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易发

地质灾害易发

发布时间: 2021-02-06 02:58:54

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4.2.1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属性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所说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对外动力条件变化反应敏感,在气候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等条件的变化(量的积累及其引起的质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

同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还体现在研究区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在基本地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圈定全国范围的区域性的易发区时,有时对那些因局部条件差异形成的局部的非易发区则不予考虑,特别当那些局部条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导致易发程度改变的时候,这种忽略更是显而易见的。

(2)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动态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动态的。随着地质灾害调查的深入,自然地质地理条件的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展,地质灾害易发区会随时间的推移(如不同的规划期)而有所变化。

4.2.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依据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的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的控制,而地质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又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有关。

具体地说,对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区域气候类型与暴雨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现状等因素。

对于地面塌陷,要按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塌陷分别考虑。对于岩溶塌陷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碳酸盐岩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埋藏状况、岩溶发育强度、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等,以及地下水开采状况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于矿山采空区塌陷灾害,主要考虑矿山种类、开采规模、矿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采矿方式和强度等因素。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状况、水位变化和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等因素。

为了研究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有关的上述地质环境条件,本次研究充分收集并综合分析了全国及各省已有的相关成果资料,所依据的主要数据资料和图件成果等如下:

(1)数据资料

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资料,全国以省为单位的地质灾害现状调查,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已掌握的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成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研究成果和风险评估研究成果,已有的北京、安徽、山东、湖北、广东、云南、天津、浙江等各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相关文献等。

(2)地质环境专题图件

中国地貌分区图,中国地质岩组类型图,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1∶400万《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1∶600万《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中国多年降水量分布图(1991~2000)》,《中国地下水位变化分布图》,《中国地下水开采潜力示意图》等。

(3)地质灾害专题图件

滑坡、崩塌分布图,泥石流分布图,地面塌陷分布图,地面沉降分布图,各省地质灾害图集等。

(4)社会经济专题图件

中国人口密度图,矿山分布图等。

4.2.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从地质灾害的易发条件、诱发因素、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三方面考虑。

(1)主要因素原则

影响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很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切割密度、降雨强度、地震强度等。综合分析后确定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最基本因素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2)类似原则

“类似原则”,即类似的地质环境具有类似的地质灾害问题。遵循这一原则,根据不同级别地质灾害易发区判别特征,以各灾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为基本因素,结合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诱发因素,利用类比原理、点面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

(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面沉降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因此划分地面沉降易发区时,要考虑地下水开采状况、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

(4)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以历史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为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行划分;利用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

4.2.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级

考虑全国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现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管理的需求,易发区的易发程度宜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4.2.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的编制

本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的目的是在规划期内,对相对稳定不变的内在地质环境基本条件和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外在的动力诱发因素进行宏观评价,为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减灾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作的部署和开展,汛期重点区防范工作的部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而进行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相近,灾害种类基本一致,历史上地质灾害事件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区域划在一起,进行分区划片。这种分区区划片的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就是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

在前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中指出,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本次工作就从此出发,按灾种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共需编制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图、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塌陷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易发程度图。

图件编制的步骤是:

1)对已发生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地质环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易发特征。

2)利用不同级别易发区特征,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原理,分析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相关的、不同易发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时空规律,找出相似的地区,进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易发程度的划分。

2. 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危险性区别

危险性强调的是已经经过评估,明确了的存在的地质灾害。
易发性突出的是潜在的地质灾害,有可能并没有做出准确评估的。

3. 什么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4.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与评价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特征

将山东半岛全区划分为8种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他则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图8-1)。

图8-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1)采空塌陷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前平原、山间盆地、谷地、胶东半岛西北部。本区是山东省煤炭、黄金、滑石等固体矿产所在地,如淄博、龙口煤田,莱州、招远等金矿。采空塌陷是由于地下矿体被采出,悬空的地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塌陷并伴生地裂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势在必然,由此引发的塌陷将呈进一步加剧之势。

2)岩溶塌陷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前平原的济南岩溶水水源地和其他隐伏灰岩分布区。上部为松散堆积物,地下灰岩岩溶发育,水资源丰富。多为城市、工农业重要供水水源地或后备水源地。该分布区村镇集中、人口稠密,也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带,因而塌陷对地表建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影响社会安定。

