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估现状
㈠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地质灾害危险源危险区范围及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回
地质灾害危险答性评估包括三个方面:
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对建设场地评估区范围内的已有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对拟建工程建设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③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现状评估+危险性预测评估。
编制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图。
㈡ 简述地质灾害的评估
我国是世界上复灾害记录最制悠久、史料最丰富的国家。但将地质灾害评估作为灾害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内容,仅仅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灾害损失的日益严重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目前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但对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工作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但为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灾情评估逐步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有效地防灾、救灾,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灾情调查评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㈢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总结世界许多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因无预报无预防、有预报而无预防或有预报、有预防而没有组织实施等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基础上,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已由灾后被动救灾,转为灾前主动地、有目的地勘查、监测、预报、预防和治理。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中,有预报、有预防并组织实施的实例越来越多。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预报预防最成功的震例。在震前,国家地震局和辽宁省地震局作出了准确的中、短期预报,特别是作出了临震预报,辽宁省政府据此向全省发布了临震预报,并布置了预测预防的对策,位于震中区的营口市,县政府采取了组织群众撤离等应急对策,虽然地震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人员伤亡却大为减少,死亡的人数(1328人)仅为人口总数的0.02%。
20世纪90年代,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了未来12年(1999~2010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战略,包括东部地区首先是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灾区划,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中部地区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灾区划;西部地区采取的防灾工作手段是避让,主要任务是做好重大工程设施的选址和保证居民区的安全。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逐步西移的状况,应做好国土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防灾区划,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并且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时空的分布、形成机理与现今地壳变形研究,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分析,逐步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事前防范工作。
2)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防灾法规。大力宣传、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若干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江河管理条例》等,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自觉性,以法规的形式来管理地质环境,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逐步把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法制的轨道。
3)建立起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做好如下工作:①做好以地质灾害现状、防治目标、防治原则、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总体部署的主要任务、基本措施、预期效果为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②拟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③做好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性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④做好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影响程度等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报。
