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交互
Ⅰ 国内开设交互设计研究生的学校排名
本科层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
同济版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权计
江南大学-工业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原艺术与传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交互设计方向
武汉大学-工业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新媒体
研究生层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交互设计
浙江大学信息设计与交互设计实验室-交互设计
江南大学-交互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交互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交互设计方向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强烈建议你选这个,特别好考
部分专业需要艺术类背景,另外,这些都是一等一的院校,其他院校也基本上不存在这些专业。所以... 也没有说哪个学校好或者不好的问题
个人认为目前一本院校不错的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等;
Ⅱ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生录取名单
你好抄,凡是参加复试的考生,袭学校无论是否录取,都会将复试的结果通知考生。不过,有的学校会把复试的成绩也公布,详细告诉你复试情况;有的学校只是简单出一个预录取名单,需要你自己在上面查询是否有自己的名字。一般来说,中国地质大学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的复试结果在两周内就会出来,请耐心等待,祝你好运。
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可以接着问,希望可以帮到你。
Ⅲ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中国地质构造背景的特殊性
在中国,明显的存在着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一是环太(平洋)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一是地中(海)构造带和与之类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构造带以及夹在其间的那些波谷带。二者的相互交织使中国有规律地呈现出斜方网状构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网格中,还有次一级、更次一级的斜方网格,把中国地壳次分、再次分为更小的以至显微块体。在中国的这种斜向构造网络之中,还可以看到叠加着一些迁就斜向构造而成的正向构造带。这种以斜向交织的构造网络位置,有近东西及近南北的构造叠加其上的镶嵌构造格局,不仅是近代地壳构造的特点,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雏形。只是在一个地史时期以某一组斜向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另一斜向为主。构造带的具体部位也随着地史发展不断迁移,但总的格局无太大变化。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所强调的地壳运动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多年来,地质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间距”问题,即:无论造山带、沉积洼陷带的展布,或是断裂带、岩浆岩带、变质带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间距性,从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类矿产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用波浪运动的根本特性对“等间距”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级别的地壳波浪有着不同级别的似等间距这一特点,可以在已知若干矿点的基础上推断未知矿点和成矿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矿床的基础上推断隐伏矿床,以减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统地壳波浪的交织,使地壳的不同部位基本上显示出三种不同的地质特征,从而与之相应地发育着不同的矿产资源。两个系统的波谷带相交,形成较大的洼陷,即构造网眼中的地块,多为含油气盆地,其边部多有煤田可供开采;波峰带与波峰带相交,形成较高隆起,即构造网的网结,多为构造较复杂的山块,构造作用强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发育,多内生及变质矿产;波峰带与波谷带相交,即构造网的网线部位,隆洼程度因具体情况而异,多形成以波峰方向为主导构造方向的交织,决定着油田的具体位置;复杂山块和构造带内次一级活动带的交叉网点,是内生金属矿生成的有利部位;构造带边部及内部洼陷地带,对成煤和沉积成因金属矿都较有利。波浪状镶嵌构造也同地震有关。中国历史强震震中基本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或沿其边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动式迁移。在一段时期内,地震以沿北东向活动为主;到另一时期,则以北西向活动为主。构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跃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现出特长的地震活动周期,这都属于地壳波浪的干涉现象。
Ⅳ 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软件现状的探讨分析
纵观国外的三维地质模拟与可视化软件,可以按数据来源和服务领域分为三维地震类如CGC,Geoframe,Earthwork,3Dscis,SeisVision,SeisX2d/3d;地球物理类如EarthCube,OpenVison,GeoViz,GeoQuest,(RC)2;地质/矿山类如Micromine,Surpac,MVS,Vulcan,LYNX/MicroLYNX,MineSight,Datamine,Gemcom和油藏类如GOCAD,3Dmove,Earth Vision,Geosec2D/3D,SGM,Jason,Petrel。
(一)国外主要地质体三维模拟软件的现状分析
在对国外的主流软件 Surpac、Vulcan、Datamine、MineSight、MVS、Micromine、3Dmove、MicroLynx、GOCAD、Petrel和(RC)2等按系统配置、功能结构、应用领域、主要特点与开发支持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国外地质体三维模拟与可视化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小结如下:
1.从系统配置来看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微机性能的限制,所开发的系统一般基于UNIX操作系统和用于工作站环境(如LYNX,Vulcan,Datamine,Surpac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一些三维地质模拟与可视化软件开始移植到Windows操作系统和微机环境(如 Micromine,Gemcom,MineSight,microLYNX,Vulcan,GOCAD等)。近年来,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微机环境的三维地质模拟与可视化软件开始成为主流。目前,有的软件具有跨平台性。