3)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中南的淄博和济南市南部、潍坊市西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区。区内地势较高,海拔多大于400m,其中鲁山在1000m以上,周围丘陵多在500~600m之间。

4)崩塌、泥石流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东的北部和南部的变质岩低山丘陵区。区内的大泽山、崂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海拔超过800m,其他一般不超过700m。

以上两区区内岩石风化强烈,沟谷深切,地形陡峻,岩石裸露,危岩多见;又是暴雨多发地,加之河流源短流急,遇有较强的降水过程时,易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5)地面沉降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东营市及附近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岩性多为松散岩类亚砂土、亚黏土、黏土、砂等,厚200~400m。区内地层较松软,随着深层地下水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大量开发,上部土层负压增加,在自重和地表荷载等共同作用下,土层空隙被压缩变密,导致地面垂直下沉。它对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城市供排水系统及防洪等构成较大威胁。

6)海水入侵为主易发区:分布于胶东半岛的莱州湾东岸沿海地带,烟台夹河河口至牟平沿海、胶州湾沿岸、日照付疃河及其他入海河流河口等地带的冲积成因滨海平原,第四系厚5~100m。

7)咸水入侵为主易发区:分布于潍北冲海积平原的寿光、寒亭、昌邑等沿海地带,岩性多为松散岩类黏土、亚黏土、砂等,地势低平。第四系厚10~150m。由于地下淡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海(咸)水反向补给淡水区———导致海水入侵,淡水咸化甚至枯竭;造成机井报废、人畜饮水困难、地方病发病率增高等。

8)地裂缝为主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带的中段,主要由4条主干断裂组成,北宽南窄,宽20~60km。区内南北两端被松散的第四系覆盖,中间基岩断续出露。新构造运动使地面拉裂变形,导致塘坝、桥梁、民房等地表建筑物开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9)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鲁西南、鲁北平原深层水开采程度低、矿产资源较贫乏区及胶莱盆地等地。

二、八大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1.八大城市单一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

根据上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海咸水入侵灾害是本地区的主要灾种,为此,根据灾害发生面积,以八大城市为统计单位,对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海咸水入侵灾害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地面变形灾害发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东营市、淄博市、烟台市、日照市、青岛市、威海市、济南市、潍坊市,东营市是地面变形灾害易发区,淄博市、烟台市、日照市是地面变形灾害较易发区,青岛市、威海市、济南市、潍坊市是地面变形灾害不易发区,见图8-2。

图8-2 山东半岛地区地面变形灾害发育程度评价

斜坡环境变异灾害发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淄博市、日照市、烟台市、青岛市、济南市、威海市、潍坊市、东营市,淄博市、日照市是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易发区,烟台市、青岛市、济南市、威海市是斜坡环境变异灾害较易发区,潍坊市、东营市是斜坡环境变异灾害不易发区,见图8-3。

海咸水入侵灾害发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潍坊市、烟台市、青岛市、威海市、日照市、淄博市、济南市、东营市,潍坊市是海咸水入侵灾害易发区,烟台市、青岛市是海咸水入侵灾害较易发区,日照市、淄博市、济南市、东营市是海咸水入侵变异灾害不易发区,见图8-4。

图8-3 山东半岛地区斜坡环境变异发育程度评价

图8-4 山东半岛地区海咸水入侵灾害发育程度评价

2.八大城市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综合评价

上述单一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单一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但却不能反映地质灾害的总体状况。为此,根据上述统计结果,以城市为单元,通过对各类灾害所占比例进行加权,对八大城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的模型如下: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式中:j为城市编号:Pj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综合指数;Wi为各类地质灾害发育区所占比例大小(权重);Pij为各类地质灾害区赋值,对地质灾害不易发生区、地质灾害较易发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别以2、4、6赋值。据此,计算八大城市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总体状况。

威海市、济南市不易发生地质灾害,青岛市、潍坊市相对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烟台市、日照市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淄博市、东营市易发生地质灾害。

5. 岩土工程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岩土工程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6. 地质灾害易发性、易损性、危险性与风险性的区别