4)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及防治措施确定监测内容,并建立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动态,实行防治信息化施工。
5)实施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技术业务与行政措施并重的综合防治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防灾网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之路。
为加强对重大城市、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3月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国务院2003年11月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凡是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我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科学地划分出了1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即长江三峡库区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川滇南北构造带泥石流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桂西桂北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陕北晋西黄土滑坡重点防治区、黄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东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点防治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颁布,表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发展阶段。
小 结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和工作步骤,难点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些简明的实例,通过直观教学法或图解法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上课前应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预习,课中、课后应对重点内容进行理解和识记。
复习思考题
1.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哪些?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分级?
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哪些步骤?
3.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㈣ 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
本区段的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不同地段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不同,危害与危险性程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区段:宁镇低山丘陵岗地区存在滑坡、地面塌陷、膨胀土等灾害;苏锡常沪平原地区则以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为主。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见表13-4。
表13-4苏沪段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一览表
(一)宁镇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
宁镇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属低山丘陵岗地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发育,规模较大,第四系土体一般厚5~40m,粘性土具膨胀性。地下水资源贫乏,工程沿线人为工程活动以开采建筑材料、铁矿、煤矿、取土等为主,规模与强度较大,易产生滑坡、采空区地面塌陷、膨胀土胀缩等灾害。
1.滑坡
宁镇地区滑坡总数较多,75%的滑坡体积小于1万m3,属浅层粘性土滑坡,具有如下特征:土质滑坡规模小,但发生在市区则危害大。管线经过的句容下蜀—上党段仅局部存在小规模滑坡隐患,滑坡发生主要在雨季(6~8月)。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是降雨和人工取土切坡,当具有一定坡度和高度的下蜀组粘性土的潜在软弱面(基岩顶面与粘性土接触带或土体潜在软弱面)倾向临空面时,由于坡脚失去支撑,边坡应力突然改变,破坏了原有的力学平衡条件,遇暴雨或持续性降雨时,粘性土膨胀且软弱面抗剪强度急剧降低而引起斜坡土体滑动。
2.采空塌陷
评估区开采煤矿、铁矿等地下采掘仅8处,规模较小,离管线较近的主要有韦岗铁矿地面塌陷。镇江韦岗铁矿至1999年已形成99.1万m3的地下采空区,目前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据矿山监测,采空区东部地表已累计下沉27.09mm,道路已出现了3~10m的长度不等的环裂缝。
3.膨胀土胀缩灾害
下蜀组粘性土,属上更新统洪坡积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沿江两侧低山丘陵的边缘地带,厚度5~25m,覆盖于不同时代的基岩之上,构成长江I—Ⅱ级阶地地貌形态。输气管线在下蜀土分布区穿越长度约40km。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自由膨胀率六合段40%~50%,下蜀—上党段可达53~56%以上,丹阳段40%左右,属弱膨胀土,易发生边坡不稳定。
