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地质灾害
① 海南省琼海县幅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薛桂澄 徐忠胜 夏长健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岛东北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探讨如何评价技术标准和评价技术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于2003年完成。通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出发,分析评价了海南岛东部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状况,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供了科学依据。
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根据琼海县幅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特征,确定的主要环境要素有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4个子系统和7个环境因子,按其主次及相关性建立评价系统网络如图1。
10 评价步骤
根据评价体系,第一步在研究区1:25万图幅上按坐标网进行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面积为5×5km2,共划分669评价单元(网格),并进行编号,以网格中心的坐标代表该评价单元;第二步对每个评价单元的九个评价因子进行赋值,其资料来源X1来自1:5万地形图,X2来自第四纪地质地貌图,X3来自地质图,X4来自海南地图册,X4来自潜水水文地质图,X5来自生态地质环境图,Y1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K),Y2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P),Y3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N);第三步先计算二级评价因子的综合值作为该因子的值,然后再计算一级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值;第四步通过综合评价值进行分区和计算机上作图。
1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全区669个评价单元,综合评价值在1~6之间,缺少>6的综合评价值,因此,研究区缺少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差等区和极差区,只有3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份区,即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Ⅰ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区内零星分布,面积1358.5km2,占研究区8.9%;Ⅱ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整个区内都有分布,面积12442.8km2,是区内大部分,占81.6%;Ⅲ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主要有分布人口密集和有地质灾害存在的区域,面积1442.5km2,仅占9.5%,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控制因素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是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海南处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土壤极为发育,岩石和土风化分解的矿物质丰富,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然而受人类活动(垦荒、采矿、地面建设)的影响,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发展,势必造成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下降,如东北部的海岸带由于开矿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海岸侵蚀、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造成海岸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下降,这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昌市东郊和澄迈县玉包角等地区。
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限制人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水土污染,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将有利于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13 结论
(1)生态适宜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因素对生态影响程度,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依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
(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4步进行:一是确定评价系统;二是确定影响生态因子,筛选和确定评价因子;三是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因子的赋值及权重;四是评价单元的综合计算和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3)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全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3个区,即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参考文献
[1]周爱国,蔡鹤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廖香俊,丁式江,张本仁等.海南省东北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与勘探,2004,39(6):68~70
[3]廖香俊,丁式江,吴丹等.琼东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农业通报(地球化学版),2004,20:64~67
[4]廖香俊,冯亚生,丁式江等.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吉林大学学报,2005,35(5):646~652
[5]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2003
[6]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岛热带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2003
The Discussion on Quality Appraisal Technology Method of Ecolo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onghai, Hainan
Xue Guicheng, Xu Zhongs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determin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Key words: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②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人员在测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与海南省气象局合作,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置了设备及软件,并建立了值班制度及会商机制,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目前,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及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等。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多年来,总站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综合研究成果,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站每年向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下水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环境公报》、《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总结》及其他临时报送的资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海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海南省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30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六、法制建设
1.1997年9月29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号发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送审稿),并报送省法制办,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规建设立法计划。
③ 海南有什么气象灾害
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是: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版石流等.台风权是影响海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它出现频繁,活动期长,危害甚大.海南岛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依据题意,结合选项.
故选:B.
④ 地质灾害后应做哪些工作
(1)密切注视由灾害可能引发某些生命线工程(如公路、铁路、发电场、供电、供水管线、通讯设备、电台、渠道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灾、房屋倒塌等。
地质灾害引发次生灾害
(2)加强对灾区的勘察,对受危害工程实施修复、加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对灾区进行勘察
组织抢险救灾
(3)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4)因灾害造成车流堵塞时,应听从交通指挥,及时接受疏导。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滑坡、崩塌可以采用哪些简易处置措施?
