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冻土工程地质问题
Ⅰ 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如何解决
1)热胀冷缩,导致路面不稳,路基下沉坍塌破裂等等
2)这个我不了解,查了一下: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这些成果为青藏公路第二次改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初步依据。
1979年到1984年的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组,提出地下冰的形成和融化是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和工程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冰的分布受地质、水文和热物理因素的制约等理论;在路基稳定性研究中,将提高路基作为保护冻土的基本措施;提出了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不同地带的9种较为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和部分计算参数;首次在我国使用无规聚丙烯砾石混合料面层;对多年冻土地区的桩基设计提出了建议等。这些成果基本解决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修筑与大中小桥基础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满足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改建工程的需要。
1985年至1999年的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组,采用钻探、挖探和地质雷达探测等综合手段,进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探,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划分为高温冻土、低温冻土,并提出以零下1.5摄氏度为划分界限;首次提出将冻土温度与路基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入路基高度设计中;首次提出高原多年冻土路基在不降低道路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侧向保护,允许冻土上限适量下移的新理论;首次将无机结合料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路面结构中;首次将热棒制冷、钢纤维水泥混凝土、EPS隔热层材料、SBR改性沥青、金属波纹管涵等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引入公路建设。这些研究成果为青藏公路1991年至1999年整治工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资料。
Ⅱ 什么是冻土呢 为什么在冻土上修建铁路很难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内短时冻土(数小容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近些年高原冻土的融化加剧冻土区域的地面不稳定性,并引发出更多的冻土区工程地质问题,不利于大型道路和工程的建设。
附图可以参考下:
Ⅲ 青藏铁路的“冻土问题”指什么
我在网络知道里搜索了你的类似问题,回答挺多,但都不够专业。下面,我从专业的角度给你回答一下。
什么是冻土呢?冻土指的是0℃以下含有冰的土和岩石。在自然界,按其存在时间长短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
多年冻土指的是两年或两年以上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它是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后保存下来的,现在随着全球变暖在逐渐地退化。在我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区和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的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在多年冻土的上部,冬季冻结,夏季融化,一直循环往复,这部分土层称为活动层。
青藏铁路遇到的冻土问题就是多年冻土的问题。首先是活动层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水在0℃以下会冻结成为冰,而冰和水的密度是不同的,在冻结时体积要膨胀,而在融化时体积要收缩。由于土是不均匀的,所以不同地方冻胀和融沉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当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过路基材料能够承受的强度,就会对路基和路面造成破坏,形成裂缝或凹陷,影响行车安全。这一问题在季节冻土区也存在。
此外,作为路基的冻土层的强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低时,强度大;温度高时,强度小。而青藏高原相当比例的冻土属于高温和高含冰量冻土。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冻土的融化对铁路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即便不融化,温度升高后冻土的强度的降低也会影响铁路的安全。
目前,青藏铁路的工程措施主要有:旱桥、热棒、块石路基、碎石护坡路基、保温板、遮阳板、通风管。其目的就是通过人为影响路基的热传导、对流和辐射来影响热量平衡,阻止或延缓冻土升温,从而延长青藏铁路的使用期。
Ⅳ 冻土有什么特点
冻土是指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土壤里的水分由于凝结成冰,并将土壤冻结在一起,形成一层坚硬的冻土层。
从时间长短来讲,冻土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当天气变暖时冻,土层就会融化,我们称这种冻土为季节冻土。但是,有些地方存在一处持续多年不化的冻土,这就是多年冻土。如在北极、青藏高原。这些地方常年温度都在零度以下,所以冻土就会保持常年不化的状态,即使在温度偏高的年份,也只是表面一小层土壤被融化,深层仍然是坚硬的冻土。
从分布范围来看,地球上的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短时冻土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中,多年冻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5%。
由于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所以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限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建筑物时,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即冻胀和融沉。
随着气候变暖,冻土也在断退化。但是,对于多年冻土来说,如果土层每年散热比吸热多,冻结深度就会大于融化深度,多年冻土就会逐渐变厚,这种冻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我们称为发展的多年冻土;相反,如果土层每年吸收的热量比散出的热量多,地温就会逐年升高,那么,冻土层就会逐渐融化变薄以至消失,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我们将这种冻土称为退化的多年冻土。
此外还有两种冻土,即为整体多年冻土和非整体多年冻土。整体多年冻土是指多年冻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大片的、连续的、无融区存在的。非整体多年冻土是指多年冻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分离的、中间被融区间隔的。
根据地理分布,冻土可分为冰沼土和冻漠土两大类。
冰沼土又称苔原土,是具有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然而,冰沼土的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营养缺乏。
冻漠土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这种冻土是具有土层浅薄,石多土少,剖面发育弱,地表多砾石,有多边形裂隙,有盐斑等特点。
Ⅳ 请问,陕西省渭南市的气象(如风向、气温、冻土深度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具体条件怎么样谢谢!急!
