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今年
⑴ 今年的地质灾害这么多,到底是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呢
有因必有果,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不过一些其他气候及来自地球之外的不可抗因素也是起了一定的干扰破坏作用。
⑵ 年1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2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14 期
与多年同期相比,2011 年 1月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较少,15 起灾害主要发生在四川、河南、广东、广西和山东等地区,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据往年情况,2月份是地质灾害的低发期,但需注意防范雨雪冰冻和冰雪融化引发地质灾害。
一、1月地质灾害灾情
1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 起,其中滑坡 1 起、崩塌 5 起、地面塌陷 9 起;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284.5 万元,无人员伤亡。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 (表 1)。主要原因是去年广西、贵州等省 (区)因降雨、削坡、采矿等因素引发多起地质灾害; 贵州发生一起特大型滑坡灾害,造成较大财产损失。
1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2 起,避免人员伤亡 581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7 亿元。
1月地质灾害分布在 6 个省 (区)。按发生数量依次是四川、河南和广西等(表 2); 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依次是四川、广东和山东等 (表 3)。
表 1 2011 年 1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表 2 2011 年 1月各省 (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 单位: 起
表 3 2011 年 1月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单位: 万元
二、1月地质灾害特点
(一)多年同期相比灾情最轻
与 2001 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位,多于2001 年 (5 起)、2002 年 (6 起)、2003 年 (4 起)、2004 年 (5 起)和 2009 年 (4起); 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虽较多,但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人数为历年最少 (同2009 年都为零伤亡),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为历年最少。
(二)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
1月份,全国 共 发 生 地面 塌陷 9 起,占 总数的 60% ; 崩塌 5 起,占 总数的33% ; 滑坡 1 起,占总数的 7% 。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共 14 起,占总数的 93% 。
(三)直接经济损失以人为因素引发为主
全国 15 起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引发的有 7 起,占总数的 47%,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231 万元,占总数的 81%。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工程建设等。
三、2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2月份是地质灾害的低发期,但需注意防范雨雪冰冻和融化引发地质灾害。总体预测 2月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可能与 1月份基本相当或略偏重,预测灾害将主要发生在西南、西北和华东局部山区。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⑶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71 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以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国务院第 157 次常务会议对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总体部署。2011 年 6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决定》,大力推进防治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汛期防范工作,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决定》的同时,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治体系建设和年度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相关部门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对 《决定》贯彻落实和 2011 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现将有关情况予以通报。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截至 2011 年 12月20日,2011 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620 起,其中滑坡11474 起、崩塌 2299 起、泥石流 1380 起、地面塌陷 352 起、地裂缝 86 起、地面沉降 29 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117 起,243 人死亡,32 人失踪,137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40 亿元。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03 起,避免人员伤亡 3.5 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接近一半,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不足十分之一; 与过去 5 年同期平均数相比,发生数量相当,死亡失踪人数降至不足三分之一。今年的地质灾害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因素以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为主,累计 13092 起,占总数的 90%。9月份,陕西、四川等省连续出现较强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出现多日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 1765 起,造成 72 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14 亿元。
二是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全国共计发生11474 起,占总数的73%。滑坡规模以中小型居多,在强降雨条件下呈现群发性。如 9月18日,汶川地震影响区的南江县受降雨影响,引发地质灾害 765 起,造成 14 人死亡失踪,多处基础设施受损。
三是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山地丘陵区,其中山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 7 省 (区)共发生 12815 起,造成 227 人死亡失踪,分别占总数的 82%和 83%。
四是主汛期地质灾害多发,从 6月至 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072 起,累计造成 217 人死亡失踪,分别占总数的 96%和 79%。
各地通过组织开展排查巡查复查工作,共确认新生地质灾害隐患点 1.9 万处,威胁人员 76.4 万人。对威胁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及时开展了应急处置,并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体系。
二、防范工作部署早落地实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准则。
