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煜工程地质学
⑴ 表面张力是否与大气压有关,水在沸腾时为何不存在表面张力真空中的水为什么不存在毛细现象
没有,它的大小只和温度,界面两相物质的性质有关。
因为表面张力内是液体表面任容意二相邻部分之间垂直于它们的单位长度分界线相互作用的拉力。
液体分子之间都有引力与斥力,就象弹簧一样,不过在内部,弹簧是处在松驰状态的,而在液体表面,因为与气体接触的原因,部分分子处在蒸发状态或是拉近于汽化状态,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一点,相当于弹簧被拉开了,这样,分子之间的力就表现为引力,在宏观下,就表现为"表面张力",当水在沸腾时,水分子间距不断变大,当分子间不足以相互吸引,于是这个力就慢慢的消失了。
因为水在真空中会立刻沸腾汽化,具体原因是液体在沸腾时,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而真空状态下气泡的形成没有任何压强要求,所以,沸腾现象立刻发生。原因就同上。
⑵ 哪里能买到这些书
你考研所在的学校本科阶段不会学么?可以问问你考研那个学校的本科生
⑶ 南京大学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上课用的《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教材与考研用的参考书一样吗
1、这来两门课都在上
2、土力学和源工程地质学基础都在大三上
3、土力学采用卢廷浩的《土力学》,与考研的钱家欢的版本差不多,《工程地质学基础》就是罗国煜老师那一版。
没有课件,不过如果本科是地质工程本专业的话,只要仔细看看这两本书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⑷ 蒋建平的主要的论文
蒋建平、高广运、李晓昭、罗国煜,隧道工程突水机制及对策,中国铁道科学,2006,27(5)(EI)
蒋建平、高广运,大直径扩底桩端阻力折减问题探讨,岩土力学,2006,27(12)(EI)
蒋建平、罗国煜,长江下游水下粉质黏土工程特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EI)
蒋建平、李晓昭、高广运、罗国煜,南京地铁地基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7,28(2)(EI)
蒋建平、阎长虹、徐鸣洁、罗国煜,苏通大桥地基中深厚软土电阻率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EI)
蒋建平、高广运、章杨松,基于现场试验的桩身总侧阻力达到极限后的退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3)(EI)
蒋建平、李晓昭、罗国煜,岩土优势结构面的储运水效应,水科学进展,2007,18(1)(EI)
蒋建平,大直径超长桩的承载潜力问题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3)(EI)
蒋建平、高广运,地下工程引起的不均衡地表沉陷分析,煤炭学报,2003,28(3)(EI)
高广运、蒋建平、顾宝和,同场地扩底桩和直桩的对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EI)
高广运、蒋建平、顾宝和,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短墩竖向承载性状,岩土力学,2004,9(3)(EI)
高广运、彭争光、蒋建平、顾宝和,厚黄土状土中扩底墩竖向承载性状,岩土力学,2007,28(6)(EI)
蒋建平、高广运、王同等,苏通大桥深厚软土区桩基持力层量化优选,建筑结构,2004,34(12)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许宏发,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力学季刊,2006,27(2)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扩底桩、楔形桩、等直径桩对比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3,25(6)
蒋建平、汪明武、高广运,桩端岩土差异对超长桩影响的对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阎长虹、汪明武,优势结构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学报,2001,55(8)
蒋建平、章杨松、阎长虹、罗国煜,地下工程中岩移的断层效应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8)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土体宏观结构面及其对土体破坏的影响,岩土力学,2002,23(4)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储同庆、阎长虹,方解石脉双晶纹方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岩土力学,2002,23(2)
蒋建平、罗国煜、康继武,豫北焦作、鹤壁、安阳矿区优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2000,29(4)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等,土体中的特殊结构面特征及其地震和岩土工程意义,西北地震学报,2002,24(3)
蒋建平、罗国煜、高广运,粘性土变形和强度参数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17(6)
蒋建平,疏桩基础有关问题分析,施工技术,2004,33(9)
蒋建平,高广运,基于实测的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沉降分析,建筑技术,2005,36(3)
蒋建平,楔形桩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施工技术,2006,35(1)
