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绵阳
Ⅰ 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工程地质勘察的同时,也布置了为论证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如勘探竖井、水平探硐及灌浆试验),以便进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坝建基高程处,及左右两岸坝肩接触部分的闪长玢岩的裂隙程度、风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向基坑的渗入量,以及设计帷幕灌浆时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为了进一步确定在已选定的下坝线方案上建坝的问题,需要详细地研究基岩顶板高程、构造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种基岩物理力学性能,因而补打了13个钻孔。
此外,为了进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坝坝内式电站与坝后式电站两种比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时的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3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Й.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务:
1.进行比例尺1:1000地质测绘,对主要建筑物布置的范围内,闪长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进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压性,以及破碎带灌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础岩石的质量。
2.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的顶板所在高程。
3.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表面风化带的厚度,以及坝基风化岩石开挖的深度。
4.为了设计最好的排水系统(在灌浆帷幕的后面),对溢流坝段和厂房坝段基础闪长玢岩裂隙做详细说明,以便根据对裂隙的观测资料,拟定出排水钻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数量。
5.为了设计溢流坝段的护坦,应在溢流坝至张公岛间的地段内,进行对闪长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研究闪长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们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该地段内的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的详细性质。
6.进一步明确主要建筑物基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河床地段闪长玢岩以下的软弱岩石(煤层和炭质页岩)的特性。
7.进一步明确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侵蚀性,以便选择水泥的成分和标号,并确定左、右两岸地下水的流向,预测该地段内水库形成后,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质变化情况。
8.为了解决坝址区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于1957年4月对坝址下游右岸的老鸦沟及左岸的寨后沟先后布置了6个钻孔,寻找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号孔中发现了有水,因孔径太小,然后分别在右岸的74号孔与左岸的231号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这些水量只能满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于1957年9月在右岸8号孔附近补打了373号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两处水量为130L/s,可满足施工用水。但由于水中含硫酸根离子较高,不适宜生活用水,故三门峡工程局在七里沟口修建了一、二级沉沙池,采用黄河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这样三门峡坝址区的施工场地各个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地质测绘及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结构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特别是基础中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是对这些破碎带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层中去,以及破碎带与断层生成后,在第三纪及第四纪年代内是否活动过,今后结构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础下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是否会活动,而危及结构物的安全等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三门峡主要结构物技术设计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1958年2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为进一步查明坝址区地质构造的任务书。地质总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1958年2~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工作,这一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Ⅱ-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电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坝在以后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说按360m正常高水位设计,350m高程施工。根据这一设计方案的要求,在结束技术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之前还需要补充下列工作,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属于施工详图阶段的。
1.在右岸从坝轴线至混凝土拌和楼场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设计有通往水利枢纽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需进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上述测绘资料,必须阐明岸边的稳定性,及下铁路线在施工过程中,边坡稳定性的保证措施,和采取保证通往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行车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左岸接头地段,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测绘资料编制地质剖面,进一步确定该地段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的厚度、成分和产状要素,闪长玢岩表层裂隙性及风化深度,以及阐明左岸接头部位稳定设计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右岸接头地段,根据1:2000地质测绘资料,编制出精确的地质剖面,其目的是进一步确定黄土层以下闪长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该地段内基坑开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为了进一步确定1、16、18号断层在黄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断距,必须在拟定的地质剖面图A—A线上补打钻孔6个。
5.为编制出准确的坝轴线、隔墙轴线、机组轴线,以及溢流坝轴线上的地质剖面图,还需补打11个钻孔。
6.进一步确定在河床内冲刷深坑部位的大坝河床地段闪长玢岩的顶板及冲积层的厚度、成分,需补充打4个钻孔。