①地质灾害易发性属自然属性,是由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组合有利于发生地质灾内害的可能程容度(易发程度),用易发指数表示,易发指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如滑坡易发指数计算指标是由滑坡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组成,滑坡易发指数越高,反映斜坡单元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越大,其斜坡稳定性越差。地质灾害易发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概率。
②地质灾害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承灾体抵抗地质灾害损毁的能力,用易损系数(损毁率)表示,为O一l,0=无毁,1=全毁。地质灾害易损系数具有随地质灾害、承灾体结构及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判指标是由地质灾害灾情大小或险情大小来判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与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危险等级的划分标准一致。灾情→人员伤亡数+财产损失值;险情→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受威胁人数=?受威胁财产=?
④地质灾害风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不同险情(危险等级)的概率。地质灾害风险性只比地质灾害危险性多1个“风险概率"。

7.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介绍

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8.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一、划分原则和方法

(一)划分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方法,结合深圳市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综合比拟,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

2.超前预测原则

综合考虑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的新城区及其周围重要经济产业带和重要工程设施,适当外延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

3.分别对待原则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城市开发区与城市生态保护区分别对待的原则。

(二)划分方法

1)以“深圳市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基础,在对地质灾害点及其隐患点全面核实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并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2007~2020年)及今后的建设态势对易发区进行调整。

2)深圳市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斜坡类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不稳定性斜坡等分布于低山、丘陵、台地等坡脚地带;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分布于河谷平原、山间盆地覆盖层下可溶岩分布等地段,因此可按类型单独划分。

3)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岩土体组成特征、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在地质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考虑人类工程活动态势,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的新城区、重要交通干线两侧适当提高易发等级;将限制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并列为城市生态控制范围内的大部分区段适当降低易发等级;对处于平原地带的已建成区和无人类工程活动的山地大部分区段划分为不易发区。

4)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分区是在收集岩溶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历史岩溶塌陷的发育情况、岩溶发育强度、上覆土层的特征和隐伏构造特征等的差异进行划分。

5)海水入侵为面状缓变性地质灾害,本书不对此灾种进行易发区划分。

二、易发区划分

深圳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易发区和不易发区。易发区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岩溶塌陷易发区2个大区,其中,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A1-1至A1-9)9个、中易发区(A2-1至A2-12)12个,低易发区(A3-1至A3-14)14个;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按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B1-1至B1-4)4个,中易发区(B2-1至B2-9)9个。不易发区仅划分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A4-1至A4-32)32个(图2-4-70)。

(一)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A)

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在深圳各区广泛分布,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和台地等,包括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亦是深圳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总面积1244.1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3.71%,根据易发程度划分为高、中、低3个亚区。该区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达738.90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的59.39%。

1.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

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周边适宜开展工程建设的坡脚地段和人类工程建设活跃的台地地区。包括石岩-龙华、观澜-平湖、布吉-坂田、福田和罗湖区的北侧、盐田海岸山地的坡脚地带、横岗-坪山-坑梓、五联-坪西及南澳等地段。总面积328.9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84%,其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158.33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的48.13%。

该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608处,其中崩塌144处,滑坡104处,不稳定斜坡360处,地质灾害威胁人口16235人,潜在经济损失861925万元。

2.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A2)

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的周边坡麓和低台地地区等,目前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相对较弱,引发的地质灾害较少。主要分布于光明-松岗、铁岗及西丽水库、平湖-观澜-龙华-布吉、龙岗黄阁、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冲及坝光、大鹏、龙岗南澳的东冲-西冲等地段,总面积505.1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5.87%,其中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面积189.72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的37.56%。

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251处,其中崩塌84处,滑坡28处,不稳定斜坡139处,威胁人口6289人,潜在经济损失364032万元。

3.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A3)

