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质灾害
⑴ 吉林遇严重暴雨洪涝引发了哪些灾情
7月15日10时3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吉林省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延伸阅读:广西气象部门提醒
今年第4号台风将影响广西南部,16日北部湾海面将有9—10级阵风,桂南局地将有暴雨。广西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治理,强降雨期间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3起。同时派出工作组到柳州、桂林、梧州等受灾严重地区开展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督查工作。
⑵ 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区
根据内动力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主要构造体系的条块分割与其中的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作用,将我国分为3大灾害区、5大灾害构造带(图3-3),概述如下:
图3-3 中国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区略图[10]
1.纬向构造带(Ⅰ)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Ⅰ1);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Ⅰ2);南岭纬向构造带(Ⅰ3)。
2.经向构造带(Ⅱ)
银川-昆明经向地震构造带。
3.新华夏系构造带(Ⅲ)
东南沿海地震、地热构造带(Ⅲ1);长春-广州地震、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钻孔套损、构造地裂缝、热害构造带(Ⅲ2);兴安岭-雪峰山煤瓦斯突出、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震构造带(Ⅲ3)。
4.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控制的内动力灾害区(Ⅳ)
东北钻孔套损灾害亚区(Ⅳ1);华北地震灾害亚区(Ⅳ2);华南煤瓦斯突出亚区(Ⅳ3);南琼亚区(Ⅳ4);台湾多种严重灾害亚区(Ⅳ5)。
5.西域系构造带(Ⅴ)
东准噶尔构造带(Ⅴ1);天山-祁连山构造带(Ⅴ2)。
6.西域系、河西系控制的灾害区(Ⅵ)
7.青藏反“S”型构造带(Ⅶ)
河西走廊南山-冷龙岭北缘断裂构造带(Ⅶ1);柴达木北缘断裂构造带(Ⅶ2);阿牙克木湖-冬给措纳湖断裂构造带(Ⅶ3);曲麻莱-康定地震断裂构造带(Ⅶ4);喀喇昆仑-唐古拉山地震构造带(Ⅶ5);冈底斯山地震构造带(Ⅶ6);喜马拉雅山地震构造带(Ⅶ7)。
8.中国西南部反“S”型控制的强震发育隆升区(Ⅷ)
⑶ 台风海神登陆吉林,是否会出现地质灾害的发生
2020年,台风频繁光临东北地区,第8号台风“巴威”和第9号台风“美莎克”影响东北地区。就像譬如吉林、黑龙江有49个国家级观测站,检测日降雨量刷新历史记录。在8日凌晨前后,第10号台风“海神”预计将再次影响东北地区。
眼下台风海神已经登临,各地严阵以待,确保台风顺利度过。
⑷ 吉林洪涝黄色预警四连发,吉林为什么今年这么多雨
有关部门说明这都是东北冷涡惹的祸。这种系统往往带来不稳定的大气环境。而吉林省多地都是开始升温,所以导致冷暖气流更加激烈的碰撞,所以导致下雨天的气候会更加的恶劣。所以说吉林省的网友们,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本次降雨过程雨势急、强度大,气象部门提醒注意预防由强降雨引发的城乡和农田内涝,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建议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同时也要提前预防雷电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所以说吉林省今年下这么多雨,主要是因为今年的气候比较多变,而且对吉林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说在面对这样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吉林的人民一定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⑸ 长春市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长春市市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做到依法征地,合理补偿,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依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公布长春市市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次公布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适用范围是指长春市市区的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开发区和汽车产业开发区。
二、本次公布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指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发生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两项费用之和。
三、本次公布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一类区160元/平方米;二类区120元/平方米;三类区100元/平方米;四类区80元/平方米;五类区70元/平方米;六类区65元/平方米;七类区50元/平方米。
四、征收土地时,安置补助费按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70%计算,土地补偿费按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30%计算。
