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符号库
⑴ 地质灾害包括哪些灾害地质灾害中包括那些灾害
比较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⑵ 地质灾害斜坡、倾倒在地图上用什么表示,请给出图例。如若给出完整的国标符号库,更加感激不尽。
地图上表示地形起伏不是用等高线么?你说的是剖面图?
⑶ 地质灾害类型及划分
灵台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地形切割强烈,表层覆盖着厚度巨大的第四纪黄土层,黄土本身具有软弱性及湿陷性,加上黄土特有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性,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黄土层下面为白垩系泾川组基岩,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或者两者互层,风化十分严重,局部节理裂隙相当发育,岩石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是软弱易滑带,控制了滑坡灾害的形成。
灵台县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集中的乡镇,对居民区、公路、水库、学校等构成了威胁,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遥感解译340个点,野外核实306个点,占解译总数的90%。全县实地调查滑坡285处、崩塌29处、泥石流9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396处(图3-1)。其中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滑坡1两处、崩塌20处、泥石流4处、不稳定斜坡73处,合计109处(表3-1)。
表3-1 灵台县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调查点统计表
图3-10 不稳定斜坡灾害稳定性比例饼图
图3-11 不稳定斜坡灾害诱发因素比例饼图
(四)泥石流
县域内泥石流不发育,仅在中台镇坷台村坷台组涧子沟、城关村西沟、城关村东沟、独店乡白峪村多家庄组闲子沟发育共计4处泥石流灾害点。其共同特征是沟源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黄土节理裂隙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物源比较充足;泥石流沟侵蚀强烈,冲刷深度较大,侵蚀沟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蚀、溶蚀作用等产生的松散物质堵于沟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这类小型沟谷的集水面积小,沟源近,流程短,可供给泥石流的物质和水量都有限,规模不大。
泥石流类型,按照物质组成划分4条为泥流;按照流体性质划分1条为粘性泥石流3条为稀性泥石流;按照发育阶段划分4条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规模划分1条为小型泥石流3条为中型泥石流。
⑷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 入库过程中 如何修改统一编号 而不改变其中的内容
不知道你的数据库是不是在Access的基础上编辑的,如果是,你找到她的库文件,用Access打开,到里面把统一编号一修改就可以了!他的库文件一般安装在你的哪个盘的program files里面。
⑸ 防震减灾术语,图形符号与标志有哪些
3.1 地震
3.1.1 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动。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3.1.2 震源 seismic source
产生地震的源。
3.1.3 震级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GB 17740-1999中的2.1)
3.1.4 地震烈度 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GB/T17742-1999中的2.1)
3.1.5 地震波 seismic wave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向四周传播的波。
3.1.6 震中 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1.7 极震区 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3.1.8 宏观震中 macro-epicentre
极震区的几何中心。
3.1.9 震源距 hypo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源至某一指定点的距离。
3.1.10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GB 17740-1999中的2.6)
3.1.11 (宏观)震中烈度 (macro) epicentral intensity
极震区的地震烈度。
3.1.12 无感地震 feltless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下,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下。
3.1.13 有感地震 felt 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注:一般震级在3级以上,震中烈度在Ⅲ度以上。
3.1.14 极微震 ultra-microearthquake
震级<1级的地震。
3.1.15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3.1.16 小[地]震 small earthquake
3级≤震级<5级的地震。
3.1.17 中[等]地震 moderate earthquake
5级≤震级<7级的地震。
3.1.18 大[地]震 large earthquake
震级≥7级的地震。
3.1.19 特大地震 great earthquake
8级和8级以上的大地震。
3.1.20 破坏性地震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
3.1.21 严重破坏性地震 severely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
3.1.22 近震 near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下的地震。
3.1.23 远震 teleseism
震中距在1000km~1400km以上的地震。
3.1.24 地方震 local earthquake
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近震。
3.1.25 地震活动性 seismicity
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在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3.2 地震监测预报
3.2.1 地震前兆 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
3.2.2 地震观测 earthquake observation
对地震或地震前兆进行观察与测量。
3.2.3 地震监测` earthquake monitoring
对地震发生及与地震发生有关的现象进行监视与观测。
3.2.4 地震预测 earthquake prediction
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
3.2.5 临震预测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测。
3.2.6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key area for earthquake surveillance and
protection
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
3.2.7 地震重点危险区 critical earthquake risk area
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
3.2.8 震情 earthquake situation
有关地震活动和地震影响的情况。
3.2.9 震情会商 earthquake situation consultation
对震情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专门会议。
3.2.10 地震预报 earthquake forecast
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域、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
3.2.11 地震长期预报 long-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3.2.12 地震中期预报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3.2.13 地震短期预报 short-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2.14 临震预报 imminent earthquake forecast
