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注意事项
A. 年度全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本报告所指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评估方式采用收集资料和综合分析,评估依据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评估重点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大地质灾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
本报告中所有统计数据未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相关数据。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缝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踪、264人受伤。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与2012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
2013年我国除上海、天津外的其余29个省(区、市)均发生过不同数量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和广西等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广东等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云南等省(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肃、四川和辽宁等省。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明确指示。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通过召开2013年全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会议,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研讨工作推进措施并部署全年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为全年地质灾害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专家和群测群防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各级党委政府狠抓落实。
2013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认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国已有21个省份、161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6个省份、171个市、42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机构。我部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和7个区片应急专家队伍,就近指导地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经费投入力度。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208个市(地、州)、1179个县(市、区)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三是加强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隐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勘查1万余处;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派出67个工作组、500余人次开展震区地质灾害调查,编录地质灾害隐患点14319处;在三峡库区建立了255处重大崩塌滑坡和重点库岸段的专业监测网并实施了专业监测,完成了28个县(区)级监测站的建设和县(区)、乡(镇)、村(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对3049处崩塌滑坡(涉及59.5万人)动态有效监测,并启动了三峡后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国共有2032个城乡建设及相关规划、10万多个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5万个隐患点进一步完善了防灾预案;四是应急演练与技术培训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7万次,参加人数达129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演练与培训123次,参加人数达4万多人次;全年共培训群测群防员超过40万人次。五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调研总结各地防治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通过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向各地推广宣传好的经验做法,明显提升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
(二)相关部门配合密切。
我部与国务院相关部委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协同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深化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开展预警预报工作,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建立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盟)、1880个县(市、区)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已被社会各界尤其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十年工作总结,总结了预警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减灾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为改进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国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2013年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三是与水利、教育、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能源和科技等部门协调联动,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等方面进展明显。
(三)国土资源部门指导有效。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最高价值准则,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2月即召开201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分析形势,研判趋势,确定防范重点。3月下发通知,提出总体工作要求。4月召开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5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技术培训会,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在汛期和关键时段召开3次全国视频会,针对降雨、台风、冰雪冻融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发出相关防灾通知19次,对防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11月召开全国地质灾害灾情统计研讨会,强调了新形势下地质灾害灾情统计和地质环境综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统计人员进行了灾情报送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培训。二是加强监督指导,开展巡查排查复查。我部全年共50余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检查指导,在31个省(区、市)安排100余名区片专家长期驻守。针对局地强降雨、台风等天气,各地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省市县三级共组织督促检查组、隐患巡查组超万次。针对1月11日云南镇雄县果珠乡山体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县滑坡、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体滑坡、7月22日甘肃漳县岷县6.6级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质灾害事件,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及专家组指导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继续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全年共制作170份汛期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在中央电视台发布111次(橙色预警92次、红色预警19次),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国土资源手机报发布160次(黄色预警以上)。