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议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议

发布时间: 2021-02-06 00:13:34

⑴ 最近有啥环境方面的国际会议吗

1.1972年5 月在瑞典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袭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
2.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该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此宪章阐明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和指导原理。
3.1977年在苏联邦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召开的第一次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间会议宣言》和《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建议书》.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会议也是关于环境的:
1972、1982、1992这三次联合国环境十年大会的宣言
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举世瞩目的最高层次的各国首脑会议——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把国际环保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⑵  国际工程地质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各类工程建设的规模愈来愈大,对地质体的干扰也愈益严重,促使工程地质学科的长足发展,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更趋完善、成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欧洲几处水利工程的重大事故都是由地质问题引起的。例如,1959年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薄拱坝的溃决,就是由于片麻岩坝基内陡倾软弱结构面在水库蓄水后产生张裂,以至其中空隙水压力剧增,使左坝肩岩体压裂而导致整个坝的崩溃。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左岸大滑坡更是举世震惊。当水库壅水至225.4m(坝高261.6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时,左岸约3亿m3岩体突然以28m/s的速率下滑,将水库中5000万方水挤出,以高过坝顶150m的涌浪冲向下游,导致近3000人死亡。惨痛的教训促使国际工程地质界认识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共同切磋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发展趋向。在1968年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后改名为国际工程地质协会(英文缩写名IAEG),并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决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工程地质大会,还不定期地举行专题学术讨论会。至今已召开了八届大会。历届大会报告与研讨的专题有:岩土体的工程特性;特殊岩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区域规划与城市区工程地质;工程建设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场址选择的工程地质评价;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评价、预测和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等。参加历届大会的代表中,还有不少土力学家、岩石力学家和岩土工程学家。专题性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多采,有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建筑材料、诱发地震、大坝工程地质、采矿与地质、环境地质学与城市发展、斜坡及块体移动、可溶岩工程地质问题、山区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填图、工程地质与古遗址古建筑保护等。

在对地基、边坡和地下工程有关的岩土体稳定分析及评价时,世界各国的工程地质学家都意识到,应与土力学家和岩石力学家配合协作,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于1975年与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ISSMCE)、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决定定期举行三个学会的秘书长联席会议,以讨论协作问题。它反映了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1976年先后出版的Q.Zaruba和他的学生V.Mence合著的《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和P.B.Attewell及I.W.Farmer的《工程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Geology)这两本著作,可代表20世纪70年代国际工程地质学的水平。

人类活动导致严峻的环境形势,需要工程地质学家作出响应。在1980年巴黎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时任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的原苏联学者Е.М.Сергеев列举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大量数据和事实,来说明现今时代人是强大的地质力量,并认为人类活动使自然地质作用改变和新的灵生作用的发展。在大会上工程地质学家们一致通过了《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关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宣言》,标志着现代工程地质向环境地质学进军的时代开始了。愈来愈多的工程地质学家参与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的研究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下,主要由工程地质学家参与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的制定,为全人类在20世纪最后十年内减轻自然灾害的困扰作出了贡献。为了体现工程地质学家将环境保护作为义不容辞的已任,在1997年于希腊雅典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协会正式改名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英名缩写名仍为IAEG)。

至今,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国际工程地质学科研究和工程地质工作实践正在稳步发展。

⑶ 2012年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可靠吗

核 能 核能是一种可靠而安全的能源。设计良好,认真操作,敬专业负责的核电站一般不属会发生核废物泄漏污染环境的事件。 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据估算,地球上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每年燃烧其他燃料所获能量的3000倍。 风 能 空气流动,就产生风。因此,利用风力,不用勘探、采掘或加工,只要空气一流动,就产生风力。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可以接收的风能为10兆瓦,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1/10。 地热能 地热是埋藏在地下的热源。科学家认为,如果仅开采地下3千米以内的地热资源,就可相当于29000亿吨煤。 海洋能 海洋占了地球大部分面积。 海洋拥有5类能源:潮汐能、潮流能、海水热能、波流能和海流能。 氢 能 氢作能源,同样可以燃烧、发电,而且产生的是水蒸气,不会污染大气环境。 __ 陌 离メ 2008-06-22 18:41 检举

