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质灾害
❶ 工程地质灾害
(1)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
国家建设中特别是西部地区,经常遇到滑坡、溶洞、地面下沉、水库坝基漏水、软土变形、水土突涌、水下砂体运移、浅层天然气、岸带冲淤、砂土液化等工程地质问题,查清引起这些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制订防治、整治措施,需要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南昆铁路沿线、长江三峡库区有很多滑坡需要治理,广西岩溶地区水库地下漏水问题等,都是工程地质灾害。
越来越突出的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不仅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正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加剧,中国每年因此而损失约300亿元人民币。近10年来,中国由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造成了近万人死亡,全国400多个市、县、区、镇受到严重侵害。在全国铁路沿线分布的大中型滑坡达1000余处,平均每年中断交通运输44次,铁路沿线有泥石流沟1386条,受危害铁路达3000km以上;全国有近千座水电站及数百座水库受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仅云南省已毁坏水电站360座、水库50座。由于矿山采掘造成的压占、采空塌陷所损毁的土地面积超过3000hm2;全国共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地段)、县城出现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到48700km2;地裂缝出现在17个省(区、市),总长超过346km。据统计,中国的地质灾害共有30种,除火山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15种为主要灾害。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中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中国地质灾害的成灾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地质灾害的损失与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的程度呈现出正比。我国目前有400个地质灾害重灾县(市),占全国县(市)的20%。每年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20%~25%,年平均死亡近千人,受伤近万人,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2)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
我国工程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是:种类繁多,破坏损失严重;分布零散而又十分广泛;防治周期特别长。1998年我国共发生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约18万宗,造成115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毁坏房屋5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15.9亿元。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的危害问题处于极大关注,因此灾害评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研究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治理,因而研究发展很不平衡,理论研究也非常薄弱,灾害评估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应用。
(3)工程地质灾害的危害
由矿石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的突然冒落与塌陷属于不连续下沉方式曾发生多起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最早在世界上有报道,在1938年英国的一个锡矿山,由于采区冒顶产生冲击地压。1958年,德国维尔钾盐公司的台尔曼矿也曾发生采空区冒落。1960年1月20日在南非的科尔布鲁克诺斯(Coalbrook North)煤矿曾发生一起灾难性破坏,当时面积大约3km2左右的房柱法采空区突然陷落,造成了437人的死亡。1962年12月在南非远西兰德(FarWestRand)金矿区发生塌陷,当时一个三层的井下破碎硐室突然塌落掉进了一个下部渗坑,造成29人死亡。1970年9月25日,在穆福利拉矿区发生较严重的空区突然陷落,造成89人死亡,同时伴随约45000m3尾矿泥浆淹没了部分矿井。
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事故。崩塌灾害最典型的例子是湖北安远县盐池河磷矿山崩。盐池河磷矿区位于黄陵背斜东北翼,自1969年以来,在三面(东、西、北)临空的陡崖下开采磷矿石约60×104t,采空面积达6.6×104m2。由于采空了山脚地区,改变了山体的应力状态,引起山体开裂。终于在1980年6月3日凌晨发生大规模山崩。高100m的半壁山头顷刻崩塌,激起巨大气浪将矿务局建筑物席卷而起,直撞到对岸陡壁,撞得粉碎,近100×103m3的碎石堆积在500m×478m左右的范围内,将盐池河河谷填埋,形成一座高20~42m的堆石坝,掩埋(死亡)了284人及矿务局的所有建筑、机械设备。
据初步调查,全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2万条,滑坡数万条,崩塌数千处。1949~1996年共发生“崩、滑、流”灾害4600次,其中造成严重损失达1001次。1983年3月在甘肃东乡族发生过一次特大的滑坡,下滑物体总体积达3000×104m3,埋没了苦顺和新庄两村和德勒村一部分,毁坏农田3000hm2,填埋水库一座,造成巨大损失。1985年6月,长江西陵峡新滩镇发生大岩崩,顷刻之间有300多年历史的新滩古城整个被覆没,滑坡体冲入长江中土石量约200×104m3,埋没房屋1000多间,击毁机帆船13艘,木船64只,直接损失1000多万元。由于湖北岩崩调查处预报及时,使1300多居民安全撤离无伤亡。
2010年8月,陕西省安康市普降大到暴雨,受强降雨影响,白河县四新、卡子、茅坪、构扒4个乡镇受灾严重,导致350户800余间房屋被淹,冲毁农田3000余亩,特别是公路、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其中四新乡和茅坪镇南贫沟流域通信、电力全部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千枚岩等易滑地层分布较广,同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如开山采石、开荒种田、劈山修路等,严重地扰乱了自然地质环境,加剧了该区地质灾害突发和群发。
❷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❸ 安康市汉滨7.18灾后的移民政策有哪些急急急急!!