2.从功能结构来看
系统采用c/s结构;软件操作界面友好;提供强大的三维图形交互式编辑环境;采用数据库管理地质数据;地质建模采用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提供地质统计分析功能;提供采矿设计与优化功能;提供测量应用模块;可在网络环境中运行;提供与主流GIS软件的接口;多数系统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选用不同的模块。
3.从应用领域来看
主要应用于勘探和地质建模、地表和地下采矿设计、尾矿和复垦设计、生产计划和开采计划以及钻孔编录等。
4.从支持二次开发来看
多数系统提供宏语言的形式进行二次开发,少数系统可提供C++的开发。
5.从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方案来看
国外主流的软件采用如下方案:
(1)根据钻孔(物探、探槽、探井等)资料,交互式解释成轮廓线;
(2)根据地质规律,交互式建立地质模型(实体模型);
(3)根据地质统计方法或其他方法,插值生成块体模型;
(4)估算资源量(找出在当前矿石价格下有利润的块段);
(5)进行矿山设计与规划;
(6)开采控制与管理。
(二)国内主要地质体三维模拟软件的现状分析
我国对三维地质体模拟与可视化研究起步较晚,但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力支持地学可视化研究,先后资助了“复杂地质体的三维建模和图形显示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理论与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地学时空信息动态建模及可视化研究与应用”和“基于剖面的三维拓扑地质建模研究”等项目。199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胜利石油管理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地质体”中,开始追踪研究GOCAD。长春科技大学在阿波罗公司的TITAN GIS上开发了Geo TransGIS 三维GIS,主要用于建立中国乃至全球岩石圈结构模型的三维信息。石油大学开发的RDMS、南京大学与胜利油田合作开发的SL GRAPH 都是用于三维石油勘探数据可视化。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GeoView)可实现三维地学信息管理、处理、计算分析与评价决策支持。
通过对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中科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南大学、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尚未开发出融数据管理、信息可视化、交互操作和地质分析于一体的三维地学模拟与可视化实用软件。
Ⅳ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吴小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实际,从汇交监管业务数据、汇交监管情况方面介绍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现状,重点阐述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的定位、部署、功能等主要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汇交 监管平台
0 引言
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通过掌握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建立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
1 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是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推进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业务体系建设的需要。通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资料工作的安排等法规制度的要求,以监管信息化手段促进地质资料汇交。
二是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是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汇交力度,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的需要。地质资料汇交是保障地质资料服务有效开展的基础,应加大地质资料汇交力度,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保障地质资料应交尽交。
三是通过加强汇交监管进一步促进地质资料资源汇聚,夯实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资料信息保障的需要。通过开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以汇交保障服务,以开放促进服务,以数字化和互联互通提升服务,进一步夯实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信息保障。
四是开展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汇交信息共享,提高网络监管与社会监督水平的需要。通过汇交监管信息公开查询使地质资料汇交人及社会公众能在线查询各类地质项目汇交情况,推进汇交信息共享,促进社会监督。
2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工作现状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启动于2009年,主要目标是在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行全程监管,促进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监管范围主要是: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形成的地质资料,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应汇交的其他地质资料。
2.1 监管数据情况
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共有各类地质项目数据198944条。其中地质项目记录14129条,占8%;探矿权记录120066条,占60%;采矿权记录62657条,占32%。为做好汇交监管工作,将2010年以来的各类项目纳入正常流程监管,其余项目纳入补录流程。目前在正常流程中监管的各类项目共计68672个,占项目总数的34%,其中探矿权、采矿权、地质项目分别占正常流程总数的59%、29%、12%;补录流程中各类项目总计130182 条,其中完成62173个,占总项目数的47.9%,天津、河北、上海、安徽、河南、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9省已基本完成补录。