通过网络QQ群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多媒体共享服务平台,可随时浏览查阅。另外,针对台风、地震等紧急情况开展的应急预警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发布地震区地质灾害红色预警7次、橙色预警4次,提醒当地居民和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及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0月6日,为防范“菲特”台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我部协同中国气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应急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信息,警示当地居民和提醒相关部门注意地质灾害防范。
(四)群测群防应对能力提升。
大力加强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大批群测群防监测员,增加群测群防覆盖范围,提升基层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一是继续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十有县”建设,全国“十有县”总数达到1765个,覆盖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同时启动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尤其是临灾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简便易懂、易学易会的方式,推广宣传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抗击地质灾害典型事迹等,使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避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各地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继续发展,全国群测群防员已超过35万名,已成为应急避险和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应急队伍逐步建实建强。
随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开展,应急队伍力量蓬勃发展。一是应急队伍建设迅速发展,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分级设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专业技术支撑队伍。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国各级应急机构共有数千名应急专家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近3500家具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专业队伍共计20多万人承担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汛期派出专家3000余人次参与2013年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和应急处置。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通过组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动员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为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是加强队伍的组织管理,明确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职责定位。各级职能部门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不断优化目标,细化工作内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标准、应急处置技术指南、应急装备配置标准、应急防治技术要求、应急演练指南等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行动。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保障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广拓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争取国际组织资助和社会民间捐助。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并加大审计力度,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对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物资进行有效储备管理。
三、工作建议
汛期(5-9月)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14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的各项要求,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日常防灾工作,重点做好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辽宁、广东、广西、福建、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区、市)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有效防范因异常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别关注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彝良、雅安、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区;注意防范沿海地区由于台风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决定》。
一是研判趋势,实时分析雨情、水情、灾情、险情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二是以人为本,积极主动避灾,一旦有极端气象或成灾迹象,立即把危险地带人员撤出,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点,重点防范城镇、乡村、丘陵山区、旅游景点等人员集中区和交通干道、重要流域、重点设施周边等部位,尤其要强化工程施工场所人员的防灾意识,落实防范措施。四是加强落实,狠抓调查排查、监测预警、宣传演练、综合防治、应急抢险、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实,克服松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防灾信息共享、应急预案完善、防治资金安排、应急救援处置等工作,统筹做好地灾防治与城乡规划、生态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有效消除地灾隐患,规避灾害风险。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健全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与地质灾害应急区域分中心,指导重点省(区、市)建实建强地质灾害应急专业队伍。实现地质灾害易发省(区、市)应急会商的互联互通,初步建成应急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标准体系,显著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应急业务技术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与演练。
扩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覆盖面,丰富宣传方式。根据实际要求组织相关培训与演练,督促、指导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相关地质灾害应急培训与演练。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质灾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踪、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7.3亿元;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大型地质灾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踪、4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2013年3起典型地质灾害情况如下:
(一)云南省镇雄县赵家沟“1·11”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1月11日8时18分,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发生滑坡灾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
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获取影像分析等,测算滑坡启动物源体长约120米、宽约110米、平均厚约16米,总体积约21万立方米。滑坡物源启动后,在快速运动过程中对斜坡和沟谷的残坡积土层进行碰撞和铲刮,裹携了大量岩土体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积体体积增加至约40万立方米。滑坡途中发生两次碰撞偏转,形成滑程约900米的高速远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赵家沟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层岩土和气象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的特大型地质灾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后缘高程1735米,赵家沟村民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达179米。滑坡区陡坎与斜长缓坡交替,整体地形坡角约35度,滑坡所处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达50度,斜坡稳定性较差。
二是斜坡岩土体松散破碎。滑坡发生在第四纪松散的残坡积粘性土夹碎块石中,主要由二叠纪软弱砂页岩风化破碎形成,十分松散,整体性差、强度低。
三是冰雪冻融导致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滑坡发生区域长期干旱,近一个月来持续雨雪冻融天气,地表水不断渗入松散土体,使土体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体软化、强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于变形破坏。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响。滑坡发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约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响区,地震对斜坡岩土结构和土体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3.应急处置。
(1)赵家沟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积物结构松散,有再次向下滑动的可能,对该区域开展监测巡查工作,避免堆积物再次向下滑动造成人员伤亡;
(2)滑坡区东侧不稳定性斜坡稳定性差,对下方赵家沟、曾家寨村民小组构成威胁,加强监测,居民转移安置;
(3)开展村庄搬迁选址场地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加强专业指导,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纳入了监控范围。
4.启示。
(1)在西南山区,特别是云、贵、川接壤的乌蒙山区,除关注汛期多雨对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的触发外,持续时间长、地表径流少、入渗多的久雨(雪)也是触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监测预警。
(2)加强对冬季雨雪天气引发地质灾害及高位远程滑坡的预警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县“3·29”特大型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时许,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普朗沟泽日山东坡约30万立方米块碎石土体残坡积物失稳滑动,其后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失稳形成整体滑动。滑坡进入沟谷后,进一步铲刮沟底和两侧松散堆积物,形成约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沟口段堆积体长约600米、宽70~180米、厚15~25米,总体积约200万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毁掩埋沟口施工人员暂住地,灾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踪。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灾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冻融强烈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于普朗沟源头,地形陡峻,坡度达42度~45度,呈“V”型狭长沟谷,滑坡源头到堆积区长约2000米。滑坡后缘高程5359米,前缘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区内地质条件复杂,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出露地层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岩石蚀变强烈,岩体破碎。表层第四系主要为块碎石层,被当地群众称为“泽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气候极度干燥,3月以后,连续多次阵雪,雪水渗透,降低了斜坡体稳定性。
(4)滑坡的启动过程系后缘残坡积体失稳滑动,推动前缘松散堆积体,形成整体滑动。
3.应急处置。
开展普朗沟流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评估选定下游群众的搬迁点。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监测预警责任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标明对地质灾害位置、诱发因素、居民注意事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等,努力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
4.启示。
(1)加强对滑坡隐患点源头的监测预警,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指导群众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能力。
(2)高度重视居民区、工程建设区、工矿企业、旅游区和临时人员居住地等场址的地质安全评估,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灾预案和责任制,有效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灾害。
1.基本情况。
2013年7月10日10时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一组发生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灾害。灾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踪。
2.成因分析。
滑坡灾害所处区域为龙门山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于构造侵蚀地貌和全新统冲洪积堆积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的砂砾岩,岩体强度大。自7月8日20时起,都江堰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至7月10日20时,累计最大降雨量达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经调查,滑坡后缘高程1132米,前缘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积区长约1200米,平均宽约150米,平均堆积厚度10米,估算滑坡体积约180万立方米。滑坡位于自然斜坡的陡倾地带,中部沟谷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下部为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汇入坡体内部的贯通性裂缝,形成高水头压力,在压力推动下,上部岩体发生崩滑,对沟谷中饱水的松散堆积体形成冲击侵蚀,触发流状滑动并铲刮松散体,导致滑坡体积增大,对下部村庄形成破坏。由于滑坡岩体强度大、外观无裂缝,且植被异常茂密,灾害隐蔽性极强。另外,此次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和规模大等特点,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3.应急处置。
灾害发生后,滑坡体后缘临空,其上宽约200米较平缓坡体上堆积有约30万立方米崩塌岩体,崩塌堆积岩体距临空面约50米,进行了加强监测预警。
4.启示。
加强高位山体滑坡的研究,尤其是远程碎屑流地区滑坡的监测。此外,加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沟到头,坡到顶”。
B. 地质灾害监测有哪些注意事项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确立了如下三项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避版让与治理相结合,全权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随着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体系(威海晶合)也逐渐建立起来。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C. 怎样做好地质灾害五到位工作总结
