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地质灾害图件

地质灾害图件

发布时间: 2021-02-05 13:43:57

『壹』  地质灾害研究新进展

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一直是围绕着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设需要而展开的,并且直到解放后才得以迅速发展。50~60年代,重点开展了西南及西北交通干线和三峡等水利枢纽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崩滑流),以及上海地面沉降的勘察工作。70年代,上海地面沉降研究在预测和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树立了我国地面沉降控制规范。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开展了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了一系列地区性和全国性专门图件;对海城地震、新滩滑坡、元阳滑坡等进行了成功的预报、对东川和宁南泥石流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实施了有效控制。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地质灾害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开展了如“地震、地质灾害及城市减灾重大技术方法研究”等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得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在勘察技术、预测预报水平、减灾防灾手段等方面逐步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总结近20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成果,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了一系列大型地质灾害图件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由原地矿部组织编制了一些全国性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图件,如1991出版的《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葛中远主编),1992年出版的《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主持编制),1996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1∶60万~1∶500万)(段永侯主编)。这些图件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区域分布特点及发生规律。是我国目前部署地质灾害勘察研究及制定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主要科学依据。作为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广泛交流,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地面沉降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以上海、天津的地面沉降研究卓见成效。在动态监测、沉降机理研究、预报模型以及降低地下水开采量和人工回灌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预测预报技术方面,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上海地矿局和天津地矿局等单位,通过建立拟三维水流和一维地层压密的耦合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水平垂直运动、含水层内外水量交换、弱透水层中水的压力变化以及动态过程中的一维固结压缩。计算评价在最优环境影响状态下,最大安全可采水资源及优化控制调度方案。对含水层在各种采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地面沉降幅度进行中长期预报。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我国地面沉降防治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挤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空前繁荣

随着“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与成熟,以此为支撑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防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系统软件相继开发出来,使地质灾害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以由原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开发研制的“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智能决策系统”最具代表性,该系统以地质灾害预测防治为目标,将相关的数据库、图型库、模型库和知识库融为一个“四库一体”的耦联整体,实现了四者技术的有机集成,使系统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处理、空间建模与知识推理的分析功能。可对地质灾害进行时空演化预测、危险性区划、灾害经济评价以及减灾防灾对策选择的任务。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建设大型地质灾害决策支持系统的先例。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域得到飞速发展

从1994年以来,国家每年投入了5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地质灾害治理,从而掀起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热潮,相继实施了对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豆芽棚滑坡、鸡冠岭崩塌等专项治理工程,形成了一支集勘察、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地质工程队伍,同时也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作为专门的工程技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法,尤其是由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支持系统”成功地应用于链子崖滑坡治理中,切实起到了灾害治理的示范作用。

5.一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滑坡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理论技术。成都理工学院的黄润秋教授在岩土应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从其孕育、发展演化、激发成灾或防治控制进行全过程的计算机动态模拟。通过将现代数学-力学、非线性科学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结合起来,对滑坡系统的全过程仿真模拟,直观地理性的分析灾害发生影响因素及其强度,再现灾害发生的全过程。从而将滑坡灾害定量化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2)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将风险性评价引入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中是从9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其基本思想是在评价灾害自然危险性的同时,还考虑地区人口经济密度和抗灾性能等,即灾害区易损性分析,将地质灾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灾区地质灾害发展状况。经研院张梁等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为典型灾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为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范例。

『贰』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初探

李 林 张红英 李 珂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摘 要 应用信息技术将海量的地质调查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管理,通过现代网络服务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目录查询,而且可以实现信息的空间查询、检索、浏览,及时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综合客观的地质信息服务。本文基于此地质信息服务发展方向,依据西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特点和空间数据库现状探索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术进行集成与服务。系统基于地质数据库管理思想,架构于大型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2008)上,充分利用数据融合、集成及管理技术,空间搜索查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采用 C/S 和 B/S 模式将地质灾害数据获取体系、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数据共享与发布体系关联起来,探索实现集地质灾害的数据采集、信息分级管理、灾情评估、快速响应以及信息发布。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数据集成 系统建设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20% 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此很重视,尤其 1999 年以来地质灾害逐步成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地质灾害研究的深入和地质灾害资料的积累,地质灾害信息基础数据库日益庞大。如何管理这些基础数据乃至从中挖掘和组织出更有用的信息,这都是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所难以胜任的。随着以 GIS 技术为核心的 3S(GIS,GPS 和 RS)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地质灾害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使得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快速预报和应急指挥等成为可能。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的建设就是探索将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带入不断积累、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带入动态评估、快速响应、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的良性循环轨道,系统全方位地实现了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和高效的信息服务,达到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 系统框架