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小的丘陵和低山地区。主要分布于松岗-公明-光明以北山区,羌下-迳口水库-吊神山的山区、玉律-红坳水库-观澜林场丘陵山区、阿婆髻-凤凰山-鹤洲的丘陵山区、铁岗水库-西丽水库-梅林水库一带山区、羊台山、鸡公头山、梧山区、梅沙尖-马峦山-排牙山区、西湖村-盲塘坳丘陵区、清林径-白石塘水库一带丘陵山区、七娘山区。该区地形地貌利于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育,但因该区处于生态控制区,人类工程活动受到限制,目前地质灾害不发育,未来工程建设活动规模及范围都较小,因此,将其划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总面积410.16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00%,其中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的面积390.84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的95.29%。

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6处,不稳定斜坡16处,威胁人口302人,潜在经济损失13799万元。

(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B)

深圳市岩溶塌陷受可溶岩分布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主要分布于龙岗区的荷坳-龙岗中心区、坪地、坪山-石井、坑梓、葵涌、横岗西坑及山仔吓地区,地形地貌均为隐伏岩溶谷地,岩溶塌陷易发区总面积48.2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43%,已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28处。按其易发程度分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

1.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B1)

该区为隐伏岩溶强发育区,有的地段曾发生过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荷坳至龙岗中心城区、坑梓、坪山石井咸水湖、葵涌等地,面积17.59km2,已发生的岩溶塌陷大多位于该区。

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

该区岩溶较发育,在强烈的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可能引发岩溶塌陷,部分地段曾在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引发塌陷。主要分布于横岗西坑-山仔吓、龙岗赤石岗-底下田、坪地、杭梓,坪山碧岭-汤坑、坪山新屋吓、坪山井子下及新曲、葵涌等地,面积30.64km2

(三)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A 4)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仅划分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该区位于深圳市的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及没有人类工程活动的低山和高丘陵地带,主要分布于松岗-公明河谷平原区、沙井-西乡-南头-白石洲、铁岗水库、香蜜湖-黄贝岭、沙头角-盐田港、大梅沙、马峦山-红花岭、未木岭-吊神山-排牙山,王母圩、七娘山-带。共分32个亚区,面积661.17 km 2,占全市总面积的33.86%,其中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的面积224.71km2,占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总面积的33.99%。

在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低台地地区以及海滩地带,由于地势平坦,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因此将其划分为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东部低山地区-般由坚硬块状花岗岩、坚硬-较坚硬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综合体、坚硬层状砂岩综合体组成,山势陡峻,人迹罕至,植被发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同时这些地区均为生态控制区,今后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小,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因此,也将其划入斜坡类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若进行风景区或其他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图2-4-70 深圳市地质易发程度分区图

深圳地质

该区已查明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6处,不稳定斜坡4处,灾害点密度0.02处/km2,受威胁人口118人,潜在经济损失14991万元。

9.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一)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

信息量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影响因素对斜坡变形破坏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为区划的定量指标,既能正确地反映地质灾害的基本规律,又简便、易行、实用,便于推广。计算原理与过程如下:

(1)计算单因素(指标)xi提供斜坡失稳(A)的信息量I(xi,A):

延安宝塔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式中:P(xi/A)为斜坡变形破坏条件下出现xi的概率;P(xi)为研究区指标xi出现的概率。

具体运算时,总体概率用样本频率计算,即

延安宝塔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式中:S为已知样本总单元数;N为已知样本中变形破坏的单元总数;Si为有xi的单元个数;Ni为有指标xi的变形破坏单元个数。

(2)计算某一单元P种因素组合情况下,提供斜坡变形破坏的信息量Ii,即

延安宝塔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3)根据Ii的大小,给单元确定稳定性等级。Ii<0表示该单元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小于区域平均变形破坏的可能性;Ii=0表示该单元变形破坏的可能性等于区域平均变形破坏的可能性;Ii>0表示该单元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大于区域平均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即单元信息量值越大越有利于斜坡变形破坏。

(4)经统计分析(主观判断或聚类分析)找出突变点作为分界点,将区域分成不同等级。

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定量描述的数据,须采用标准化、规格化、均匀化,或对数、平方根等数值变换方法统一量纲,方可代入评价模型。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地质灾害易发区系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区划的原理是工程地质类比法,即类似的静态与动态环境条件,产生类似的地质灾害;过去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也是以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侧重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的数量多少和活跃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和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两类(图6-1)。