7.为了防止大坝基础构造破碎带的渗漏和帷幕灌浆时的孔距与孔排距离的设计需要,从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间还进行了4个地段的灌浆试验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个别水上钻孔,由于洪水到来没有进行钻探外,绝大部分已于1958年9月完成,资料亦已于1958年9月底前送交设计部门。
根据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质资料,用来编制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技术设计,已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详见表3及图7。
表3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1952~1958年间各个勘察阶段的探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量总表
续表
Ⅱ 工程地质勘察
1.概述
工程地质勘察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它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旨在为工程建设的正确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等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原位测试与室内实验、现场检验与监测等。工程地质勘察现场工作如图4-13所示。
2.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工程地质理论,通过系统地野外工作,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将所获取的资料反映在地形底图上,编制工程地质图件,为编写报告书提供准确依据。
图4-13 工程地质勘察现场
3.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是获取地下深处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也为野外取样、原位测试提供场所。工程地质勘探常用方法有工程地质物探、钻探和坑探等。
4.原位测试
在岩土体原有位置保持岩土的天然结构、含水量及应力状态条件下测定岩土性质称为原位测试。其主要方法有载荷试验、点荷载强度试验、压水试验、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波速测试、回弹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图4-14)、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图4-15)等。
图4-14 静力触探试验
图4-15 十字板剪切试验
5.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是为了正确取得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供设计和施工使用。室内试验有含水率试验、密度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渗透试验、击实试验、固结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及三轴压缩试验等。
6.现场检验与监测
现场检验与监测旨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监测工作如图4-16、图4-17所示。
图4-16 现场监测(沉降观测)
图4-17 现场监测(基坑变形监测)(http://www.senkee.cn)
通过检验与监测可以预测一些不良地质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以便采取防治对策和措施;通过它对岩土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Ⅲ 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的区别
设计是施工的要求、目的、蓝本,是施工工程不能违反的总纲。工程地质勘察是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总提出的要求进行施工。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是大脑,工程地质勘察是手脚。一般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的是机关、设计院人员是甲方;工程地质勘察是施工方,要上工程具体施工,是乙方。
Ⅳ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或手段,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实验室或现场试验、长期观测(或监测)等。
工程地质测绘
在一定范围内调查研究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各种工程地质条件,测制成一定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分析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作用及其对设计建筑物的影响,并为勘探、试验、观测等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据。它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测绘范围和比例尺的选择,既取决于建筑区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已有研究程度,也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设计阶段。规划选点阶段,区域性工程地质测绘用小比例尺(1:10万,1:5万);设计阶段,水库区测绘大多用中比例尺(1:2.5万,1:1万),坝址、厂址则用大比例尺(1:5000,1:2000,1:1000,1:500)。工程地质测绘所需调研的内容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现象。对所有地质条件的研究,都必须以论证或预测工程活动与地质条件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为目的,紧密结合该项工程活动的特点。当露头不好或这些条件在深部分布不明时,需配合以试坑、探槽、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作进行必要的揭露。
工程地质测绘通常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以仪器测量方法来测制。采用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和陆地摄影像片,通过室内判读调绘成草图,到现场有目的地复查,与进一步的照片判读反复验证,可以测制出更精确的工程地质图。并可提高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减少地面调查的工作量。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各类岩、土体或地质体的密度、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别,通过分析解释判断地面下的工程地质条件。它是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探测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条件分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测井);按被探测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法、地震、声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为电法中的视电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浅层折射法,声波勘探等;测井则多采用综合测井。
物探的优点在于能经济而迅速地探测较大范围,且通过不同方向的多个剖面获得的资料是三维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在控制点和异常点上布置勘探、试验工作,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测井则可增补钻探工作所得资料并提高其质量。开展多种方法综合物探,根据综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扩大物探解决问题的范围,缩短工程地质勘探周期并降低其成本。由于物探需要间接解释,所以只有地质体之间的物理状态(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种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钻探和坑探。采用钻探机械钻进或矿山掘进法,直接揭露建筑物布置范围和影响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了解岩层的完整性或破坏情况,为建筑物探寻良好的持力层(承受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层)和查明对建筑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的岩体结构或结构面(如软弱夹层、断层与裂隙);揭露地下水并观测其动态;采取试验用的岩土试样;为现场测试或长期观测提供钻孔或坑道。