西北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基于地质数据库管理平台,架构于大型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8)上,充分利用数据融合、集成及管理技术,空间搜索查询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采用 C/S 和B/S 模式将地质灾害数据获取体系、数据管理与分析评价体系以及数据共享与发布体系关联起来,实现集地质灾害的数据采集、信息分级管理、灾情评估、快速响应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用。

3 数据集成内容

完整、齐全、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前提,而地质灾害所涉及的信息众多且来源广泛,能有效地对系统所涉及的多源海量数据进行管理、再现和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关键。本次数据集成依据西北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特点和空间数据库的建库现状,进行数据筛选、以确定建库所需的数据资料。

集成数据内容包括西北地区历年来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目前分类别分阶段完成了西北“县(市)地质灾害调查”200 多个县市成果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成果图件及数据库等内容和“1∶50000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包括延安等 30 个县调查报告、成果图件及数据库等内容进行整合。

为便于数据管理与分析,对地质灾害信息采用了分类、分组、分层的管理模式,将数据库划分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成果图件数据库、非结构化资料数据库(office 文档、照片、视频等)等多个专题数据库,每个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又由若干分组信息组成。易于实现整体查询和归并检索输出,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快速高效的性能要求。

4 数据处理与汇总

将地质灾害信息数据上载至集成与服务系统之前,须经数据整理与汇总集成,具体包括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成果图件数据整理、图件图层文件整理、投影变换整理、图件图例统一、元数据等几方面的整理。

4.1 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

灾害调查属性数据整理,重点是根据最新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和“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格式为标准,整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遥感解译等地质灾害点属性表,统一属性结构;检查统一编码一致性,确保编码与空间位置、行政编码逻辑一致性;检查空间位置经纬度坐标表达是否正确;检查调查表关键属性的正确性,如灾害类型、规模、危害性、稳定性等关键字段是否为空,表达是否严谨、下属词是否正确。

4.2 图件数据整理

成果建库图件文件进行规范检查和统一处理,统一转换为西安 80 坐标系下的经纬度投影图件,所有建库图件及索引图件必须统一转换为 ArcGis Shape 格式,便于上传。

4.3 非结构化文档整理

office 文档、照片、视频等数据,是地质工作实践产生最多、利用率最高的数据。相对存储在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结构化数据,统称为非结构化数据。采用的处理解决方案是 Mapgis 图形统一为 Mapgis6.7 文件格式;Word、Excel、Powerpoint 文档统一为 office2003 文件格式;PDF 文档为支持汉字编码的 PDF 版本;图片、照片格式统一为 JPEG 格式;未列出的其他文件格式统一压缩为 ZIP 格式。

4.4 查询索引整理

索引整理主要将行政区划、图幅、工作程度等基本、常用检索方式进行统一要求整理。行政区划参照国家最新省、市、县、乡行政区,标准图幅分别按 1/50 万、1/25 万、1/20 万、1/10 万、1/5 万、1/1 万整理,工作程度以县为单元整理(表 1)。

表 1 查询索引属性表

续表

5 系统功能

5.1 地质灾害资料目录管理

地质灾害资料目录服务模块组织并管理地质灾害调查所有的基础与成果信息,是数据信息操作的入口,是整个软件系统数据管理的核心;表现为目录树窗口。地质灾害资料目录管理服务模块可为各个子系统公共调用。

为便于对数据信息的查找与索引,建立目录树结构应对数据进行分类。结合地质灾害调查的实际情况与多年来地质灾害建库经验,同时考虑数据性质、数据类型、数据用途等多方面因素,将信息分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预测评价、气象预警和综合文档等六大类进行管理。大类由系统组织管理,在建库伊始确定,在数据库维护与使用过程中固定不变。其下各个专题可以依据部门以及项目需求自由组织管理,可与信息存放文件夹结构一致,用户可以根据部门及项目数据具体情况,通过调整数据存放路径来改变。

5.2 地质灾害元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检索,是在数据库中查找符合某些特定条件的数据信息,包括空间特征查询和属性特征查询。查询功能主要依据用户不同需求完成,能够实现查询结果的定位、闪烁与生成查询结果属性列表。

空间特征查询,包括点击查询、矩形查询、多边形查询,由用户在浏览窗口内用鼠标选取,是以用户交互的方式获取感兴趣信息。

属性特征查询,包括字符串查询、模糊查询和 SQL 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同时属性选择支持 SQL 查询和错误检验,输入 SQL 语句,即可进行查询。另外,属性选择还提供了一个查询向导,使用这一向导,一般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属性选择。

5.3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统计

对于数据库中入库的大量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而言,能够面向应用才是建库的根本目标,对于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应用层次,系统可以提供多种调查信息统计与基于统计的分析功能来满足项目管理的需求。

信息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于地质灾害信息属性的各种统计分析,并可将统计结果以图表、饼图、柱状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多种统计结果展现形式实现信息的高效管理。