汉政发[2010]15号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
重建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
《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已经区政府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一日
汉滨区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方案
7.18、7.24特大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致使农村民房大量倒塌和损坏,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切实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安康市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毁损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安政发[2010]19号)和区政府《关于7.18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意见》(汉政发[2010]14号)的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主体作用,分类引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量力而行,加大投入,加快进度,确保受灾群众尽快住进经济、实用、安全新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受灾群众是民房重建的主体,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自筹资金,互帮互助。在此基础上,政府予以适当补助,并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政府给予贴息支持。
(二)坚持科学规划、安全选址、择优房型、提高质量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切实做到规划先行,方案具体,体现安全性、适用性、操作性。要在交通、用水、供电、通讯方便,地势平缓、地质基础好的地方选址,坚决避开沟口、河道、断层、陡坡等危险区,坚决禁止在原址建房。要大力提倡采用建设部门推荐的陕南民居户型设计,特别是在公路沿线、风景区周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建房,提高新建民房质量和设防标准。
(三)坚持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制定建房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建房资金,鼓励低收入农户下山、有条件的重建户进城入镇,改变人居条件,促进城镇化建设。
(四)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按照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要求,补助资金适当向重灾乡镇、重灾村、重灾户倾斜,对无自救能力的重建户优先予以救助。要根据房屋受损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劳力状况和亲友帮扶能力,分类排队,分类救助,分步实施。
(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确定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坚持公示制度,杜绝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现象发生。
三、重建方式、补助范围、标准及申报程序
(一)房屋倒塌需重建的受灾户,以及处于高山、深沟、低洼地、河沟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的房屋严重损坏不能居住户,全部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范围予以补助。
1、集中安置。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实行集中安置。对在统一规划地,按统一建筑风格和要求分户建房的,每户补助1.7万元,可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建房相关费用。
对不单户划宅基地、统建或联建多层楼房、实行套房安置的,除享受以上优惠政策外,每户再奖励1万元。
2、进城居住。凡自愿举家到县城以上城市居住、户口转为城市居民的,每户补助1.7 万元,奖励1 万元,可申请3 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购房契税,且在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和医疗救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居民待遇。
3、入镇定居。凡自愿到集镇建房的,由乡镇政府协调宅基地,每户补助1.7万元,可申请3万元以内3年期贷款,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免收建房相关费用。对在城、镇购房居住,不再划宅基地建房、仍享受农村居民政策的,每户补助1.7万元,奖励1万元。
4、分散建房。凡在农村分散建房的,也要按照统一的建筑风格建设,由乡镇选址、国土部门审定、村组调剂宅基地,每户补助1.7万元,免收建房相关费用。
5、购置农房。凡购买农房、不再划宅基地建房的,每户补助1.7万元。自愿将农村住房转让给受灾重建户而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户,给予1万元奖励,并享受农民进城定居优惠政策。
6、投亲靠友。对投亲靠友且户随人走、不再划宅基地建房的,每户补助1.7万元,奖励1万元。
(二)一般损坏房屋通过加固维修还能居住的,列入修缮补助范围,视其毁损程度,给予每户最高不超过1900元的补助。
(三)对房屋倒塌的“五保户”和“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再重建,由民政福利供养机构集中供养。
(四)对多年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屋倒塌毁损的,有两处以上住房、其旧房倒塌毁损的,临时用房、简易房、圈厕和独立厨房毁损的不予补助。处于高山、危险地段不宜居住的农户,由计划、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进行长远规划,按5--10年逐步实施搬迁,不列入灾后重建范围。
(五)提倡和鼓励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毁损农村民房恢复重建问题。
(六)重建户申报审批程序:
1、受灾群众申请。属于重建对象的受灾群众需要建房补助的,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智障人员由村委会代为申请。
2、依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评议、公示。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受灾群众的申请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享受补助的对象和对象类别,张榜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
3、乡镇核实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上报情况,组织调查核实,核定重建对象,并填写《汉滨区7.18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审批表》,编制恢复重建花名册。对核定的对象,经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上报区民政局。