2.2 汇交监管情况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自2012年4月运行以来,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六大区中心通过监管平台开展汇交管理的有关业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规范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管理。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有关制度,成果、原始、实物三类地质资料均验收合格后才可发放汇交凭证,自监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累计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11736个,累计接收资料11927种,基本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的在线规范发放。二是加大地质资料催交力度。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及馆藏机构加大了汇交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开展地质资料催交有关工作,截至2014年6月,监管平台共发放催交通知6018份,其中四川、内蒙古、山西、福建、江西、青海、湖北等省(区)共发放地质资料催交通知4960份。三是推进地质资料转送工作规范化。各省级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以及六大区中心地质资料转送业务逐步规范有序,2013年至2014年6月,20个省(区、市)及天津、沈阳、西安、武汉中心共配置转送2070档资料。
3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进展
3.1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运行,按照不同的业务应用已形成省级、油气、大区3套业务流程一体化运行。一是固体矿产类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汇交人须完成成果、原始、实物3类地质资料汇交后方可领取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由相关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转送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由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验收后交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验收。二是建立了油气委托类矿业权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即成果地质资料直接交全国地质资料馆,原始、实物资料由委托保管单位验收,三大油气公司审核后完成汇交。三是逐步理顺了中央财政出资类项目汇交监管业务流程,即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直接汇交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资料汇交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有明确地域的地质工作项目资料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委托六大区中心验收发证并转送相关省份。
3.2 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建设根据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类型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模块化设计思路、低耦合的方式进行交互,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移植,容易扩充,维护方便,并且能为将来添加新功能提供可重用的功能模块,加快开发效率;用户数据与应用程序相分离,用户数据的任何变更都不会引起运行程序的变更,同时系统本身应提供容错或恢复机制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采用集中式管理的体系结构,数据集中管理,各省(区、市)馆藏机构等通过互联网连接应用程序进行操作,数据更新和维护按照《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要求,各单位都承担部分更新维护任务,集中管理、远程访问,有助于保证各类数据的一致性。
3.3 系统部署情况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自正式运行以来,在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35家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部署运行,系统稳定,保障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的正常运行。
3.4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2.0 版基本功能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功能涵盖了资料汇交监管“导入、验收、发证、转送、查询”等5个环节,充分结合了业务工作实际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实时进行动态更新,有利于各类数据查询统计及实施动态监管。按照业务流程,系统设置了办公信息、任务管理、资料验收、资料转送、汇交监控、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8个一级菜单,涉及40 多个功能点,见图1和图2。主要功能如下:
图1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系统功能结构
1)任务管理。主要指管理与建立各类项目,包括探矿权、采矿权、项目的建立以及任务分配功能。任务建立的方式分为卡片著录及数据导入两种方式。
2)资料验收。馆藏机构按照条例规定的权限负责探矿权、采矿权、非矿权类地质工作项目的资料验收任务,验收汇交人汇交的原始、实物、成果资料,验收合格后,向汇交人发放相应类型的资料汇交回执。当资料未通过馆藏机构的验收时,向汇交单位发放补充修改通知书。
3)资料转送。根据地质资料管理相关规定,在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六大区之间转送资料,通过转送实现对资料流转过程的记录。主要功能包括资料转送、资料接收等。
4)汇交监管。主要实现对各类项目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汇交过程的查看以及资料催交、延期、保护、发证等管理业务环节的记录。主要功能包括汇交监控、汇交延期、资料催交、汇交凭证发放等。
5)查询统计。对各类项目汇交情况、资料汇交状态、汇交人、催交等进行查询及分析。查询统计实现了各级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和馆藏机构之间的互查。
图2 系统界面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馆藏机构利用汇交监管平台开展资料汇交监管、办理催交、延期申请、凭证发放等工作,但同时存在汇交监管机制不完善、汇交处罚力度不够、汇交人汇交意识不强、相关业务系统协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主要包括: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机制。目前,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应当汇交的没有汇交、汇交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涉及矿业权及地质项目等,这些项目信息分别在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项目来源不全、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需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进一步加强汇交监管机制研究,充分掌握除矿业权、国家出资地质项目外的其他重大地质专项、科研地质专项及重要工程类地质项目信息,拓展地质资料汇交监管范围,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动态监管,提高汇交监管的实时性、准确性、便捷性。
