所
1、负责市区一级土地市场管理,协助市场处编制市区年度经营性土地出让计划及年度土地出让方案。 2、负责实施市区公开方式、协议方式的土地出让方案,包括拟定待出让地块标定地价、土地出让方案、组织公开或协议出让、公告协议结果、草签土地出让合同。 3、负责办理市区划拨土地转让合同,实施补办出让或查补交出让金方案,催缴地产所承办的宗地土地出让金。 4、负责实施《市区房地产开发管理办法》及其《具体规定》,组织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 5、负责实施企事业单位改制、旧城改造、撤村建居等方面的土地资产处置方案 6、负责统计并分析市区一级土地市场运行情况
金华市土地登记调查中心
一、负责婺城区、金东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查封登记和其他登记材料的受理、初审、报批、公告、缮证、发证等工作;二、负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材料的受理、初审、报批、公告、缮证、发证等工作;三、负责土地登记中的土地权属调查,协助地籍处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四、按照“先税后证”规定,协助税务部门对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征收窗口的管理;五、完成市局赋予的其他工作任务。
金华市统一征地办公室
金华市国土资源交易中心
1、承办国有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具体业务工作。 2、承办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工作。 3、承办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部分改变用途收取土地租金工作。 4、发布土地交易信息工作。 5、市局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金华市地质环境监测站
负责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计划、实施方案的提出并组织实施;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开发利用、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及时收集和提供地质灾害、地下水等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开展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评价工作和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测预报工作,参与地下水、地质遗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地质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建设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指导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开展科普宣传、防灾培训、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参与全市地质环境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金华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负责编制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负责统一汇总管理全市国土资源数据、市本级数据中心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维护,为本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负责为社会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等。
5. (2008金华)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把救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搜救被困
(1)钢绳受到的拉力为F=G=mg=20000kg×10N/kg=2×105N;
答:钢绳受到的拉力为2×105N.
(2)物体上升的高版度h=Vt=15s×0.1m/s=1.5m;
重型吊机权对重物所做的功为W=Gh=2×105N×1.5m=3×105J;
答:重型吊机对重物所做的功为3×105J.
(3)重型吊机对重物做功的功率P=FV=2×105N×0.1m/s=2×104W.
答:重型吊机对重物做功的功率为2×104W.
6. 金华兴胜建设有限公司怎么样
金华兴胜建设有限公司是2018-02-08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新狮街道丹光东路398号2幢4楼401。
金华兴胜建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702MA29RNCM5M,企业法人王天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金华兴胜建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景观和绿地设施工程、园林绿化工程、防水工程、防腐保温工程、桥梁工程、建筑装饰工程、钢结构工程、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古建筑工程、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保工程、建筑装饰工程、非开挖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钻法管道穿越工程、通信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电力工程、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理服务;绿化管理;公路养护服务;保洁服务;物业管理;电气设备修理;承装、承修、承试电力设施;建筑劳务分包;建筑工程机械与设备经营租赁;地质灾害治理服务;房屋拆除服务(除爆破);手工具加工;智能化安装工程服务;电子工程安装服务;室内设施维修服务;国内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
通过爱企查查看金华兴胜建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