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2.15 震后地震趋势判定 evaluation of post-earthquake trend
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发展的分析结果。
3.2.16 地震速报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对已发生地震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
3.2.17 地震台[站] seismic station
地震观测点或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3.2.18 地震台阵 seismic array
为提高地震信号的信噪比,由电缆线或无线通信线路将若干分布在地面上的地震仪器与同一记录中心连接起来、采用专门技术进行信号处理的地震观测系统。
3.2.19 地震遥测台网 telemetered seismic network
由4个以上分散布局的地震台和一个通过电信遥测技术收集并处理各台记录信号的管理中心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
3.2.20 地震监测台网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由若干地震台组成的地震观测系统。
3.2.21 地震监测设施 facility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
开展地震监测的设备及有关设施的统称。
3.2.22 地震观测环境 environmental for seismicity observation
保障地震监测设施不受干扰、能够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地震台、地震观测场地的周围环境。
3.2.23 流动观测 mobile observation
某研究任务或震情工作需要开展的地震观测。
3.2.24 强震观测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记录地震动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地震观测。
3.2.25 地震谣言 earthquake rumor
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
3.3 地震灾害预防
3.3.1 地震灾害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和社会功能的破坏。
3.3.2 地震原生灾害 primary earthquake disaster
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
3.3.3 地震次生灾害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
3.3.4 地震次生灾害源 source of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产生地震次生灾害的设施和环境。如燃气管道、弹药库、化学药品库、水库、陡坡等。
3.3.5 地震对策 earthquake countermeasure
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策略。
3.3.6 地震灾害预测 earthquake disaster prediction
对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做出估计。
3.3.7 地震灾害预防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性工作。
3.3.8 防震减灾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earthquake disasters
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3.3.9 重大建设工程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
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指地震发生后,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设工程。
3.3.10 地震基本烈度 basic intensity
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定场地条件和超越概率水平下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例如,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定义地震基本烈度为: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3.3.11 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checking of basic seismic intensity
采用最新基础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给出的某地地震基本烈度进行核实或修正。
3.3.12 地震区划 seismic zoning
以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危险程度划分成若干区域。
3.3.13 抗震设防要求 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3.3.14 地震危险性分析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用确定性方法或概率计算方法给出工程场地或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值。
3.3.15 地震安全性评价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3.3.16 抗震性能鉴定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
检查现有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JGJ/T 97-1995中的2.1.5)
3.3.17 抗震加固措施 strengthening measure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为使现有建筑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所采取的增强强度、提高延性、加强整体性和改善传力途径等措施。
3.3.18 抗震设计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对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业设计。一般包括概念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JGJ/T 97-1995中的5.1.1)
3.3.19 抗震设计规范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code
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技术性规定。
3.4 地震应急
3.4.1 地震应急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应急行动。
3.4.2 地震应急预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scenario for destructive earthquake
防止和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地震应急方案。
3.4.3 地震应急指挥机构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dministration
指挥和组织地震应急工作的临时行政机构。
3.4.4 地震紧急应急措施 urgent measure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采取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紧急行政措施。
3.4.5 地震避难场所 earthquake shelter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设置居民临时生活区或疏散人员的安全场所。
3.5 震后救灾与重建
3.5.1 地震灾情 earthquake disaster affection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情况。
3.5.2 地震灾区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
地震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经济建设遭到破坏的地区。
3.5.3 地震烈度评定 rating of seismic intensity