年平均气压970.3hPa
年平均气温13.4℃
极端最高气温专41.7℃
极端最低气温-20.6℃
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6.5℃
最冷月(一月属)平均气温-1.0℃
年平均相对湿度55.2%℃
年平均降水流量537.0mm
年平均风速2.0m/s
全年主导风向NE
全年最小频率风向NNW
夏季主导风向NE
夏季最小频率风向NNW
Ⅵ 如何理解黄土,膨胀土,软土和冻土在工程地质中的排水问题
在黄土、膨胀土、软土和冻士等特殊士中,在其工程性质和工程地质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均与水的作用有关。如黄土遇水产生湿陷性,由黄土自重湿陷和地下水沅蚀形成的黄土陷穴常引起工程建筑物的破坏及上覆土层或工程建筑物突然陷落等问题;.
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胀缩性问题,如果多次胀缩使建筑物强度很快衰减,导致修建在膨胀土上的工程建筑物开裂下沉、失稳等问题,因此只要膨胀土中水分发生变化就能引起胀缩变形;软士自身由于天然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其承载力和抗剪强度很低呈软塑-流塑状态,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因软土的变形大,透水性差,承载力低而引起破坏;冻土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冻土地区病害主要是冻胀融沉,使冻土工程性质变化较大,性质不良,例如多年冻土区开挖路堑,使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则可产生基底下沉,边坡滑塌等问题。
以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水的因素有关。因此作为对这些特殊土的工程地质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之一就 是排水。通过排水可以有效地缓解或抑制黄土的湿陷性和黄土陷穴的发生;通过排水或保持水分可以有效缓解或抑制膨胀土的胀缩性质;通过排水可以提高软土的固结强度,提高承载力,改善软土的不良性质;通过排水可以抑制冻士的发生,改善冻土地区岩土的工程质。
总之,特殊士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与水的因素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而解决这些工程地质问题,提高改善特殊土的工程性质,排除水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Ⅶ 多年冻土的不良地质现象有什么
由多年冻土引起的主要地质问题有:沉融、冻胀和冰锥、冻胀丘、融冻泥流、沼泽湿地、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现象。
Ⅷ 冻土处理技术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其中含有冰的各种土。季节性冻土是指该冻土在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多年冻土或永冻土是指冻结状态持续3年以上的土层。在我国,季节冻土遍布全国,而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及西部高山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2%。
冻土处理技术是随着冻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冻土地区工程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一般来说,冻土地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冻胀引起的破坏问题:冻胀是指土体冻结过程中,土中水分冻结成冰,并形成冰层、冰透镜体、多晶体冰晶等形式的冰侵入体,引起土颗粒的相对移动,使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冻胀的外观表现是土体表面不均匀的升高,冻胀变形常常可以形成冻胀丘及隆起等地形。在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由冻胀引起破坏的事例屡见不鲜。
2)融沉引起的地基稳定性问题:融沉又称热融沉陷,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改变了地面的温度状况,引起季节融化层的深度加大,导致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上部土层在自重和外部营力作用下产生沉陷。此外,还可出现热融滑坍、融冻泥流等,造成边坡破坏,这些都是不利于工程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营的条件。
在冻土区修建建筑物,除要满足非冻土区建筑物所要满足的强度与变形条件外,还要考虑以冻土作为建筑物地基时,其强度随温度和时间而变化的情况。所以,采取什么样的防冻胀和融沉措施来保证冻土区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是关系到冻土区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1.多年冻土区的地基处理措施
在我国多年冻土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一般不具连续性,所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来说,在坚硬冻土地区和高震级地区,采用保持冻结状态进行设计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地基土融化时,其变形不超过建筑物的容许值,且采用保持冻结状态又不经济时,应采用逐渐融化状态进行设计。但是,当地基土的年平均气温较高(不低于-0.5℃),且处于塑性冻结状态,采用保持冻结和逐渐融化的设计方案都不经济时,宜采用预先融化状态进行设计。对一栋建筑面积很小、基础相连或很近的正常建筑物来说,是没有办法将地基土分成冻结与不冻两个稳定部分,所以此时应采用同一种设计状态。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可采用保持冻结状态原则进行设计:
1)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场地;
2)持力层范围内的地基土处于坚硬冻结状态;
3)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存在融沉、强融沉、溶陷性土及其夹层的地基;
4)非采暖建筑或采暖温度偏低、占地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地基。
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逐渐融化状态进行设计:
1)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为-0.5~1.0℃的场地;
2)持力层范围内的地基土处于塑性冻结状态;
3)在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地基为不融沉或弱融沉性土;
4)室温较高、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或热载体管道及给排水系统等对冻层产生热影响的地基。
为控制地基土的变形,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措施和结构设计方法。多年冻土区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见表4-5。在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时,应力求做到安全实用、确保质量、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多年冻土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各地的施工机械条件、技术水平、经验积累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时还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当地条件,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
表4-5 多年冻土区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
续表
2.季节性冻土区的地基处理措施
季节性冻土区的铁路、公路、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冻害问题。例如,铁路、公路的路基常由于不均匀冻胀及融沉作用而不平坦,路面产生裂缝,冻结层春季融化,产生翻浆、冒泥等现象,有时中断交通。季节性冻土区的地基处理措施可归纳为两类:以清除或削减冻融为目的的地基处理措施和以增强建筑物抵抗和适应冻融变形能力为主的结构措施。
(1)地基处理措施
通过对冻融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冻土的土质、水分(包括外界补给水)和土中负温值是产生冻融的基本要素,因此,只要消除其中一个因素,就可清除或削弱土体的冻融,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换填法、保温法和排水隔水法等措施。
1)换填法:采用粗砂、砾石等非(弱)冻胀性材料置换天然地基的季节性冻土,以削弱或基本消除地基土的冻融,其效果与换填深度、换填料的粉粘粒含量、换填料的排水条件、地基土质、地下水位以及建筑物适应不均匀冻胀变形的能力等因素有关。在采取换填法处理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地基土质及地下水位情况,确定合适的换填深度和控制粉粘粒的含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做好换填层的排水。
2)保温法:在建筑物基础底部或四周设置隔热层,增大热阻,以推迟地基土的冻结、提高土中温度、减少冻结深度,进而起到防冻胀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隔热的材料相当多,例如草皮、树皮、炉渣、土块、混凝土、玻璃纤维、聚苯乙烯泡沫等,在某些条件下,土、冰、雪、柴草等也可作为隔热材料。近年来,由于各种人造材料的发明,保温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道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水利工程等领域。
3)排水隔水法:通过隔断补给水源和排除地表水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及季节冻层范围内土体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的冻胀。但是,排水和隔水的方法应结合工程运用条件、工程地点的土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选择,否则,不但起不到防冻害的效果,反而会给工程造成危害。
(2)结构措施
除上述地基处理措施外,还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运行年限及结构特点等采用不同的设计原则和防冻害的结构措施。对于以墩、桩为基础的桥梁、渡槽及其他重要建筑物,应保证建筑物在冻胀或融沉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所以常采用深基础或各种形式的锚固基础。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平房、低层楼房和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小型涵洞、小型水闸、引水渠道等建筑物来说,为了节省投资,可采用浅埋基础,并采取一定的结构措施,增强其适应不均匀冻胀变形的能力。目前,在寒冷地区,主要采用柔性结构、增加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及合理分割结构、设置变形缝等3种措施增强建筑物适应不均匀变形的能力。此外,还可采用回避性的结构措施,即在建筑物的形式选择、总体布置及结构形式等方面采取措施,避开不利的冻胀条件。回避性的结构措施主要有架空法、埋入法和隔离法3种。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物的等级、要求、地基条件及当地材料等具体情况确定宜采取的防冻胀措施。比如,建在弱冻胀或中等冻胀土地基上允许冻胀变形的小型建筑物,可考虑采用单一的消除、削减冻胀的处理措施,将冻胀引起的建筑物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但在强冻胀土地基上修建不允许变形或允许冻胀变形很小的建筑物时,只采用单一的消除、削弱冻胀的处理措施,可能难以达到防治冻害的目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往往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以一种措施为主,同时配合其他一种或几种措施。