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数量和规模,鉴于遥感解译的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斜坡的规模数据精度不高,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本次仅采用已有地质灾害数量的指标,计算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的点密度。

图6-1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根据前述分析,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取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结构、植被指数、降雨指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七项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次参照评价指标贡献率法的计算结果,分析确定了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表6-1)。

表6-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评价指标权重分配表

(三)评价指标量化

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如斜坡的坡度、坡高、降雨量等,取其原始观测值,并作适当的数值变换即可;对于定性指标,如岩土结构、坡型等,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对不同级别的相对贡献来取值。

本次调查工作积累了两种精度不同的数据,一是调查区1:5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二是延安市城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和1:1万比例尺地质灾害测绘数据,为地质灾害评价积累了翔实的资料。根据两类资料精度不同的区域,分别采用不同大小网格进行离散,采用1:5万比例尺DEM和1:1万比例尺DEM数据,提取地质灾害定量评价指标。

全区面积3556km2,本次以1:5万比例尺DEM数据为基础,将全区离散为3844 行、3058 列,共11754952个25m×25m的单元格。城区总面积160km2,本次以1:1万比例尺DEM数据为基础,将全区离散为2810行、2281列,共6409610个5m×5m的单元格。

1.已有滑坡崩塌群体统计指标

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评价指标理应包括滑坡、崩塌(以及不稳定斜坡)、泥石流自然地质现象的数量和规模。鉴于尚没有系统的掌握泥石流现象的发育和分布,以及遥感解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规模数据精度不高等原因,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时,本次仅采用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数量指标,计算单元内已有地质灾害的点密度。统计样本包含了全部遥感解译和调查的物理地质现象点和地质灾害点,旨在客观反映不同区域滑坡、崩塌的易发程度。

2.坡度指标

利用GIS从DEM数据中分别提取调查区和延安市城区的坡度信息,然后进行归一化。由于40°以上斜坡发生滑坡、崩塌的频率很高,本次区划时将40°以上斜坡的易发程度定义为1,而10°以下斜坡发生滑坡、崩塌的频率则很低,其易发程度定义为0;将10~40°之间的斜坡的易发程度,按照不同坡度区间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质现象发生的概率,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坡度指标归一化结果图(图6-2,图6-3)。

图6-2 坡度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3.坡高指标

本次研究中,坡高定义为DEM数据中相邻3×3单元中高差最大值。因此可以利用GIS从DEM数据中分别提取调查区和延安市城区的坡高信息,然后进行归一化。由于滑坡和崩塌自然地质现象发生的斜坡坡高主要集中在50~100m之间,本次将80m以上斜坡的易发程度定义为1,而将0~80m之间斜坡的易发程度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斜坡高度指标归一化结果图(图6-4,图6-5)。

4.坡型指标

坡型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进行描述和量化,直线型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体现为曲率≥0,凹型坡和阶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ArcGIS平台从DEM数据中分别提取调查区和延安市城区的地表曲率信息,然后进行斜坡坡型的归一化。由于滑坡和崩塌主要发育在直线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当曲率<0时,坡面为凹型或阶梯型,易发程度最低;当曲率>0时,坡面为直线型和凸型,易发程度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进行0~1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斜坡坡型指标归一化结果。

图6-3 城区坡度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5.岩土体结构指标

本区岩土体结构是上部为黄土,下部为基岩,基岩产状和分布近于水平。由于河流和沟谷的发育程度不同,表现出调查区东西两侧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沟谷切割深度不同,导致坡体的岩土体结构差异。总体来说,西部地区基岩切割深度较浅,坡体主要为黄土结构,流水的侧蚀和下切作用明显,有利于崩塌和滑坡的发生;东部地区,流水的前期侵蚀作用强烈,岩体切割深度较大,基岩出露,且位置较高,黄土覆盖在基岩之上,侧蚀和下切作用已经不明显,发生滑坡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河谷发育阶段与岩土体结构问题。本次按照调查区由东向西基岩切割深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将岩土体结构对滑坡、崩塌易发程度的影响进行0~1之间归一化差值处理。

