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延安地质灾害

延安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 2021-02-06 07:40:01

㈠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日益加剧,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特别是对自然斜坡的不合理开挖,打破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状态,造成斜坡变形失稳,已成为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调查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农林牧业活动、城镇与农村建设、道路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

黄土高原地区自古就有斩坡挖窑居住的习惯,虽然现在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条件制约,斩坡平基建宅、箍窑以及修建工程设施现象仍然不可避免(图4-20)。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内,宝塔区三山夹两川的狭窄城区成为调查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仅16km2的城区就分布有13万常住人口和5万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万/km2以上。人口的过量增加,在客观上加大了对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人们的居住场所呈现出向冲沟及附近更危险地带扩展的趋势,斩坡现象加剧。

在经济建设方面,基础建设大规模动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条,省道3条,区道5条,乡道6条,村级道路297条,公路密度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铁路全面开通;延安机场现已进行跑道改造,210 国道纵贯南北;黄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通往邻县的公路全部进行了提级改造。靖边-西安的天然气输气管道横贯全区。上述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大规模地动用土石方工程,难免对原本稳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形成干扰和破坏,其作用强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由此所触发的地质灾害也呈现增高的态势。

图4-20 人类工程活动改变斜坡原始坡度状态示意图

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多选择在较宽阔的河谷。黄土地层遭受地质时期的长期侵蚀,已形成坡度相对平缓的黄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来,地壳活动变缓,气候干旱少雨,谷坡经过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侵蚀作用,应力释放和调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处于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重大滑坡崩塌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加载等作用,将原有的平衡状态打破,使斜坡产生卸荷、拉张和风化裂隙,在雨季易产生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本次调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灾害,无一不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有关。13处滑坡中有10处与削坡建窑建房有关,2处与公路铁路建设有关,1处由水利工程引发;16个崩塌灾害点,有9处是与建窑建房削坡过陡有关,7处与公路建设边坡处理不当有关。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这一因素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图4-21)。

图4-21 不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图

1—削坡建窑建房;2—公路铁路建设;3—水利工程建设

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对黄土边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40m坡高条件下,30°和45°边坡的强度折减在坡脚处最为显著(图4-22),从力学机制上也证明了,斩坡是触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

图4-22 30°(上)和45°(下)边坡强度折减模拟图

综上,在地质灾害诸多形成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缓慢,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活跃的因素,二者的双重作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㈡  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

要按照“抄以人为本”的原袭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窑洞后山出现大裂缝,要加大监测,并尽快采取应急措施(陕西延安,2006)

位于滑坡前缘的房屋被推挤变形,应纳入汛期防灾预案(云南德钦,2006)

汛前应开展房屋周边地质灾害巡查,及时发现隐患(江西井冈山,2005)

㈢ 地质灾害调查

按照防灾减灾需要,在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重大工程建设区地壳稳定性调查、南方岩溶区岩溶塌陷调查等方面取得了大量进展。

完成了我国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999~2008年,开展了全国1640个山区丘陵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面积650×104km2,涉及人口约7.9亿。调查工作以县(市)为单元开展,通过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在各调查县(市)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重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共调查并确定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4多万处,基本摸清了我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分布现状,摸清了全国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地方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主动防范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面积约128×104km2,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渝中鄂西黔北地区和川西南滇西地区。中易发区面积约214×104km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地区、湘赣粤桂山地丘陵地区、东北东部山地与山东低山丘陵地区和伊犁河谷地区。

推进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在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湘鄂桂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提高调查精度,通过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2011年以来,开展了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湟水河流域等流域的地质灾害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及诱发因素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确定了流域内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总结了西部复杂山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对四川、重庆、陕西等省特大型滑坡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查明了特大型滑坡的数量、类型与分布规律及滑坡形成的主控诱发因素,分析了特大型滑坡的演化模式与稳定性,开展了特大型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在四川雅安、重庆巫山和奉节、江西、陕西延安、闽东南、云南哀牢山等地区,建立了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应用光纤传感、GPS和INSAR等高新监测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与发布系统等方面的示范研究,开展了群测群防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和预警信息管理软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为区域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建立了以基岩标、分层标和GPS、水准测量为主的区域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络,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为国家和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在长三角地面沉降区,研制了真三维变系数地下水流与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针对深基坑降排水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问题开展了专题调查与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研究。在华北平原地区,对各项控沉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典型沉降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开采量控制目标。建立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带黄土流变本构模型,在流变实验基础上,开展了地裂缝城镇减灾示范研究。完成了京沪高铁沿线北京至沧州段沿线地面沉降监测。

