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图书馆
❶ 中国地质资料馆和中国地质图书馆是一个地方吗
肯定不是一个地方,针对的人群都不同。
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抄武汉)图书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1952年创建,1975年迁至武汉,现有馆舍面积35000平米 。整修后的新图书馆已于2015年1月正式开馆试运行。
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好吗
地大的图书馆正在新建中,如果你指的硬件设施,地大的图书馆与其他高校没的比,确实太差了,但是说藏书量,应该是差不多的,前不久我还帮其他学校的同学去地大图书馆借书。
❹ 中国地质图书馆馆长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级别
中国地质图书馆是国土资源部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正厅级,中国地质调查局是国土资源部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局长是副部级。
❺ 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历任馆长
姓名任职时间赵志新1917—1921李学清1917—1922卢祖荫1922钱声骏1923—1937许德佑回1938张鸣韶1938—1941王珏答1942—1943高振西1943曾鼎乾1944—1945钱声骏1946—1955张煦南1956—1958严庄1956—1961邓戈明1964—1982武宁生1983—1990李裕伟(代馆长)1990—1997王家枢1997—1999蔡克勤1999—2003段怡春2003—(表格资料来源: )
❻ 百年沧桑话馆藏——《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编撰始末
陈俊岚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南下北上,西迁东回的战乱时期,公元2011年迎来建馆95周年,更迎来中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也由建馆时藏书仅4000余册,发展到目前的纸介质印本70余万册,囊括了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约200年间的国内外宝贵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一万余套。正是几代地质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日积月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质图书馆书海浩瀚,犹如地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
一、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背景及经过
2003年,由张尔平主编的《鸿印雪泥》一书出版,将地质图书馆90年的藏书印章辑录成册,首次揭开了地质图书馆发展历程的面纱。然而有关地质图书馆近百年珍贵文献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为融地质图书馆藏书之精粹,展我国地学文化之宏博,填补近百年来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国地质图书馆顾晓华馆长设立馆长研究基金,“编撰〈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立项,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地质图书馆珍贵文献汇集成册,呈现于世人面前。
第一步,课题组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课题组在参考国内图书馆界对特藏文献界定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征求专家学者对界定地学珍贵文献标准的意见。通过对馆藏纸本文献进行排查摸底,核定馆藏珍本文献的种册数,最终确定入选《图录》的目录。
第二步,通过上网、到国家图书馆、西安交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对入选珍本图录的百种文献的历史背景、专业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进行探考,完成文献的属性描述工作。
第三步,征求专家意见,对属性描述文字进行修改和完善。在馆内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图录的相关内容和编辑文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修缮。
二、《图录》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最终共筛选出中外文图书106种、中外文期刊13种、地质图件9幅入选图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辑成册。
1.界定地学珍本文献的标准
我国近代地质事业是在地质学会成立,有了专门的地质研究部门和教育机构以后,才有了卓越的发展。这些地质事业起步阶段的地学文献对中国的地质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卓越的贡献,承载了地质前辈的丰功伟绩和地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因此我们在界定标准的时候参考了以下几个原则:时间界定的原则、有重要学术价值原则、以手稿待印本为主的原则、以装帧精美特殊材质为主的原则。
中国地质图书馆珍本文献的标准:1949年以前的文献(以民国期间出版物为代表)为本馆的特藏文献,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文献、近代著名地质学家的著作(以地质学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写本为代表)、装帧精美,特殊材质(宣纸线装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译本为代表)的文献界定为本馆的珍本文献。
2.入选图录的文献情况
本书分为图书篇、期刊篇和图件篇三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精华。入选《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珍本图录》的文献既有我国地质事业泰斗章鸿钊、翁文灏、黄汲清、谢家荣、杨遵仪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极其珍贵的地质图件、图片,以及早期译自国外的地学专著,刊本有宣纸线装、宣纸铅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手稿。装帧有卷轴装、折装、线装、精装及简装等形式。文献涵盖了中国学者翻译国外地质著作、外国学者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国人自己进行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内容包括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考察、游记、矿物矿产及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专著。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质前辈的汗水和心血(有关文献请见图1至图5)。
内附32张彭县铜矿局(图5)矿景、采矿、冶炼及人们劳作的真实情景,是了解彭县铜矿局历史的非常珍贵的史料。
3.珍本文献的属性描述
以《井矿工程》一书为例,聘请专业摄影师为文献进行拍照,并配以文字介绍(图6)。
该书属矿学类。主要介绍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开地取矿之法、今凿转动之法、凿孔常遇难事、孔内补管为衬、开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脱落所设开石之器具、马太与布拉特两人所设凿孔之器;用火药拉开土石之法、平路与火药膛得光之法、开裂土石所用之别种药料等内容。附图140幅。
在属性描述中我们对重要项别作了说明和介绍:
书名项,包括书籍的卷数、期数;
著者项,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者、版本类别;
稽核项,包括册数、函数、图、表等;
图1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
图2 章鸿钊先生手稿(宣纸线装)与张印堂先生科考报告(手写、实地拍摄照片)
附注项,为以上各个事项的补充与说明,包括所附的附录材料;如题签、藏章,刻印流传及关于这本书的特殊说明等;
提要项,向读者提供书籍的内容概要和评介知识,需概括地介绍本书内容大意、著者生平事迹、著作经过以及版刻流传情况等。