6.植被指数指标

采用调查区高精度的Spot5遥感数据计算植被指数,并将全区的植被指数进行0~1之间归一化。

7.降雨指标

根据调查区的降雨特性,选用降雨不均匀系数来量化降雨因素,即多年汛期(7,8,9 三个月)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降雨量之比,该因素能够表征降雨的集中程度。将全区降雨不均匀系数进行0~1之间归一化差值处理。

8.人类工程活动指标

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崩塌的形成发育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如何定量化反映是个难题。考虑到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是区内最具代表性的人类工程活动,对灾害影响最明显,且具有贯穿或覆盖全区的特点,本次人类工程活动的量化是以宝塔区的公路为基准线,做缓冲区分析,间隔500m,分别向两边做三个缓冲区,再经栅格化和归一化处理,参与评价。由于公路是沿着河流修建,而人类工程活动主要集中在河流以及沟谷的两侧,因此这一量化方式有着实际的物理意义。城区人类工程活动则依据财产分布,以其价值归一化(图6-6)。

图6-4 全区坡高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四)计算单元的剖分

计算单元剖分的形式及其大小对区划的结果影响较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推荐采用栅格单元进行易发程度区划。采用栅格单元的优点是可利用GIS实现单元的快速剖分,同时栅格数据为矩阵形式,可借助计算机快速完成运算;其缺点是栅格评价单元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信息缺乏有机联系。理想的计算评价单元应当是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前已述及,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中,河流和沟谷的发育阶段对区内滑坡、崩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控制作用,以幼年期沟谷而划分的斜坡单元能够综合体现各种控制与影响因素的作用。本次采用以幼年期沟谷斜坡作为评价单元,该评价单元是以分水线和河谷所限汇水区域,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基本地形地貌单元。可根据水文学方法,基于DEM借助计算机自动实现斜坡单元的划分(图6-7)。

图6-5 城区坡高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图6-6 城区人类工程活动价值归一化图

图6-7 斜坡单元划分流程图

在水文分析中,首先进行DEM数据的洼地填充;然后,根据填充后的DEM求取全区的流向图,基于流向即可获得各单元的累积流量。通过设定流经某栅格单元的最小汇水单元格数,即可得到全区的集水区。显然,随着设定最小汇水单元数的增大,就可得到更大面积的汇水区,同时,也可通过设定不同的最小汇水单元数,来对研究区进行不同精度水平的研究。从地形学角度出发,汇水区边界即为分水线。为确定河谷线,采用反向DEM数据进行上述水文汇水盆地分析,即将原始DEM沿某一水平线反转,原来DEM高点变为低点,求取的新的汇水边界就变成了河谷线(图6-8)。使用原始DEM数据获得1号汇水区,根据反向DEM可获取2号和3号汇水区,同时可见,1号汇水区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即为所求斜坡单元。

图6-8 正反向DEM求斜坡单元图

在最终获取斜坡单元栅格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GIS软件的栅格矢量转换功能,得到斜坡面域。在此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假的面集和许多面积很小或不协调面集单元,再次通过GIS的融合归并功能,削除不合理元素,最终得到斜坡单元面数据集。本次研究针对调查区1:5万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沟谷中的三级支流坳沟、冲沟划分为135个单元(图6-9);延安市城区1:1万比例尺DEM,以幼年期沟谷中的四级、五级支流干沟—细沟划分为 816个斜坡单元(图6-10)。

图6-9 全区易发程度区划评价单元划分图

图6-10 城区易发程度区划评价单元划分图

(五)基于GIS的信息量叠加

1.运算方法及过程

在前述评价指标分析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首先,利用ArcGIS系统的空间叠加与统计功能,统计每一评价单元的所有指标值,得到数字矩阵的计算结果;然后,再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分析计算功能,将研究区各评价单元数据按照权重分配结果(表6-2)进行信息叠加计算。具体的计算过程如图6-11所示。

图6-11 各因子图层在ArcGIS平台下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表6-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评价指标权重分配表

2.运算结果

经过对各个因子信息的叠加计算,分别得到全区和城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图6-12)。