⑷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1992年6月3日~14日,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8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这次会议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筹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盛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有平等发展的机会,都对环境保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都要处理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前提,联合国适时召开了这次环境与发展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签署了5个国际公约,它们是:

《生物多样性公约》——主要内容是保护世界范围内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公约规定签字国要将本国境内的野生生物列入财产目录并制定保护濒危物种的计划。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要内容是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公约督促各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机构执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它们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里约宣言》(又称“地球宪章”)——这份宣言提出了27项制定环境政策的原则。宣言明确指出:各国有责任保证在本国境内的所有活动不破坏他国环境:环境保护要成为“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应当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和环境极差国家的需要。

《21世纪议程》——是旨在既促进发展又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

《森林公约》——公约指出森林的持续性管理对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规定各国应对经济影响进行正确估价和建立安全使用森林的秩序,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

这次大会共识的核心是:人类要以公平的原则,通过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危机。其历史功绩在于让世界各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在发展中开始付诸实施。

环境与发展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第三个重要里程碑,它统一了全球关于环境与发展的认识,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同时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拓宽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⑸ 三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

70年代召开的三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环境教育事内业的发展,对日容本环境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环境宣言——《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明确指出了关于环境问题教育的必要性:另外,大会还发表了《关于人类环境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的。其次是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该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此宪章阐明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和指导原理。这个宪章至今仍是各国思考环境教育的重要的、经典性参考资料之一。最后是1977年在苏联邦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召开的第一次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间会议宣言》和《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建议书》,该建议书分别对环境教育的任务、对象、目的、指导原理、教材等做了较详细的阐述

⑹ 最近几年有哪些有关环保的国际会议举行,最好带有会议重点概括的

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2012年11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副主题为“里约+20年后:展望”。

⑺ 世界环保史上三大里程碑会议各自的主题

1、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

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人类还没有完全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真正涵义,其行动过于缓慢,乃至赶不上环境不断恶化的速度。

全球的环境恶化仍然有增无减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发现引发新一轮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这一轮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3、环境保护的第三个里程碑——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7)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议扩展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⑻ 国际: 全球环保主要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联合国水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1972 年 6 月 5 ~16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各国政府代表团及政府首脑、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的讨论当代环境问题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 《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了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和总结了 7 个共同观点,26 项共同原则。

会议的目的是要促使人们和各国政府注意人类的活动正在破坏自然环境,并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 -tification)

1994 年联合国大会决议,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77 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 年 6 月,10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 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 47/188 号决议,成立了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 1993 年 5 月开始,历经 5 次谈判,于 1994 年 6 月 17日完成。为了有效地提高世界各地公众对执行与自己和后代密切相关的 “防治荒漠化公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国际联合防治荒漠化行动,迎合国际社会对执行公约及其附件的强烈愿望,以及纪念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1994 年 12 月 19日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 (经济和财政) 的建议,通过了 49/115 号决议,决定从 1995 年起把每年的 6 月 17 日定为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联合国水环境会议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联合国为研究全球水环境状况、探讨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而召开的专业会议。1977 年在西班牙举行。参加者有 116 个国家的代表、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代表。会议目的是: 考察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并考虑将其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策略; 通过宣传使水问题的重要性达到家喻户晓; 制定解决水问题所必需的国内、地区及国际标准应采纳的行动建议。在行动建议中规定,为了掌握水资源的可能利用量,应配备观测体制来评价水资源,制订长远确保安全的饮用水计划; 为确保农业用水并配备灌溉设施,实现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及下水处理,应制订水环境计划。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 3 ~ 14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会议。这是继 1972 年 6 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领域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183 个国家代表团,70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10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这次大会是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会议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 《里约热内卢宣言》 (又称《地球宪章》) 和 《21 世纪行动议程》,154 个国家签署了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 个国家签署了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通过了有关森林保护的非法律性文件 《关于森林问题的政府声明》。这些会议文件和公约有利于保护全球环境和资源,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时也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利益。这次会议的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在人类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届大会的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告诉人们: “地球在我们手中。”这次大会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 20 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作出努力。