5.4 地质灾害资料文档共享

数据输出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出,输出的范围包括当前查询结果输出和当前数据全集输出,输出方式有存盘输出和打印输出。图形数据的输出涉及图形数据的导出、图形数据格式转换输出、图形数据的生成输出。属性数据的输出涉及属性数据的其他格式导出、属性数据的统计及输出、属性数据的报表输出。

5.5 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网络发布

将数据入库整理后,挖掘出部分数据,构建网络信息发布数据库,自动发布地质灾害调查信息,为社会各部门提供不间断网络查询服务。

6 结论

(1)数据平台与数据挖掘服务的结合,在内容处理与信息二次加工方面能够得到极大的增强。挖掘服务可以帮助用户整理完善海量的数据,智能地对地质资料进行数据抽取和索引数字化,从而获得统一的标准化内容集,最终实现以海量内容驱动为基础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

(2)基于 B/S 和 C/S 网络的跨部门、跨地域分布式模式,可以做到资料信息即时产生即时更新维护,减少了传统手动管理的时间延时,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料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系统支持面向空间位置、核心元数据、专业关键词和电子介质文档内容的文字检索等多种资料查询检索模式。

(4)针对地质矿产行业特殊资料如 Mapgis 图件、文档报告等,都给出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和解决方案,方便用户利用、浏览。

(5)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安全控制机制,能够保证电子介质资料在线预览的安全控制和脱机安全控制。基于多级角色权限管理模式,实现细粒度的功能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平台的安全访问。

(6)此平台基础上集成构建西北地区地质灾害资料管理库,初步形成西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成果资料信息的社会化共享和服务奠定基础。

该平台专门针对海量异构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应用难题,提出对包括综合成果、中间研究成果、图件、档案等多种非结构化资料实施分布式统一管理,跨部门、跨地域透明检索的专业解决方案。通过在地质专业核心元数据和地质主题词库基础上构建动态编目、全文检索,以及对地质图件缩略图、在线显示和内容检索的支持,使其更具行业特色,查准率更高。

『叁』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008年度实验室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监测、评价和应急救灾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主要学术活动与重要成果包括:

(1)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估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地质灾害预测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主持召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南专题研讨会议。

(2)完成了汶川地震和强烈活动地区现今地壳应力监测压磁应力长期监测系统改制和震区康定、映秀等地建站工作,实现了深孔应力监测和实时监测的关键技术,震前震后应力状态对比分析表明应力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3)多名专家入选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60多人次赴灾区进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评估、灾情预测评价、重建规划场地安全性快速评价等工作,为国家层面上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应急技术服务。

(4)先后完成《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调查报告》等报告和论文,组织出版《地质通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专辑以及震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等成果图件。

实验室研究人员彭华、王连捷研究员与日本的林伟人研究员在进行地应力测量仪器研究

2008年5月17日,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岳桥研究员等在地震现场进行地表破裂测量

2008年6月8日,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吴树仁研究员随同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陈祖煜院士等考察紫坪铺水库大坝

2008年6月6日,吴树仁研究员随陈祖煜院士、殷跃平研究员在成都听取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和水利厅有关汶川地震灾害的汇报

『肆』 地质灾害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初步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要为安全减灾服务 城市是一庞大复杂系统,一般的城市规划往往成为专业规划师们的“专利”。现实工作中,规划师、建筑师根据自身有限的自然地理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现状历史资料等信息,描绘着指导城市建设的蓝图。2004年启动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突出了一系列重点内容,其中专家所多年呼吁的防灾减灾综合规划已成为其中重要子课题。
结合北京市的情况,现就城市综合减灾规划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发表此文,不仅仅为完善综合减灾的规划论,更是为有效地引导规划设计中的安全减灾服务。

安全量化评估是综合减灾规划的基础
中国城市安全减灾评价的最大不足是缺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安全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影响其评价的相关因素很多。一般地看,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动态性、重点性、快速性构成了城市综合减灾的基本能力指标,它们仅仅代表城市安全发展的演变趋势。但综合减灾的最主要指标涵义不可缺少城市安全管理文明指标、城市经济备灾能力指标、城市灾害管理协调度指标、城市人居服务及社会保障指标等内容。安全城市作为一个现代的“进化”的概念,反映了城市现代化的理想目标。
城市应急事件较城市安全的含义更集中也更严格,因此其评价量化指标就要更多地体现其有效性,其中城市灾害的社会预警机制及系统建立意义实在。城市灾害的应急处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处理体系,它将各警要素的变化信息输入装置内,经过加工处理提供出城市系统有效的警度值,应急标准的质量体现是:⑴获取应急信息的完整性;⑵应急信息运行的畅通性;⑶应急机构设置的系统优化合理性等。从现代城市综合减灾管理出发,灾难能够定义为对现实文化结构的颠覆。灾难不同于应急状态及危机,它实际上仅仅在应急状况和危机中表现出前兆,所以灾难是对应急状况和危机长期错误的处理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后果。