二是推进地质资料汇交信息公开。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的透明度,促进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互动性,提高网络监管与社会监督水平,使社会公众、地质资料汇交人及相关地质资料管理者能够方便地在线查询查看地质资料内容及状态,了解与地质资料管理相关的最新信息。
三是加大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人的监管。地质资料汇交人是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基层单位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脱节,资料汇交人员不能有效地掌握项目开展情况,需要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延伸至汇交人,试点从汇交人开始实物清单报送,将汇交监管工作落实到汇交人,以更好地促进汇交工作。
四是制定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管理办法。规范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运行制度,地质资料汇交延期、保护、发证、转送等业务环节通过监管平台做好记录,制定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管理办法,从数据更新、资料验收、凭证发放、资料催交及保护延期等方面规范监管平台的业务运行。
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1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73人,副高级职称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硕士学位的127人。内设6个职能处室,5个服务部门,11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所属企业;在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业务中心、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桩基检测专业委员会、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分技术委员会等挂靠机构,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23项,年度总经费17972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16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0项,地质调查项目4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3项。获批专利和著作权16项,发表各类论文129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
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韩子夜,党委书记、副所长甘行平,副所长史长义、吕庆田。
所长、党委副书记韩子夜(左二),党委书记、副所长甘行平(右二),副所长史长义(左一)、吕庆田(右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实用化与示范。与哈飞飞机设计所、哈飞航修公司、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试飞机组合作,解决了十余项试飞技术难题,执飞13架次,分三个阶段完成了32个调整试飞科目,采集原始数据2.3GB。全状态集成调试试飞取得成功。
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功研制出三维电磁探测系统样机,所研制的三维多功能电磁样机系统、瞬变电磁样机系统和感应式传感器经场地测试表明,仪器间测量参数一致性良好、性能可靠,接收机能持续稳定工作,发射机实现了最高电压达1500V的供电。同时,利用开发的样机系统在矿区开展了多种方法与装置的三维观测试验和应用,对获取的测量信息与矿区已有勘探成果的对比表明,三维测量成果反映出了矿床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初步实现了立体地球物理探测。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成果集成与方法技术研究、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研制了区域物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术,已完成区域地球物理调查面积13.2万多平方千米,1∶5万地球物理调查面积5千多平方千米,使全国陆域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由49.6%提高到51.0%。编制了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球物理图件,完成了相关重点成矿区带区域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如西南三江综合研究,利用最新区域重力资料划分了构造单元及断裂构造。研制了区域化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术,共完成全国陆域区域化探工作90.15%。
熔融制样-LA-HR-ICP-MS法测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针对LA-HR-ICP-MS的进样载气组成对信号灵敏度有直接影响的特点,对载气系统加装了He气进样装置,利用He气和Ar气的混合气作为载气进行样品测定,对混合气的流量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混合气条件下,对射频功率、辅助气流量和采样深度分别进行了优化,得到HR-ICPMS的最优仪器条件。
时间域专用飞机B-3855号首飞成功
三维多功能电磁接收机及传感器
三分量瞬变电磁接收机与传感器
完成中国大陆81项指标(含76个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建立工作。研发了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包括76个元素和5个地球化学指标,所有分析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制作了81个指标的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图,地层出露面积加权的岩石地球化学基准图和岩浆岩76个元素地球化学图;新发现一批铀、稀土、铜、金等新的找矿远景区,特别是填补了过去区域化探扫面未覆盖的盆地砂岩型铀矿和未分析的稀土元素矿床远景区;建立了全国镉、汞、砷、铅、铬、铜、镍、锌8个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地球化学基准。