“里约宣言”指出: 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⑼ 历届国际地质大会( IGC) 上的水工环科技活动( 第~ 届)

籍传茂

(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国际地质大会被称为地质界的奥林匹克大会,每 4 年召开一次,它覆盖了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大会的内容包括报告会、讨论会、地质展览会、地质科学电影和地质旅行等。最近几届国际地质大会除按学科的讨论会外,还就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设立讨论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参加了第 26 届大会以来的各届大会,我亲自参加了其中的 3 届 ( 第 28,30,31 届) ,现就有关史料综合整理如下:

一、第 26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0 年 7 月 7 ~17 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与纪念国际地质大会百年的庆祝活动相结合 ( 首届大会于1878 年在巴黎举办) ,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近5000 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分 20 个专业组 ( 按学科) 和 7 个专题讨论会 ( 跨学科) 。会前和会后的地质旅行路线 46 条,分布在欧洲的多个国家。地质展览面积 4400m2,有 150 个展台。放映 41 部地质科学电影。此外,几十个国际地学组织在大会期间召开理事会或工作会议等。中国派出了 40 人的代表团,黄汲清为团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代表有谷德振、安可士和张之一等。

二、第 27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4 年 8 月 4 ~14 日在莫斯科召开,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 5000 多名代表参加,其中来自苏联的代表约占一半。大会设 22 个学科讨论会和 9 个专题讨论会 ( 跨学科) 。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 5768 篇,宣读论文 4000 多篇; 我国向大会提交论文 315 篇,62 位代表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安排了 80 条地质旅行路线,我国代表参加了 32 条路线的考察,足迹遍布苏联的各大地质单元。环境地质问题在大会上受到高度重视,涉及这方面的论文有数百篇,大会仅有两次全体会议,就有一次专门讨论环境地质问题。大会还要求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土壤地质等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中国的 70 人代表团出席此次大会,朱训为团长,杨志龄为秘书长,其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代表有孙玉科、王思敬、哈承佑、凌泽民等。

三、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89 年 7 月 9 ~19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来自 100 多个国家的 5786名代表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组织学术讨论会为主的作法,改为划分为14 个方面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论文划入第五专题 ( E 专题) ,总标题是“应用地学: 环境、灾害和工程”,下分次一级小专题,名称如下: E1———水资源管理; E3———地震过程和预报; E5———从空间研究环境地质; E6———地面沉降和滑坡; E7———工程地质和海岸带开发; E8———地质学家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作用; E9a———保护地下水之一: 有毒物和无毒物的管理; E9b———保护地下水之二: 水源保护的水文问题; E10———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存放场的特征; E11———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 选址、设计和运营; E12———低含放射物和化学工程的应用地学; E1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 E14———酸雨: 地质学家的观点; E15———地学和都市化; E16———灾害评估: 事故、规划、公共教育; E17———一般自然灾害: 自然的和人为诱发的灾害,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地学。

会议期间放映了 50 多部地质科技电影,涉及地学各个领域,包括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录片。例如: 对西伯利亚的通古斯陨石雨调查的记录等。会议期间组织了大型地质展览,中国代表团展出了多项成果。