蒋建平,CT技术在土体动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与展望,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技情报,2006,25(3)
蒋建平,灌注桩施工事故实例及综合分析,施工技术,2006,35(1)
蒋建平、高广运,桩筏基础中筏板下土体反力探讨,建筑技术,2006,37(3)
蒋建平、高广运,桩单位体积承载力问题探讨,工业建筑,2006,36(9)
蒋建平,超长桩桩身压缩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工程勘察,2006,(12)
蒋建平,土体构造结构面的特性研究,世界地质,2007,26(1)
蒋建平、汪明武、罗国煜,地下工程中岩土结构面的影响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3,11(4)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大直径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数值模拟,建筑科学,2003,19(3)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大型灌注桩特性研究,桥梁建设,2003,(4)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墩荷载传递性状研究,工程勘察,2003,(5)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同场地大直径纯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对比研究,工业建筑,2003,33(10)
蒋建平、高广运,桩基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技术,建筑技术,2004,35(3)
蒋建平,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环境事故及其防治技术,建筑技术,2004,35(5)
蒋建平、高广运,挤土桩施工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施工技术,2004,33(1)
蒋建平、逯海,同场地挤扩支盘桩与等直径桩对比试验研究,施工技术,2007,36(1)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基于试验的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研究,探矿工程,2004,31(6)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研究,勘察科学技术,2004,131(5)
蒋建平、高广运,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有关问题探讨,西部探矿工程,2005,36(6)
蒋建平、罗国煜,苏通大桥区三种角砾灰岩的成因及其工程意义,上海地质,2005,(2)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嵌岩灌注桩基基岩风化程度分带探讨,探矿工程,2003,(5)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章杨松,桩长对大直径摩擦桩影响的试验研究,勘察科学技术,2003,(5)
蒋建平、高广运,深基坑降水的环境保护问题,土工基础,2004,18(1)
蒋建平、罗国煜,土坡中的优势结构面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0,8(4)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基于土体中结构面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工程地质学报,2002,10(2)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李晓昭,南京地铁地基不稳定性因素分析及对策,地下空间,2002,22(1)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环境岩土工程有关问题探讨,世界地质,2002,21(2)
蒋建平,超长灌注桩桩身压缩综合系数反分析,岩土力学,2008
蒋建平,苏通大桥地基粉质黏土物性指标相关关系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8
蒋建平,管桩承载性状的数学描述,工程力学,2008
蒋建平,长江下游水下地基土两类参数相关关系试验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
蒋建平,南京地铁 (融) 土热物理参数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PCC桩Q-S曲线Boltzmann模型拟合及承载力计算,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扩底桩上拔荷载-位移曲线的Richards模型拟合研究,固体力学,2009
蒋建平,描述PHC桩抗拔荷载-位移曲线的Weibull数学模型,固体力学,2009
蒋建平,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对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的强化效应研究,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基于俞氏四参数模型的隧道拱顶沉降预测,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桩极限承载力的 Usher模型预测,工程力学,2009
⑸ 土石混合体的分类建议
油新华1 何刚1 李晓2
