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英文文献
A. 地质灾害论文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区,境内主要以黄土为主,而黄土由于结构疏松,孔隙大,渗透性强,具强压缩性和自重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特别是极为发育的顺坡向卸荷节理,使边坡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坡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积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冲刷,源源不断地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 通过计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强度和危险度,将城市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危险等级。经过对甘肃省灾害防治历史和治理现状的研究,提出存在问题,得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强调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据对城市的分级,危险度高的Ⅰ级和Ⅱ级的城市应采取治理体系为主,预防体系和管理体系为辅的综合控制对策;危险度不高或较低的Ⅲ级和Ⅳ级的城市应采取预防体系与管理体系为主,治理体系为辅的控制对策;对于威胁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沟则采用躲避对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规划的最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
范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及其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国内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探究国土和城市规划、地籍测量、农作物估产、森林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地下水资源管理〔4〕和矿产资源勘查〔10〕、潜力评价及开发〔11〕等众多领域。GIS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 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建立地质灾难空间信息管理系统[12,13,14,管理地质灾难调查资料,显示并查询地质灾难的空间分布特征信息,评价地质灾难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难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难的办法,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进行猜测〔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对香港地区的滑坡灾难进行历史滑坡编录,分析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和静态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滑坡灾难风险进行评价和危险区域划分〔17〕。
(2) 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地质因素之间相互功能的复杂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地质环境资料前提下,利用GIS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处理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评价猜测指标〔18〕,运用恰当的数学分析模型〔19,20,21〕,对探究区进行地质灾难危险性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地质灾难的管理及防治和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3)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专家系统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和空间目标的事实推理判定灾难的危险度〔22〕。二者的结合将使专家经验得到推广,减少野外和室内手工作业工作量,使区域地质灾难的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4 结语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多种学科领域,从比较简单的、单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统发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并向多媒体GIS、智能化、三维、虚拟现实及网络方向发展,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将运用专家系统知识,进行分析、预告和辅助决策。
(2)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从专业开发工具的组成结构上,可以归纳为集成式GIS、模块化GIS、组件式GIS和网络GIS等几个主要类别。其中组件式GIS在系统的无缝集成和灵活方面具有优势,代表了GIS系统的发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难探究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尤其在地质灾难评价和管理、地质灾难的危险度区划评价和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应用方面进展很快。
以上希望对您有帮助!另外这有个地质灾害论文的网址,可参阅:http://cache..com/c?m=ef&p=9a70d215d9c541fd0be29e2c4a7a&user=
B. 求关于气象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的英文论文及翻译
灾情评估研究进展1 何易平1 梁志勇2 赵明1 王兆印1 (1 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100084;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山洪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由山洪造成的损失异常惨重,因而作为山洪灾害研究基础的山洪灾情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山洪灾情评估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山洪灾情评估方法,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山洪灾害活动特征的灾情评估方法。 关键词:山洪灾情,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评估方法 概述 山洪灾害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多数地学工作者将山洪定义为发生在山区溪沟中的快速而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1],本文的山洪灾害采用防汛部门的定义,即由降雨或沟道水位变化诱发的山区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2]。 我国山洪灾害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山区[3],在活动强度、暴发规模、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常毁坏和淤埋山区城镇和村寨,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冲毁和破坏山区交通线路、桥涵、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设施,淹没农田,堵塞江河,淤高河床,污染环境,危及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00亿~200亿元人民币[4],成为我国山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灾害。山洪灾害常以灾害链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的灾害链是暴雨——溪河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3]。 山洪灾情评估是灾害预测、防治及灾后救助的基础[5]。根据评估区域尺度的差异,可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6]。点评估是对山洪灾点或具有相似活动条件和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的灾情进行评估,其特点是致灾体和承灾体明确,且易量化,评估精度高,结果定量化程度高;面评估和区域评估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山洪灾害进行评估,其特点是面积大、致灾因素多样,评估结果定量化程度低。根据评估时效的不同,山洪灾情评估又可分为灾前风险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6]。