会前、会中、会后共组织了 70 多条地质考察路线,遍及美国本土和夏威夷,个别路线还深入到邻国墨西哥。中国代表参加的旅行路线有: 佛罗里达中部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岩溶水文地质 ( 袁道先等) 、加州中部的滑坡 ( 李烈荣) 、纽约城市地质 ( 方鸿慈)等。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 60 人,团长程裕祺,秘书长籍传茂,另有参加中美合作项目的32 人也参加了大会的部分活动,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代表有 10 余人。中国代表团带去了 3册英文版论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的进展》; 会后出版了《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 地质出版社,1990 年) 。

四、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92 年 8 月 24 日 ~9 月 13 日在日本京都市召开,来自 85 个国家的 4245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 6000 余篇论文摘要,又恢复了以学科讨论会为主的组织形式,并举办了 9 个专题讲座、2 个专题报告会、4 个短训班。会前、会中、会后共组织了 49 条地质考察路线,有 1400 多人参加。会议期间也组织了地质科技展览。

“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讨论会”( 讨论会 No. 20) 下设 9 个小专题,反映了主办国关心的问题: ①从人为的和自然的变化过程保护自然环境; ②森林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的未来评价; ③地下水、土壤和沉积物的环境地球化学; ④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⑤坚硬岩石的地下水水文学和含水层的水力性质; ⑥火山岩含水层的水文学和地球化学; ⑦含水层利用技术: 人工补给和地下水库; ⑧环境地质图实例 ( 展讲) ; ⑨核废物处理的研究项目 ( 展讲) 。“工程地质讨论会”( 讨论会 No. 19) 下设7 个小专题: ①活动地带和稳定地带的工程地质问题; ②第四纪沉积物和工程地质; ③地下空间利用中的工程地质; ④岩石特征的长期变化和纪念碑的保护; ⑤建筑施工中的地下水; ⑥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新方法; ⑦建筑材料。

我国代表团由朱训任团长,汪熊麟任秘书长,向大会提交论文摘要 352 篇,87 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专家有陈雨荪、王思敬、黎清宁等。中国地质学会在会前挑选 93 篇英文论文,汇编成论文集,送交大会交流,还在地质科技展览会上展出重要地质成果 45 项,图书杂志 200 多种,受到了好评。

在第 29 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基础上,日本地调所发起了“东亚自然灾害编图项目”,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响应,此项目产出了比例尺 1∶ 500 万的图件,在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这个项目组还开展了活动。

五、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1996 年 8 月 4 ~14 日在北京召开,来自 114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0 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 8000 多篇,作学术报告和论文展讲的有 6000 多人次。参加79 条地质考察路线的有 1036 人。有 24 个国家的 180 个单位参加了地质科技展览会,参观者 4 万余人。大会主席宋瑞祥,大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宏仁。

大会设置了 “学科讨论会”系列和 “专题讨论会”系列 ( 跨学科的重大专题) ,另设有论文展讲。与水工环有关的讨论会有: “学科讨论会”方面的: 瑏瑦水文地质; 瑏瑧工程地质; 瑏瑨环境地质。“专题讨论会”方面的: ?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 ?全球变化。每个讨论会都有中外召集人各一人。会后由荷兰 VSP 出版公司和中国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分册的英文论文集和中文论文集。这次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地质研究的成果,也使更多的基层地质工作者有机会了解国外的情况。

六、第 31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2000 年 8 月 6 ~17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到会的 3700 名代表中巴西代表约占 1/3。大会的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千年的挑战”。本次大会安排的大型学术活动较多,大会学术报告 9 个,分 3 次进行,它们是: ①矿产勘探; ②油气勘探; ③清洁能源; ④土壤保持和管理; ⑤防治地质灾害; ⑥21 世纪的水资源; ⑦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 ⑧全球气候变化; ⑨地学对可持续社会的作用。其中一半以上的报告与水工环地质有关。除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的学科讨论会外,跨学科的 “专题讨论会”系列中的 “B 专题”是“地学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灾害”,它包括 7 个小专题: ( B 1) 地质遗产; ( B 2) 核电站和核废料的选址和管理;( B 3) 工程地质的新趋势; ( B 4) 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 B 5) 地下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 B 6) 地学与发展; ( B 7) 地震预报的新前景。大会还组织了地质旅行和地质科技展览会,有 210 个单位参加了地质科技展览会。中国代表 180 人,其中官方代表团80 人,其余为来自北美和西欧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代表有 10 余人。