全球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初步建立。建立了“化学地球”数据库和地球化学图形化显示模型,实现了针对多尺度海量地球化学数据与图形的管理,能对不同尺度地球化学图进行显示,具有图形与数据交互查询、采样信息查询等功能。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学地球”软件(简称:Chemical Earth)V1.0;建立了全国地壳全元素探测数据库。收集了欧洲、美洲部分地球化学填图数据,并成功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化学地球”。
全球地球化学信息化平台——Chemical Earth
Ⅶ 地质数据的传输与共享
一、内容概述
地质数据数字化传输既包括将野外采集的数据向室内数据处理中心传输,也包括在室内进行远程数据查询、交换和互操作。地质信息数字化传输主要是通过数字通信网络来实现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和通信网络建设的加速进行,将使地质数据的远程共享和综合应用成为现实。这里需要着重解决多源异构数据和海量空间数据的传输问题。
海量空间数据的传播不同于一般的事务管理和商务管理,需要研发专门技术并建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包括: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网站,空间数据交换标准以及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吴冲龙等,2005)。
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质信息的共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扩大了地学信息的来源
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了地磁数据收集的电子邮件地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该组织报告地磁异常现象,该组织对这些报告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再通过互联网发布。这种地学信息采集方式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一些异常地学现象的研究很有意义。利用互联网进行环境和社会经济调查将是地学研究数据来源的一种重要形式。
(2)提高了地学信息的时效性
USGS的水文部门提供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全国地图上指定任意点后,可以获得该点所在州的全部水文测站或与该点最近的10个测站的日平均流量和最近时刻流量功能,用户获得的水文数据与测站测得的数据同步。
(3)提高了地学信息应用的广度
USGS的水文部门还在互联网上提供全国酸雨分布强度数据,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获取这样的环境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
(4)提高了地学信息应用的深度
地学研究建立在地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互联网提供的不同区域、不同时相、不同种类、不同尺度的地学信息的集成使得地学研究者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区域差异对比研究、时空和属性分形等非线性特征研究等。
互联网的物理基础和互联网的TCP IP和HTTP协议是信息在互联网络上共享的基础。地质信息不仅具有与统计数据类似的属性数据,还具有独特的空间数据,在一些地质数据集中时还具有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地质信息的复杂性,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空间数据标准,一些标准化组织也正在制定相应的标准,但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地质信息网络共享的机制和模式,这突出表现在互联网上地质信息发布的形式多样性。总体来说,目前地质信息网络共享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以地学元数据形式提供标准文本和部分空间信息查询,二是以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形式提供的对具体空间数据集的操作。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概念的深入,作为空间定位依据的空间信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994年11月美国克林顿总统颁布了第12906号执行令,正式建立了空间数据基础(SDI),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如美国联邦地质数据委员会(FGDC)、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11工作组等纷纷建立,负责空间信息的标准化和共享问题(张健挺,1998)。此外,NSDI还促进各级政府和学术界以及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空间数据的效益充分发挥了作用。2003 年美国总统颁布“地质空间一站式访问(Geospatial One Stop,简称GOS)”计划,是美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更便利、快速和廉价的方式访问地质空间信息,满足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通过这项计划,各级政府向公众发布其数据采集计划,从而减少了数据的重复采集。采用标准化的元数据,避免了冗长、非标准的数据采集,扩大了跨机构和政府间数据获取的相互合作。通过这一计划所共享的数据有高程、正射影像、水文、行政边界、交通网络、地籍、大地控制以及各种专题数据(王永生,2011)。
在加拿大,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着重于合作和调节私营部门的资源,以加速其对地质空间数据和技术开发的访问。Geo Connections 是一个用来实施加拿大地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CGDI)的项目,该项目特别注重建立联邦、省及地方政府同私营部门和学术团体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许多项目还侧重通过政府、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和私营部门的努力,来增加通过“交换网站”系统可访问的信息量,加速数据框架工作的发展,从而便于数据的集成,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开发研究,以及建立鼓励性的政策来加速产业发展(王永生,2011)。
1.地质信息元数据的网络查询和数据文件交换
地学元数据的查询和检索是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地质信息网络共享的重要形式。地学数据所有者建立各数据集的元数据并提供查询和检索功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在数据定位后,目前一般的交换形式是通过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以及互联网上的文件上载/下载形式。