(1)开挖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出危险区。当滑坡、崩塌体尚未稳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动、崩落危险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将流入危险内区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将滑坡、崩塌区内的地表水引出区外。
(2)及时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渗入。滑坡
应及时填埋滑坡体上的裂缝
利用塑料布铺盖滑坡后缘拉裂缝,防止雨水直接渗入(重庆云阳,2000)
后缘出现裂缝时,应及时封堵处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渗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铺盖,或用泥土回填封闭,也可利用混凝土预制盖板遮盖。
(3)利用重物反压坡脚减缓滑坡的滑动。当山坡前缘出现地面鼓起和推挤时,表明滑坡即将滑动。这时应该尽快在滑坡前缘堆积砂石压脚,抑制滑坡的继续发展,为财产转移和滑坡的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在坡脚鼓起部位堆压砂袋或块石,可以减缓滑坡的滑动
(4)在后缘实施简易的减载工程。当滑坡仍在变形滑动时,可以在滑坡后缘拆除危房,清除部分土石,以减轻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清除的土石可堆放于滑坡前缘,以达到压脚的效果。
⑤ 海南省海洋地震与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怎么样
简介:承担来工程场地地震烈度、自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活断层评价、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场地灾害预测及工程震害预测工作,对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震小区划工作。
注册资本:265.23万人民币
⑥ 中国地质灾害信息您好!咨询哪个网
中国地质灾害信息人可以给他下载一个中国地质灾害信息网,就可以查询到你们广东的地址灾害情况了,非常的准确
⑦ 我国有哪些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区,一些山间盆地也有分布。地面沉降都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其成因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以下简要介绍几座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城市。
(1)上海市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截至1965年,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7m,影响范围达200km2。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从1966~1987年的22年间,累计沉降量2.67m。
(2)天津市从1959~1990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92m。1982年测得市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为94mm。目前,沉降量在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237km2。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3)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m,最严重的地区水位下降可达35m。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
(4)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8年。1971年后随着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海南省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手册
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58~199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1m。1983年后,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km2。
(5)海口市目前也大量开采地下水,日开采量约20万m3,由于没有开展地面沉降监测,还没有数据说明是否存在地面沉降。但是,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势必会导致地面沉降。因此,对地下水的开采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此外,由于大量开采深部孔隙承压水,我国北方一些内陆城市的地面沉降问题也不容忽视。
⑧ 近10年来未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的三亚,为何一天连续发生两次地震
这个是和地理相关的知识,其中的原因和三亚所处的地震带,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度,纬度,气候成因等多方面的。这一次的地震也确确实实的为我们都敲响了警钟。
北京时间2019年8月20日19时17分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北纬18.51度、东经109.41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21时20分,海南省地震局地震专家召开媒体见面,就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
遇到地震首先就要保持冷静,因为冷静的头脑才能想起地震时的各种注意事项。千万不要乱喊乱跑,那样即消耗体力,也容易受伤。
2、关火。
当感到有轻微震感时,如果我们在用火,一定要想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关火。特别是煤气炉一类的,因为地震时很多人都是因为着火而面临困境,甚至失去生命的。如果一开始没来的及关,当地震间隔时也一定要把火关掉。
3、躲在桌下。
地震来临时,自救的首要方法就是躲在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面,比如桌下、床下或者、床下及紧挨墙根下面。也可以呆在厕所等小的空间里,那里四周墙壁,比较坚固。
⑨ 海南三亚发生4.2级地震,对三亚的旅游环境有什么影响
海南三亚发生4.2级地震,应该对三亚的旅游环境没有什么影响的。据报道2019年8月20日上午和晚上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分别发生3.2级和4.2级地震,三亚市及附近市县明显有感。其实在以往过去三亚市及附近市县也是发生过地震,但都是5级地震以下的。如2018年8月13日南海3.8级、2017年5月21日南海3.8级、2
历史上的最大地震为5级,三亚市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要求提高一度按照基本烈度7度进行抗震措施,三亚市的设防建筑可以抵御5级多的地震的。
所以这次海南三亚发生4.2级地震,对三亚环境或者是三亚的旅游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⑩ 海南近几年的重大自然灾害(除台风)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版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权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6)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 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防范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