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的基本问题
2002年7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单位编著的《城市规划读本》第三章节十节“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中指出:城市综合防灾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对策;二是对灾害发生后的各项救灾、减灾等措施要统筹安排,体现出综合性的策略。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编制要体现如下要点:
⑴全力体现综合减灾观。这里的综合是指多学科参与和规划内容拓展两大侧面。城市综合减灾规划不再局限于物质规划,要改变其原有的方式,规划内容不单是单一灾种,还要涉及整体性的考虑,不是以综合减灾的学科代替单一灾种规划,而是使综合规划与单一灾种规划统一并协调。
⑵综合减灾规划的内容是开展城市综合减灾危害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制约关系的分析的前提,进而确定城市各类灾害分布空间,在此基础上编制综合灾变区划图、综合灾度区划图。进一步给出城市发展对防灾有利和不利的场地,建设绿化带、公园和避难场地的布局构想等。
⑶综合减灾旅游安全规划。为了既能保证游客的安全,又能保护景区的安全,对景区的游人数量要予以合理的限制,如某旅游区当游人超过1万人时亮黄牌,达到1.5万人亮红牌,一旦达到红牌标准,游客立即停止进入,景区安全减灾规划一定要坚持生命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性。
⑷综合减灾规划的创新点。它从全面的灾害事故的“市情”入手,第一次体现大安全观的规划,不仅有对历史灾情的回溯与归纳,更多地分析城市现状及揭示未来的灾情规律,重点防御突发事件及巨灾。
在原有各单一灾种评价指标基础上,第一次从综合减灾评价标准入手,通过综合量化分析,给出不同综合灾度下的城市综合减灾规划量化对策,体现了综合与个体减灾的优化策略。

城市综合减灾的基本内容
城市综合减灾规划是一种城市安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规划是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划“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的背后都代表城市安全与人类安全的目标追求。下面列出城市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的各单一灾种减灾规划,从中也渗透了综合减灾内容。
⑴城市消防规划;⑵城市防震减灾规划;⑶城市地质灾害减灾规划;⑷城市水安全规划;⑸城市气象减灾规划;⑹城市生命线防灾规划;⑺地下空间与防空防灾规划;⑻应急交通规划;⑼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规划;⑽森林安全防灾规划;⑾城市救灾规划;⑿城市防疫规划;⒀综合减灾思路下应对不同灾变的避险场所规划要求;⒁城市避险场所规定研究的防灾规划内容。

『伍』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为什么选择“1:2000比例尺”的标准收费

一般是按照评估所作的报告来的,不一定是按照1:2000的来收费,要看你的评估等级来定报告以及图件编制的费用。

『陆』 中国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的编制

一、内容概述

(一)成果简介

此次编图工作是在研究总结以往地质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掌握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而编制的。1∶400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图和1∶400万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以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为基础,反映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全国的发育分布规律。

1.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崩塌较多,江河沿岸的公路、铁路沿线分布广泛,规模一般为几至几十立方米,危害性大,主要为暴雨诱发。滑坡仅集中在辽宁东部的宽甸、凤城、岫岩、抚顺地区、辽南老帽山一带矿山的采矿弃渣和城市人工边坡。

该区泥石流多沿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和长白山、千山带状发育,具群发性,并集中发生在7~8月的汛期,为中小规模的稀性泥石流,以沟源崩塌滑坡触发沟床物质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为主。

2.华南丘陵山地区

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浙江西部、福建、赣东北、赣西北、湘西山区、广西西北部和广东北部地区。本区滑坡多以小型、浅层土质(堆积层)滑坡为主,有规模较小、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主要集中分布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雷阵雨季节)的特点,以福建、江西两省最为发育。

该地区泥石流呈零星发育,其触发因素多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

3.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本区的崩塌、滑坡比较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龙门山地区、川滇南北向条带、秦巴山地、三峡两岸和黔西南山区。以中小型的崩塌滑坡为主,由南向北岩质崩塌、滑坡逐渐增多,巨型、大型的崩塌滑坡较多。本区是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较大。

本区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巴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之一。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南段、鄂西北的武当山、荆山,主要是暴雨诱发,且多为水石流。固体物质除少许黏性土外,主要由粗颗粒的砂砾和块石组成(砾石和块石约占80%以上),其主要来源为基岩崩塌、滑坡所堆积的碎屑物质。

4.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崩塌、滑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样、形成条件比较复杂。崩塌、滑坡除在吕梁山以东有较少分布外,其余地区广泛分布,最为严重的地区为晋陕蒙三角地带和白于山黄土山地、六盘山以东的晋陕黄河峡谷段,以及六盘山以西的龙喜、青东黄河、湟水谷地黄土山地、陇南渭河沿岸山地。主要由暴雨激发形成,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大都分布在六盘水以西地区。