应对地震灾害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与次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启动紧急启动地震灾区的遥感应急调查,及时提供地震灾区遥感影像数据和解译成果以及地质信息资,同时开展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为灾区减灾避灾、灾害(隐患)排查、灾情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围绕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现场调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GPS位移监测和相关试验,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活动断裂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发育分布详细调查资料,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开展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针对青藏高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裂调查,摸清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实现高精度GPS和地应力实时观测,确定了铁路周缘潜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滇藏铁路沿线区域地壳稳定评价分区图,梳理了工程建设中需重视的施工灾害问题。完成了河西走廊、秦巴山区和川西高原等地与西气东输、三峡引水济黄、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管线相关的地区活动断裂规律研究、地应力测量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2008年以来,开展了北京主要活动断裂工程稳定性评价,对关键构造部位进行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揭示了北京地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深部几何学特征和首都圈地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开展了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上游李家峡库区和中巴经济走廊带的活动断裂调查,分析了其地质灾害效应和相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推动了南北构造带南段活动构造体系调查。

探索推进了南方岩溶区岩溶塌陷调查。2010年以来,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试点,开展了岩溶塌陷调查,提出了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指南。在此基础上,推进了武汉、湘中、桂中、皖江经济带等地区的岩溶塌陷调查工作,初步查明了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类型和时空分布特点。参与了重大岩溶塌陷灾害应急调查,为地方政府抢险救灾及时提供技术支撑。

㈣ 近三十年的地质灾害

三十年前,交通工具很单调,市民出门一般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市内出租车仅强生一家,几百辆车分布全市,不仅很难叫到,而且价格不菲,一般老百姓乘不起。大客车很少,根本没有空调大客车,私人轿车更少,要搬场运送大件物品家具等,全靠自行车、黄鱼车、还有三轮摩托车。再有就是二吨、三吨、五吨的运输卡车,加上蓬布载人,卸下蓬布载货。坐公交的酸甜苦辣那年代的上海人都有亲身体会,说来会让外地人瞠目。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段,车站上站满候车人,那时还有可乘百来人的“巨龙”车,车到站点“刷”一下全拥上,下车的人还未下完,上车的人冲锋一样挤上车,鞋挤掉,背包拉断带子,钮扣挤掉是常事,体弱多病者一辆挤不上要等上三、四辆车才能乘上车,乘上车的人象沙丁鱼罐头一样,举手抬足十分艰难,稍不留神踏痛别人脚,这下可好了,一场“吵相骂”如洪水决堤,甚至发展到动手。家住浦东的天不亮就出门,坐车到轮渡点,摆渡到浦西,还要换乘公交车,逢到刮风下雨或者下雪,真是叫苦不迭,得一早起来,到工厂往往已是午餐时间,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状况多么糟糕。那年代市内道路又弯又窄,仅淮海路、延安东路、肇嘉浜路等屈指可数的几条道路整齐宽敞些。一般都是二车道,很少有四车道。而去市郊的道路更窄。许多道路无交通标志,无红绿灯设施,亦无车道线,十分混乱。那年代工厂运输卡车工作效率极低,一天出二次车已不错了。去浦东仅有打浦桥一条隧道,黄浦江上无大桥,来往车辆都靠轮渡。那时不仅道路交通状况差,管理落后,人们的文明交通意识也较差。卡车、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还有手扶拖拉机,都混杂在一条道路上,事故不断,经常阻塞。落后的交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自行车还有电动车、燃气助动车,还有日益增多的自备轿车、公交车辆,公交车全装上空调,冬暖夏凉。线路从原来只有几十条猛增到近千条,遍及全市各区域,去大卖场超市也有空调车接送,再也见不到争先恐后挤公交车的混杂现象,也听不到吵骂声,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出外旅游,可坐舒适的高档豪华大客车。十一条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直达市郊各区域。如今上下班出行,有多种选择。磁悬浮列车更是迅捷直达机场。如今,市内主要交通要道呈现二十一世纪现代风貌,呈立体型、全方位。延安路、西藏路、中山环路、肇嘉浜路,从原来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十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划分清楚;红绿灯电子路标等交通设施齐全,摄像监控全方位掌握交通动态,文明交通意识深入人心,沿路绿地成阴。特别是延安路可称道路典范,除了地面有开阔的车道,上面还有高架道路,往东穿越到浦东。从虹桥机场开上延安路高架直驶向外滩,再穿过地下隧道到浦东世纪大道、陆家嘴金融中心,一路上可尽情饱览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雄伟景象,如是夜晚更可领略灯火璀璨的不夜城风采。美丽的黄浦江分割浦东、浦西,杨浦、南浦、徐浦、奉浦、卢浦等五座大桥象彩虹一样将浦东、浦西紧密联结在一起。内环、中环、外环,加上延安高架、东西南北高架,从中贯通,使全市交通畅通无阻。沿江、苏沪、沪杭、沪宁等高速公路和204、312、318、320等国道,加上新建的杭州湾大桥,使上海方便了与长三角地区、与华东地区乃至与全国各省、市的联系与交往。从上述三十年来上海交通进步的小小侧面,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幸福。