风险评估是在灾前分析研究区自然环境背景条件,评估灾害的危险度,结合研究区社会环境情况,评估灾害的易损度,综合考虑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确定灾害的风险度。灾后损失评估是在灾害过程结束后,评估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资源条件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损失[7,8]。 目前国外对山洪灾情评估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我国,因山洪灾情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研究区又位于山区,这些现实条件都给山洪灾情的调查和评估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导致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山洪灾情评估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现状 国际上关于山洪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报道已有近40年的历史[9]。 在联合国地球科学领域相关专家的呼吁下,国际工程地质联合会(IAEG)(1976)[10]开始从事泥石流滑坡灾前危险度研究,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泥石流滑坡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灾情评估的原理和方法。日本足立胜治等(1977)[11]开展了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判定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预测泥石流发生概率。瑞典Eldeen(1980)[12]用危险区图(Risk Zone Map)研究山洪灾害的危险度。美国Hollingsworth和Kovacs(1981)[13]采用打分方法构建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框架,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滑坡危险度的评估。英国Hansen(1984)[14]在RS和GIS支持下完成了滑坡的编目、制图和危险度评价工作,其研究成果对以后的灾情评估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7~1988年,美国对加利福尼亚及其北部的山林伐木规划区、Saratoga地区、Switzerlard地区的滑坡开展了危险性编目和评估工作[15,16]。日本久保田哲也等(1990)[17]开展了泥石流的危险性预测工作,采用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指标来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荷兰Frans Mulder等(1991)[18]对滑坡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小尺度、高精度的灾前风险评估宜采用土力学方法,区域性风险评估宜采用统计学方法。 传统灾情评估需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一件艰苦和耗时的工作,导致评估周期长、精度低。自1980年代以来,RS和GIS技术以其快捷、直观、动态、高效等特点而成为山洪灾情评估建模和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渐运用于灾情评估的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数据输入、存贮、计算、分析和显示等方面,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山洪灾情数据集成更简便,评估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极大地促进了灾情评估研究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意大利学者Aleotti(1999)[19]和Guzzetti(1999)[20]等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山洪危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文献达170余篇。 目前,山洪灾情评估工作得到了来自地学工作者、工程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山洪灾害较严重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并针对不同评估目的、对象区域尺度、资料丰富程度等分别提出对应的灾情评估方法。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现状 我国开展山洪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徐在庸(1981)阐述了山洪的定义,首次研究了山洪及其灾情[1],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山洪灾情评估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有山洪灾前危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报道。谭炳炎(1986)提出了泥石流沟危害性的数量化评价方法[22];此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利用RS和GIS技术完成了雅砻江二滩库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乃至全国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编著了全国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23,24,25]。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代表性成果有北京山区山洪危险度制图[26],四川、攀西地区、重庆市及三峡库区滑坡危险度评估[27,28],道路建设诱发滑坡的危险度评估[29],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估[30],中国、云南及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估[31,32,33]等。 山洪灾前易损度和风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从1998年开始有文献报道,此后对山洪易损度和风险度评估的定义和研究方法逐渐有了较明确的解释和应用[1]。典型研究成果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1],泥石流易损度及风险评估[1,1,1,39]。 我国对灾情调查统计很早就有报道[40],但针对山洪灾后损失评估的研究成果到1999年年才有文献报道,并迅速成为灾情评估研究的热点。典型研究成果有:地质灾害评估技术和系统[6,41],基于GIS的山洪灾情评估方法研究[42],滑坡灾害经济评价[43],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式[7,8],云南东川及风景区泥石流灾情评估[44,45],四川万县与皖南山区滑坡灾情评估[46,47],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情评估[48,49]。 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逐渐应用到山洪灾情评估工作中,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灾情评估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区域滑坡风险评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37]。 纵观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灾害的定点调查和发展趋势预测,工作主要依附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面上调查工作同时开展。研究成果主要是典型灾害的定性描述,研究处于萌芽阶段。80年代以后,山洪灾害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研究理论不断提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90年代以来,灾情评估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不断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灾情评估也由传统的定性描述和不完全统计分析发展到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互相补充的综合评估,灾情评估过程也由定性评价转化为半定量评价或定量评价,评估内容也日趋完善和合理,评估的科学性日益增强,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和规范的灾前风险评估体系和灾后损失评估体系。 但亦应看到,山洪灾情评估作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评估理论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之中,与国外同期研究水平相比,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技术手段落后,许多评价与分区图采用手工编制,效率低且不便于储存、查询和数据更新,虽然RS和GIS方法已用于灾前风险评估工作中,但还不是主流; ② 精度低,评价单元多以县或更大区域为单位,影响预测效果; ③ 以定性和半定量评估为主,评估效果应用性差,在减灾决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④ 持续性的研究工作不多。 