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时。2011 年 2月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趋势预测会商会,分析形势,判断趋势,确定防范重点。3月下发通知,提出总体工作要求。4月召开全国汛期防治工作视频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5月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为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提供防灾信息。7月根据防灾总体情况,召开紧急视频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等。今年以来,我部针对降雨、雨雪冰冻、融雪等发出防灾通知 30 余次,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召开地质灾害防治会议129 次,发出通知 份。
二是检查指导突出重点。在汛期防灾关键时期,部领导亲自带队赴汶川、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地区指导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1 年我部共派出50 多个由部领导、司局长带队的工作组,汛期启动了 7 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长期驻守 18 个重点省份开展巡回检查。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共组织开展督促检查407 次,组织专 业 技术 人员 4.1 万 人 指 导 各 地 开展 地质灾害 隐患 排 查 巡 查 复 查工作。
三是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下发文件,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共制作预警产品 153 份,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发布,新增国土资源手机报、微博空间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信息。
四是应急处置科学有效。针对突发地质灾害,我部派出 30 个应急工作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派出 3106 个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全年没有出现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坚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共 700 多人次参与应急值守,报送有关信息 600 多条。
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加强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一是通过开展以县 (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等的 “十有县”建设,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国 “十有县”总数达到 1337 个,覆盖 95%以上的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
二是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全国共有地质灾害应急专家 2500 人分布在各省(区、市)指导防治工作,3520 家地质灾害防治资质机构共计 10 多万人承担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今年累计有 4.1 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应急处置宣传培训工作。
三是依托专业防治机构开展防治技术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地震扰动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带科学钻探等一批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四是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高,通过广泛宣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深入人心,进入千家万户,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我部全年针对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开展防治施工与监理培训班 38 期,共有 300 家单位、8000 多人参加培训。
五是各地加强了群测群防队伍建设,目前,全国群测群防监测员已从前几年的10 万名增加到 35 万名,他们在汛期看守着 20 万处隐患点,不畏艰险、不分昼夜、用心监测、及时预报,在最困难、最危险的环境中执行着最崇高的生命任务。2011年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400 多起,避免 3.5 万人伤亡。
(二)综合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消除地质灾害威胁
我部积极指导各地在扎实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手段,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建设工作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一是通过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各地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共实施2260 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了威胁 87.8 万人的地质灾害隐患,可保护经济财产240 多亿元。部分已完成的防治工程在应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2010 年 8月13日爆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通过实施科学的治理工程,在今年雨情水情比去年还复杂的情况下,成功阻止了泥石流灾害再次发生。
二是通过搬迁避让有效规避地质灾害。各地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开展受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工作。今年全国共实施 6438 处 28.1 万人的搬迁避让。福建省将 “造福工程”搬迁避让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计划通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实现 13 万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避让,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搬迁任务。陕西省则结合陕南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计划用 5 ~10 年左右时间,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 60 万群众逐步搬迁至安全地带。
三是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各地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责任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力量和保险制度引入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广西梧州市积极探索治理与搬迁避让相结合的办法,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市政建设、城市景观改造、城乡增减挂钩相结合,由点及面,化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既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百姓所受的威胁,又通过建立新的社区让百姓安居乐业。江苏镇江、甘肃兰州、重庆、山西灵石等地政府积极引导、吸引社会技术力量和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四、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 《决定》
《决定》作为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得到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深入推进。