㈤ 国土资源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的通报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增刊第 6 期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十有县”建设,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开展 “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工作,根据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46 号)精神,部决定公布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等 471 个县 (区、市)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见附件)。

希望各 “十有县”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希望其他地区以他们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第三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十有县”名单

(共 471 个)

河北省 (15 个):

石家庄市元氏县,保定市曲阳县、满城县,秦皇岛市卢龙县、山海关区,唐山市丰润区、古冶区、开平区,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涿鹿县、蔚县、产业聚集区,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

山西省 (4 个):

大同市左云县、灵丘县,晋城市高平市、陵川县

辽宁省 (8 个):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葫芦岛市绥中县,锦州市凌海市、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抚顺市新宾县,沈阳市康平县

吉林省 (13 个):

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永吉县、舒兰市、延吉市、安图县、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抚松县、长白县

江苏省 (14 个):

南京市下关区、鼓楼区、六合区、玄武区、雨花台区、高淳县、溧水县,镇江市丹阳市,常州市新北区,苏州市高新区、太仓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淮安市盱眙县

浙江省 (20 个):

临安市、建德市、余姚市、宁海县、温州市鹿城区、温州市龙湾区、永嘉县、平阳县、洞头县、诸暨市、嵊州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衢州市衢江区、衢州市柯城区、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云和县

安徽省 (7 个):

祁门县、石台县、贵池区、怀宁县、太湖县、繁昌县、裕安区

福建省 (25 个):

福州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晋安区,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莆田市仙游县、荔城区、秀屿区,漳州市诏安县、漳浦县、云霄县、龙海市,三明市泰宁县、建宁县、明溪县、宁化县、梅列区、三元区,南平市政和县、松溪县、光泽县

江西省 (27 个):

上饶市信州区、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万年县,抚州市东乡县、南城县、金溪县、崇仁县、临川区,九江市湖口县、永修县、德安县、都昌县、庐山区,吉安市泰和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赣州市章贡区、宁都县、寻乌县,宜春市樟树市、万载县、靖安县,萍乡市莲花县,南昌市安义县

山东省 (14 个):

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牟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栖霞市,莱阳市,长岛县,莱芜市钢城区,淄博市临淄区

河南省 (19 个):

郑州市荥阳县、上街区,洛阳市伊川县、嵩县、宜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信阳市光山县、固始县,平顶山市鲁山县、郏县,驻马店市遂平县、确山县,许昌市长葛市,焦作市修武县,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桐柏县、南召县

湖北省 (23 个):

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咸宁市嘉鱼县,孝感市大悟县、安陆市、孝昌县、云梦县,鄂州市鄂城区,黄冈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红安县、团风县、黄州市,宜昌市当阳市,襄阳市宜城市,荆门市钟祥市、京山县,随州市随县、广水市,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湖南省 (40 个):

长沙市岳麓区、长沙县、望城县,衡阳市南岳区、衡南县,株洲市炎陵区、攸县,湘潭市韶山市,邵阳市洞口县、邵阳县、城步县,岳阳市湘阴县,常德市澧县、临澧县,张家界永定区,益阳赫山区,郴州北湖区、宜章县、安仁县、嘉禾县、临武县、桂东县、桂阳县,永州零陵区、祁阳县、蓝山县、江永县,怀化洪江区、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新晃县、通道县、靖州县,娄底娄星区,湘西州古丈县、龙山县、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