五、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国有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照该区域内征收集体土地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给予补偿。
六、被征收土地上有青苗的,菜地上的青苗按照3.5元/平方米给予补偿;其它耕地上的青苗按照2.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
七、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等需要临时使用土地,使用期为1年的,按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10%给予补偿;使用期为2年的,按20%给予补偿。
八、被征收土地上有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可参照国有土地拆迁法规给予补偿。
九、建设项目占用菜地的,新菜地建设基金按照3.5元/平方米乘以相应的倍数收取;占用其它耕地的,耕地开垦费按照2.0元/平方米乘以相应的倍数收取。
十、土地征收前,市政府向被征地单位发出拟征地通知书后,在拟征收土地上突击抢种、抢栽、抢建的农作物、树木和设施,不予补偿。
十一、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和双阳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另行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报市政府备案。
十二、合隆镇执行农安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米沙子镇、万宝镇执行德惠市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卡伦镇、东湖镇、龙嘉镇执行九台市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
十三、国家和省对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四、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长春市市区耕地平均年产值和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长府发〔2008〕9号)同时废止。
⑹ 内动力地质灾害的主要活动特征
(一)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的联系与分类排序
我国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将其与地壳运动特征联系起来分析,就可以大致看出地壳运动的全过程(表3-2)。推动其形成、发生、发展的共同力源主要是地应力。各种内动力灾害都是在地壳运动中,地应力和能量积累、释放的全过程,地壳运动是长期的连续过程,运动速度具有长期相对均匀性,而又具有短期的不均匀突变性。由于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规律性(如自转、公转),必然导致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共存。
表3-2 中国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各种活动特征统计一览表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是现今地壳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总效果,它们之间具有成生排序、成生联系,都可以分别划分序次、序幕,大都主要由地应力推动孕育、形成、发生、发展、转化、转变等一系列成生过程……从地质力学观点看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就是构造体系概念的延伸,也可以认为它们是现今地壳运动中的成生伴侣,都是现今地壳运动的统一整体(构造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者称为地壳运动构造体系中的各个成员,总之,可以基本肯定是具有亲缘成生联系的巨大全球性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利用它们之间彼此关系为灾害预测预报打开一条通道,如果应用失误也会增加错报、误报的可能,也表现出事情的两面性[1-10,17-30]。
(二)内动力地质灾害活动发展的趋势性和周期性
地震灾害在我国破坏性严重,历史资料积累丰富,既具有几百年、几十年、几年的周期性,还具有年、月、日的周期性,构成了完整的周期性系列。构造地裂缝活动根据历史资料和建筑物修复记载,具有几百年、几十年、几年的周期性。如果把断层位移测量中的年周期性、月周期性、日周期性与构造地裂缝的已知周期性结合起来考虑,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性系列,从而可以看出构造地震的主要成因就是断层活动,二者均具有完整的周期性系列。火山活动在我国近代减弱,现今大都为休眠状态,据记载具有300年左右的周期性活动;但是,国外火山活动史料研究表明,火山活动也具有多种周期性活动特征(表3-2)。
煤瓦斯突出灾害、冲击地压灾害和岩爆灾害已经发现具有十几年、几年、年、月、日等周期性。但由于矿山地下工程灾害缺少长期历史资料的记录和系统整理研究,目前还难以知道是否存在几百年的周期性。坑道形变灾害已知具有年周期性活动特征,其他周期性变化是否存在,目前尚缺少资料。
与周期性并存的是灾害活动发展的趋势性。随着时间的推进,灾害具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趋势性,它们大概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重复,而是在周期活动的背景上,又达到了新的空间部位。例如在断层位移测量中,发现在断层两盘作相对椭圆形、“8”字形、波浪形、直线形等年周期性运动的背景上,还具有年趋势性位移(图3-1)。由此说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发展进程,可能存在着螺旋式发展前进的特征,查明和认识这个规律,无疑对于灾害的预测、预报是重要的[17-25]。