钻探比坑探工效高,受地面水、地下水及探测深度的影响较小,故广为采用。但不易取得软弱夹层岩心和河床卵砾石层样品,钻孔也不能用来进行大型现场试验。因此,有时需采用大孔径钻探技术,或在钻孔中运用钻孔摄影,孔内电视或采用综合物探测井以弥补其不足。但在关键部位还需采用便于直接观察和测试目的层的平洞、斜井、竖井等坑探工程。
钻探和坑探的工作成本高,故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工程地质勘探阶段需要查明的问题,合理设计洞、坑、孔的数量、位置、深度、方向和结构,以尽可能少的工作量取得尽可能多的地质资料,并保证必要的精度。
原位测试和实验室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手段,是工程地质勘察的组成部分。室内试验包括:岩、土体样品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参数的测定。现场原位测试包括:触探试验、承压板载荷试验、原位直剪试验以及地应力量测等(见岩土试验、工程地质力学模拟)。
设计建筑物规模较小,或大型建筑物的早期设计阶段,且易于取得岩、土体试样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实验室试验。但室内试验试样小,缺乏代表性,且难以保持天然结构。所以,为重要建筑物的初步设计至施工图设计提供上述各种参数,必须在现场对有代表性的天然结构的大型试样或对含水层进行测试。要获取液态软粘土、疏松含水细砂、强裂隙化岩体之类的、不能得到原状结构试样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必须进行现场原位测试。
现场检测与监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或对工程建筑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物理)地质作用和某些重要的工程地质作用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工作。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岩、土体位移范围、速度、方向;岩、土体内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内破坏面上的压力;爆破引起的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统的载荷变化等。此项工作主要是在论证建筑物的施工设计的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作用的观测则往往在施工和建筑物使用期间进行。长期观测取得的资料经整理分析,可直接用于工程地质评价,检验工程地质预测的准确性,对不良地质作用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Ⅳ 工程地质勘探
3.3.2.1 勘探工作综述
(1)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
勘察工作共布置6个工程地质勘察孔,其中北端帮4个,南端帮2个,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见表3-5,钻孔平面位置见图3-7。
表3-5 钻孔坐标及钻孔深度
图3-7 钻孔位置
图3-8 KT1-1钻孔柱状图
(2)钻探施工
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鉴定、分层与描述。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钻孔口径不小于108mm,并满足取样的要求。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水泥砂浆封闭,封孔方法采用泥浆泵注入法,并对场地进行了清污。
(3)取样工作
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直接采取。取样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结合岩土性质分布特征执行。
3.3.2.2 勘探成果
本次勘察工作共采集土样720组,岩样640组,绘制钻孔柱状图6张,其中KT1-1钻孔柱状图见图3-8,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3-9至图3-11。
图3-9 剖面1工程地质模型
图3-10 剖面2工程地质模型
图3-11 剖面3工程地质模型
3.3.2.3 钻孔窥视成果
(1)工作原理
钻孔窥视仪主要由地面部分和井下部分组成。地面部分包括控制器、电脑、三脚架、绞车、滑轮和深度计数器;地下部分包括摄像探头和电缆,摄像探头由CCD摄像机、LED灯、玻璃罩和锥形镜组成。钻孔孔壁经LED光源照亮,CCD摄像机摄取由锥形镜反射的孔壁图象,图象信息经电缆传送至控制器和电脑,整个采集过程由图象采集控制软件系统完成,此系统把采集的图象展开和合并,记录在电脑上。
图3-12 智能钻孔窥视仪及原理
(2)钻孔窥视成果
本次勘察共设立了5个钻孔窥视监测孔,其中北帮3个,南帮2个。
钻孔KT1-1位于安家岭矿北帮西部,其孔内4m以上区域较为破碎(图3-13)。2014年2月,受2号井工矿影响,安家岭矿北帮1310和1280两个弱面发生错动,钻孔KT1-1位于1280弱面下缘,故其完成性较差。其余部分局部破碎,整体完整性较好,说明下部岩层没有发生大规模错动。
图3-13 KT1-1孔内情况
钻孔KT2-1、KT2-2位于安家岭矿北帮东部,目前受2号井影响较小,孔内岩层整体性较好,局部见裂隙发育,见图3-14和图3-15。
图3-14 KT2-1孔内局部裂隙发育
图3-15 KT2-2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钻孔KT3-1、KT3-2位于安家岭矿南帮中部,工程地质条件好于北帮,通过钻孔电视观察,钻孔KT3-1、KT3-2整体完整性较好,局部裂隙发育,钻孔KT3-2在101.3m处有出水点,见图3-16、图3-17。
图3-16 KT3-1孔内整体完整性较好
图3-17 KT3-2孔内出水
Ⅵ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有哪些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测绘、勘探、岩土测试、长期观测
测绘:将建筑影内响范围内的地质现象反映容在地形图上。是一种在地面进行的勘察方法。
勘探:是一种查明地下地质情况的勘察方法。可分为:(1)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根据导电率、磁性、密度以及弹性波在地下不同地层、介质(水、空洞、岩等)中传播速度的不同来划分岩性、地下水位、溶洞分布等等。指导钻探。(2)钻探:与坑(槽)探配合使用3)触探:即是一种勘探手段,又是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原位测试: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长期观测。
Ⅶ 谁有四川省xx市的一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哪个市?
Ⅷ 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探是一回事吗 它们有什么区别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狭义地说,在中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地质勘查专业也称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又具有较强技术岗位技能,具备地质基础、水文及工程地质、地质工程、煤矿地质、地质灾害勘查、高新技术勘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从事资源勘查、煤炭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设计,工程地质勘查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地质勘察与地质勘查专业的区别是:地质勘察指工作性质,地质勘查专业是指技术类别。
Ⅸ 需要绵阳市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份最好是涪城区的
网络文库里很多,可以搜回下答
http://wenku..com/view/a549aa8583d049649b66585d.html;
http://wenku..com/view/2ec9f74f2e3f5727a4e9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