广东省 (36 个):

广州市荔湾区、白云区、从化市,佛山市三水区,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市,河源市龙川县、紫金县,梅州市五华县、蕉岭县,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汕尾市陆丰市,江门市新会区、恩平市,阳江市阳春市、阳东县,茂名市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肇庆市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云浮市云城区、罗定市、云安县,顺德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8 个):

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田阳县,那坡县,凌云县,西林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乐业县,靖西县,百色市右江区、陆川县,兴安县,临桂县,阳朔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

海南省 (9 个):

琼海市、万宁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乐东县

重庆市 (20 个):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合川区、双桥区、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

四川省 (22 个):

成都市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自贡市富顺县,泸州市合江县,德阳市广汉市,绵阳市北川县、梓潼县,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

贵州省 (14 个):

贵阳市清镇市、小河区、白云区、花溪区,遵义市汇川区,安顺市关岭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镇远县、剑河县、三穗县、黎平县、榕江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

云南省 (47 个):

昆明市安宁市、石林县、富民县、晋宁县、嵩明县,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富源县,玉溪市澄江县、江川县、通海县、峨山县、元江县,保山市隆阳区、施甸县,楚雄州楚雄市、牟定县、武定县、禄丰县,红河州蒙自市、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弥勒县、屏边县,文山州砚山县、广南县,普洱市宁洱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大理市、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云龙县、弥渡县,德宏州瑞丽市、梁河县,丽江市古城区、宁蒗县,怒江州兰坪县、泸水县,临沧市凤庆县、永德县、镇康县

西藏自治区 (5 个):

日喀则地区亚东县,林芝地区察隅县、波密县,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洛扎县

陕西省 (17 个):

西安市周至县、高陵县,渭南市华阴市、潼关县,宝鸡市陇县、凤县,咸阳市泾阳县、永寿县,汉中市勉县,铜川市宜君县,商洛市丹凤县、山阳县、柞水县,榆林市清涧县、子洲县,延安市宝塔区、宜川县

甘肃省 (29 个):

兰州市红古区、安宁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武威市凉州区,景泰县,岷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成县,两当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卓尼县,庆阳市西峰区,华池县,平凉市崆峒区

青海省 (14 个):

大通县、湟中县、互助县、化隆县、乐都县、同仁县、德令哈市、贵德县、同德县、门源县、祁连县、玉树县、杂多县、玛多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个):

吴忠市红寺堡区、盐池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 个):

伊宁县、伊宁市、昭苏县、库尔勒市、和静县、且末县、轮台县、若羌县、乌恰县

㈥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防治规划

一、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给地方政府编制防灾预案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针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针对一般灾害隐患点仅提供点号,作为群测群防的依据。

图7-11 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本次调查的340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点中,其中滑坡239处,不稳定斜坡51处,崩塌50处。根据野外调查,稳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挑选出2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重大地质灾害(图7-11,图7-12),编制区级防灾预案(表7-5)。挑选出4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表7-6)。对3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地质灾害防范巡查计划,巡查路线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全面检查,交通方便的原则,依据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将该区分为中西部:宝塔区-枣园镇-河庄坪镇巡查路线,宝塔区-柳林镇-万花乡巡查路线,宝塔区-桥儿沟镇-川口乡-李渠镇巡查路线;中东部:姚店镇-甘谷驿镇-元龙寺乡-青化砭镇巡查路线,李渠镇-冯庄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北部:蟠龙镇-贯屯乡-梁村乡巡查路线;南部:南泥湾镇-松树林乡-麻洞川乡-临镇镇-官庄乡巡查路线。

图7-12 城区防灾预案灾点与群测群防灾点分布图

表7-5 重大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一览表

续表

表7-6 地质灾害防范巡查与群测群防灾点一览表

续表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地方政府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依据,特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统领下,以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划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和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等内容不予详述。

(一)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宝塔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分区评价结果,结合《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概况》、《延安市宝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总体规划(表7-7)。