安全、检查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D. 年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撤离演练方案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
(2011年8月)
主办: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
承办:兰州市城关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
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提高我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及广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防灾避灾能力,完善抢险救灾体系。由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和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主办,兰州市城关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和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拟于2011年8月25日进行。为确保此次演练活动圆满成功,特编制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且成灾快、来势凶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守护生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火车站接到红山根社区是全区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近年来,相继发生了10多次滑坡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仍没有消除,威胁着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居住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注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抢险救灾应急反应能力,更加重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正值地质灾害多发的主汛期,开展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撤离演练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红四村241号南侧山体裂缝突然加大,边坡前缘局部发生小滑塌,情况十分紧急,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在最短的时间安全地撤离隐患点区域内住户于安全区域,尽快采取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三、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以人为本、守护生命的原则。
持之以恒、避让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密切协作的原则。
四、演练时间
(1)预演练时间:2011年8月25日;上午09:00;
(2)正式演练时间:2011年8月25日下午15:00。
五、演练地点
(1)灾害隐患点: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红四村241号。
(2)撤离安置点:区环卫局肥料队场地。
六、演练内容
成立应急抢险救灾临时指挥部,总指挥:王胜太(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副总指挥赵培根(区政府副区长)、郭世宗(国土分局局长),各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在指挥台就位。演练总指挥王胜太副区长宣布:“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撤离演练开始”。
场景一:
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3名监测员鸣锣示警、手拿高音喇叭呼喊,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请所有住户按撤离标示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区环卫局肥料队)同时由社区负责人向119(消防科)、120(卫生局)、区应急办、区国土部门报告:“兰州市城关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红四村241号发生滑坡,请速到现场”。
1.国土部门向政府办速报灾情。同时向市国土资源局上报灾情。
2.政府办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报告,并向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下达赶赴灾害现场指令。
场景二:
城关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报告灾情后,立即启动街道办事处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域内所有居民按规定路线撤离。
场景三:
所有撤离居民到区环卫局肥料队院内集中。
场景四:
消防部门、120到达现场,立即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说明:消防部门负责灾害现场,抢救5名受伤人员(担架);120对5名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包扎(将受伤人员抬至救护车)。
场景五:
各演练单位按到达现场先后顺序,向现场临时总指挥(王胜太副区长)报到,王区长下达指令。例:
(1)“报告总指挥,×××单位到达现场,请指示”
(2)“请立即进入灾害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说明:参与应急抢险救援单位在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路口东至备战路,北至备战路地段集结,听后现场指令。
场景六:
王区长召开应急处置会议,宣布因灾害已经达到较重(Ⅲ)级预警黄色标示,决定启动《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和6个应急行动组,分别是避险撤离组、医疗救护组、警戒保卫组、物资保障组、事故调查组和善后处理组,按自己的分工职责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工作。并向兰州市政府办公厅报告灾情。
各组根据分工分别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1.避险撤离组
组长:曾毅(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书记兼主任)
副组长:张余荣(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副主任)
成员:社区工作人员(10人)
职责和任务:制定撤离路线,组织遇险居民(186人)撤离危险区到安全区域(区环卫局肥料队院内)。
2.医疗救护组
组长:李春玲(局长)
成员:区卫生局、区医院(6人)
职责和任务:负责伤者医疗救治及卫生防疫相关工作。
3.警戒保卫组
组长:杨建清(城关公安分局副局长)
副组长:王生堂(区行政执法局局长)
成员:城关公安分局、东岗交警大队、区行政执法局(各10人)
职责和任务:组织执法力量对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周边实施警戒,配合街道办事处做好人员疏散和安全疏导工作。
4.物资保障组
组长:邓海燕(区民政局局长)
副组长:闫琳(区财政局局长)
李嬿嬿(区工信局局长)
郜伟(区建设局局长)
成员: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工信局、区建设局(各5人)
职责和任务: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安排抢险救灾通信、物资及应急资金的筹措拨付。
5.善后处理组
组长:温兆军(火车站街道办事处书记)
副组长:陈晓霞(火车站街道办事处主任)
成员:办事处工作人员(10人)
职责和任务:在街道(社区)部分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受伤人员及财产损失进行统计,对伤者家属进行安抚。
6.灾害调查组
组长:郭世宗(国土城关分局局长)
副组长:高忠平(国土城关分局副局长)
成员:国土城关分局、甘肃有色勘察设计院、省地质三勘院、省地质环境监测院(35人)
职责和任务:对灾害体周边实施警戒,悬挂警示标志,进行24小时监测;组织相关专家对滑坡体进行实地勘察,防止次生灾害。
场景七:
经过各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的通力协作,事故已得到初步控制,各应急行动组向现场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1)避险撤离组报告:报告总指挥,遇险所有居民已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危险区内现共有居民186人,现已全部撤出。
(2)医疗救护组报告:报告总指挥,6名受伤人员已全部送至医院进行救治,目前伤情稳定,无生命危险。