(三)活动构造体系对内动力地质灾害分布的控制性
活动构造体系对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如中国东部的新华夏系、西部的河西系与青藏反“S”型构造体系,控制了我国主要灾害的分布。而在活动构造带附近则是大多数灾害集中分布点,并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灾害构造带。同时随着时间进程,灾种的分布具有选择性、重叠性、迁移性、补偿性等[0]1。
1.灾种分布对构造带的选择性
沿着贯穿我国东部的长春-广州活动断裂带,我们可以见到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的分布具有普遍性。7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主要集中该带的华北区段(中段),而华南区段(南段)则没有发生过大震,表明大震分布沿长春-广州带具有分段选择性。又如华南区有4条平行分布的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只有东南沿海带内发生过7级以上的大震,其他3条构造带则无大震,表明大震对类似的构造带存在着明显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2.构造带中多种灾害分布的重叠性
构造带中灾害的分布除了选择性,也还有重叠性。例如长春-广州断裂带中段(即郯庐断裂带的主要部分),重叠发育地裂缝、活动断裂、地震、煤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地下热害、火山活动、钻孔套损等多种灾害,几乎所有内动力地质灾害,均在该地段重复发育,充分表明了重叠性的特征。但是在华南区湖南西侧的新华夏构造带中,几乎很少发生内动力地质灾害,仅有煤瓦斯突出和少数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又如东北区内蒙古东侧的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同样也很少发生内动力地质灾害,仅有少数休眠火山分布。这种情况被称为缺失性。
图3-1 断层面上两盘相对位移运动的四种年周期性形状矢量轨迹线图
3.内动力灾害活动在构造带之间的迁移性
地震活动的迁移性,已经积累了很多资料,并为大家所熟悉。又如1959~1988年中国主要构造地裂缝灾害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往复迁移性。它们在华北地区附近展布,在1963~1967年间,地裂缝活动自西往东迁移,即自陕西往山西、河北、山东迁移活动;平静间隔7年后,1974~1978年间,又反过来自东往西迁移活动,即自山东往河北、山西、陕西作迁移活动;再平静间隔4年后,1982~1988年间,再又自西往东作迁移活动,即又自陕西往山西、河北、山东依次迁移活动,表明具有反复往返的迁移特征。
4.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带中的补偿性与同步性
前述灾害的重叠性和缺失性主要是指空间分布上的补偿与同步的特征之一。这里所述补偿性与同步性,主要是指不同灾种之间,在时空分布上补偿关系或同步关系。以陕西西安地区为例,西安地裂缝群的发育活动高潮与全国6.5级以上大震活动高潮、西安热水井自喷、西安微震活动增强等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同步对应关系,在1976年前后全国出现的大震期间,陕西、山西汾渭断陷地堑历史强地震带中,则没有出现过5级以上的地震,而地裂缝则较普遍强烈活动,西安地裂缝也达到活动高潮,显示了区域性时空的同步补偿关系。同时西安地区的微震密集地段与地裂缝发育地段不重合,也显示了时空的同步补偿关系,可能系由不同灾害活动方式释放地应力和能量,使之趋向于各自的平衡状态[10,26]。
又如中国大陆东部,自1949年以来,大于等于7.0级大震具有两个活动幕:①1954~1957年为活动幕(3年),之后为平静期(9年);②1966~1977年活动幕(11年),其后已经平静32年(至2009年),目前尚未结束。地震与煤瓦斯突出基本上呈现负向补偿对应关系,即地震平静期中,出现煤瓦斯突出高潮,如:①1960年前后出现一次突出高潮;②1975~1981年(6年)又出现突出高潮,大致都在大震平静幕,再平静10年(1981~1991年),再次出现连续18年尚无结束迹象的特大突出高潮;至2005年表现该高潮进入峰值状态,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各发生三次特大矿难(表3-3;图3-2):
表3-3 2005年与2009年华北区和东北区出现突出矿难高潮表
2005~2009年突出特大矿难平均每年接近2次,2000~2004年每年平均约为1次由此表明,2000年起进入高潮,2005~2009年进入高潮峰值状态;何时结束,目前尚难确定。同时,表明新的大震活跃期仍有往后推迟的到来的迹象。这就是内动力地质灾害互动补偿发展的又一例证。
图3-2 中国大陆东部1949年以来≥7.0级大地震与煤瓦斯突出重大矿难互补对应关系分析
5.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区性
我国境内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常受活动构造体系分布的控制,沿着活动构造带经常灾害集中成带;而在带间相对稳定的块中,灾害往往星散出现,灾害也经常相对较轻。它们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和分带性。
(四)人为活动对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开发速度迅速发展,人为工程活动不仅规模大,工程活动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矿山工程灾害、地下工程灾害等,诸如坑道形变灾害、钻孔套损灾害、煤瓦斯突出灾害、冲击地压灾害、岩爆灾害、矿山诱发地震、地下热害等的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呈现增长的趋势。