表7-7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

小区名称:Ⅰ1(枣园—川口—柳林—万花重点防治区),Ⅰ2(青化砭—姚店重点防治区),Ⅰ3(胡家沟—老庄湾—后庙沟重点防治区),Ⅰ4(史家洼—贯屯—鲁屯重点防治区);Ⅱ1(蟠龙—梁村—元龙寺—冯庄—强家窑次重点防治区),Ⅱ2(邓屯—金盆湾—麻洞川次重点防治区),Ⅱ3(姚家坡—临镇东村次重点防治区);Ⅲ(南泥湾—松树林—官庄一般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各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选择危险大、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的41处群测群防点(表7-6),采用群专结合的方式监测(图7-11)。对于威胁到铁路的4处、公路的12处、水库的1处共计17处地质灾害点,应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监测,其余258处地质灾害点为群众留观点,由村民进行留心查看。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大小,划分其监测级别,依据级别,落实监测责任人。

2.地质灾害点居民搬迁避让

区内66处威胁到村民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其中,全村搬迁避让的6处,滑坡整体稳定仅局部不稳定,或仅威胁部分住户的60处。全区搬迁避让共660户1981人,1855间房(及窑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57处,涉及502户1508人,1478间房及窑洞(表7-8)。2015年前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涉及158户473人,407间房及窑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表7-9 远期(2015年底前)搬迁避让规划明细一览表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区内适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39处,规划近期治理32处,远期治理6处。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虎头峁滑坡(BT2121),东馨家园滑坡(BT3067)。建议近期对延安市凤凰山东北麓电影院至市场沟口斜坡地段进行综合治理,该地段涉及12处城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10处地质灾害点危险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灾害点一览表

续表

㈦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以下八项原则。

一、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宝塔区正处于历史时期以来经济最为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应当和保护与防治协调发展,切不可重发展、轻保护或不保护,甚至认为要发展就不能保护,将两者对立起来。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地质环境又是发展经济重要的自然条件,因此,保护地质环境也就是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地质环境是人类永久生存所需的基本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对人类的生存产生深远影响,且难以恢复。应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有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当代显现的不是那么突出,可能表现出一时的或者是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为将来以及后世子孙的生存环境埋下了极大的隐患。这是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注意之处。保护地质环境,不仅是当前的需要,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和农宅建设方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与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黄土高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长期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开展区域环境地质保护的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要与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密切结合,以地质环境保护为基础,大力推广和维护已经初见成效的退耕还林工作,进一步加强植被和绿化建设,有效地减轻和遏制水土流失,减弱和消除地质灾害形成因素。通过做好区域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形成,达到防治的目的。

四、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保护与防治中,要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当发展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地质环境保护。应坚持避免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实在难以避免时应将破坏降低至最低,甚至另寻他策。不能以牺牲地质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此外,从地质灾害防治意义上讲,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一旦形成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起来非常被动;而保护地质环境,则是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建立一支懂技术有装备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落实区、乡(镇)、村和户群众性监测网,走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路子。实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特殊工作制度,把握重点、险点,千方百计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必须采取工程措施的要及时排危排险,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要改变只重救灾,不重防灾的局面,变事后救灾为事前防灾,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五、与常规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原则

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预防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的发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因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同水土保持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好,地质环境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有利于减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充分发挥出防治工程的效益。

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是地质环境保护的两个方面,应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可重此薄彼。工程措施如淤地坝侧重于治理沟道,稳定沟床,保护坡脚,从而达到预防滑坡崩塌的目的。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主要是保护坡面,拦截地表水,减少新的沟谷衍生,减轻洪水对谷坡的危害。两者相结合,既保护沟道又维护坡面,从而达到对整个沟谷及斜坡的保护,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七、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针对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危害性大小,根据财力物力,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首先是对于人民生命具有重大威胁性的地质灾害先行考虑重点安排,予以防治,确保没有人员的伤亡;其次是威胁到国家重点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安危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要重点考虑。

八、保证安全下的经济合理原则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投资大小,比较搬迁和防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较小的代价将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安全是前提,经济合理是目标。只有保证安全,才能实现经济合理,这样的经济合理才具有实际意义。

九、宣传教育与法制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与防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员参加,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不仅是主管和专业部门的事,更是全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全员保护与防治意识和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此外,还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地质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于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从而有力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㈧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初探