(1.北京城建集团地铁工程指挥部 北京 100025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要 在对三峡库区蓄水边坡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土石混合体的概念,并据此进行天然地质体的统一工程分类,将地质体分成了岩体、土石混合体、土体三大类。详细介绍了土石混合体分类的方法、指标的确定、优缺点以及与其他方法的比较,最后给出了两个工程实例。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工程分类
1 土石混合体概念的提出
在对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的工程地质调查以及对三峡其他滑坡[1~2]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由滑坡、崩塌、岩溶等组成的复杂成因的第四纪松散堆积体。这些堆积体,主要由滑坡积物、残坡积物、崩坡积物、冲洪积物、泥石流、碎屑流、强风化物等物质组成,物质成分以土夹碎石或碎块石、碎石或碎块石夹土等土石混合物为主,结构杂乱无章、分选性差、粒间结合力差、透水性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岩体,又不同于一般的土体,而是介于土体与岩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地质体,在此提出了土石混合体的概念[3]。
土石混合体在边坡工程、水利工程、地基工程中的大量存在,给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弄清这些物质的本质以及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质,必须对它们进行工程地质的定性,即必须在工程地质分类体系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但是在以前的分类体系中[4~6],有的缺失这种物质,有的定义不明显,有的混杂在其他物质中,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应该制定一种新的分类体系,以便对其进行研究时,制定合理的研究内容、试验项目和方法。
2 土石混合体的工程分类
2.1 分类方法
首先根据物质组成即根据材料中含有的土与石的数量将之分成三大类:土体、土石混合体、岩体。土体中只含有土(soil),土石混合体中既含有土又含有石(stone or corestone),岩体中只含有石(rock)(石的标准与粒度界定见下文)。然后对于每一大类,再进行次一级的分类。对于岩体或土体,可以参照以前的分类标准,这里不做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土石混合体,则根据其中含石量(t)将之分成石质土(<25%)、混合土(25%≤t<70%)、土质石(≥70%)。由于影响岩、土材料性质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三级划分。对于土石混合体中的土质石、石质土和混合土来说,不但含石量对其性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所含砾石或块石的颗粒形状与级配以及土体的物理特性对其力学性质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土石混合体的透水性、渗透稳定性、毛细管性与压实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粒度和级配的特征以及所含细粒土体的性质。因此在三级划分中应根据颗粒形状与级配以及所含的砂土、粉土、粘土的成分进行划分。
2.2 分类体系
根据以上的方法,对土石混合体进行了工程分类,分类体系见图1,图中符号意义见表1。
图1 土石混合体工程分类
表1 土石混合体工程分类符号
注:除土石混合体(Aggregate),含石量低(Low)、中(Middle)、高(High)的符号是由作者自己定义外,其他符号全部按照国际惯例或国家标准(GBJ145—1994)确定。
2.3 体系评价
此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材料的物质成分为主线、粒度组成为辅线、物理力学性质为补充,较好地符合了岩土工程分类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
2.3.1 指标界定
(1)土与石粒组界限值的确定:在土石混合体分类中,需要使用砾石的百分含量。在此规定砾石粒径界限值为5 mm。主要是因为,虽然2 mm是我国传统采用的粒组的原定界限值,也是国际普遍采用的标准,但是国内也有单位采用5 mm作为砾石粒径界限的,其最主要的好处是统计比较方便。而且试验证明,对均质土就粒度与力学性质的关系而言,以2mm或以4.76mm为界并无明显差异[7]。同时根据大量资料与经验,在天然土料中,2~5 mm范围内的土粒通常只占百分之几,数量甚微,因此,以2 mm或5 mm界限值计算砾石粒的含量出入不大。
(2)石质土、混合土、土质石粒组界限值的确定:许多试验资料表明,砾石含量对土的抗剪强度起显著影响的数值大致是20%~30%。含石量低于此值时,砾石含量在土料中只起填料作用,形不成骨架,故对土的抗剪强度影响甚微。但当含石量超过25%时,砾石与土将联合起作用,显示混合土的特征。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含石量的增加而急剧地增大,大致成直线关系(图2)。砾石含量对土的渗透性的影响亦反映这一规律(图3)。但当含石量超过70%时,砾石起完整骨架作用,此时,土石混合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砾石[7]。因此,以25%、70%为界限,将土石混合体划分成石质土、混合土、土质石三种子类型。这三种子类型的物理力学性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图2 抗剪强度与砾石会计师的关系[7]
图3 渗透系数与砾石含量的关系[7]
(3)土石混合体中级配界限值的确定:这里所指的级配指标与平常意义上的不一样,而且针对不同的子类型其定义也不同。对于石质土和混合土,主要考虑砾石形状的影响,所以规定当砾石为圆形或亚圆形时,为级配良好;当呈棱角状时为级配不良。对于土质石,由于砾石已经形成完整骨架,所以要统计砾石的级配。测试方法也采用筛分法,只是要采用特殊的钢筛子,根据我国粒组划分方案中关于砾石、卵石粒度的界定[20]以及现场统计的经验初步选定筛子的直径分别为1cm、2cm、6cm、10cm、14cm,但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半径Cc的定义和其他的一样。而且其限定值的确定也与其他的一样,即当不均匀系数Cu≥5,曲率半径Cc=1~3的条件同时满足时,称为良好级配;其他情况称为不良级配。