序及前言,承蒙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为本书作序,馆长顾晓华撰写前言。
三、编辑《图录》的目的及意义
顾晓华馆长在前言中对编撰本书的目的及意义进行了介绍。
图3 《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章鸿钊、翁文灏合撰,1916年)
图4 《南浔铁路规划图》本馆珍藏的唯一的缣帛手绘铁路图
分3卷,总长27.7m,1906年完。2000年经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定该图对我国早期铁路建造史、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展示与弘扬
入选图录的文献是在数十万册图书中遴选出来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国地质前辈的心血,见证了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坎坷而又光辉的历程,弘扬了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的地质精神。
图5 《彭县铜矿局写真》(1909年,照片写真集)
图6 《井矿工程》
[英]白尔捺辑,[英]傅兰雅口译,赵元益笔述,曹钟秀绘图,光绪五年(1879)江南制造总局编译。本书共二册三卷,宣纸线装本
2.追思与缅怀
中国地质图书馆从“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到成为亚洲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它的建立与发展凝聚了几代图书馆人的呕心沥血。透过这些作品,让人感念地质先辈的聪明才智和为国家身先士卒的爱国情操。
3.希望与勉励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走进地质图书馆,走进中国近代地质发展史,阅读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地质前辈的丰硕地学理论,对那些为了中国地质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地质图书馆也愿意迎接改革发展的挑战,建设现代化数字图书馆,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问题和不足
1)由于课题组成员缺乏对珍本文献知识及早期地质学理论发展的系统认识,尤其对部分文献版本的鉴定上存在困难,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馆大部分特藏文献(尤以民国正式出版文献)损毁严重,又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得这些文献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建议加大对馆藏文献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3)在对馆藏纸本文献摸底中发现,很多珍贵的早期地学文献我馆并没有收藏。在我馆收集的文献中,部分出现缺少附图或者有图无书的情况。例如,周树人的《中国矿产志》有书无图,闻齐、赵志新的《徐霞客游记附图》有图无书,等等,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价值评价的界定。对这些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保证我馆地学文献系统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恳请各位专家为我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供线索和帮助。
4)在馆藏珍本文献中有很多文献为未出版的手稿,其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碍,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时间进行调研,也希望得到专家的帮助。
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该馆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是中国地质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图书馆,1952年创建,1975年迁至武汉,现有馆舍面积35000平米。整修后的新图书馆已于2015年1月正式开馆试运行。
新图书馆可容纳近3000个阅览座位,采用了“大流通、大阅览”的服务模式,同时设有6个团体研修间、1个多媒体学习中心和1个信息共享空间,彰显了国际化图书馆多功能、现代化、休闲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人文理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作为地大的文献信息中心,根据地大的性质和专业设置进行馆藏建设,坚持以地学为主要特色,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促进特色,保持理工文管诸学科协调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图书馆。
经过多年精心建设和积累,该馆已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至2015年底馆藏达160余万册,其中地学类图书35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90个(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CI、EI)。为师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目前我馆的各项服务功能完善,能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检索、借阅、统计、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用户教育、文献传递等多种文献服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是经过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两次评估后确认的“优秀级图书馆”,由于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被湖北省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并被教育部任命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❽ 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作为地大16级研究生,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地大有很多地标性建筑,在你看来习以为常,然而你在别的学校却会发现没有,至于这其中是否隐藏着别的含义?那就要等你来学校亲自去探索了!相信他们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首先就是地质工作者的石刻雕像,他们少部分你能够在学校明显的地方发现,但大部分都在隐藏的角落才能发现!身穿工作服,肩背地质包,腰跨罗盘,头顶蓝天,足登巉岩,眼光深邃,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从他面前出发走向祖国各地,他是学校最具标志性的风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已经站立了近30年。走进他,你会想要知道,他是谁?又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变迁?而这个雕像的原型到底是谁呢?想要知道吗?那就加入我们地大这个大家庭,自己探索获得答案不是更加有趣吗?
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的入馆须知
1、读者须凭本人一卡通进入图书馆。
2、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版烟。
3、保权持馆内整洁卫生,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4、保持馆内安静,入馆将手持电话置于静音状态,阅览室内禁止使用手持电话。5、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齐,勿着汗背心、拖鞋入馆。6、加强公德意识,勿用物品占用阅览席位。7、爱护书刊资料及一切公共财物,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8、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9、读者随身携带的书包、私人物品请自己妥善保管。10、请读者注意经常浏览图书馆主页,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及动态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