4.江岸坍塌
长江江岸稳定性变化受边界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几年来江岸坍塌具有加快发展趋势。评估区江岸坍塌段主要集中龙潭弯道段,管线穿越的三江口地段则受其影响。
(二)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
苏-锡-常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发育,挽近期沉积了较厚的松散堆积物,属三角洲相和湖相成因,较软弱。地下水资源丰富,长期超采深层孔隙承压水,导致诱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面变形灾害。
1.地面沉降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常州三中心城区,地面沉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累计沉降量200mm的范围达2000km2,地面沉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地面沉降仍然持续发展。目前累计地面沉降量200mm范围已扩至5000km2以上(图13-3)。三中心城市地面沉降漏斗基本连成一片,历史地面沉降面积见表13-5。至90年代中期,苏州、无锡、常州三中心城市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1200mm、1100mm和940mm,无锡洛社—石塘湾已成为区域地面沉降洼地中心,地面沉降快速发展。1996年以来,虽江苏省政府加强了地下水资源控制管理,但因滞后效应,地面沉降仍在持续发展。近年来地面沉降速率仍较大(表13-6)。严重区主要分布于常州市区以东、无锡市以西及江阴市南部地区。
表13-5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面积统计一览表
表13-6苏-锡-常地区近年地面沉降速率一览表
图13-3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沿线苏-锡-常地区累积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2000年)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历史较长,20世纪70年代以前仅苏州、无锡、常州三中心城市开采量数百万立方米,80年代以来,各市(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峰年份地下水开采总量达4.35×108m3。20多年来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率达0.5~1.5m/a,区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87m以上。目前水位埋深40m降落漏斗面积达6500km2以上(图13-4)。与地面累计沉降量等值线基本一致,反映了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呈正相关关系。
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内因是该区深层孔隙承压水丰富,松散堆积物厚度大(100~250m),存在软弱压缩层位;外因是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水位持续下降。
图13-4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苏-锡-常地区地下水主采层水位埋深等值线图(2000年)
2.地裂缝地质灾害
(1)发育现状与特征
区内地裂缝灾害是地面不均匀沉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建筑物和道路造成较大的危害。自1989年武进市横林镇首次发生地裂缝灾害以来,至今已有15处,较集中分布在横林以东、无锡梅村以西的中部块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已发现的所有地裂缝地质灾害,具以下4个特征:
① 方向性和成带性,延伸规模一般小于1km,影响宽度小于100m;
② 表现为以垂直差异沉降为主,水平拉张为辅的特点;
③ 具发展性和不稳定性,危害刚性建筑物;
④ 滞后于地面沉降,在沉降差异较大时发生。
(2)地裂缝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地裂缝灾害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认为苏南地裂缝灾害发生与地质构造活动无明显的直接因果关系。区内形成地裂缝灾变的地质背景条件,一般有以下几种地质模式:
① 第四纪基底起伏,含水层缺失引发地裂缝。地下水主采层(Ⅱ承压)深度内分布有潜伏基岩山体或陡崖,可造成第四纪土层结构和Ⅱ承压含水砂层发生突变(图13-5(a)、(b))。
② 浅隐伏型灰岩造成的塌陷型地裂缝。隐伏灰岩裂隙溶洞发育,水位大幅度下降后对上覆土层发生的潜蚀掏空作用,轻时发生塌陷式裂缝,重时成为岩溶地面塌陷(图13-5(c)。
③ 浅部第四系结构、岩性差异产生地裂缝。地下水位大幅度的下降产生较大水头差,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上部土(砂)层压缩形变、沉降差异(图13-5(d))。
图13-5形成地裂缝灾害的地质模式示意图
(a)隐伏基岩山体隆起含水砂层缺失引起地裂缝;(b)隐伏基岩陡崖引起的地裂缝;(c)浅隐伏型灰岩造成的塌陷型地裂缝;(d)浅部含水砂层结构差异形成的地裂缝
二、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宁-镇段(HA001—HD001)
1.滑坡
评估区内滑坡具地域特点,仅限于高资香山—石马十里长山线段,目前存在三处小规模滑坡隐患,离管线尚有500~2000m,只要管线不位于滑坡体内,即使发生滑坡,对浅埋管线无影响,危险性小。
2.采空塌陷
评估区内管线附近青山砂石矿(HB008—HB013附近)露天采石场范围达2000m2以上,放炮频繁,对管线振动影响较大。韦岗铁矿处于管线(HC053)西南部约3km,服务年限为29年(1978年投产),目前未延伸到管线穿越部位,地表塌陷不会危及管线及镇江分输站。
3.膨胀土胀缩灾害
评估区属二类弱膨胀土,已对低层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管网)造成了破坏,在上党段以北10km处产生大小滑坡多处。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边坡地带,存在滑坡的危险性,评价认为下蜀—上党段(桩号HC016—HC074)为危险性中等。
4.江岸坍塌