(4)砂质、粉质、粘质的界定:在土石混合体的三级划分中,主要指标是其中所含的土的物质成分,这主要是因为所含细粒的成分决定着其亲水性和粘聚力。若所含的砂土分别超过其他两种,则称为砂质,若所含的粉土超过其他两种,则称为粉质,否则称为粘质。
2.3.2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土石混合体工程分类法是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听取多个专家的意见后提出的,它吸取了以前多种分类法的优点。和其他方法相比,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调整:
(1)在土与石的划分中,将粒径小于5mm的砂粒归结为土的一种,这主要是由于砂土和粉土的性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粒径上人为的划分。所以从土石混合体的角度来讲,将砂土也归结为土体的一种是有其合理性的。
(2)Dearman[8]在对风化岩土的分类中,虽然也将其分成了soil,soil & rock,rock三大类,但是他将凡是含有corestone的都划分为soil & rock,并根据里面含有corestonede多少(50%)将之分成了两类,很显然这只是简单地从含量上的划分,而没有考虑它们性质上的迥然不同。另外在土石混合体的划分中,采用Little[9]的做法(图4),即把含石(corestone)量小于10%的砾石土也划分为土体的一种,这是有很大的工程意义的。当含石量低于10%时,砾石在其中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将之看成均质体;当含石量大于90%时,可以把它看成节理岩体。
图4 风化岩残坡积物工程分类表[9]
(3)在以往的分类中,每一类的名称都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但是不太规范,而且也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在此重新规定了命名的方法:根据中心词和修辞语的前后关系以及多级分类标准的从属关系,规定将第一级类别的名称放在最后,次一级的放在之前,依此类推。如WCLA,W代表级配良好,C代表粘土或粘质,L代表含石量低,A代表土石混合体,所以WCLA称为良好级配粘质石质土。
2.3.3 优缺点
土石混合体工程分类法具有以下优点:
(1)它既反映了岩、土体的物质组成,又反映了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质的成因类型;
(2)此分类体系逻辑性强,条目清楚,符号容易记忆和应用;
(3)它保留了其他方法的合理之处,便于与它们之间的衔接以及与国际接轨;
(4)它把自然界中大量出现的土石混合体单独划分出来,便于对它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技术方法上的研究。
一种新的分类法的提出必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它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提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种分类方法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由于国内外土石混合体方面的资料比较少,所以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来验证这个体系的严密性;
(2)在分类体系中,还缺少各类岩、土体特别是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研究、防治相应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3)在土石混合体的类型中,缺少一个能反映此种类型的物质强度好坏和稳定性的综合指标,以便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3 工程应用
对白衣庵滑坡进行现场调查时,在沿江公路三号桥上方坡积层、钟家沟采石场右方坡积层、滑坡西缘的滑带附近进行了土石混合体野外剪切试验[10],并对前两个试样进行了级配统计与含石量计算。现在就利用这种分类法对其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
(1)沿江公路三号桥上方的坡积层,里面主要是砂质粉土的坡积土,内含形状各异的姜石,多呈亚圆形,少数为灰岩、泥灰岩块。其颗粒组成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此种土石混合体的含石量为59.25%。因姜石呈亚圆形,属级配良好。所以该类土石混合体属于级配良好粉质石土混合料(WMDA)。
表2 沿江公路三号桥上方的坡积层颗粒组成
(2)钟家沟采石场右方坡积层,主要成分也是粉质坡积土,只是里面所含的块石多为灰岩、泥灰岩块。其颗粒组成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此类物质的含石量为66.2%,应属于混合土。又因砾石块体多为棱角状且表面光滑,属不良级配。所以该类土石混合体属于不良级配粉质石土混合料(PMDA)。
以上两类土石混合体虽然含石量相差不大,而且所含的土性质也相同,但是由于其砾石的级配性质不同,形状也不相同,导致了其力学性质有明显的不同。由野外剪切实验的结果可知:第一种材料的粘聚力C为51kPa,内摩擦角为45°;第二种材料的粘聚力C为32kPa,内摩擦角为23.3°。即级配良好的材料力学性质要优于不良级配,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本文提出的分类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因此,可以根据此分类法来划分某一类型的材料,然后指导具体的工程实践。
当然,上述分类系统由于没有足够的现场背景资料和工程应用资料,仍有很多不足,今后需要不断补充与完善。