美国联邦地质数据委员会采用数字图书馆标准Z39150 作为地质信息交换的标准,该组织提供建立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库服务器的软件,用户使用这个软件建立自己的空间数据交换站,向该组织注册即可连入全球数据交换网。这些软件可以将元数据转换为SGML、HTML、TEXT和DIF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并提供标准HTML 的简单查询界面、基于交互表格(FORM)形式和基于JAVA 语言的文本查询界面。到1998年4月27日为止,已有59个主机上的75个注册节点,其中包括美国环境保护署和中国国家气象局等政府部门权威数据。Z39150协议以文本为基础,较为简单和成熟,但对地质信息所特有的空间数据表现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大量的地质信息共享节点并没有或没有唯一采用FGDC标准,而是运用各种形式来表达地质信息的空间特征。
2.利用网络地质信息系统进行地质信息网络共享
尽管关于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具有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空间数据显示(包括缩放漫游)、查询和空间分析的能力。目前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可以采用CGI方式、ACTIVEX方式和JAVA编程方式。一些公司分别推出了相应的商业软件,如ESRI的InternetMapServer和Intergraph的GeoMedia。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强调系统的通用性,而地质信息共享强调地学数据的时空和属性集成,利用网络地质信息系统进行地质信息网络共享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将地学数据集的元数据与网络地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是一种解决方法。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发布其空间数据传输标准(SDTS)时提供了一套C+ +接口工具来读取空间数据,接口中包含了许多元数据信息。对这个接口做适当改造之后可以在网络上运行,可以使众多的SDTS数据集具有共享的能力。国际对象管理组织(OMG)制定的通用对象请求与代理(COBRA)标准已为开放地质信息系统协会所接受,并根据这个标准制定了空间数据简单特征规范,在这些标准和规范中已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元数据问题,按照COBRA 标准开发网络地质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地学数据集和地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在开放地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地学数据的网络共享。但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从底层开发,对许多现行的系统设计和软件工具进行较大改造,工作量较大,在短期内尚很难在实际中广泛应用。
三、资料来源
王永生.2011.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
吴冲龙,刘刚等.2005.地矿勘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0(3):359~365
张健挺.1998.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地理科学进展,17(4):73~78
Ⅷ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系统功能与实现
郑啸 章浩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随着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地学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除了对传统互联网的强烈依赖,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在逐年递增。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公开版馆藏资料的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支持离线数据包使用户即使在野外无网络和手机信号覆盖区依然可以使用。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手机客户端拓展了地质资料的服务途径,提高了地质资料利用的便捷性,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阅地质资料信息。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智能设备 移动客户端
0 引言
自2010年以来,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和无线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了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系列、基于谷歌安卓系统以及基于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的智能终端产品。由于移动智能设备具有很好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普及率和使用的便捷性正在逐步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在已有网站和数据基础的支持下,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出地质资料手机客户端,实现以在线或离线方式进行资料检索、详情浏览、在线订阅等主要功能,方便用户查询和订购地质资料。
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简介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软件是一款运行于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资料检索、信息查询等功能的软件系统(图1)。目前该客户端的安卓版本和IOS版本均已完成开发并且正式上线。
安卓版本的软件最终发布为可用APK安装包,适配主流安卓设备;IOS版本最终发布可用IPA安装包并且发布到APP store中国区,软件包适配IOS 5.0以后所有版本,适用于iPhone App和iPad APP;安卓版本和IOS版本数据支持本地化、加密,并且提供定时增量更新功能。
客户端采用比较流行的三栏功能区分布(图2),左功能区一般为用户相关功能;右功能区一般放置和系统相关的功能;中间为常规区域,主要用于功能和数据展示。
地质资料查询功能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没有任何手机信号和无线网络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进行资料查询,客户端提供了离线数据更新功能,让用户在没有网络和信号的时候依然可以使用查询,适用于野外或者井下探查的地质工作者。当服务端有新的数据更新时,用户可以先检查是否有新的离线数据存在,如果有新的离线数据,用户可以选择把新增的数据下载到本地使用。用户在后台添加新的资料后,用户可以主动将线上未同步的数据更新到系统内;此外,用户可以收藏感兴趣的资料以方便随后查阅,或者在客户端提交资料订购需求,提交的订购会在后台内由资料馆的管理员处理。软件支持模糊查询,用户可以输入多个以空格分隔的关键词进行查询(图3左),此外,用户还可以进入高级搜索页面;所包含的全部关键性数据都可以作为筛选数据,可供查询的信息包括题名、资料分类、工作程度、日期范围等(图3右)。
图1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主要功能与结构
