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答案

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2-04 06:07:28

Ⅰ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色 论述题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有关中国绘画的起源问题,象有关中国历史的起源一样,令人不可琢磨。究竟中国的绘画开始于何时?何地?是何人所创造?这

Ⅱ 中国绘画的历史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


小题1:1、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2、山水画中的皴法画表现了一定的地质岁月,但又不等于地质原貌。
小题2:1、在结构内容上承上启下,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2、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又使得语言不枯燥。3、说明认识事物要不断的创新,今天的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的必要性。
小题3:1、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家大有裨益。

Ⅳ 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属于什么类别

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
山水画中的皴法画表现了一定的地质岁月,但又不等于地质原貌。
在结构内容上承上启下,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又使得语言不枯燥。
说明认识事物要不断的创新,今天的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
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
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
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家大有裨益。

这一句体现了整篇文章的一个核心内容,那就是绘画创作与现实存在的关系。
这个关系,文中有相应的表述,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种关系的绝好体现,山水风貌有其客观现实性,但绘画史艺术,从内容来分析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考虑的角度,当然要依据文本,同时也要考虑艺术发展的必然性。依据原文,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缘于地域不同,画法有别的现实需要,也是地质构造不同的现实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讲,画家不落窠臼是自身价值的一种

Ⅳ 中国古代山水 人物和花鸟画的特征

中国古代绘画,按传统的分法,分成人物、山水

、花鸟三个画科。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

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

,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

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

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隋唐时

期才进入成熟阶段,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

突出的发展,在元代至明、清两代,成了中国古

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古代

山水画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

青绿山水或称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或称墨笔山水

、浅绛山水或称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

山水等。

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

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

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

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

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

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

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

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

。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

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

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

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

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

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

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

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

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

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

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

“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

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

《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

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

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

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

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

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

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

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

、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

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

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

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

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

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的空白。表面看这些空

白都是虚的,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

,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

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

,更突出了江面的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渔翁

寒江独钓的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在画

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画在构

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也是画面形象的组成部

分,因为既是创造意境的需要,又是增强画面形

式美的一种手段。因此,中国古代画家把这种运

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计白当黑”。以马远

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

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

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

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

统的重要特色。

到了元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

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正如元代著名画家倪瓒所

说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

似,聊以自娱耳。”他的《六君子图》便是如此

。画家描写江南秋天景色,但重点是画松、柏、

樟、楠、槐、榆六棵树,并称它们为“六君子”

。正如元代另一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此画的题诗中

点明的“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显然是借景抒情。同时,全画气象萧疏,近乎荒

凉,用笔简洁疏放,突出地表现了倪瓒独特的艺

术风格。同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则又是

另一种风格。如《青卞隐居图》描写浙江吴兴县

北卞山的自然景色,整个画面茂密苍郁,气势雄

伟,与倪瓒的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

元代山水画在努力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同时,

更强调艺术个性的反映。
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与人物

画一样,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西方传统的风景

画是以透视学的原理去处理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

,而中国的山水画则采用“以大观小”、“小中

见大”的手法,即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

人,面对自然,如作盆景观。这样,千里江山也

可以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加以表现,如前

面谈到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长达11米多的青绿山

水长卷《千里江山图》;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

、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繁复的崇山峻岭,

如前面谈到的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郭熙的《早春图》,以及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

隐居图》,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

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

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

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

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

表现各种树石的特点,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地质

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形成了许多行

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山石的皴法就有披麻

皴、折带皴、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荷叶皴

等十多种。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反对照搬

,主张灵活运用,所以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

的笔墨技法上,也较人物画、花鸟画更为丰富多

变。如笔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多种皴法和点苔法

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有“擦”,趁湿

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等等,可

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传统和体系。

Ⅵ 简述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主要异同点

美术史从远古时代的绘画和雕塑,至今经过了无数春秋的发展,从而让人类看到了现在的绘画。经过时间,社会背景,以及工业发展的变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自然也就引起了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可以从几点来看出很大的差别: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第一点提到的就是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而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

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
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从光线讲,西方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光源。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 还有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还有一个小区别,就是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
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在选材上也是有一些差异,中国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而西方则是以宗教画,肖像,风景,场景画,静物。从名词上来说也是有差异,中国画人物时,就叫人物画。西方则是叫肖像画。中西方绘画受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中国受宗教思想影响力较弱,西方受宗教思想影响力较强(17世纪前)。像上面提到的,中国画多一山水,花鸟为主,所体现的宗教的主题很少,而西方绘画总是出现像耶苏,圣母等神圣的事物。而且这里也能体现到唯心和唯物的区别,耶苏即使是神圣的,是所有信徒心中的神,但在所有的画中也总是千篇一律的被钉在十字架上。如实的翻译了圣经中所描写的场景。而中国的绘画中所有的神、佛则被表现的多姿多彩,喜怒哀乐各无常理。中国画从绘画方式和色彩上说分为工笔跟写意。而西方画则是以色彩与素描所区分的。

在从透视来说。(中国画和西方画最直观的区别/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画是双点透视,以地平线为基础透视。中国画很少有透视,就算有也是很简单的。)而且中国画越远的东西越在画的最高出,越近的东西越在画的最低处。但是西方绘画是在地平线的基础上构成的,只是物体占画面大小问题。总之中西方绘画各有各的特点,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很多差异之处。文化差异,社会差异,各方面的原由导致了绘画的差异。

Ⅶ 1.中国早期绘画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发展脉络 3书画鉴赏的主要依据 4海上画派和南岭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德风堂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后,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们画的精髓!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Ⅷ 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的绘画史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历史。最初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一些象形符号。不过,这些符号将进化成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文字和绘画,即“书画同源”。

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张彦远在其开创性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绘画的起源追溯至传说时代,即黄帝时代,并指出当时的象形文字是书写和绘画的统一。他认为,图形与文字的分开各自发展,绘画才发展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而直到秦汉时期才出现探讨绘画的技巧,魏晋时期名家的出现,才标志着绘画臻于成熟。这一有关早期中国绘画发展的理论至今仍基本成立。

中国自古以来认为中国文字与绘画的起源是相同的,如很多出土的陶刻图案符号。



不管是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中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Ⅸ 中国绘画与外国绘画表现客观事物的方法有何不同

西方用的是油画
东方用的是水墨
西方重在表现事物
中国重在表现意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