表3 钟家沟采石场右方坡积层颗粒组成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现场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在此向他们特别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的殷跃平总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年学研究员、曲永新研究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奉节县白衣庵滑坡治理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999.12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库区奉节县白马小区迁建城镇新址工程地质论证报告,1999.9
[3]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2
[4]交通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85)土的基本分类.土102 -85。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5]铁道部铁道工程土工试验方法(TBJ102—87).土的分类及其性质的划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45—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罗国煜,李生林.工程地质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 Dearman WR.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weathered rocks for engineering purposes:the background to the BS5930:1981 proposals.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995,28:267~276
[9] Little.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resial tropical soils.Proceedings of the 7th 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exico.1969.1 1~10
[10]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野外水平推剪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
⑹ 工程地质学报的编委会
名誉主编:张咸恭
主编:王思敬
副主编:伍法权 黄润秋殷跃平 胡瑞林 宋玉专环(专职)
编委:属(按姓氏笔划)
化建新 王思敬 王恩志 王 清 兰恒星 孙进忠 冯夏庭 伍法权 李广诚 李国敏 李天斌 李 晓 朱合华 刘大安 刘传正 刘汉东 许再良 许 强 宋玉环 吴青柏 吴树仁张 炜 张永双 陈剑平 汪 稔 胡卸文 胡瑞林 尚彦军 尚岳全 武 强 施 斌顾国荣 秦四清 聂德新 殷跃平 唐辉明 常 旭 崔 鹏 黄润秋隋旺华阎长虹 韩文峰 彭建兵 戴福初名誉编委:张倬元 孙广忠 黄鼎成 陈德基 顾宝和 肖树芳 李毓瑞罗国煜 张苏民 杨志法
海外名誉编委:H.Brian 赵 坚(J.Zhao) 李焯芬(C.F.Lee)
海外通信编委:盛祝平(Zh.P. Sheng) 岳中琦(Z.Q.Yue) 王功辉(G.H.Wang)
中文编辑:宋玉环 刘 英
英文编辑:岳中琦 盛祝平
⑺ 求有关隧道专业词语的解释
你还没接触过隧道工程。简单给你说下,衬砌就是应用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对隧道内部版进行的模权板浇注。其作者是稳定岩石本身的稳定力,其次了为了方便隧道的应用。 仰拱:隧道一般的形状都是马蹄形。那么你仰头看到的弓形就其称为仰拱或者说拱顶部位,偏压:指隧道成型问题,导致其上部压力不均匀。给你提供几个书 你去看看解释。现场就很容易理解。 [1]李相然,姚志祥。《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 [2]罗国煜,陈新民,李哓昭。《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地基处理》。西南石油大学教材。 [4]赵明华,俞晓。《土力学与基础知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5]贾艳敏,慕万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6]李智毅。《工程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7]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中国建筑出版社。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 [9]周浪。《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韩晓雷。《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冶金出版社。
⑻ 我想考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想问一下需要考哪几门科目,希望有知道的帮忙告诉我,谢谢啦
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0工程地质学基础
参考书目(2010年)
《工程地质学基础》罗国煜、李生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土力学》(第二版)钱家欢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政治,英语,数学二,是全国统考,不需要指定教材!