小 结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空塌陷、矿井突水、瓦斯爆炸和岩爆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盐渍土、红粘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处理技术,难点是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矿塌陷、矿井突水等灾害的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地区因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使得防治岩溶塌陷灾害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对于一般工程可以考虑采用强夯、跨越等方法处理,但对于重要工程,应采取桩基、灌注填充等方法处理;在地面沉降区,除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地面沉降发展外,拟建工程一般应有适度的沉降量预留;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多以避让为主,或采取一定的结构措施减轻灾害损失;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重在预防,在编制开发利用方案或施工方案时,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采取合理的开采方式或施工方法,围岩支护、留足保安(或防水)矿柱;在工程实践中,特殊土如湿陷性黄土地区出现的地基沉陷、地面开裂,软土地区的过量沉降、侧向滑移,冻土地区的冻胀、融沉以及边坡滑坍等灾害危及工程建设的案例很多,工程建设时对特殊土地基加固的设计和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复习思考题
1.岩溶灾害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2.强夯加固的原理是什么?具体如何实施?
3.灌注填充法如何设计?
4.岩溶地区桩基如何设计?
5.地面沉降有哪些防治措施?
6.什么条件下可以采用人工回灌对地面沉降进行治理?人工回灌治理方法有哪些?
7.人工回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8.人工回灌地下水设计及实施步骤有哪些?
9.在地面沉降地区为什么要进行防洪排涝?如何实施?
10.地裂缝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1.针对地裂缝上已有建筑物,如何布设减灾工程?
12.生命线工程如何避免地裂缝灾害?
13.如何确定塌陷盆地的最大塌陷深度?
14.防治采矿塌陷的井下技术措施有哪些?
15.矿井突水前有哪些“征兆”?如何识别矿井突水水源?
16.矿井突水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7.如何确定安全防水岩柱厚度?
18.简述矿井注浆堵水的工作程序。
19.防止瓦斯爆炸和岩爆的措施有哪些?
20.湿陷性黄土、软土、冻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Ⅸ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因子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三江平原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十分发育,它分布广、厚度大、地层完整、含化石丰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岩石圈转化而来的一种重要物理风化现象形成的,是崩塌、滑坡、搬运地质作用的产物。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基本母质来于岩石,同岩石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属未固结的近代沉积物,是岩石的风化物经过水力、风力和重力的搬运作用形成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选和沉积韵律的特点,未经固结且质地疏松。
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沉积的特征
(一)沉积特征
三江平原在地质上是一个长期间歇性沉降的内陆断陷,处于三面环山和三大江汇流之后,在这样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下,第四系沉积物必然是十分发育和具有特色的。
根据原地矿部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三江平原工作成果,三江平原第四系的成因类型十分复杂,它包括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湖积、风积、沼泽沉积、冰水沉积和一些混合成因类型。主要有河流滞留相和冲洪积相。在平原的边缘山麓地带还有一部分冰碛物。在时间上,冲积成因的河床相砂和砂砾沉积占有最大比重,从而在平原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厚度第四系含水岩组。在三江平原表层,漫滩-沼泽相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质砂质粘土和漫滩相砂质粘土、亚砂土,共同构成了复杂分布,成为平原内大部分地区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同时也是促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重要因素。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厚度较大。除平原边缘和残山残丘附近厚仅50~100m外,平原内部厚度一般为120~200m,最厚可达240~280m。第四纪中不同时期的沉积物,自新到老,从上到下构成了既嵌入又叠置的上叠型沉积。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岩相变化规律是西粗东细、北粗南细和北厚南薄。就地表物质组成而言,东西两半部的差异极其明显。以街津山、二龙山、乌尔虎力山、别拉音山至双山一线为界,西半部地面物质较粗,粘土、砂质粘土层很少或缺失,亚砂土、砂,甚至砂砾层往往直接出露地表。东半部地面物质较细,地表常见3m以上甚至十几米厚的粘土、砂质粘土覆盖层。
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积物的平均粒度比我国东部其他堆积平原粗。其岩性以砂砾石和砾质中粗砂为主,很少有粘性土夹层。粒度组成在剖面上表现出3个大的韵律,与下伏古近-新近系含煤砂泥岩系的粒级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重砂矿物中,以风化能力较低的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形成非稳定矿物组合,其风化系数在剖面上低于孔平均值,反映了第四纪全球性气候变冷的特征,与古近-新近纪以褐铁矿、钛铁矿等金属矿物为主的稳定矿物组合截然不同,反映了不同按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的明显差异。但其重矿物组合对第四纪不同气候期的反映不甚明显,只在中更新统出现了锆英石的低含量带。
(二)化学特征