(一)地方党委政府狠抓落实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狠抓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大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具体防治任务部署,加强演练培训等手段运用。一是从组织机构上,全国已有 24 个省 (区、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27 个省 (区、市)明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机构,224 个市及近1000 个县加强机构建设。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已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领导年度考核内容。二是从经费投入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 50 多亿元,是 2010 年的 2.1 倍,其中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广西、山西等省财政大幅加大投入力度。三是措施落实上,各地加紧部署调查工作,广东省提出开展全省山区重点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威胁 100 人以上及饮用水源地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勘查目标。四是应急演练上,2011 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演练 2563 次,参加人数达到 100 多万人。通过演练示范,险情出现时,地方决策果断,避险路线场所明确,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今年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培训教育上,各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防治知识宣传与培训。四川省在汛期培训群众 200 多万人,浙江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 “送一套书、贴一幅画、放一部片、讲一堂课”的地质灾害防治 “四个一”活动,对 10000 多名群测群防监测员开展培训。安徽省开展 “六个一”贯彻学习 《决定》活动,编制 《学习问答30 题》,对 《决定》 进行深入解读和宣传。
(二)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各相关部门全力支持,认真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内的地灾防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力度,部门分工协助的防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中编办积极支持,我部在相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加挂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牌子,配备专门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二是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由 2010 年的 14 亿元增加到 25 亿元; 交通运输、铁路系统分别投入资金 16.6 亿元和 10 亿元,开展 6585 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和铁路沿线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民政部、财政部加大地质灾害救灾资金投入。三是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旅游、能源等部门在制定实施有关规划和工程建设过程,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国务院三峡办积极推进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实施。四是水利部先后派出 19 个检查组赴各地督促检查山洪灾害的防御及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工作; 气象部门在重点地区建设 1300 个乡镇自动气象站、5000 个暴雨监测站,加强雨情动态监测; 铁道部组织开展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重点排查。五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参加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共出动兵力 10526 人、民兵预备役 11972 人、车辆机械 1420 余台、直升飞机 11 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累计转移、解救群众 2.9 万人。
五、精心谋划,扎实做好下一步工作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且我国地质地貌复杂,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还需一段时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将在谋划长远的同时,扎实做好当前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 《决定》的贯彻落实,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 《决定》,积极主动指导、督促各地制定相关贯彻落实意见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将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 《决定》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配合国办开展 《决定》贯彻实施的督促检查。继续开展以提升县级防治能力为目标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规范化建设,开展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和调查评价、防治工程等技术规范编制工作,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是编制实施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防治项目的实施。《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十二五”规划》已征求相关省和部门意见,将尽快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报国务院,同时我部将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委、三峡办组织实施好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内容。
三是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防治,扎实做好明年防治工作。通过会商、动员、检查等部署开展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好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力度,指导各地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附件: 2011 年各省 (区、市)地质灾害防治情况统计表 (略)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⑷ 为什么今年地质灾害这么多
也不能说多
地质灾害是普遍存在的
要发生就的有合适的条件(强降雨、干旱、地震)
恰好今年雨量大
达到50年一遇
所以出现地质灾害比较多发
属正常现象
不必担心
⑸ 年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66 期
一、地质灾害灾情
(一)2011 年 1 ~10月灾害灾情
2011 年 1 ~ 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514 起,其中滑坡 11430 起、崩塌 2267起、泥石流1374 起、地面塌陷300 起、地裂缝84 起、地面沉降29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114 起,236 人死亡、32 人失踪、129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39.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表 1)。
1 ~ 10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393 起,避免人员伤亡 34141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09 亿元。
表 1 2011 年 1 ~10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10月灾情
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492 起,其中滑坡 316 起、崩塌 134 起、泥石流 20起、地面塌陷 15 起、地裂缝 4 起、地面沉降 3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5 起,13 人死亡、11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0.7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 (表 2)。