黄土高原地表切割破碎,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以黏性泥流居多。

5.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新疆西部阿尔泰山和天山伊犁谷地、阿拉善高原、阴山低中山区、鄂尔多斯低中山区,黄土丘陵区零星分布。本区崩塌的类型有岩质崩塌和黄土崩塌两种类型。岩质崩塌基本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周边地区公路两侧、采石场。黄土崩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和天山地区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天山伊犁谷地。

由于降水量极为贫乏,致使该地区泥石流发育较少,仅零星分布在新疆天山山地。

6.青藏高原区

崩塌、滑坡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山、藏东三江、川西高山峡谷区。崩塌以小型、岩质崩塌为主,滑坡以浅层、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由于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的强烈作用,以冻融、冰劈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盛行,是崩塌发育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规律为国内其他省区所少见。高原的隆升是控制区内泥石流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区内泥石流类型多样。藏南降水集中且多阵雨,是雨水泥石流分布地区;藏西北年降雨量不到200mm,主要是冻融泥石流分布地区;受到季风影响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西昆仑山的两大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及喜马拉雅等现代冰川分布地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发育;而在念青唐古拉山海洋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川消融类型泥石流为主,包括冰崩、雪崩泥石流;其他山区多为亚大陆性冰川分布地区,以冰湖溃决泥石流为代表。

(二)基本原理

1.正确反映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与环境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西南地区因地震等级高,特别是在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地段,分布着大型的岩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福建山区花岗岩风化层较厚,残坡积土滑坡发育。目前,我国崩塌、滑坡主要是由于暴雨激发所致,泥石流与气候的关系比滑坡、崩塌更为密切,多发生在6~8月,当降雨强度达到相应的临界值时,就会导致泥石流爆发,而东南沿海的泥石流多由于风暴潮引发,呈现群发的特点。就地形地貌而言,我国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过渡地带,此处构造与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崩塌滑坡发育,为泥石流形成创造了极好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条件。

2.充分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调查资料,表现目前我国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状况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件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建设规划和减灾防灾所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及各个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在不同时期都投入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形成了大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详细程度以及不同内容的调查资料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成果资料。

首先充分搜集资料,在保证资料全面性的基础上,在编图资料的遴选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与当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资料,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以及正在开展的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以保证图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可靠实用的信息

一方面,图件所反映的内容对城镇规划、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利用性,另一方面,不仅地学专业工作者能够使用这些图件,而且非地学专业的规划工程师和政府官员也能对其中的决策性要素、评价指标和结论有明晰的认识、准确的理解、全面的把握和有效的使用。为此,编制图件时,首先是深刻理解规划设计和决策的需要,其次是使用简明、易懂的图式和文字说明,摒弃过于专业化术语、冗长的文字论述和复杂的图面,以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4.在对现有地质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的概略预测

地质灾害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从时间跨度上圈定崩滑流灾害多发区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特点

1)收集了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崩滑流的调查成果,总结了规律,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崩滑流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区域分布规律。

a.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级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分区(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区,秦巴 西南山地高原区,黄土高原 山西盆地区,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特点。

b.收集了最新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图、大地板块构造图、降雨量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等,作为本次编图的地质背景图层,以反映我国六大环境地质区内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各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2)此次编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MAPGIS软件进行图件编制,同时建立了编图图形库。

a.数据库的建设:搜集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国家及地质行业有关数据库的标准与规范,并比较各类数据库的优缺点,参照现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格式标准建设(或整合)满足编图需要的数据库。

b.编图资料的入库:将甄别筛选分类、验证核实的资料录入数据库。

(四)技术指标

本次编制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图以地形地貌、岩性特征、大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5项指标来反映孕育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用人口密度、年均降雨量反映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特征在区域上与崩滑流的关联度,选取地质灾害点时,不仅反映了区域上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规模、物质组成、主要诱发因素,同时也对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该项成果将会在全国及地区地质灾害的宏观规划及工作部署中作为基础的地质依据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本项成果以会议交流和印刷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已发往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王祎萍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7430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柒』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4.2.1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属性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所说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对外动力条件变化反应敏感,在气候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等条件的变化(量的积累及其引起的质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1)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

同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还体现在研究区域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在基本地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在圈定全国范围的区域性的易发区时,有时对那些因局部条件差异形成的局部的非易发区则不予考虑,特别当那些局部条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导致易发程度改变的时候,这种忽略更是显而易见的。

(2)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动态性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动态的。随着地质灾害调查的深入,自然地质地理条件的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强度、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展,地质灾害易发区会随时间的推移(如不同的规划期)而有所变化。