图6-1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计算结果图

3.易发程度等级划分

合理地确定易发程度分区界线值也是区划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采用突变点法和等间距法,本次采用前者(图6-13)。经过统计分析,从中找出突变点作为易发程度分区界线值,将区域划分为非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四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并给出各单元确定的易发程度等级标准(表6-3),在定量计算分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人工勾画出宝塔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图6-14,图6-15)。

图6-1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级图

表6-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评价分区表

图6-14 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图6-15 城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全区1:5万和城区1:1万比例尺易发程度区划结果不尽相同。由于城区1:1万比例尺区划图剖分的单元更小,采用了相应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测绘数据,较精细地刻画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在空间上的展布。与1:5万比例尺区划图相比较而言,高易发区的范围明显减小,而非易发区能够表示出来,而在1:5万比例尺区划图上,则不能表示出非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评价

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结果,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四个级别。在1:5万比例尺区划图上,未能表示出非易发区,非易发区仅在1:1万比例尺延安市城区地质灾害图上能够反映(图6-15)。鉴于本次调查是以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为主体的,所以,下面主要针对全区1:5万比例尺易发区(图6-14)分区描述与评价。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

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延河流域,南部汾川河流域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城区、碾庄、川口、元龙寺、丁庄、牡丹-雷鼓川上游和蟠龙川上游,总面积 985.33km2,占调查区面积的27.71%。该区属延河Ⅰ级、Ⅱ级沟谷区,城市化建设速度较快,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暴雨不均匀系数大于60%。沟谷两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斜坡高差在60m以上。岩体属坚硬-半坚硬层状固结碎屑岩组,土体属松散、中密的黏性土和黄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土体疏松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动影响下易于发生崩塌、滑坡。区内共发育滑坡729处,崩塌38处,不稳定斜坡28处,共计地质灾害795处,地质灾害面密度76~165处/100km2。依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位置,进一步划分为7个亚区(表6-4)。

表6-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说明表

1.城区亚区(Ⅰ1

城区亚区位于调查区中西部。以宝塔区城区为中心,北部沿延河延伸至河庄坪镇,西北向在枣园镇境内沿西川河及其支流延伸至西北区边境,西南向在万花乡境内沿杜甫川及其支流延伸至肖渠村和后楼塔村,在柳林镇境内沿南川及其支流延伸至南沟村、四十里铺和石头沟村。面积325.86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35.12%。该区沟谷两岸斜坡坡度30°~50°,其中40°~45°居多,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多数达60m以上;共发育地质灾害349处,地质灾害点面密度达到78~165处/100km2

2.川口亚区(Ⅰ2

川口亚区位于调查区中部,包括川口乡马四川沟大部、李渠镇和姚店镇的南部地区,面积的102.01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10.99%;两岸斜坡坡度为30°~50°,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多处达80m以上;发育地质灾害94处,地质灾害面密度126处/100km2

3.元龙寺-碾庄亚区(Ⅰ3

元龙寺-碾庄亚区位于调查区中部,包括东部的五洋河流域、蟠龙川中下游青化砭镇政府以南—姚店镇政府之间、丰富川流域南部冯庄乡和中部碾庄乡。本区两岸斜坡坡度40°~50°,高差起伏明显,一般在80m以上,局部达到100m,面积239.40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25.81%。发育地质灾害点171处:其中滑坡164处,崩塌5处,不稳定斜坡2处,地质灾害面密度76~108处/100km2

4.梁村亚区(Ⅰ4

梁村亚区位于调查区北部中心位置,雷鼓川中游地区。面积 43.06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4.46%。发育滑坡30处,崩塌2处,不稳定斜坡1处,共计发育地质灾害33处,地质灾害面密度86~112处/100km2

5.丁庄亚区(Ⅰ5

丁庄亚区位于调查区西北部边界附近,丰富川上游。面积66.52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7.17%。发育滑坡46处,不稳定斜坡1处,共计发育地质灾害47处,地质灾害面密度80~106处/100km2

6.牡丹-雷鼓川上游亚区(Ⅰ6

牡丹-雷鼓川上游亚区位于调查区北西部境界附近,牡丹-雷鼓川上游。面积117.56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12.67%。发育滑坡64处,地质灾害面密度91~97处/100km2