上游龙潭弯道江岸坍塌严重,三江口江岸(桩号HB015附近)地段易受到危害,采用盾构法穿越长江两侧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岸坡保护。
(二)苏-锡-常-沪段(HD001—HF086)
1.地面沉降
(1)评估区地面沉降特征
评估区部分管线段水位埋深为30~50m,横山桥—堰桥一带达70~76m。自西向东地面累计沉降量呈现“小一大一小”特点,与区域地面沉降特征一致。沿线近几年地面沉降速率较快,典型乡镇沉降速率曲线如图13-6。
图13-6苏沪段沿线近年地面沉降速率变化曲线图
(2)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
① 形成沉降洼地、加剧洪涝灾害:由于地面沉降,使本来低平的地势更低洼,无锡洛社—石塘湾、苏州黄埭地面沉降洼地达7~10km2,影响生态环境和周围居民的安全。
② 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区域水文环境:地面沉降的发展,农田渍害加重,水利工程失效,河流排泄不畅,环境污染严重,持续的危害,将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③ 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果地面沉降继续发展,再降低300mm高程,京杭运河、太湖围堤加高、对大型交通、市政、水利等工程潜在影响,其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④ 对国家生命线管道的危害:地面沉降作用日积月累地对建成后的管线拉剪等破坏,必然缩短管线使用的的寿命。
根据线路的地质环境特点、地面沉降特征,现状评估结果见表13-7。
表13-7地面沉降危险性现状评估表
2.地裂缝
西气东输管线通过苏锡常地裂缝灾害多发区域,离管线穿越较近的存在两处,即锡山市东亭镇和查桥镇。地裂缝灾害造成的危害比较直观,直接经济损失可观。初步统计,遭地裂缝损坏的房子累计近1400间,搬迁数十个单位,由此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亿元。
经评估认为,管线遭受最大侵害的是锡山东亭镇区段(HE034附近)和查桥吼山村段(HE037附近),地裂缝灾害继续发展,有可能对管线和无锡分输站产生不利影响。
3.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无锡市厚桥存在岩溶地面塌陷,规模小,因远离管线不会对管线影响;常州以东存在软土地基,潜水位埋深小于1.0m,工程开挖时易挤压变形和不均匀沉陷,应予以注意。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穿越地貌单元较复杂,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特点不一致。
(1)管线六合—仪征青山段(HA001—HB008):地形较为平坦,局部穿越起伏稍大的下蜀组弱膨胀土地段,工程开挖易产生边坡不稳定,但一般不会产生滑坡灾害,危险性小。
(2)仪征青山—镇江下蜀段(HB008—HC016):工程建设穿越长江、国道采用盾构法或顶管法施工,不会影响江岸的稳定性或产生其他灾害。
(3)镇江下蜀—上党管线段(HC016—HC074):地形起伏较大,下蜀粘性土垂直节理发育、弱膨胀性,工程建设时开挖斜坡中、下部易造成边坡失稳,而产生新的滑坡地质灾害。
(4)镇江上党—丹阳段(HC074—HD001):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工程建设时不会诱发、加剧滑坡等灾害。
(5)苏锡常沪段(HF001—HF086):管线工程对苏锡常沪沿线地区土层增加的荷载,可以忽略不计,其建设和建成后不会加剧该地区地面沉降。
如果管线工程建设时穿越锡山东亭、查桥吼山村地裂缝带,管道辅设对地裂缝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应引起注意。
(二)工程本身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南京—镇江段
工程建设时遭受的主要是滑坡、膨胀土危害和仪征斗山—三江口江岸坍塌的潜在威胁,工程本身遭遇地质灾害危险分析如下:
(1)工程可能遭受滑坡危险性主要是香山寺滑坡(HC035附近),但由于滑坡体规模小,目前较为稳定,遭受的危险性小。
(2)下蜀—上党膨胀土分布广,地形起伏较大,下蜀土易对管线顶压且存在边坡不稳定性,施工时遭受膨胀土危险性中等,但建成后不会受影响。
(3)韦岗铁矿矿脉离管线较远,且采空区范围仅300多米长,上党周围煤矿则已闭坑,对管道线和镇江分输站危险性小。
(4)三江口结点(HB015附近)由于其上游江岸坍塌形势,对其结点巩固不利,具有潜在危险性,建议作进一步勘查。
(5)南京—镇江地区为地震烈度Ⅶ度区,且长江、滁河等河谷漫滩相粉砂土发育,在振动和地震条件下易产生砂土液化,应引起注意。
2.常州—上海(白鹤)段
(1)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苏-锡-常地区地形测量资料表明,该区地面沉降仍在以一定速率下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发展。本次评估选择典型地段采用太沙基渗透固结理论估算最终沉降量和今后10年、20年后的沉降量,评估地面沉降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对输气管道的危险性。
经计算,预测.20年内无锡、苏州管线段附近地面沉降量均超过1000mm,其中无锡段(HE001—HF001)沉降速率预计达44~48mm/a。常州北、无锡北、苏州北最终沉降量将达1.84、2.8和2.14m,对建成后的输气管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表13-8)。
表13-8地面沉降发展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2)地裂缝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苏锡常地区初步圈出5个地裂缝灾害一级易发区,管线经过下列3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产生地裂缝灾害。
① 武进市横山桥段(HD069桩号南部):宽约1km,基岩面由裸露转向陡坎,Ⅱ承压含水层发生突变性变化。
② 无锡市石塘湾镇秦巷北(HE014—HE016桩号南):宽约2km,为受基岩控制的古河道突变地段,潜山和陡崖较发育。
③ 无锡市查桥镇附近(HE034桩号北):宽500m,分布有I承压含水层,下伏为灰岩,裂隙溶洞发育,易产生塌陷型地裂缝灾害。
管线方向与上述地裂缝易发区斜交,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的地裂缝对工程建成后潜在危险性大。