(3)警戒保卫组报告:报告总指挥,已对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红山根社区红四村241号周边800米范围建立警戒线,禁止与抢险救灾无关人员出入。
(4)物资保障组报告:报告总指挥,根据救援需要,已在安全区域内(环卫局肥料队院内)搭建临时居住帐篷5顶。下一步,根据需要,及时调集各类物资,保证抢险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善后处理组报告:报告总指挥,在街道及社区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下,我们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核实,该危险区域内共有186人,除6人受伤外,其余180人均安然无恙;6名伤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并派工作人员前往医院进行安抚。
(6)灾害调查组报告:报告总指挥,我局会同省、市有关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初步勘查,此次滑坡是由于近期集中降雨造成。目前,已在滑坡体周边设置了警戒线、警示标志,在滑坡体周边设置四个观察点,24小时进行监测,避免二次成灾。并提出二条建议:一该滑坡体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二次滑坡,灾害区周边200米范围内的住户进行搬迁避让;二是尽快委托专业单位对滑坡体进行勘察设计。
场景七
经现场应急指挥部确认和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各参演单位在指挥台前方集结,演练总指挥王胜太副区长点评,并宣布:“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撤离演练结束”。
七、演练注意事项和要求
(1)这次综合演练,参演单位和人员多,车辆多,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严密,确保演练成功。
(2)为保证演练的效果和形象,所有参演车辆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演练现场纪律,服从领导指挥,除设定的动作外不准私自行动,自由出入。
(3)进入危险作业区的人员必须佩戴好防护装具,所有参演人员、车辆在遇到特殊危险情况时,要灵机果断处理,确保安全。
(4)各组负责人要细化细节,责任到人,确保演练工作顺利进行。
E. 4·27宜宾地面塌陷的专家解析
据参加踏勘的刘先生介绍抄,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此次地面自然塌陷出现“天坑”的硐底镇一带,和2008年3月出现“天坑”的该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一带,相距20多公里,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此次出现地面塌陷形成“天坑”,初步分析是地下溶洞引发的小型岩溶塌陷,是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但进一步的结论及处置措施,要待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定。
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王拥军称,形成塌陷的原因比较复杂,地下水过量抽取、长期的干旱等都有可能引发塌陷。
昨日傍晚,记者发稿时从长宁县政府获悉,由于26个“天坑”造成的岩溶塌陷,影响到方圆0.6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保证周围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省市专家考察后,目前已初步划定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范围,确定了112户、在家的290人,需要避让灾害进行转移。
该县国土部门和硐底镇政府,已给地质灾害涉及区域的每家每户发了一张“明白卡”,上面写明了地质灾害的注意事项,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F. 地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6)地质灾害注意事项扩展阅读:
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1、迅速远离房屋、建筑物、山体、湖泊,转移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2、来不及转移时,要就地躲藏。俗话说:小地震不用逃,大地震逃不掉。所以,地震发生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就近躲藏。家中卫生间是最安全的地方。卫生间空间小,不容易被倒塌的天花板和墙壁砸伤。另外,卫生间有水,能够维持人的生命。
地震时,首选卫生间躲避。其次,要选择储存室、书房、没有煤气的厨房等空间小的房间。室内墙角也是较安全的地方。房屋倒塌时,室内墙角处容易留下一个安全生存空间。另外,可迅速躲避到床、桌、冰箱、洗衣机等坚固物体旁边或下面。
3、要蹲下身体,并用枕头、棉被、书包等顶在头上,保护头部。
4、要用手绢、毛巾、或双手捂住口、鼻及脸部,防止灰尘堵塞口、鼻和迷住眼睛。
5、地震发生后,要减少各种活动,保持好体力,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
G.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纲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纲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前言
主要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任务依据———主管机关文件、文号;设计任务书及合同文号等;治理目标或目的与任务;治理的范围、地质灾害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前人的工作成果与本次设计工作经过等。
(二)地质环境条件
主要介绍地质灾害点及其周围(或编图范围内)气象水文、地层与岩浆岩、地质构造、地震与地壳稳定性、岩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防治现状
主要介绍地质灾害的性质、类型、范围、规模、机理、运动特征、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存在问题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主要介绍设计的标准和设计的依据;设计方案及其比选;按最终确定的方案进行设计(包括防治工程的平面布置、结构构造、稳定性验算、质量检验等);监测点的布设与监测内容、方法、手段、程序、时间、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主要介绍设计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及固定设备购置清单(名称、规格型号及数量)、施工顺序,以及施工的注意事项等。
(六)设计工作量及经费预算
根据防治工程的布置计算工作量,并按当地工程单价进行经费预算。
设计的附图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平面布置图、地质灾害防治纵剖面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单项工程断面图或施工图。
上述设计提纲反映的是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基本内容,具体编制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防治工作目的与任务、防治工作阶段等,进行相应的增减。
H. 暴雨天气要注意些什么
一、掌握基本自救知识
暴雨天气人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知识。中国气象局为市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比如:
暴雨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注意检查家中的电器、炉火等设施,一旦发现积水进入室内,应立即切断电源,以防漏电;
在野外突遇暴雨时,切记不可慌张,应避开河道、沟谷和洼地,向高坡或高地跑,如果暴雨来势凶猛,来不及逃离,就用腰带或衣服等把自己和大树捆绑在一起,千万不能攀爬电线杆,以免造成触电。
二、遇到洪水来袭应迅速向高处逃离
当洪水袭来,没时间转移时,要尽量往高处走,找到结实、便于停留的地方。光明网在报道中指出,如果处在易于坍塌的房屋中,应迅速撤离,逃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房屋比较结实,而且水势不是很严重,应尽量待在原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入水。一旦落水,要屏气捏鼻,尝试站立;如果双脚实在触碰不到地面,就将自己的脸部朝上,头向后仰,用手掌拍击水面,双脚不断向下踩水,尽量让自己的嘴露出水面,同时寻找身边的漂浮物,尽快抓住。
落水后要尽可能将鞋子脱掉,以减少阻力。
三、司机应在暴雨天气更注意行车安全
此外在暴雨天气,司机朋友们也需特别注意行车安全,《河南日报》曾刊文给过司机如下建议:
在行车过程中,一定要放慢速度,不可超车,在发现水位达到保险杠或轮胎的三分之二时,要选择绕道而行;
情况更加严重时,要选择下车,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一旦车辆落水,要保持冷静,在第一时间解开安全带,打开电子中控锁,因慌张或其他原因无法解开安全带的,可用一些尖锐的物品如安全锤,将安全带割断。
(8)地质灾害注意事项扩展阅读
雷电天气注意事项
暴雨有时候还伴随雷电天气,在户外应遵守以下雷雨天气十个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