据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宏观和微观地震资料,确定该地区的地震烈度。
3.5.4 地震灾害评估 earthquake disaster assessment
对地震造成的灾害的程度做出评定与估计。
3.5.5 地震救助技术 rescue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hazard
用于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抢险救助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3.5.6 震后救援 post-earthquake relief
对地震灾区采取的救援行动。
3.5.7 震后恢复与重建 post-earthquak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使地震灾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恢复基本正常以及对地震破坏的建(构)筑物、公共设施的修复与建设。
3.5.8 地震遗迹 earthquake remains
地震留下的痕迹。包括震毁、震损或地震影响区域内完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震活动产生的地质、地形、地貌变动的痕迹等。
3.5.9 地震遗址 earthquake relic
地震遗迹所在的地方。
3.5.10 地震保险 earthquake insurance
补偿地震灾害损失的一个保险险种。
⑹ 地质灾害有哪些是什么
地质灾害有哪些是什么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具体以下几种:
(一)崩塌和滑坡
1.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2.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滑坡受自然地质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会对城镇建设、交通运输、河运航道、工矿企业、农田村庄、水利水电建设等造成重大破坏。
3.崩塌和滑坡的前兆
·断流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忽然干涸。
·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扩张,有冷气或热气冒出。
·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音。
·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
4.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不在危岩下避雨、休息和穿行,不攀登危岩。
·夏汛时节去山区峡谷郊游,要事先收听天气预报,不在大雨后、连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2)危机救助
·行人:立即离开岩土滑行道,向两边稳定区逃离。切记不可沿着岩土体向上方或下方奔跑。
·驾车者: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
(二)泥石流
1.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2.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3.紧急防护措施
(1)前期预防
·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
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
·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
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
(2)危机救助
·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
·逃生时抛弃重物。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三)火山喷发
1.什么是火山喷发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不断运动,当岩浆中气体成分游离出来使内压力增大到一定极限时,岩浆就会顺地壳裂隙或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从公元1000年以来,全球已经有几十万人死于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的前兆
·火山活动增加。
·出现刺激性酸雨、很大的隆隆声。
·火山上冒出缕缕蒸汽。
·附近的河流有硫磺味道。
3.紧急救护措施
·熔岩: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火山喷射物: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应佩戴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火山灰:具有刺激性,会对肺部产生伤害。逃生时应用湿布护住口鼻,或佩戴防毒面具。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会灼伤皮肤、眼睛和黏膜。应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但不是太阳镜。到庇护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气体球状物:火山喷发时会有气体和灰球体以超过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滚下火山。可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泥石流:火山喷发可能诱发泥石流,对此,可采用“泥石流自救互救方案”应对。
⑺ 地质灾害都有哪些种类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5、地裂缝:地裂缝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进性灾害。按其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动力形成的构造地裂缝,如地震裂缝、基底断裂活动地裂缝、隐伏裂隙开启裂缝等;另一种是非构造型,即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如松散土体潜蚀地裂缝黄土湿陷地裂缝、膨胀土胀缩地裂缝、滑坡地裂缝等。
(7)地质灾害符号库扩展阅读: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⑻ 地质灾害详查数据库从哪里下载
这个数据不会对外批量公布的,但国土部门内部有非常严格,详细层层落实到人的防范措施。
⑼ 地质灾害类别
目前,我国通用的地质灾害分类方法有:
1)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分为12类48种,分别是:
a.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b.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c.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d.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e.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f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g.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h.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i.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j.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k.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l.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2)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缓)变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灾害等,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成灾后果严重,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常造成人员伤亡;渐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污染等,灾害的发生是缓慢积累的过程,其发生缓慢,一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修复。
⑽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10)地质灾害符号库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