李 林 张红英 李 珂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 要 应用信息技术将海量的地质调查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通过现代网络服务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目录查询,而且可以实现信息的空间查询、检索、浏览,及时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综合客观的地质信息服务。本文基于此地质信息服务发展方向,依据西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特点和空间数据库现状探索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术进行集成与服务。系统基于地质数据库管理思想,架构于大型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2008)上,充分利用数据融合、集成及管理技术,空间搜索查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采用 C/S 和 B/S 模式将地质灾害数据获取体系、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数据共享与发布体系关联起来,探索实现集地质灾害的数据采集、信息分级管理、灾情评估、快速响应以及信息发布。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据集成 系统建设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20% 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很重视,尤其 1999 年以来地质灾害逐步成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和地质灾害资料的积累,地质灾害信息基础数据库日益庞大。如何管理这些基础数据乃至从中挖掘和组织出更有用的信息,这都是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所难以胜任的。随着以 GIS 技术为核心的 3S(GIS,GPS 和 RS)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地质灾害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使得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快速预报和应急指挥等成为可能。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的建设就是探索将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带入不断积累、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带入动态评估、快速响应、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的良性循环轨道,系统全方位地实现了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和高效的信息服务,达到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 系统框架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基于地质数据库管理平台,架构于大型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8)上,充分利用数据融合、集成及管理技术,空间搜索查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采用 C/S 和B/S 模式将地质灾害数据获取体系、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数据共享与发布体系关联起来,实现集地质灾害的数据采集、信息分级管理、灾情评估、快速响应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

3 数据集成内容

完整、齐全、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前提,而地质灾害所涉及的信息众多且来源广泛,能有效地对系统所涉及的多源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再现和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关键。本次数据集成依据西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特点和空间数据库的建库现状,进行数据筛选、以确定建库所需的数据资料。

集成数据内容包括西北地区历年来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目前分类别分阶段完成了西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200 多个县市成果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成果图件及数据库等内容和“1∶50000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包括延安等 30 个县调查报告、成果图件及数据库等内容进行整合。

为便于数据管理与分析,对地质灾害信息采用了分类、分组、分层的管理模式,将数据库划分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成果图件数据库、非结构化资料数据库(office 文档、照片、视频等)等多个专题数据库,每个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又由若干分组信息组成。易于实现整体查询和归并检索输出,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快速高效的性能要求。

4 数据处理与汇总

将地质灾害信息数据上载至集成与服务系统之前,须经数据整理与汇总集成,具体包括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成果图件数据整理、图件图层文件整理、投影变换整理、图件图例统一、元数据等几方面的整理。

4.1 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

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重点是根据最新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和“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格式为标准,整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遥感解译等地质灾害点属性表,统一属性结构;检查统一编码一致性,确保编码与空间位置、行政编码逻辑一致性;检查空间位置经纬度坐标表达是否正确;检查调查表关键属性的正确性,如灾害类型、规模、危害性、稳定性等关键字段是否为空,表达是否严谨、下属词是否正确。

4.2 图件数据整理

成果建库图件文件进行规范检查和统一处理,统一转换为西安 80 坐标系下的经纬度投影图件,所有建库图件及索引图件必须统一转换为 ArcGis Shape 格式,便于上传。

4.3 非结构化文档整理

office 文档、照片、视频等数据,是地质工作实践产生最多、利用率最高的数据。相对存储在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结构化数据,统称为非结构化数据。采用的处理解决方案是 Mapgis 图形统一为 Mapgis6.7 文件格式;Word、Excel、Powerpoint 文档统一为 office2003 文件格式;PDF 文档为支持汉字编码的 PDF 版本;图片、照片格式统一为 JPEG 格式;未列出的其他文件格式统一压缩为 ZIP 格式。

4.4 查询索引整理

索引整理主要将行政区划、图幅、工作程度等基本、常用检索方式进行统一要求整理。行政区划参照国家最新省、市、县、乡行政区,标准图幅分别按 1/50 万、1/25 万、1/20 万、1/10 万、1/5 万、1/1 万整理,工作程度以县为单元整理(表 1)。

表 1 查询索引属性表

续表

5 系统功能

5.1 地质灾害资料目录管理

地质灾害资料目录服务模块组织并管理地质灾害调查所有的基础与成果信息,是数据信息操作的入口,是整个软件系统数据管理的核心;表现为目录树窗口。地质灾害资料目录管理服务模块可为各个子系统公共调用。