七、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

本届大会于 2004 年 8 月 20 ~28 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召开,这是第二次在意大利举办国际地质大会,1881 年曾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举办过第 2 届国际地质大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看全球地质复兴: 地质学、自然灾害、文化遗产”。内容包括:①地质复兴: 论证地质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②了解地球: 展示对地球各方面的新认识; ③国际合作: 以地中海为出发点促进国际合作 ( 此次大会的旅行路线遍及地中海的南北两岸) ; ④基础地质科学与应用地质科学的相互作用: 有效地评估自然灾害、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 ⑤保护文化遗产: 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地质问题。会议举行了300 多场学术报告会。

中国代表团由孙文盛任团长,在大会前出版了 3 本英文论文集; 会上举办了大型地质展览,中国在 48m2的展台上展出了各方面的地质成果,其中包括已批准建立的 8 个世界地质公园的介绍、亚洲水文地质图,以及在现代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 中的地质工作成果。

结束语

2008 年 8 月在奥斯陆召开的第 33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为了纪念 “国际地球年”这一主题,特别安排了 7 个主题报告会,其中有“地质灾害”和“水、人类健康、环境”两个报告。可见国际社会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关注程度甚高。水工环地质工作者要紧跟时代需求,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⑽ 2015年国际地质分析会议 在哪开