据现有资料(表6-26)分析,地表以下的第四纪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以Ti为最丰富,其次是Sr,含量最低的微量元素为Cd和Mo。在7~13m处,Ti、Cr、Cd、Cu、Sr等含量明显增高,而Ni、Mo、Zn等含量明显变低。其他比例失调的元素还有Be、Hf、Zr、Ca等。地层内不同深度铁氧化物类型(表6-27),在7~15m之间,FeO>Fe2O3,说明此区间为典型还原条件下沉积的地层,三江平原多数地带具备此特点。由于在7~15m之间多数地带分布1层或数层淤泥质砂质粘土,沉积时为还原环境,因此导致水质不好。许多民井打在此地层上,造成了地方病的高发。地层中其他氧化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表6-28)。与表层土壤相比,第四纪地层中K+、Na+、Ca2+、Mg2+、Cl-、SO2-4、NO-3等可溶盐含量很低(表6-29),其中NO-3小于0.10mg/L,这说明地表以下第四纪地层受污染较轻。以上各种元素及氧化物分布规律比较实际地反映了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层的原始景观环境。
表6-26 三江平原第四纪地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五)土体崩塌
土崩主要发生在一些大型取土坑内,是由于人类挖土烧砖工程活动,在台地陡坡处开挖出现土体陡坡,通过地表水渗透沿土体垂直裂隙切割,使土体陡坡垮落。比如汤原县正阳乡位于汤旺河与松花江汇流处,其新胜村东南大型侵蚀沟沟岸坍塌,流失土方量200m3,下游沟口淤积泥砂厚达2.5m多。松花江凹岸,由于水流长期侵蚀作用,岸边多处失稳形成崩塌,平均每年因江水侧蚀造成岸边崩塌宽度1~2m。
Ⅹ 冻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怎么评价
1人为因素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人员是决定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质量的第一要素,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先进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仪器、设备、技术、手段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具备高超的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素质。岩体工程勘察过程中,通常是以大量农民工搭配少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勘察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安全意识都存在非常严重的不足之处,难于保证勘察质量。此外,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这就导致一些操作人员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采用不规范、不科学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使得误差变大、偏差明显,给正常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造成了干扰和影响,所得出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表和报告失去了事实和科学的支持。2市场因素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市场看,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着市场不健全、制度缺失、调节制度失灵等实际问题。目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数量上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并且有大量皮包公司和外挂单位活跃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市场,这就形成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市场内激烈的业内竞争,一些企业和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压低报价的方法挤占市场份额,这给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带来了偷工减料、不正当竞争等风险。3制度因素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影响在制度建设方面,由于当前阶段中勘探市场中的所有单位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钻机,而私人老板和操作工人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钻机的使用效率,获得的经济利益,往往要求钻机每天不停的钻探,这种情况下,勘探的结果显然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相应的标准,影响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和工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工程出现安全风险,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4缺少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监理制度目前我国国内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中,监理制度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空白。必须认识到,如果仅仅通过施工人员的经验,是无法真正有效的提高勘察效率和勘察水平的。这种情况下的客观存在,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的客观规律要求勘探人员必须提供更为优质低价的产品,那么土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监理制度作为支持,那么依靠制度上的漏洞获取经济收益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与此同时,由于行业内部的整体监督管理力度不足,为这种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温床,甚至成为了行业内部的潜规则,只有按照这种去进行勘探施工,才能够在市场中顺利的生存下去。因为,市场介入到勘探市场中来,通过行政手段构建了一套完善而科学的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