金榜题名啊!!!
⑼ 李晓昭的文章论著
Li, X.Z., Luo, G.Y., Jiang, H., Urban geo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ssues caused b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sturbances. Proc. of Int. Symp. High Altitude and Sensi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1, 23-29.
Luo, G.Y., Yan, C.H., Li, X.Z., Jiang, J.P., Explo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multiple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Karst areas with the theory of Preferred Plane in Karst areas.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3, 77(1): 129-135.
Li, X.Z., Luo, G.Y., Liu, Y.D., Zhang, D., Yan, S.B.,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a metro project.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Elsevier), 2004, 19(3/4).
Li, X.Z., Hua, A.Z.,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andstone-gas outburst. International J.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ning Science(Elsevier), 2006, 43(1):2-18.
Li, X.Z., Zhao, X.B. The impact of rock tunneling on groundwater in Epi-Fracture-Karst- Zone and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Proc. of 4th Asi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Singapore, 2006.
Li, X.-Z., Zhao, X.-B., Wang Z.S.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ced by Rock Tunnelling in Laoshan Mountainous Area.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Springer), 2008,2(4):366-370.
Zhang,Y.S., Li, X.-Z., Strength-rec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Stability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with Primary Shotcrete and Rock Bol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8, 8:6513-6519.
Hu, Z.-H., Li, X.-Z., Zhao, Xiao Lin, Wu Wei. Nume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nge of heat transfer in earth surrounding three subways. J. China Univ. Mining & Technol. (Elsevier), 2008, 18(1):67-71.
Li, X.Z. et al.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rock mass hydraulic conctivity tensor based on back-analysis of fracture transmissivity and fracture network model. Proc. of 9 Int. conference on Analysi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Singapore: Research Publishing, 2009, 513-520.
Zhang,Y.S., Li, X.Z.,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with Weak Rock Layer.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009, 3(12): 22-27.
L.Cao, W.B. liu, X.Z. Li, X.B.Zhao and H. Zhang. Micro Mechanics study of granular soil based on the confined compression tests.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s: From Micro to Macro.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2010, 421-425.
Xiaozhao Li, Liang Cao, Lin Xiao, Gaofeng Zhao,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oil Thermal Conctiv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ctual Internal Fabri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61-263:1826-1830.
L. CAO, H.Q. LI, X.Z. LI, R. YANG, W. WU, Y.Y. ZHOU. Analysis on Geological and Economy Influence Factors of Beijing Underground Spa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rado, 2011(2):98-101 (The article is invited by the editor of the Russian journal)
Li H.Q., Parriaux A. Li X.Z. The Way to Plan a Viable Deep City: from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Proceedings of the Joint HKIE-HKIP Conference 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Hong Kong, 2011, 53-60.
Kai Wang, Xiancai Lu, Meng Chen, Yemu Ma, Kuiyuan Liu, Lianqi Liu,Xiaozhao Li and Wenxuan Hu. Numericalmodelling of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ertiary source rocks intruded by doleritic sills in the Zhanhua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China. Basin Research, 2011, 23:1–14.
Wen Liu, Liang Cao, Xiaozhao Li, Yexun Li, Peng Wa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Silty Clay's Deformation Field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Oedometer Tes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61-263: 1539-1543.
Xiaozhao Li, Liang Cao, Xiaobao Zhao.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impact of tunnelling on the groundwater in Epi-Fissure-Karst-Zon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6(3):967-976.
Liang CAO, Xiaozhao LI, L.Tacher, Rong Yang.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Based on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rata Units [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2, 5(2):510-514.
Xiaozhao Li, LiangCao, Zhiyong Xiong, Rong Yang, Juan Ma. Experimental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of Soft Soil in Suzhou. In: L.Laloui and A.Ferrari (Eds.): Multiphysical Testing of Soils and Shales, Springer Series in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2012, 207-212.