10月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 21 起,避免人员伤亡 2371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994.6 万元。
表 2 2011 年 10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10月地质灾害分布在 18 个省 (区、市)。按发生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广西、四川、福建、云南等 (表 3); 按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由多到少失踪依次是山东、贵州、广西、陕西等 (表 4); 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依次是四川、福建和云南等(表 5)。
表 3 2011 年 10月各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 单位: 起
表 4 2011 年 10月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统计表 单位: 人
表 5 2011 年 10月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单位: 万元
二、10月地质灾害特点
(一)与多年同期相比灾害发生数量较多,死亡失踪人数最少
与 2005 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0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次高,仅低于 2010年; 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最少; 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次高,仅低于 2010年。原因是受台风 “纳沙”带来的强降雨影响,10月初在广西南宁市、钦州市等地区引发 129 起滑坡、崩塌灾害。
(二)西部地区受灾最严重,其他地区相对较轻
人员伤亡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区,因灾共造成7 人死亡失踪,占总数的53.85%;四川、云南、西藏、广西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共造成 0.44 亿元的财产损失,占总数的 62.78%。
(三)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
10月份,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470 起,占总数的 95.53% 。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共 477 起,占总数的 96.95%。
(四)以自然因素引发为主
全国 492 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 386 起,占总数的 78.46%; 人为因素引发的有 106 起,占总数的 21.54%。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重力作用等; 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人工切坡、开采地下水和爆破等。
三、重大灾害实例
9月25日,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夏丘镇京长采石矿因降雨和采矿发生崩塌,灾害规模达 1000 立方米,造成 6 人死亡。
四、11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11月份是地质灾害的低发期,但仍需防范秋季异常强降雨和人类活动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总体预测 11月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较 10月份轻,灾害可能主要发生在西南、东南和西北的局部山区。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⑹ 四川发布今年第几个红色地灾预警了
7月15日,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结合省气象台天气预报情况,发布地灾气象风险红色预警,涉及绵阳、德阳、成都的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绵竹、彭州等6个县(市、区)。这是我省继7月10日发布地灾红色预警后,今年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
“红色预警为我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最高等级,一周内两次发布红色预警,在我省地灾预警工作中并不多见。”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此次红色预警涉及区域已连续降雨多日,且受地震影响地质结构相对松散,容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记者对比两次预警区域发现,预警范围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一带,其中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绵竹5个县(市、区)连续两次“上榜”。
除了红色预警外,广元、绵阳、成都、雅安、眉山、乐山、阿坝的14个县(市、区)还有橙色预警,多地为黄色预警。按照预警要求,各地应密切关注当地降雨预报及降雨实况,加强巡查房前屋后斜坡、靠山靠崖、沟口等危险地段,发现险情及时采取主动预防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人员。橙色预警还要求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主动预防避让等应急防范工作。
⑺ 年8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9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55 期
2011 年 8月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小,人员伤亡相对较少,经济损失同比大大减少。2011 年 9月防灾形势依然严峻。9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汛期,也是台风 (热带风暴)登陆频繁期。预测 9月地质灾害重灾地区可能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华东和西北等地区山区。汶川地震影响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高,需要重视。同时应高度重视台风 (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雨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
一、地质灾害灾情
8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648 起,其中滑坡 293 起、崩塌 148 起、泥石流 175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缝 6 起、地面沉降 4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22起,15 人死亡、2 人失踪、20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2.53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大大减少 (表 1)。主要原因是今年 8月异常强降雨少于去年同期。
表 1 2011 年 8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8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71 起,避免人员伤亡 4528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1.84 亿元。
8月地质灾害分布在 24 个省 (区、市)。按发生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湖北、云南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云南、四川、陕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大到小依次是云南、四川、湖北等 (表4)。
表 2 2011 年 8月各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 单位: 起
表 3 2011 年 8月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统计表 单位: 人
表 4 2011 年 8月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单位: 万元
二、地质灾害特点
(一)多年同期相比灾情最轻,死亡失踪人数最少