4.2.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依据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的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背景的控制,而地质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又与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条件有关。

具体地说,对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区域气候类型与暴雨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现状等因素。

对于地面塌陷,要按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塌陷分别考虑。对于岩溶塌陷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碳酸盐岩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埋藏状况、岩溶发育强度、区域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条件等,以及地下水开采状况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对于矿山采空区塌陷灾害,主要考虑矿山种类、开采规模、矿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采矿方式和强度等因素。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状况、水位变化和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等因素。

为了研究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育程度有关的上述地质环境条件,本次研究充分收集并综合分析了全国及各省已有的相关成果资料,所依据的主要数据资料和图件成果等如下:

(1)数据资料

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资料,全国以省为单位的地质灾害现状调查,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已掌握的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成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综合研究成果和风险评估研究成果,已有的北京、安徽、山东、湖北、广东、云南、天津、浙江等各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相关文献等。

(2)地质环境专题图件

中国地貌分区图,中国地质岩组类型图,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2001),1∶400万《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1∶600万《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中国多年降水量分布图(1991~2000)》,《中国地下水位变化分布图》,《中国地下水开采潜力示意图》等。

(3)地质灾害专题图件

滑坡、崩塌分布图,泥石流分布图,地面塌陷分布图,地面沉降分布图,各省地质灾害图集等。

(4)社会经济专题图件

中国人口密度图,矿山分布图等。

4.2.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从地质灾害的易发条件、诱发因素、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三方面考虑。

(1)主要因素原则

影响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很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切割密度、降雨强度、地震强度等。综合分析后确定致灾地质作用发育的最基本因素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2)类似原则

“类似原则”,即类似的地质环境具有类似的地质灾害问题。遵循这一原则,根据不同级别地质灾害易发区判别特征,以各灾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为基本因素,结合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强度等外动力诱发因素,利用类比原理、点面结合综合划定易发区。

(3)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面沉降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因此划分地面沉降易发区时,要考虑地下水开采状况、人口密度等社会因素。

(4)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以历史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为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行划分;利用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

4.2.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分级

考虑全国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现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管理的需求,易发区的易发程度宜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4.2.5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的编制

本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的目的是在规划期内,对相对稳定不变的内在地质环境基本条件和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外在的动力诱发因素进行宏观评价,为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减灾工程、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作的部署和开展,汛期重点区防范工作的部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而进行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相近,灾害种类基本一致,历史上地质灾害事件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区域划在一起,进行分区划片。这种分区区划片的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就是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

在前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对性”中指出,由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相联系,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其易发区范围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别确定其易发区。本次工作就从此出发,按灾种编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共需编制滑坡-崩塌灾害易发程度图、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塌陷灾害易发程度图、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易发程度图。

图件编制的步骤是:

1)对已发生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地质环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典型特征,也就是易发特征。

2)利用不同级别易发区特征,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原理,分析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相关的、不同易发特征的地质环境条件的时空规律,找出相似的地区,进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易发程度的划分。

『捌』 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基础图件编制

一、部署重点

按省志、单元志(成矿带、经济区、构造带、地质单元)和全国志三个层次,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部署。

“十二五”期间:开展江苏、台湾、河南、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湖北、甘肃、重庆等省(市、区)的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省级地质志和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天山、祁连、秦岭—大别山、青藏、兴蒙、武夷山、扬子陆块等7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完成全国成矿带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4个经济区的地质志和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

“十三五”期间:开展阿尔泰、昆仑—阿尔金、南岭、长白山、华北陆块等5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全国地质志和系列图编制。完成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区域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

1.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出版分省区域地质志已经历了20多年,目前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逐步展开,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需要对上述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为省、区域、国家等不同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基础资料。

2.工作目标

通过对获得的大量的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学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我国区域地质志和综合研究报告、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使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写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2015年完成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

“十三五”期间:完成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两个层次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针对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地学依据。

3.工作任务

按照省(区或市)、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地质志、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地区涉及全国各省(区或市)、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采取技术手段为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各省、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岩石、构造格架,编制各类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各省(区或市)区域地质志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

(2)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按照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带、经济区开展成果集成,编写各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

(3)中国区域地质志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的基础上编制,包括中国区域地质志和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的编写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对我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

(4)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对涉及全国、区域和重要成矿区带关键性地质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地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调查方面实际问题。

“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

“十三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地质志的出版发行。完成阿尔泰、天山、昆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三江、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0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在重要成矿区带或重要经济区开展重要地质矿产问题综合研究,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和相关文章。

(二)大兴安岭—松嫩盆地西缘地学剖面综合调查

1.工作目标

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是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在中俄输油管道铺设过程中进行了全线开挖,深达3米,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拟依托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利用工程建设的开挖工程,系统研究和评价沿线的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诸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提供高精度的基础资料,并综合评价工程建设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状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工作任务

