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章节总结
『壹』 工程地质知识点
1、“物源”的概念
万物皆有所源,所有地质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
如:滑坡——滑动面、切割面和临空面,泥石流——松散的物质、陡峻的地形和足够的突发性水源,岩溶——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水的溶蚀性和流动性;
黄土——粉粒、可溶盐结晶;膨胀土——粘粒、粘土矿物;软土——粘粒、絮状机构;
2、“成因”的概念
万事皆有所因,内因决定外因。
土层、岩层皆为自然历史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其背后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的作用结果。
学习土的成因,是工程地质和土力学在本科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对于土,工程地质按土的成因进行分类,侧重定性;土力学按颗粒级配分类,侧重定量。
在地表水地质作用类型和产物中介绍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和冲积土,分别对应的作用是:淋滤作用、洗刷作用、冲刷作用和沉积作用;我们要学会用分选性、磨圆度、层理等概念来分析这四种土的特性,这几个概念来自这几种搬运距离的不同导致的。
因此对于土而言,其形成源自外动力地质作用,包含:风化、剥蚀、搬运、沉积;
剥蚀和搬运涉及不同的外部营力,包含风、流水、冰川、重力、湖海等,不同的营力就有不用的物质,原生黄土源自风力搬运、膨胀土是流水搬运、冰碛物是冰川搬运等;
叠覆定律的内涵是原始地层由上到下的顺序是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分布的,新地层覆盖在老地层之上。如果地层出现老地层在新地层之上,就是地层的倒置,一般由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
工程地质构造中,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推覆辗掩断层都会出现地层的倒置。
原始水平定律、原始连续性定律表示沉积地层形成时,一般先形成水平岩层,整合关系,地层沉积主要因为地壳的连续下降导致。地层抬升、受水平挤压,会导致各种构造的产生,抬升后会导致地层的缺失;地壳的重复运动将导致各种不整合接触的产生。
『贰』 工程地质
褶皱上来说是个背斜,断层应是个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根据褶皱轴向与断层面走向的关系来说,是个纵断层。 看出来的就这些,不知对您是否有帮助?
『叁』 工程地质顶岗实习报告总结
工程地质顶岗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目的 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本次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实习时间 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进行野外集中实习,时间一周。 三、本次实习任务 1.认识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学会区别三大类岩石; 2.认识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3.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方法; 4.认识实习区的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 5.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书。 四、实习基本要求 1.实习期间严格听从实习队长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几天野外实习中结合所学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需上交)。 4.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五、人员组成 交通工程系07级交通工程专业88人. 六、实习地区简介 本次实习地点为xx省地区。 xx市xx中西部,位于xx、xx、xx之间(见图---1)。市境东西长56公里,南北长35.5公里,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6乡6镇1个工业园区。 xx市的地形为东高西低,向东开口的盆地。该市区位于盆地中北部,海拔约380米,盆地北侧为xx山脉。至东向西由xx、xx、xx、xx等山岭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群峰秃立,山势险峻,相对高差大于1000米,属高中山地形;盆地南侧为箕山、伏牛山。箕山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于颍河之南,属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东西横亘于箕山之北,属低山地形;盆地内部为丘陵和平原。 xx为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箕山为颍河与汝河的分水岭。 来自[实习妹妹]转载需注明 http://www.shiximm.com
『肆』 工程地质的内容简介
本书为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9章:绪论中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等;第2~5章讲述了地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地下水等;第6~9章讲述了工程地质问题,包括简要分析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等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系统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方法以及报告的编写,同时给出了实例,讲述了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建设、地下与隧道建设、港口工程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介绍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每章结束附有小结及学习指导、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伍』 本章小结
岩体中任何一点都受到力的作用,在岩体开挖过程中,岩体中初始应力场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岩体中的初始应力是在长期、复杂的地质过程中不断变化、逐渐形成的,在DDA方法中可以通过迭代计算来模拟形成初始应力场。这种模拟方法就其本质上来看是通过块体不断的运动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为达到这种平衡,块体通过上下左右移动,来进行自我调整,这样往往会在一些部位造成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应力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特别是在具有一定厚度的控制性结构面附近,在类结构面附近往往也具有较大的位移。地下工程的开挖所形成的临空面解除了一些块体的约束,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块体,使得块体具有向临空面移动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应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产生较为强烈的应力集中,形成二次应力,甚至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结构面的强度时,块体便会脱离母岩向洞内移动,此时块体解除了围岩对其产生的压力,而自重荷载将起到重要作用。
从计算情况来看,地下工程的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确定开挖前的应力状态中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初始应力反转,也不能不考虑岩体经过支护后围岩应力将重新进行调整这一特征。岩体支护不仅能够限制块体位移的进一步增大,而且能改善应力状态,使岩体利于稳定。
开挖过程中,拉应力往往在洞室顶拱附近、洞室腰部、洞室底板的脚点处出现,在洞室底板若开挖范围较大也会产生拉应力,如尾水洞底板。这些部位的块体单元如果其形状有利于滑动,则会造成块体塌落、滑动、松动解脱、底板隆起。
地下洞室群的开挖,彼此之间距离的大小对洞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开挖后洞室之间的岩体会产生应力集中,其大小方向随着洞室的开挖而不断地变化,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若洞室间距较小往往会对开挖范围较大的洞室稳定性不利。
从计算结果来看,开挖期次、每次开挖量的确定对洞室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开挖量与最后一次开挖量较小,第二、三期开挖量大是极为合理的开挖方式。由于第一次开挖往往会破坏岩体长期形成的稳定状态,会造成块体较大的位移及较大的应力变化,小规模的开挖并支护后会使岩体中块体的位移及应力进行充分的调整,其后的大规模开挖会减小块体的位移及应力变化。岩体经过大规模开挖并支护后,块体的位移及应力进行了更为充分的调整,在其后的进一步开挖中块体的位移及应力变化极小,有利于洞室群的稳定。
『陆』 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工程地质的工作任务是:查明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诸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版,地质构权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物理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等,找出并分析论证不良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区域稳定问题,岩体稳定问题,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等。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定性或(和)定量评价,必要时进行地质过程演化分析和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弄清工程地质问题发展趋势,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建议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