4、区民政局审查、区政府审定。对乡镇上报确定的补助对象和类别,区民政局审查后,报区政府审定。同时对审批对象进行张榜公布。
5、签定承诺书。审批后,建房户要与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签写承诺书,保证按期动工建房,在规定时限完工。
四、资金筹措
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将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整村移民扶贫、移民后期扶持、对口援建帮扶、金融信贷、社会募集等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等接收的社会募集资金要全部纳入政府统一管理,重点用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资金补助。
若中省市补助政策优于本方案补助政策的,以中省市政策为准。全区农村民房恢复重建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区7.18防汛救灾领导小组研究,作为补充规定予以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核准对象,落实到户(2010年9月1日前)。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建设等部门配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农户申请、村组民主评议、乡镇核实初审、区上审定的程序,对倒塌房屋、损毁房屋全面排查,摸清因灾倒房和损坏房屋需重建、加固维修数量,逐户建档立卡,建立专门台账,确定受灾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对象。
(二)细化方案,加快建设(2010年9月底前)。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实行边建设边报批。乡镇政府要按照统一政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方案,逐户确定重建方式。分散重建的由乡镇、村组负责选址并协调宅基地,国土部门牵头组织选址审定后建设。集中重建的由建设部门牵头,乡镇政府组织,从现在开始到8月31日前,按照“三避一高”的原则完成新址选点,国土部门作出地质灾害评估,9月20日前完成规划、民居设计等工作,报区重建办备案后,确保9月底前开工建设。重灾村大竹园镇七堰村的重建工作要在重建指挥分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区建设局要抓紧与市上包抓部门衔接,尽快选点规划;受灾群众新建房屋要充分考虑其经济能力,搞好户型、外观和结构设计,做到整体安全、经济适用、风格美观、大方统一;要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对七堰村民房重建的支持力度,确保建成全区乃至全市重建的亮点工程、示范工程。
(三)确保质量,如期建成(2011年4月30日前)。按照避灾、防灾、抗灾的要求,加强受灾群众建房的施工管理、指导和培训;要选择具有资质的建筑队施工,保证受灾群众建房进度和质量,确保分散重建的年底前竣工,集中搬迁重建的2011年4月底前完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政府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民政局、建设局、计划局、国土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区监察、财政、扶贫、交通、水利、移民、林业、农业、供电、审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通讯、农行、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7.18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区重建办),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负责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兼任,从区计划局、民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扶贫办各抽一人集中办公。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二)分级负责,强化服务。灾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区上统筹协调,乡镇组织实施,乡镇是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对重灾乡镇、村组,实行区直部门和单位的帮扶责任制;对自救能力弱的重灾户,实行乡镇、村组干部包帮。乡镇政府要搞好宅基地调整工作,确有困难的,引导群众树立“救灾第一、安居为重”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为灾民建房提供支持。区重建办要依据本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开展工作。区计划部门牵头,会同建设、交通、水利、文化广电、供电等部门实行资金、项目捆绑,集中搞好重建点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国土部门负责地质灾害评估和建设用地报批等工作;建设部门负责灾民建房规划、设计和集中重建的选址;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补助资金、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下拨和监督使用各类灾民建房补助资金,设立专户、专账,专人负责,打卡发放到户;审计部门要对建房资金进行审计监督;物价部门负责做好价格监管,禁止哄抬建材价格;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主动上门服务,通过简化手续、优惠利率等办法,尽力为受灾重建户提供贷款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紧与省市部门衔接,为我区争取更多的重建资金;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涉及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原则上实行“零收费”。
(三)加强督查,确保进度。区直各包联部门、各乡镇办事处要加强对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恢复重建工作按期完成。区委区政府督查室、监察、民政、计划、财政、建设、扶贫、审计等部门要分片挂钩,督导检查乡镇倒房重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各乡镇办事处要每隔10天上报一次倒房恢复重建情况,直到全部完成重建任务。
(四)明确政策,严肃纪律。建房补助资金根据建房进度分3次进行拨付,其中搞好“三通一平”的兑付50%,房屋主体完工一半的兑付30%,房屋竣工经验收后兑付20%。对确定的受灾群众建房对象,要建立完整档案(包括图片资料),做到区有台账(重建户台账)、乡有花名册(重建花名册)、一户一表一卡一证(建房审批表、建房登记卡、集体土地使用证)。要加强对灾后重建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帮助倒房群众重建家园。各乡镇办、各包抓单位和干部要认真履职尽责,严格按程序搞好民主评议和村组公示,认真化解恢复重建工作的各类矛盾,严防走过场、搞平均、吃回扣、暗箱操作等违规现象发生,严禁优亲厚友,挪用、贪污、截留救灾救助款物。对工作敷衍了事、违规操作的单位和个人,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灾后恢复重建措施不力、工作迟缓的乡镇办事处,在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主题词:民政 救灾 建房△ 通知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