用一年半的时间,有效利用开挖工程,测制一条包括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多目标的综合剖面。采用100米的点距采集综合信息,测制综合剖面,为今后沿线的地物化、水工环及灾害防治和农业地质等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设计测量剖面长度965千米,其中侧重于基础性地质(环境、灾害、农业等)的剖面265千米。主要内容如下:

(1)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研究,对不同时代的各类填图单位、主要构造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和厘定。新构造活动的调查与研究。

(2)地球物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遥感地质研究。

(3)古亚洲洋构造域研究。研究古生代以前,微陆块在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之间,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碰撞,蒙古—鄂霍次克洋盆形成、发展,晚石炭世古亚洲洋萎缩,陆块聚合。到早侏罗世古亚洲洋全部消失,陆块再聚合,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库拉—太平洋对区内同时作用等问题。加强侏罗纪前陆盆地(漠河盆地)的识别和构造变形、古地磁研究;加强大兴安岭地块和松嫩盆地基底形成与其变质变形时间、特征研究。

(4)深部构造研究。开展区域电磁重物理性质、化学组成(79种元素)的背景探测,包括深穿透技术应用;精细反射地震探测;大地热流值探测;地应力测量等。注意深部矿产立体探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字模拟。对通过区内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作出相应解释。

(5)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研究区涉及三个II级大地构造区,各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其成矿区域成矿动力学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以地质剖面精细地质研究得出的各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作为空间维制约,以精细的成矿年龄测定为时间维制约,以Sm-Nd、Rb、Sr、Pb和Hf等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研究作为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示踪制约,分别探讨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条件,建立其区域成矿模型。

(6)矿床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机制研究。研究区是加里东、海西、燕山三阶段成矿的“多旋回”成矿域,矿种和矿床类型都较多。以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的观点,重点研究剖面上各典型矿床,建立其矿床模型和成矿系列。尤其是应充分利用地质剖面能够穿切各主要含矿地层和成矿地质体并可清楚揭示其地质穿切、包裹关系有利条件,加强沉积、岩浆和构造作用的成矿和控矿作用研究,为研究区进行科学找矿和综合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7)大兴安岭山脉隆升和气候环境变迁。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屏障,对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深刻。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大兴安岭山脉隆升的机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蒙古—鄂霍次克带研究。蒙古—鄂霍次克带是在巨大的断裂区内形成的,对多期挤压形成的挤压带,逆掩断裂系,复杂的等斜和倒转褶皱都要予以关注。注意断裂构造或推覆构造密集成带,近平行排列。长期拉张、拼合或增生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深而陡的坳陷槽,随之巨大的挤压以及走滑形变,造就了最复杂的构造体系的存在。

(9)盆山耦合研究。区内主要研究是否具有大兴安岭伸展山岭与松嫩裂陷盆地、蒙古—鄂霍次克冲断造山带与漠河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进一步确定其性质、空间位置及分布特征。它们在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注意两种盆地类型多时期叠合特征以及盆山转换机制。研究盆地的构造类型时,注意与地球动力学联系,盆地形成与其周边山岭的活动性、互动性一体分析。松嫩盆地巨厚沉积物的形成,注意其物源与大兴安岭抬升、风化、剥蚀及物质成分等对盆地的补给性和互补程度关系的研究。注意盆地油气等能源矿产成矿机理和造山带金属成矿机理——通过地幔成矿流体大规模迁移相联系的成矿作用。

『玖』 成果图件编制

遥感地质解译提交的成果图件包括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地质图和专项遥感调查图件三类。

7.1.1 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制作

它是一种以遥感影像为基础,配合线画符号和小量注记,满足地图的几何精度要求,将制图对象综合表示在图面上的一种地图。

7.1.1.1 制图的基本技术要求

1)平面坐标系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3)影像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制作1∶250000遥感影像地图的控制点应来源于1∶100000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图。

5)几何纠正采取拟合多项式方法。选择二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9~12个;选择三次多项式,控制点应有14~16个。要求纠正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控制点拟合精度控制在0.3mm。

6)相邻两景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数字镶嵌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在一个像元左右。

7.1.1.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图面以影像形式显示出色彩明快、层次丰富、反差适中、清晰、不偏色的地表地物影像,并标注有内外图廓、坐标、公里网格、地名、山系名称、水系名称,以及图名、接图表、数字和线条比例尺、时像、波段组合、控制资料(地形图)、制图单位等项内容。

7.1.2 1∶250000遥感地质图编制

遥感地质图是在遥感初步解译地质图基础上,经过野外地质调查,编图单位修订,综合分析整理后完成的最终成果图件。

7.1.2.1 编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编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一致。

2)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所建1∶250000地理底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并视测区情况,补充公路、铁路等现势性资料;地理底图的综合取舍参照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96)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和DZ/T0191—1997中的有关规定。