(3)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穿越常州郑陆—横山桥、堰桥、东北塘、东亭—查桥4个岩溶水块段,岩溶水位埋深超过50m。若岩溶水开采强度加大,岩溶塌陷灾害的潜在危险是存在的。
苏州陆墓—上海白鹤,地势低洼,淤泥质土分布较广,潜水位埋深浅,管线工程和分输站建设时软土易产生蠕动变形和不均匀沉陷,应引起重视。
㈤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崩塌
灵宝—郑州段多为黄土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冲沟发育,沟谷切深大,现状条件下崩塌多发生在冲沟壁及人工边坡开挖处。现将该段发现的39处崩塌点,将其中距管线100m以内的9处崩塌点危害对象和稳定性等现状列于表7-6中。可知它们皆是小型崩塌体,其中8处稳定。现状评估崩塌危险性小。
表7-6 灵宝—郑州段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一览表
在新郑—驻马店段,地形十分平坦,冲沟不发育,仅在河流的两岸由于洪水冲刷而产生的崩塌。驻马店—信阳段基岩出露相对较多,由于强烈风化作用,在基岩陡坎上易产生小型崩塌。崩塌一般呈点状分布,其规模均为小型,距离管线有一定的距离,危害对象主要为公路、耕地、居民点及房屋,造成的危害较小,现状评估崩塌灾害危险性为小。
(二)滑坡
在崩塌易发地段,亦伴随滑坡的发生,滑坡的发生几率远小于崩塌灾害,但其规模要比崩塌灾害为大,造成的危害也大于崩塌,本次野外调查发现14处小型滑坡,并且在冲沟中,最近距管线约150米,危害对象主要为简易公路、农田,造成的损失较小,现状评估评估区内滑坡灾害危险性小。
(三)采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陕县张茅镇至观音堂段(G100—G130段)为杨庄铝土矿区和煤矿区,其中G120-4.6km~G120+6.9km为煤矿采空塌陷区,塌陷形状不规则,总体呈现北西—南东向,塌陷面积超过20km2,塌陷区边缘地裂缝发育。地面塌陷造成附近居民点墙体开裂,破坏耕地及陇海铁路的运行安全,虽然目前地面塌陷灾害尚未造成人员生命危险,但已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破坏耕地达数千亩。所以现状评估此段地面塌陷灾害为危险性大。
义马千秋镇管线G150—G160段南约400~700m段,有较多的私人煤矿,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塌陷,塌陷区边缘地裂缝发育。根据野外调查访问,目前主要在310国道的南部采煤,由于310国道两侧有村庄,没有采煤,但煤系地层已过310国道向西北延伸,由于采煤活动继续进行,目前地面塌陷仍不稳定。由于主要破坏农田和简易公路,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平顶山支线 P30~P45+3km段为平煤集团首山矿区、平顶山八矿矿区,其中 P40-3km~P35+2km段为平顶山煤矿采空塌陷区,采空区面积较大,塌陷坑形状不规则,管线经过区域长度约2.95km,距管线最近的采空塌陷面积约30km2,评估区内塌陷面积9.6km2,塌陷深度一般为2~3m,平均2.8m,最大塌陷深度可达7.8m,塌陷区周边地裂缝丛生。地面塌陷造成附近居民点墙体发生裂缝,破坏耕地,造成部分地面常年积水,虽然目前地面塌陷灾害尚未造成人员生命危险,但已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评估区内塌陷危及到24个村庄,3039户,共计12579人,破坏耕地30150亩,破坏房屋24312间,另外还造成学校、厂矿、企业建筑的破坏约41300m2。所以现状条件地面塌陷灾害为危险性大。
综上所述,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地面塌陷陕县张茅镇至观音堂段G100~G130段和平顶山支线P30~P45+3km段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义马千秋镇管线G150~G160段南约400~700m段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评估区内的地裂缝为采空塌陷区边缘产生的地裂缝,分布于陕县观音堂 G120-4.6km~G120+6.9km段、义马千秋管线G150~G160段南约400~700m段和平顶山支线近终点的P40—3km到P35+2km段的煤矿采空塌陷边缘,对管线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现状条件下陕县观音堂G120-4.6km~G120+6.9km段和平顶山支线近终点的P40-3km到P35+2km段的煤矿采空塌陷边部的地裂缝,已造较大的经济损失,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义马千秋管线G150~G160段南约400~700m段的煤矿采空塌陷边部的地裂缝,没有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主要破坏农田和简易公路,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四)地面沉降
评估区地面沉降主要由城市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管线所经过的城市多有不同的地面沉降,但多距沉降中心较远,管线所处位没有发生地面沉降,仅许昌市地面沉降比较强烈,地面最大沉降量达到188mm。由于地面沉降速度缓慢,累积沉降量小,对工程建筑的破坏不明显,因此,现状条件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五)采矿(砂、石)坑边坡崩滑
灵宝—三门峡段、澧河和淮河采砂活动比较强烈,新安县洪阳北、驻马店至信阳段采矿、采石活动比较强烈,这些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比较大,采坑形成的高边坡破坏了边坡的稳定性,除易产生崩塌外,还容易引起滑坡,同时采矿的弃碴是泥石流的物源。河道采砂对河道造成了巨大破坏。现状条件下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小,但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却十分强烈,因此,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六)特殊土地面变形灾害
膨胀土和膨润土中都含有亲水性粘土矿物,在环境湿度变化影响下,产生胀缩变形,从而对工程建设造成破坏。由于在评估区零星分布,现状条件下仅对部分民房造成一定破坏,因此,现状条件下膨胀土和膨润土灾害的危险性小。
黄土塌陷常发育在冲沟边缘地带,造成的危害比较小,在平原地带现状条没有发现黄土塌陷,尽管过去在荥阳和郑州等地曾发生过黄土塌陷,但现状条件下仅发现黄土塌陷坑,危害小,因此,现状条件黄土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