为便于对数据信息的查找与索引,建立目录树结构应对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情况与多年来地质灾害建库经验,同时考虑数据性质、数据类型、数据用途等多方面因素,将信息分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预测评价、气象预警和综合文档等六大类进行管理。大类由系统组织管理,在建库伊始确定,在数据库维护与使用过程中固定不变。其下各个专题可以依据部门以及项目需求自由组织管理,可与信息存放文件夹结构一致,用户可以根据部门及项目数据具体情况,通过调整数据存放路径来改变。

5.2 地质灾害元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检索,是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数据信息,包括空间特征查询和属性特征查询。查询功能主要依据用户不同需求完成,能够实现查询结果的定位、闪烁与生成查询结果属性列表。

空间特征查询,包括点击查询、矩形查询、多边形查询,由用户在浏览窗口内用鼠标选取,是以用户交互的方式获取感兴趣信息。

属性特征查询,包括字符串查询、模糊查询和 SQL 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同时属性选择支持 SQL 查询和错误检验,输入 SQL 语句,即可进行查询。另外,属性选择还提供了一个查询向导,使用这一向导,一般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属性选择。

5.3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统计

对于数据库中入库的大量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而言,能够面向应用才是建库的根本目标,对于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应用层次,系统可以提供多种调查信息统计与基于统计的分析功能来满足项目管理的需求。

信息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于地质灾害信息属性的各种统计分析,并可将统计结果以图表、饼图、柱状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多种统计结果展现形式实现信息的高效管理。

5.4 地质灾害资料文档共享

数据输出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出,输出的范围包括当前查询结果输出和当前数据全集输出,输出方式有存盘输出和打印输出。图形数据的输出涉及图形数据的导出、图形数据格式转换输出、图形数据的生成输出。属性数据的输出涉及属性数据的其他格式导出、属性数据的统计及输出、属性数据的报表输出。

5.5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网络发布

将数据入库整理后,挖掘出部分数据,构建网络信息发布数据库,自动发布地质灾害调查信息,为社会各部门提供不间断网络查询服务。

6 结论

(1)数据平台与数据挖掘服务的结合,在内容处理与信息二次加工方面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挖掘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整理完善海量的数据,智能地对地质资料进行数据抽取和索引数字化,从而获得统一的标准化内容集,最终实现以海量内容驱动为基础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2)基于 B/S 和 C/S 网络的跨部门、跨地域分布式模式,可以做到资料信息即时产生即时更新维护,减少了传统手动管理的时间延时,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系统支持面向空间位置、核心元数据、专业关键词和电子介质文档内容的文字检索等多种资料查询检索模式。

(4)针对地质矿产行业特殊资料如 Mapgis 图件、文档报告等,都给出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和解决方案,方便用户利用、浏览。

(5)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安全控制机制,能够保证电子介质资料在线预览的安全控制和脱机安全控制。基于多级角色权限管理模式,实现细粒度的功能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平台的安全访问。

(6)此平台基础上集成构建西北地区地质灾害资料管理库,初步形成西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成果资料信息的社会化共享和服务奠定基础。

该平台专门针对海量异构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应用难题,提出对包括综合成果、中间研究成果、图件、档案等多种非结构化资料实施分布式统一管理,跨部门、跨地域透明检索的专业解决方案。通过在地质专业核心元数据和地质主题词库基础上构建动态编目、全文检索,以及对地质图件缩略图、在线显示和内容检索的支持,使其更具行业特色,查准率更高。

㈨ 资料与成果管理子系统

会博通综合知识管理平台作为最受欢迎的知识管理系统之一。会博通从1988年开发出我国第内一套文档一体化软件产容品以来,就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与内容管理软件开发与供应商。历经30年,会博通一直潜心研发综合知识管理系统,打造组织知识生态链,已经成为经国家认证双软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会博通已经在知识管理、文档管理、档案管理、证照管理、办公自动化、人事档案管理,合同管理等领域走在世界领先水平。会博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形成、存储、共享、归档、创新、再利用等过程不断发酵改善的企业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打造知识型企业,创建企业知识生态链提供强大的后盾。

会博通综合知识管理平台

为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提供一站式卓越管理,整合专业信息化应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