区委各工作部门,区纪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8月21日印发
❹ “7·”陕西省安康市群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2010年7月16~18日,陕西省安康地区普降暴雨,造成安康市汉滨、岚皋、平利、旬阳4县(区)引发严重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7月20日22时,调查统计共造成31人死亡、67人失踪、1人重伤,经济损失约两亿元的特大灾情。属于大型地质灾害的地点两处,一是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因山体滑坡造成4人死亡,25人失踪;二是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滑坡造成7人死亡,13人失踪,1人重伤。
大竹园镇七堰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时30分,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一组寨子沟发生大型滑坡灾害,滑坡后缘高程770米,前缘高程663米,相对高差107米。滑坡体长约120米,宽约70米,厚约12米,体积约10万立方米。滑坡滑动方向203°,冲入寨子沟后沿120°方向损毁七堰村一组,又转入七堰沟形成泥石流,沿60°方向在七堰沟内堆积长约500米,表现为先滑后流的特点。
四季乡木竹村滑坡全貌
7月18日20时50分,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发生类似的大型滑坡灾害,滑坡后缘高程1045米,前缘高程980米,相对高差65米。滑坡长约120米,宽约60米,厚约4米,体积约3万立方米,滑坡滑动方向70°。
据现场调查组分析,灾害成因为:①安康市发生严重地质灾害的4县(区)位于大巴山区,地形陡峻,山体斜坡坡角一般40°~60°,沟道坡角25°~30°,高差相对较大,沟谷纵坡降大,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汇集,成为滑坡泥石流发育的重要基础条件。②区域岩层为砂质板岩夹千枚岩,岩石风化破碎强烈,表层残坡积层发育,构造裂缝切割破碎岩层,易于地表水的渗流。高位楔形体岩石饱水后增加了岩体重量,降低了岩体抗滑强度,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③7月16~18日累计降雨达267毫米,其中18日8~20时计12小时降雨量达106毫米,降雨强度属于特大暴雨类型,山体裂缝快速充水是造成七堰村楔形岩体和木竹村堆积层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安康4县(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属于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七堰村和木竹村两处滑坡均属于大气降水引发的大型滑坡地质灾害,均属新增地质灾害点。
❺ 论述安康为何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东段,北依秦岭,南靠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基本地貌。区内山高、沟深、坡陡,断裂构造、易滑地层分布广泛,地质环境脆弱,加之区域性暴雨频发,极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陕西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地质灾害应以预防为主
这组数字更让人担忧:2011年安康汉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33处,其中重要隐患点13处,次重点186处,一般隐患点34处。
“石梯重晶石矿区,流水、新坝、双龙石煤开采区等,主要表现为矿渣水石流、滑坡等灾害。其它矿若有大量不合理堆放的弃渣,也有可能发生同样的地质灾害。”安康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汉滨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资料显示,该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尤其是部分集镇、学校和居住山区沟口原老滑坡等人口密集地段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更大,有些活动迹象非常明显,如遇久雨、暴雨,防范措施稍有迟缓,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安康全市范围来看,在编的灾害隐患点共计2356处。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灾引发新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1900处,截至2010年底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256处,威胁人口达50万人14万户,且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
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安康只有一套完整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设备,在旬阳县城附近。这是省上补助的,但后期投入已经开始自己贴钱了。”安康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负责人说。“2010年全市共争取中省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7个,共计资金7800万元,需地方财政配套3100万元。据了解,财政配套资金实际到位仅为55万元。”
安康落实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35个、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0个,累计争取中省资金8591万元,其中2010年争取中省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6个、补助资金7290万元。
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成为严重制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瓶颈。
❻ 截至6月30日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情况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❼ 陕西省安康市谭坝乡安沟村二三组100多户都住在滑坡地带为什么没有管呢出事请问谁负责
山区通常能住人耕复作的制地方基本都是滑坡地带,主要看滑坡是否稳定或治理过,通过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可以知道灾害危险性及危害程度。如果发现局部滑塌、山体裂缝应及时与当地国土部门联系。总的经验:暴雨持续下半小时以上就赶紧去平原或高地大树多的地方躲一躲。
❽ 中国地质灾害的研究论文
同志啊,这种论文网上还是很多的,不用那么懒吧。相关论文很多,自己下载整理一下对你也有好处啊。
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28.15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