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因为调查目的和精度不同,地质灾害调查有多种类型。有小比例尺的区域性调查,中等比例尺的地区性调查,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区的专门性调查。除独立进行的专门性地质灾害调查外,在综合性地质勘查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勘查评价工作中,也会对工作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工作。
地质灾害评价类型较多,根据评价范围和精度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根据评价时间分为灾前预测评价、灾中跟踪评价、灾后总评价。各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相近。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通过这一评价,确定地质灾害活动参数,圈定地质灾害危险范围,区分危害程度,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为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的分析评估,包括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人员伤亡;破坏社会财产和生活、生产活动,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破坏资源、环境,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程度,规划、部署、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调查:主要是调查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和地质环境,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以来的地球表层动力作用。
2)地质灾害体的调查评价:采用工程手段和简易监测方法,调查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结构和主要作用因素及其变化等,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稳定性。
3)试验:根据稳定性评价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原位试验,采取样品进行室内试验。
4)成因机制分析及模拟研究:综合分析地质体破坏的成因机制,进行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研究,最终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
5)灾情调查:查明地质灾害已造成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及其特点。
6)进行防治工程可行性论证,提出防治工程规划方案。根据调查评价结论,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初步论证治理、搬迁或采取综合方案的依据、布置与工程概算。
2.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内容: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内岩爆、坑道突水、突泥、容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3. 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前言来(任务自由来、目的、任务、项目概况、前人研究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评估级别、工作手段、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2)自然地理概况;
3)地质环境;
4)致灾地质体特征及分析;
5)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6)分区评估;
7)用地的规划建议;
8)结论与建议。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主要反映规划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等内容。平面图应配置代表性剖面图和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说明表应反应分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致灾因素、用地规划建议等。
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①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②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③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④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⑤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5.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什么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抄就是地质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6. 简述地质灾害的评估
我国是世界上复灾害记录最制悠久、史料最丰富的国家。但将地质灾害评估作为灾害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内容,仅仅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灾害损失的日益严重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目前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但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工作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但为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灾情评估逐步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有效地防灾、救灾,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灾情调查评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7.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4个方面,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张梁等,1998)。
表4-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评价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应急抢险、救援、灾害预判等服务。
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为活动条件等。评价潜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治理、防治、避险、灾后重建服务(张梁等,1998)。
(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率。
(三)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定量化分析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程度的过程,利用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绝对损失额和相对损失额来反映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程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的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
成本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房屋、道路、桥梁、生命线工程、水利工程、构筑物、设备及室内财产等绝大多数受灾体均可采用该方法进行价值损失核算。
收益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例如,土地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成本价值和效益价值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为建设交通、能源、通讯设施等投入的费用,后者包括可能的商贸效益、工业效益、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等。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和目的: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优选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潘懋等,2002)。
8. 地质灾害评估内容包括地震吗
气象、水文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9. 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及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
灾情是指灾害的情况。由于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表现等都具有多方面特点,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灾情是一个具有广泛而又复杂内容的概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角度,界定地质灾害灾情的范围和构成,是进行灾情评估研究的基础。要界定地质灾害灾情范围与构成,首先要认识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与成灾过程,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确定评估内容。
如前所述,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现象或过程。根据这一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致灾体和受灾体两方面的条件。前者是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后者是人和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只有这两方面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出现灾害过程,形成灾害后果,即形成灾害。这两方面条件不但决定了灾害是否发生,而且决定了成灾规模的大小。通常情况下,灾害活动或致灾体的规模越大,受灾体密度和价值越高,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成灾越严重。因此,地质灾害的致灾体与受灾体是成灾的基本条件,是地质灾害灾情基础。它们相互作用过程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后果,是地质灾害的集中表现,因此是灾情的核心内容。
毫无疑问,无论是致灾体,还是受灾体,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看,地质灾害活动实际上是地球(主要是岩石圈和水圈)能量聚积和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具有比较广泛而又深刻的背景下出现的。受灾体的种类很多,除一部分属于自然资源外,大部分属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劳动的结晶。因此,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因素。它们影响了致灾体的规模和受灾体的易灾程度。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灾情来说,虽然无需对灾害的背景条件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和分析,但对其中对成灾后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同任何现象一样,一个完整的地质灾害事件,在经过一定的孕育阶段和发生过程以后,进入灾后阶段。该阶段属于灾害的恢复时期。从自然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得到释放,达到暂时平衡,同时新的下一次灾害活动又开始孕育。从受灾体方面看,在灾害活动的同时和停止以后,人类采取各种力所能及的措施进行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把灾害的破坏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由于这一阶段的情况对于灾害的成灾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尽管不是灾情的核心要素,但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综合上述,可以把地质灾害的全部过程概括为灾前孕育阶段→灾害活动阶段→灾后恢复阶段。从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需要出发,在地质灾害整个成灾过程中,灾害活动阶段情况是灾情的中心内容,是灾情评估的重点。灾前孕育阶段情况和灾后恢复情况是灾情评估的背景内容和辅助内容(图4-1)。
图4-1地质灾害成灾过程与灾情构成示意图
二、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
根据地质灾害的成灾过程和灾情构成,把地质灾害灾情基本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灾害背景要素或孕灾环境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要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评价区地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等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形高差或切割深度等因素;气候因素——气候类型、降水量、暴雨程度等因素;水文因素——所属水系、水位流量变化等因素;植被因素——植被类型、覆盖程度等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城镇及重要企业、工程设施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工程及减灾能力等。
2.致灾体或灾害活动要素
反映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亦称为灾变要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次、密度、成灾范围、灾变等级等。
3.受灾体要素或承灾体要素
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量、价值,对不同灾害的承御能力和灾后的可恢复性等。
4.破坏损失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和损失构成;受灾体种类、损毁数量、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灾度等级、风险等级等。
5.防治工程要素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防治投入、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益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灾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工作。
从一般意义上说,灾情评估的范围应该包括灾害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不同目的的灾情评估,其侧重点不同。以灾害管理服务为中心的灾情评估,主要内容是灾害破坏损失情况。然而对灾害破坏损失的分析评价,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在分析灾害背景条件基础上,深入调查和研究灾害的活动强度以及受灾体破坏损失情况,才能核算灾害经济损失,确定灾度等级或风险等级。
图4-2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内容与评估系统结构示意图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构成和灾情评估过程,本课题将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分析称为危险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活动条件,确定灾害活动强度(规模)、频度、密度、危害范围;将孕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受灾体分析称为易损性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损毁价值;将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分析称为破坏损失评价,其基本任务是核算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度等级和风险等级;将防灾抗灾工程分析称为防治工程评价,其基本任务是分析地质灾害的可防治性,评价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4方面内容的大致步骤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防治工程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这4方面内容围绕地质灾害灾情构成,逐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多层次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系统(图4-2)。对此在后面有关章节还要详细论述。
10.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前言(任务由来、评估目的与任务、评估范围、建设工程概况版、评估工作概况、前人研究程度、权执行的技术标准、评估级别、评估工作手段、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2)自然地理概况;
3)地质环境;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6)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估;
9)结论与建议。
评估报告应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平面图和剖面图。分区分段评估的,应附相应的分区分段评估图和反映区段地质环境特征的典型纵、横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