山洪灾害评估方法评价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通过近40年的发展,国外山洪灾情评估已成为地学工作者、工程地质专家和政府部门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提出了许多灾情评估方法,归纳起来属于以下两大类: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图1),其组成及优缺点见表1。 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野外地貌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因子组合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二元统计法 多元统计法 确定性系数法 概率法 神经网络法 统计分析法 工程地质法 图1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表1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比较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评估区域尺度 S M L GIS的作用 野外地貌调查法 (field geomorphologic analysis by Panizza 1975 and Leroi 1996 [50,51]) 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实现快速评估。 依靠个人主观判断 可能忽略主要因素的作用 R Y Y 作为制图工具 组合因子地图法 (Combination of index maps, by Anbalagan and Singh 1996, Gupta and Anbalagan 1997[52,53]) 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评估过程的GIS化;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 因子权重根据经验确定,具有主观性。 R Y Y 图层叠加分析 逻辑分析法 (Logical analytical model, by Bughi 1996[54]) 评估过程采用严密的数学分析;评估结果可不断完善;不同坡度评估结果可进行比较。 需安装监测仪器收集关键数据;适用于低速滑坡。 R R Y / 统计分析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 bivariate and multivitiate, by Aleotti et al 1996, 1998, Leroi 1996[51,55,56]) 方法的客观性; 评估过程的GIS化;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 系统收集和分析工作量大 Y Y R 分析 安全系数法 (Safety factor deterministic approaches, by Wu and Kraft 1970, Ward et al 1982 and Baldell et al 1996[57,58,59]) 评估过程和方法的客观性;定量化;鼓励对地质参数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测量。 需对研究区非常熟悉;需系列试验筛选合适的工程地质模型;忽略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R R Y 分析 概率分析法 (Pro- balilistic approaches, by Chowdhury 1998, Zhang 1990 and Hydro 1993[60,61,62])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定量评估;评估过程和方法的客观性;有助于认识灾害的复杂机理。 需充分收集研究区资料;获得单因子层的概率分布比较困难 Y R R / 神经网络法 (Neural networks, by Aleotti et al 1996 and Lees 1996 [63,64]) 方法的客观性;评估人员可以不具备山洪的专业知识 在没有监测数据时很难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 R Y Y / R:限制使用,Y:较适用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表1)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研究工作提出的,使用上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评估对象主要是滑坡灾害(泥石流被视为常见的高速滑坡灾害现象),对溪河洪水的灾情评估则少有提及,就灾情评估时效来看,国外灾情评估主要是针对灾前危险性评估和风险性评估,而对灾后损失评估则较少报道。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方法概述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评估理论和方法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灾情评估方法。 在灾前风险评估方面,提出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资料统计分析法、实验模拟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RS和GIS)法[5](图2)。 资料统计分析法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文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实现,如基于网格的多因子统计分析法[23,31]和主成分分析法[65]。 实验模拟方法是在对灾害有一定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灾害的发生和成灾过程,筛选致灾因子,排除干扰因子,为灾情评估提供依据,如泥石流危险范围的模型实验预测法[66]。 数学模型法是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如模糊综合分析法[67,68]和模糊信息模型法[69]、灰色系统模型法[70]、物元分析法[71]、破坏概率法[1]、信息模型法[72,73]、神经网络法[1,1]、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法 [76]等。 RS和GIS法是利用RS和GIS技术来完成灾情评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遥感主要用于灾害调查与动态监测;GIS则用于数据的存贮、处理和建模。如金石(1989)利用遥感方法完成了三峡库区万县市的滑坡敏感性分析[77],唐川(1998)利用GIS方法完成了波恩地区的滑坡危险度区划[34]、2001年蒋勇军以GIS为工具完成了重庆市山洪易损性评估[78]。 山洪灾后损失评估方法有:模数法和抽样统计外推法[79]、灰色关联法[80]、B-P网络评估模型法[81]、神经网络评估模型法[82]、成本价值或修复成本价值、收益损失和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模型[83]和灾情综合调查基础上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法[44]等。 灾前风险评估法 山洪灾情评估法 灾后损失评估法 资料统计分析法 实验模拟分析法 数学模型法 RS和GIS法 模数法和抽样统计法 多指标统计分析法 成本—收益法 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B-P网络评估模型法 灰色关联法 多因子统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模型实验预测法 模糊综合分析法 模糊信息模型法 灰色系统模型法 物元分析法 破坏概率法 信息模型法 神经网络法 图2 我国山
C. 地质灾害,用英语怎么说
地质灾害,的英文翻译_网络翻译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geological_网络翻译
geological
英[ˌdʒi:ə'lɒdʒɪkl] 美[dʒɪəˈlɑdʒɪkl:]
adj. 地质内(学)的;
[例句]With geological maps, books and atlases you can find out all the proven sites of precious minerals.
有了地质图容、书籍和地图册,你便可以找到所有已探明的珍贵矿藏的位置。
D. 谁能给提供一篇有关 地质灾害区划研究 的相关文献。外文的!附带中文翻译!
这应该去图书馆找吧。
E. 中国地质灾害的研究论文
同志啊,这种论文网上还是很多的,不用那么懒吧。相关论文很多,自己下载整理一下对你也有好处啊。
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F. 四川易发地质灾害路线图 要写一篇300字的英文作文,请提供一些已知材
防治措施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坚持隐患排查,落实防灾措施;建立内监测网络,强化监容测预警;完善监测体系,强化专职监测;深化战略合作,强化驻守督导;加强培训演练,提高防灾能力;坚持以防为主,强化主动避让;加快工程治理,注重后期管护;强化灾区防灾,狠抓措施落实;健全应急机构,提升应急能力;落实部门职责,强化联动防灾;坚持综合防治,构建防灾体系
G. 谁可以提供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文献资料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编辑本段]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H. 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相关的文献
灾害方面论文 报告 书籍 评估方面 规范 地区规定 文件 收费规定等
I. 矿山地质灾害有什么参考文献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