综上所述,现状条件下评估区内采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等,采矿(砂、石)坑边坡崩滑灾害危险性中等,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和特殊土地面变形灾害等危险性小。
㈥ 什么项目 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要求,相关技术要求依据《通知》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通知》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报告应经具有资格的资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审查;对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评估成果根据评估级别的不同分别由县级、市级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按要求抄报部、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㈦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什么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抄就是地质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㈧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国际研究现状
美国是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的灾害主要包括洪水、风暴潮、海啸、地震、膨胀土、滑坡、强风、台风、龙卷风等。为减轻这些灾害的损失,开发了很多减灾技术,并通过联邦、州和地方的公共政策付诸实施。保险机构和其他团体的资助,使灾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得以维持和恢复。现以美国为例说明地质灾害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美国由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保险业牵头,汇编并评估滑坡灾害对经济影响的信息。虽然滑坡和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经常的、广泛的,但并未经常汇总,很难查到。每逢发生滑坡或其他自然灾害之后,不同的机构和组织都可以提出灾情评估,但这些评估差异很大,统计的损失范围不同,而且随着时间不同而有变化。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其1999年提交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损失评估框架》中得出结论说,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估自然灾害,包括滑坡和其他地面滑动灾害损失的框架。由于缺乏这种信息,所以很难制定应对这些灾害的政策,也很难衡量决策的成本-效益以及减灾措施的效果。灾害损失数据库对于帮助政府机构掌握趋势和查明滑坡减灾的进展,是十分必要的。
现介绍Petak和Atkisson根据美国各州的统计数据建立的一套评估方法:针对以上所列9种自然灾害,主要采取5类减灾方法,分别为避灾、区域防护、建筑物加固、建筑物搬迁和场地处理,每一措施都可通过制定或修改公共投资、土地利用、灾害救济、建筑规范等政策予以实施。然而,对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采取的任何措施都需要有相应的投入,所以必须对每一策略进行减灾效益和费用分析,以评价其综合效果。
具体做法是对每一种灾害选择一组减灾措施,估算可能的减灾效果和费用,即可计算出减灾率(采取措施后减少的损失值与期望损失值之比),其中损失值是指不采取任何减灾措施时估算的损失值。洛杉矶市的经验表明,推行场地平整和土壤分析规范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表12.1)。
表12.1 美国洛杉矶市减灾率估算举例
12.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我国在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然而,在地质灾害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机理、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依附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有关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才开始起步,而防治效益评估正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2)由于我国各地区地质灾害特征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存在差异,造成经济效益统计标准不同,很难统一。
3)对已经完成的治理工程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分析,很难对今后的规划和防治工作起指导作用。
由此,应该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㈨ 如何写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来灾害评估报告就是地质源灾害情况向上级报告的一个文档。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自然地理及工程概况;
2.查明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发育类型、现状、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3.调查、分析评估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和建成后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评估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