Xiaozhao LI, Wenbo WU, Liang CAO, Huanqing LI, Zhongxing ZHANG. Evaluation of Geo-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Suzhou. Proceedings of the ACUSS 2012 conference. Published by Research Publishing. Singapore, 2012, 332-340.
Yangsong Zhang, Xiaozhao LI, Jin Fan. Estimation of peak strength of jointed rock massed using GSI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ACUSS 2012 conference. Published by Research Publishing. Singapore, 2012, 325-331.
Huan-Qing Li, Aurè Parriaux, Philippe Thalmann, Xiao-Zhao Li. An integrated planning concept for the emerging underground urbanism: Deep City Method Part 1 concept,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3,38(6):559–568.
Li HuanQing, Li XiaoZhao, Parriaux Aurèle, Thalmann Philippe. An integrated planning concept for the emerging underground urbanism: Deep City Method Part 2 case study for resource supply and project valuation.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3,38(6):569–580.
李晓昭,罗国煜,陈忠胜. 地下工程突水的断裂变形活化导水机制.岩土工程学报, 2002, 24(6):695-700.
李晓昭,华安增. 含油气砂岩突出的宏微观预测.岩土工程学报,1998,20(5):22-26.
李晓昭,张国永,罗国煜. 地下工程中由控稳到控水的断裂屏障机制.岩土力学, 2003, 24(2): 220-224.
李晓昭,罗国煜,龚洪祥,严三保,张迪. 土体工程地质层组的划分. 岩土力学, 2003, 25(5):759-763.
李晓昭,周扬一,汪志涛,章杨松,郭亮,王益壮. 测量统计范围大小对结构面迹长估计的影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10):2049-2056.
李晓昭,安英杰等. 岩芯卸荷扰动的声学反应与卸荷敏感岩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22,(12): 2086-2092.
李晓昭,肖琳,程建军,刘琦. 润扬大桥花岗岩风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0):1681-1688.
李晓昭,乔恒君,熊志勇,赵晓豹,车平,马娟. 地铁隧道围岩传热规律的监测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1):105-110.
李晓昭,罗国煜,庄乾城,张伯文,刘广才,张申雄. 地铁工程勘察监理的探索. 铁道工程学报, 2004,(1):11-16.
李晓昭,汪青葆,罗国煜.玄武湖水底交通隧道环境地质条件的分析与工程方案的评价. 工程地质学报,1999,7(2):118-124.
李晓昭,张迪,华安增. 钻孔和巷硐周围流体压力变化对围岩变形及应力状态的影响.高校地质学报,2002,8(1):92-98.
李晓昭,罗国煜,苏天明. 地下工程突水的富水优势断裂.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36-41.
李晓昭,罗国煜,张迪,余缙. 地下工程突水的变形失稳机制与控稳优势层.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2,17(4):50-55.
李晓昭,罗国煜,苏天明,余缙. 岩石地下工程突水的优势含水层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sup.1):84-86.
李晓昭,陈鹏. 地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高教研究与探索,2003, (1):39-42.
李晓昭,罗国煜,闫长虹,刘雅东,姚志祥,刘军西. 济南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其成因机制分析.地质与勘探,2003,39(5):28-33.
李晓昭,蒋晃,由胜武,陈明雄. 城市地下工程应用人工地层冻结法的探讨.见:地下铁道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373-379.
李晓昭,赵文政,俞宏.老山隧道工程区构造裂隙控水规律与工程分类.见:大跨径隧道建设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肖琳,李晓昭,胡增辉等. 土体内在结构对热导率计算模型的影响研究. 地质论评, 2009, 55(4):598-605.
郭亮, 李晓昭, 王益壮, 等. 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法的适用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13, 34(010): 2928-2937.
曹亮,李晓昭,赵晓豹,刘文白,李家奇,侯晓亮. 苏州软弱敏感层的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3):41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