图2 客户端三栏功能区界面
对于查询结果的呈现如图4左所示,查询结果默认会加载前20个资料,当向下滑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根据滑动条的位置加载新的资料,每次加载20条。当用户在使用网络并且网络非常缓慢或者本地数据查询出现慢查询的时候,最慢时间可能需要5s,超过5s的查询会被当作没有查询到数据而中断。点击标题或者列表中的详细按钮可以进入文档详情页面(图4右),资料详情页面分为标题、功能按钮和详情信息。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文档进行收藏,或者提交订购需求说明。
图3 客户端查询功能界面
图4 客户端查询结果界面
移动客户端对登录和非登录用户都可以使用查询结果,但是收藏资料和订购资料等相关功能就需要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和注册均需要使用手机号码作为唯一凭证,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用户需实名注册。当用户需要订购资料时默认使用用户注册的手机号码,用户可以输入对资料的订购需求。订购提交到后台后可以由资料馆管理员进行处理。
2 系统实现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要求馆藏资料允许公开的部分可以在客户端内进行查询、浏览、收藏和订购;用户可以注册、登录并且管理自己的账户;数字资料默认使用本地加密数据库并且允许用户在有网络的环境下使用线上最新的数据或者进行软件包内的数据更新;同时,根据移动互联网中客户端软件更新换代极快的特点,系统内置软件更新。基于以上的要求,系统的主要技术目标是:地质资料目录及信息的数字化、移动化、便捷化,随时随地获取资料信息,操作简便。
在客户端的设计上,在UE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软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ASIHttpRequest 网络库,支持断点续传,GCD 高效管理多线程操作,用底层的CATransition实现更好的动画效果,绘制CALayer来实现更精美的自定义UI、Objective-C、Android SDK、断点续传、Block GCD、CATransition和本地SQLite数据源和数据流。用户基本上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几下就可以实现查询、订购和收藏等操作;界面简单,基本上无须输入。
后台采用HTML、Css和jQuery制作,服务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全文检索和中文自动分词、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s并且兼容所有移动设备、Memcache缓存和高性能数据库。数据格式简单,后期更新方便。
整体技术架构如图5所示。其中客户端(包括IOS APP和Android APP)都将通过Rest Apis和Servers端进行数据交互,数据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双向加密。
图5 整体技术架构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服务器端压力,根据当前数据库更新较少的特点,使用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的方式。默认使用离线数据包,离线数据包包含默认的文档数据并且直接打包入客户端,如果本地存在数据包则默认使用本地数据源,否则使用在线数据。同时部署在线的API接口,保证在没有离线数据时客户端仍可用,当前GPRS和3 G网络足够支撑客户端对数据查询的需求。对于可能存在的新数据或者更新数据,可以进行增量更新。离线数据和增量更新通过离线数据引擎实现。
3 结语
当前政务、教育和公益行业,提供Web、APP一体化服务必将成为趋势,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移动客户端的实现,是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移动互联网的尝试,对地质资料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广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该系统方便快捷,支持离线数据,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询检索,扩展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服务方式,也增加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用户数量。
鉴于全国地质资料馆首次开展移动客户端服务,开发时间和资源有限,未来本系统将继续改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Ⅸ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展厅概况
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稳重大方。
展区布局图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面积共2500平方米,另有临时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
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传的高山峻岭,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则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 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
宝石厅以单晶宝石和玉石为主,并以天然宝石与人工宝石对比展示,以便鉴别市场上常见的相似的宝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通过参与、欣赏展厅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情况、自然界种类繁多千资百态的矿物岩石、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
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从空间布局上,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简明生物分类查询系统,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
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单元——生物大爆发;第三单元——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四单元——脊椎动物的出现;第五单元——生物登陆;第六单元——生物大绝灭;第七单元——恐龙与鸟类;第八单元——哺乳动物与人类;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宝石学和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特别是在早期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以及辽西热河生物群等研究领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统精美的宝石陈列,独到的宝石研究成果,持续的社会推广活动,带动和引导了当代中国宝石科学研究、知识普及和市场消费。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