与 2005 年以来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8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最低,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人数为最少,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少。
(二)西部地区受灾最严重,没有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人员伤亡基本都在西部地区,因灾共造成 15 人死亡失踪,占总数的 88%; 云南、四川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共造成 1.78 亿元的财产损失,占总数的 70%。
(三)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
8月份,全国共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616 起,占总数的 95% 。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共 602 起,占总数的 93%。
(四)以自然因素引发为主
全国 648 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597 起,占总数的92%; 人为因素引发的有51 起,占总数的8%。自然因素主要为强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切坡等。
三、重大灾害实例
8月15日,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功果村鲁基沟村民小组发生特大泥石流,规模 6 万 m3,直接经济损失 3286 余万元。
四、9月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9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汛期,也是台风(热带风暴)登陆频繁期,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区域强降雨、局地暴雨和台风(热带风暴)带来的强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很大。地质灾害可能主要发生在西南、中南、华东和西北的局部山区。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⑻ 为什么今年的地质灾害那么多
目前人类尚不能在地质现象上施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和人力几乎没有关系,尤其是地震,这就是地壳活动的结果;
至于今年的情况,那就是在今年大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故而引发地震。
⑼ 2019年1至8月,有哪些地理灾害新闻要有时间,例如2019年几月几日星期几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利奇马”共造成中国1402.4万人受版灾,57人死亡(其中浙权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14人失踪(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
⑽ 年~ 9月全国地质灾害灾情及第四季度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国土资源部通报 2011 年第 59
2011 年 1 ~ 9月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同比大大减少。9月是今年以来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月份。第四季度将进入地质灾害低发期,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将低于主汛期。秋季强降雨、台风和人类工程活动还将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总体预测第四季度地质灾害可能主要发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华东局部山区。
一、总体情况
(一)2011 年 1 ~9月总体灾情
2011 年 1 ~ 9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022 起,其中滑坡 11114 起、崩塌 2133起、泥石流1354 起、地面塌陷315 起、地裂缝80 起、地面沉降26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109 起,223 人死亡、32 人失踪、118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38.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减少(表 1)。
1 ~ 9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372 起,避免人员伤亡 31770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6.29 亿元。
表 1 2011 年 1 ~9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9月灾情
9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2290 起,其中滑坡 1527 起、崩塌 364 起、泥石流 309起、地面塌陷 76 起、地裂缝 7 起、地面沉降 7 起; 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20起,81 人死亡、9 人失踪、24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16.32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减少,而发生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增加 (表2)。9月是今年以来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的月份,主要原因是月内四川、陕西等地遭遇强降雨袭击,引发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9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71 起,避免人员伤亡 16151 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1.33 亿元。
表 2 2011 年 9月与去年同期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对比表
二、突发事件及处置情况
2011 年 9月17日14 时 10 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办石家道村白鹿塬北坡发生特大黄土滑坡灾害,滑坡体方量达 24.80 万 m3,共造成 32 人死亡,5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5200 多万元。
根据调查,该区土质情况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该滑坡位于黄土塬边,滑坡体上部为马兰黄土,土质疏松,下部为离石黄土,中间夹多层古土壤。黄土塬地形高陡,垂直节理发育,易于雨水渗入,而古土壤土质致密,具有隔水作用,形成易滑地质结构。在强降雨作用下,黄土体易于在黄土与古土壤界面产生失稳滑动。该地区 9月份前半个月累计降雨量达 284.50 毫米,是同期月均降雨量的 3 倍,发生灾害前 24 小时的降雨量为 42 毫米。降水渗入土体,使得坡体自重增大,降低土体强度,在降水作用影响下,引发此次黄土滑坡。
灾害发生后,西安市、灞桥区党委、政府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援工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并向陕西省应急办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办电话报告,派出应急工作组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和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国土资源部派出专家组与当地工作组进行会商,提出监测建议、二次险情发生的撤离预案等安全抢险、搜救指导意见,防止了二次灾害的发生,保证了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趋势预测
第四季度将进入地质灾害低发期,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将低于主汛期。秋季强降雨、台风和人类工程活动还将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总体预测第四季度地质灾害可能主要发生在西南、西北、中南和华东局部山区。
四、对策建议
为防范台风和秋季强降雨对西南、西北、中南和华东局部山区带来的地质灾害,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应继续加强预防,密切关注当地天气变化,加大对地灾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和复查力度,确保群测群防体系健全、信息通畅,能及时应对出现的灾情险情。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