3)遥感地质图的编制必须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

4)遥感地质图编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

5)遥感地质图应充分注意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表示方法应尽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尽可能扩大为社会服务。

7.1.2.2 图面表示的基本内容

1)在1∶250000遥感地质图上,应表示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及其性质、接触关系、侵入岩相带、变质带界线、蚀变带、断层、韧性剪切带(标出位移和倾斜方向)以及混杂堆积,特殊意义的岩石、火山机构等。准确标绘有代表性的地质体产状、线理等地质要素,正确反映区域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

2)编图单元代码采用地质代号,加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Ⅰ、Ⅱ、Ⅲ)来表示。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表示。如ⅠJ1H、ⅠJ1γ2;虽然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完全吻合,但依据影像组合规律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时,单元代号采用解译程度分级代号加原地质代号加注上脚标1、2、3,表示分解单元的个数,如ⅠJ1H1、ⅠJ1H2、ⅠJ1H3、ⅠJ1γ1、ⅠJ1γ2、ⅠJ1γ3;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部分吻合时,应考虑单元标志的稳定性和边界圈定的准确性,通过区域填图单元分析对比确定其具体归属,赋予相应的地质代号;当编图单元与前人编(填)图单元无法对比时,暂时用特殊符号标注。

3)地质体的宽度表示在图上最小为1mm,小于这个限度的可以合并,但性质不相同的岩体则不得合并,脉岩不能过于简化;标志层、有意义的岩层、岩体和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地质体(如榴辉岩或深源包体等)即使很小也应夸大表示。

4)图框外除表示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外,应从实际出发,多用生动形象的图、表,不要用冗长的文字叙述作为有关图面内容的说明。

5)地质图的图式图例,应包括图面表示的所有地质代号、符号、花纹、颜色以及各种结构构造和产状要素等。

7.1.3 1∶250000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

1)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进行的其他专项遥感调查,如矿产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等遥感调查,均应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图件。

2)专项遥感调查图件的编制,可根据专项遥感调查的具体内容,按照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和规定进行。

『拾』 地质灾害调查

进入世纪以后,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扩大,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统计,重大地质灾害从1900~1909年的40次增长到2000~2009年的358次(图6-3)。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关于成立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决议,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由此推动各国政府把减轻灾害列入国家发展规划。针对地质灾害,专门成立了国际滑坡研究组等组织,实施全球地质灾害编图计划。2000年联合国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成立了相应的国际减灾战略机构,继续推进各国的减灾行动。2005年1月,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神户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呼吁加强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个国家的地质调查部门均把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和防治作为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图6-3 1900~2009年世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示意图

美国地质调查局长期致力于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警预报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美国地质调查局成为世界公认的滑坡灾害权威机构,设有国家滑坡信息中心,负责滑坡灾害研究并提供实时灾害信息。200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国家滑坡灾害减灾战略》,确定了美国减轻滑坡灾害的重点工作方向,包括滑坡过程与发生机制研究、灾害填图与评估、实时监测、信息收集传输与解译、指导与培训、公众教育、灾害防治、应急反应与救灾9大方向[8]。目前,正在执行滑坡灾害项目2005~2010年规划,强调采用新的机理模型和监测技术来研究滑坡灾害。挪威地质调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开发建立国家滑坡灾害数据库,对挪威境内的滑坡进行登记入库,包括灾害分布图、危险性分区图、滑坡历史数据、灾害评价资料等。从2004年开始,挪威地质调查局负责进行全国的滑坡灾害填图。澳大利亚1994年启动的国家环境地质科学填图协议,把灾害调查、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澳大利亚地球科学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滑坡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重点对发生滑坡的区域开展灾害预测,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日本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泥石流灾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点强调利用先进技术建立泥石流原型综合观测系统,同时进行一系列规模大小不一的模拟实验,开展泥石流产生、搬运和堆积机理的理论研究[9]

近年来,国外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数据库及灾害的风险填图。例如,意大利建立了GEOS数据库,收集的数据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对人造建筑的损害、土壤最易过饱和和滑动的地区、河道特征等。根据需要,可以绘制各种1∶10万至1∶25万比例尺的图件,如脆弱性图、洪水多发区图等。加拿大启动了自然灾害填图项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灾害的背景信息,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和风险图等。美国编制了自然灾害风险图,表明了易受各类自然灾害危险的地区。

(2)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在进行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中,广泛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例如美国采用GIS技术确定各个地区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并实时监控地质活动带获取相关数据。

(3)先进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例如,采用遥感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地面调查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灾害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扩大成果的应用服务。

(4)灾害系统和灾害链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成生联系,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由于灾害的共生性使灾害事件和灾害系统非常复杂,对单一灾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各国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系统的研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