7.蟠龙川上游亚区(Ⅰ7

蟠龙川上游亚区位于调查区北东部境界附近,蟠龙川上游。面积33.40km2,占高易发区面积的3.6%。发育滑坡37处,地质灾害点面密度96处/100km2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宝塔区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发区外围的黄土梁峁地带,在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的麻洞川乡和临镇附近有小面积分布。该区涉及了16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的部分区域,总面积约1318.75km2,占全区面积的37.09%。该区属延河Ⅱ,Ⅲ级沟谷区,修路、建筑房屋、耕植、矿石开采活动强烈,其他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沟谷两岸斜坡为20°~40°,其中25°~35°居多,地形起伏较大,平均高差30~60m。岩体属坚硬-半坚硬层状固结碎屑岩组,土体属松散黄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土体疏松易碎,在降雨和工程活动影响下易于发生崩塌、滑坡。共计发育有各类地质灾害270处,地质灾害面密度达1~69处/100km2。依据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位置,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区(表6-4)。

1.中北部亚区(Ⅱ1

分布在调查区中北部延河流域高易发区外围的黄土梁峁地带。涉及李渠镇、青化砭镇、河庄坪镇、桥儿沟镇、蟠龙镇、柳林镇、梁村乡、冯庄乡、川口乡、贯屯乡6 镇4 乡境内的部分区域。面积约1075.28km2,占全区面积的78.11%。发育滑坡174处,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16处,共计发育地质灾害198处。地质灾害面密度16~69处/100km2

2.杜甫川上游亚区(Ⅱ2

分布在调查区中西部境界处,涉及万花山乡的大部分面积、枣园镇西川河南部地区和柳林镇西南部地区。杜甫川上游亚区面积约228.76km2,整个亚区占中危险区面积的16.62%。发育滑坡54处,崩塌9处,不稳定斜坡4处,共计发育地质灾害67处。地质灾害面密度18~51处/100km2

3.麻洞川乡亚区(Ⅱ3

分布在调查区南部松树林川中下游麻洞川乡政府所在地的主干河谷。面积约45.23km2,占全区面积的3.29%。发育不稳定斜坡3处,地质灾害面密度10~20处/100km2

4.临镇亚区(Ⅱ4

分布在调查区南东部,固县川下游临镇附近的主干河谷。面积约27.18km2,仅占全区面积1.98%。发育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1处,共计发育地质灾害2处,地质灾害面密度10~20处/100km2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宝塔区南部5个乡镇,面积约1251.92km2,占全区面积35.2%。该区属汾川河Ⅰ,Ⅱ,Ⅲ级沟谷区,修路、建筑房屋、耕植较强烈,其他人类工程活动较微弱,暴雨不均匀系数小于59%。沟谷两岸斜坡坡度15°~25°,地形高差起伏平均30m左右。局部分布坚硬-半坚硬层状固结碎屑岩组。松散黄土广布。受降雨和工程活动影响发生崩塌、滑坡现象较少。区内发育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3处。地质灾害面密度0.2处/100km2

(四)地质灾害非易发区(Ⅳ)

该区仅在1:1万比例尺宝塔区城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上有所反映,主要分布在城区宽阔的河谷地带,属延河Ⅰ级沟谷区。尽管区内城市化建设速度较快,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但由于河谷区地形宽阔、且较平坦,两侧滑坡受滑距限制,一般不至于滑至该范围,所以属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10. 地质灾害风险性与地质灾害危险性、易发性有什么异同点

1、地质灾害抄风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不同险情(风险损失级别)的概率。
2、地质灾害风险性与地质灾害危险性:
(1)相同点:
a)评价单元相同:地质灾害危险区。
b)险情计算方法相同。
C)危险等级评判方法相同,其等级划分与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划分标准一致。
(2)不同点:
地质灾害风险性比地质灾害危险性多了一个“风险概率"。
地质灾害→风险概率→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变化→危险区内受威胁人数=?受威胁财产=?(险情计算)→危险等级→获得发生地质灾害危险等级的概率(风险)。
3、地质灾害易发性属自然属性,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组合有利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易发性)。
地质灾害危险源(易发性评判)→危险区范围预测→险情计算→危险性评判→+风险概率,风险性评价。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