2015年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将于中国台北召开
2014-10-10 来源:7楼网 点击:43 次
一、日期:2015年5月13-19日(星期三至星期二,13-14日会议,15-19日地质考察)
二、地点:中国台湾台北
三、研讨会目的:
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联合大陆和海内外地学单位,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
四、大会研讨专题(待学术委员会讨论以后最后确定)
(1) 地层古生物与气候变迁
(2) 大地构造及亚洲地体构造带演化
(3) 东亚及其它地区造山带多学科研究
(4) 地球化学
(5) 地球物理及地震
(6)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能源
(7) 地质灾害与防灾
(8) 矿物岩石与矿床
(9) 大陆及海洋钻探
(10) 新期构造与第四纪地质
(11) 海洋油气勘察
(12) 地质生物学
五、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国家实验研究院、台湾地震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博物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国立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国立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国立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资源所、中央气象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香港地质学会、海外华人地球科学技术协会(OCESTA)、(美国)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
六、研讨会组织:
主席团:
李罗权(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
孟宪来(中国地质学会) (主席)
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主席)
朱立新(中国地质学会) (副主席)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副主席)
罗清华(国家实验研究院) (副主席)
刘忠光(Stanford Univ.) (副主席)
邓属予(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副主席)
胡兴台(中油公司) (副主席)
辛在勤(中央气象局)
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立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朱延祥(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邓茂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黄庭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
总干事: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顾问委员会:
邓大量(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毛河光(Geophysical Lab)
陈正宏(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吴大铭(SUNY, Binghamton)
江博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李太枫(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刘绍臣(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王寳贯(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孙和平(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美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龙生(香港地质学会)
筹备委员会: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赵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吴逸民(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颜宏元(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
詹瑜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郝梓国(中国地质学会)
周义明(U. S. Geological Survey)
冯夏红(IPACES, Dartmouth College)
张素菁(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学术委员会:
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主席)
陈于高(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马国凤(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
戴昌凤(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
米泓生(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
饶瑞钧(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
石瑞铨(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
刘莹三(东华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
陈明德(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
林慧玲(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及化学研究所)
吴乐群(中国文化大学地质学系)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陈晓非(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黄清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宋晓东(Univ. of Illinois、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孙文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李一良(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刘琳(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
洪阳(IPACES, Univ. of Oklahoma)
尹安(UCLA)
张有学(Univ. of Michigan)
Wendy Mao (Stanford Univ.)
联系人:
赵里(台湾)电话:(886)2-27839910 ext.320 传真:(886)2-27839871
e-mail: [email protected]
周义明(北美)电话:(1)703-648-6169 传真:(1)703-648-62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郝梓国(北京)电话:(86)10-68999023 传真:(86)10-68995305
e-mail: [email protected]
张素菁(香港)电话:(852)28578577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七、征文要求:摘要格式如附件,中英文皆可,缴交摘要时请附上电子档案(Microsoft WORD 格式)。
八、发表方式:投稿者可以自行选择口头发表或是板报展出(板报规格宽90cm*长180cm),中英文皆可。
九、大会论文专辑:所有大会论文摘要将汇集成大会论文专刊,并将与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及TAO: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 d Oceanic Sciences商讨出版会议专辑。
十、会后地质旅行:地质考察路线有如下三条路线可供选择:
路线一:大台北地区及北部海岸,一天行程。
包括大屯火山野柳地质公园及北部沿岸地质地貌考察。
路线二:太鲁阁,一天行程。
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
路线三:台北-南投-天祥-太鲁阁-池上-台北,三天两夜行程。
「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
路线四:台北-南投-垦丁-池上-海岸山脉-太鲁阁-台北,五天四夜行程。
「车笼埔断层」是二十世纪末活动最剧烈和纪录最详细的地震活动带;垦丁有大量第四纪平台;东部纵谷的池上断层是台湾东部位移速率很快的活动断层;「海岸山脉」更是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接触带,是全世界研究弧陆碰撞学者们最感兴趣的地区;中部横贯公路上壮丽的「太鲁阁峡谷」出露的『大南澳片岩』代表了台湾地区的基盘岩层。
十一、注册费:暂定美金300元(或新台币9000元),学生与博士后减半。
含大会手册、论文集,会议期间之茶点、餐饮,开、闭幕晚宴及会议期间交通。最终注册费、地质考察费用及随行人员费用将在第二号通知公布。
十二、住宿:筹备委员会将在第二号通知中详细说明中研院学术活动中心之住宿资料。
十三、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参会意愿回执寄至: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
(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十四、重要时程:
收到所有回执 2014年10月31日前
寄发第二号通知 2014年11月30日前
大陆学者来台申请书收件截止 2014年12月31日前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饭店预定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野外考察报名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注册缴费截止 2015年 1月31日前
寄发第三号通知 2015年 3月31日前
附件:摘要格式【摘要页面为A4一页,上下边界2.54cm,左右边界3.17cm,内容包含题目、作者单位及内文;中英文皆可】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
8th World Chinese Geological Congress
【题目居中,固定行高18 pt,16号中文楷体粗体或Times New Roman粗体】
刘忠光(美国斯坦福大学);陈正宏(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锺孙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作者单位左右对齐,固定行高18 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
在过去二十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许多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四百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大规模之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史丹佛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等分别举行了七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管道。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成立32年,有感于身为全球华人地质大家庭一分子的责任,特别联合台湾地质及地球物理学界同仁,诚挚的邀请全球华人地质学者踊跃参加2015年于台北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三地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让大家携手并进,共创华人地球科学的新纪元。
【内文第1行缩排0.85cm,左右对齐,固定行高24pt;12号中文楷体或Times New Roman】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回执
姓名:
单位:
随行人员数目:
参加地质考察人数及路线(见大会第一号通知):
联络地址:
E-mail:
注:大会日期:2015年5月13-19日
(星期三至星期二,其中13-14日会议,15-19日为地质考察)。
大会地点:中央研究院,台北,台湾。
请于2014年10月31日前将回执寄至: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 收
(11529)台湾台北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地球所
或e-mail至: [email protected]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