人为地面工程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状态,经常诱发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诸如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井孔注水诱发地震灾害等。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是,人类活动诱发的内动力地质灾害,从广度上或者从危害程度上,有时甚至大大超过内动力作用灾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超过若干倍。例如西安地裂缝灾害,据研究结果表明:地面沉降的叠加,导致地裂缝急剧的垂直位移和拉张,使所有坐落在其上的建筑物均遭损坏。经过测量分析,人类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与构造沉降量之比近9:1。可见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之大。因此,合理开展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减灾、防灾的重要环节,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对减灾、防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0]。
⑺ 吉林省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是受“海神”影响吗
吉林遭受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可否认, 确实有台风“海神”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多个台风的重叠效应在发挥作用。
早在8月26日到27日和9月2日到5日,8号台风“巴威”和9号台风“美莎克”先后过境,给吉林省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以台风“美莎克”为例,台风“美莎克”过境历时约40小时,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最大降雨量约为221.7毫米,风力强度最大为11级。这次台风造成吉林省多地道路积水严重,出行不便,农业受损等灾害。
因此,吉林面临洪涝挑战,并非是台风“海神”一己之力,而是台风影响重叠,灾害不断累积的结果。
同时,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到吉林省政府部门也在加急工作,为他们的负责点赞。更希望未来我们的天气预报系统和灾害预防系统更加完善,能更好地应对类似“美莎克”还没有走完,“海神”已经要上场了的情况发生。
⑻ 长春有什么地质灾害或者气候灾害吗
有沙尘暴和寒潮
东北当然会受到寒流影响啦
不过相对于其他省市吉林省可是宝地哈
没有洪水没有地震的
这次5。12地震就是最好证明啊
⑼ 吉林省地震灾害
中国地震复台网测定:制2018年5月28日01时50分在吉林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附近(北纬45.32度,东经124.66度)发生5.7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经吉林省地震局了解,震中位于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松原市宁江区、前郭县、大安市震感强烈,长春、四平、白城、哈尔滨等地有明显震感。
参考:中国地震网网页链接
⑽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地下水水位和水温自动记录仪
(二)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
截至目前,吉林地质环境信息网正在筹备之中。
(三)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
目前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2005年5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给全国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下发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时进行了操作和使用培训,现已形成了1990~2008年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2004年7月,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吉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吉林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40次,四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8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经过30年的积累,基本查清了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动态变化的因素。国家级点监测资料,上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为编制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提供原始资料。吉林省监测分站曾为延吉、吉林、松原、白城、通化、白山等市的地方政府开展了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为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遏制由于地下水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提供了有效、可利用及具有连续性的基础资料,为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仍有延吉和吉林两分站在为当地建设提供地下水监测服务以及城市水文地质勘察等方面的服务。
六、法制建设
1.1999年1月11日,经吉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颁布《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版于2009年3月24日通过并将于2009年6月1日实施。
2.2007年1月1日颁布《吉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