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汶川工程地质

汶川工程地质

发布时间: 2021-02-04 04:29:09

『壹』 “汶川地震后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速度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阿坝州政府网站消息,6月17日,阿坝州紧急避险转移安置受灾民众7616人,累计转移安置97753人,占紧急避险总人数的87.40%,比前一日增加近七个百分点。需要实施紧急避险的民众仍是111840人。
其中:理县、茂县、松潘 、马尔康4个县已完成转移安置任务。此外,汶川当日转移安置6524人,累计转移安置58943人,完成81.56%;理县当日转移安置1092人,累计转移安置6723人,完成100%。九寨沟累计转移安置2754人,完成90.77%;黑水累计转移安置3725人,完成97.21%;金川累计转移安置180人,完成85.71%;小金累计转移安置1562人,完成85.36%。以上4个县当日均未新增转移安置人员。
据悉,截至6月17日23时,据初步统计,阿坝州出现震后重大次生灾害5198处,除阿坝县、若尔盖县外,其余11个县、162个乡镇,63751户、237540人面临次生灾害严重威胁。6月17日,全州未新增重大次生灾害,各县需要紧急避险人数没有发生变化。

汶川地震烈度达10到11度 超出建筑抗震标准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

『贰』 汶川怎么样了

汶川县城重建将缩减规模 三年建成特色旅游城市
(10月1日)是国庆节,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茨里村村民余朝琴一大早便从村委会领到了5床棉被,高兴地告诉记者:“全家老小可以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了,再也不用担心着凉受冻。”据悉,广州市首批支援汶川地震灾区价值638万元的27194件越冬物资9月28日抵达汶川县威州镇后,连夜分发到各村。
昨日,全镇几乎全部灾民都领到了棉衣、棉被等物资。
部分学生安排在广州上学
记者昨日走访了威州镇牛脑寨村,发现这些村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灾后重建难度很大。连接牛脑寨村与镇里的村级公路在地震中全部被毁,前不久广州援建的简易泥土盘山公路竣工,才得以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
说起重建,村主任佘苏俊有点犯难地说:“村寨都建在山坡上,公路在地震中被彻底填埋了。建设物资要靠村民背上山,费工又费时。”
羌族村民杜少秀得知记者是广州日报的记者,便拉着记者的手说:“我女儿在广州读初二,你能不能帮我捎句话,要她好好读书,不要想家。”据介绍,地震过后,汶川县各村7岁以上的中小学生几乎全部由政府安排在广州、西昌等异地就学。
据威州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全镇重建计划项目总投资37.89亿元,其中需广州市直接对口支援投资总额21.36亿元。
汶川县城重建将缩减规模
汶川县县城威州镇有布瓦黄泥土碉群及姜维城等国家级文物单位,七盘沟省级风景名胜区、茨里高山水库等旅游资源。据威州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受地形地貌限制,县城将缩减规模,外迁部分企业及单位。“靠近姜维山的一侧塌了的不再重建,靠近岷江的一侧将建一条沿江路,县城都得往里缩。但目前外迁的选址和重建难度都非常大,情况非常复杂。”
广州支援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前线工作组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恢复重建规划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广州有关单位前来汶川全面分析现有灾后地质、测绘、水文、环境评估等基础资料,规划编制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籍调查。广州市公路勘查设计院工作人员龙翔对记者说:“根据目前初步勘查情况,有关援建公路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四川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 不再考虑整体搬迁
昨日,汶川县委宣传部吴部长向记者透露,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不再考虑整体搬迁的计划。
据了解,震后汶川县城周边的地质灾害点为3750处,为保证灾后群众生命安全,全县已对7万余人进行了紧急避险安置。在随后的重建计划中,由于主张选址重建和就地重建的专家各执一词,因此重建计划始终没有形成。
“就地重建的大方向已经确立。”昨日,汶川县县委宣传部吴部长说,经过长时间的权衡,悬而未决的重建规划已于近日敲定。
在该计划中,汶川县城将就地重建,其中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地点将进行整体搬迁,目前选定的新址为两处,其间可能性较大的一处为县城以外、棉池镇以内的地段。
吴部长透露,此方案的主要思路为,科学选址就地安置。对于实在无法安置的灾民,县政府将进行认真统计后逐级上报,以求解决。
目前,指挥部已对急需恢复或安置的重点单位进行了排序,例如所有学校已迁出县城进行异地复课,对于医院、广播电视台等重要部门将优先考虑重建。(记者 崔木杨)
汶川将原址重建卧龙镇 将其打造成大熊猫保护区
根据灾后评估,汶川县拟在原址重建卧龙镇、耿达乡、草坡乡、三江乡,将其打造成为大熊猫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观光集镇。这是记者从日前出台的《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接受对口支援初步实施意见》中获悉的。
实施意见中,汶川还将重建威州镇,按生态环境容量测算,建设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重建映秀镇,保留汶川县“5

『叁』 汶川大地震

(一)汶川大地震概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一带发生震级8级地震,震中位置为:31°N,103.4°E,即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 20~30km,属浅源地震。此次地震最大裂度达Ⅺ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km2。据中国地震局报告,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24659次。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北川、什邡、绵竹、汶川映秀、彭州等地。震感波及面广,重庆、甘肃、陕西、山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都有震感。

(二)汶川地震受损情况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截至2008年7月21日,遇难69197人,失踪18379人,受伤374176人,受灾4624万人。地震对灾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使灾区交通通信设施、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农林用地受到严重损毁;震后次生灾害频发,大大改变了原有地貌,造成河道堵塞、植被破坏、人文自然景观严重受损。

1.直接经济损失

1)房屋毁损。2314.3万间房屋受损,652.5万间房屋倒塌,倒塌房屋涉及337.9万户农村村民,153.2万户城镇居民。初步评估,汶川、北川和清川的县城和部分乡镇,基本成为废墟。

2)基础设施毁损。道路交通:四川6条高速公路局部受损,10条国、省干线、5条国道、10条省道严重受损,2300多千米的农村公路基本上全部毁掉。通信设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3897个,移动通信、小灵通基站累计损毁28714个,光电缆损毁28765皮长千米,累计通信电杆倒断142078根,直接经济损失约67.2亿元。水利设施:水库出险2380座,其中有溃坝危险的69座,高危险情的310座,次高危险情的1424座,据估算,修复重建需资金360亿元左右。电力设施:764座水电站受损,初步估计,电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农业生产设施:损毁乡村供水设施49949处,供水管道36521km,堤坝损毁996.4km。

2.间接经济损失

1)农业损失:四川农业生产和农业系统遭受的损失高达 70.85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9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7万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71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56万亩,绝收25万亩。

2)工业损失:灾区大量企业厂房倒塌,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产品毁损。截至6月19日,四川省规模以上受灾企业4812家,其中,重灾企业674家,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重点大型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至少需要3个月。

3)服务业损失:商贸流通业,灾区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受损商业网点138960家,损失达267.82亿元;旅游业,地震导致四川省384家旅游景区、684家旅行社、524家星级饭店、58家旅游汽车公司处于停业、基本停业状态,经济损失达624亿元;5月份,四川省限额以上住宿与餐饮企业营业额为7.1亿元,同比下降8.5%。

4)金融业损失:四川省内67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停业,其中155家农行网点停业,352家农信社网点停业。保险业有80家分公司、570家支公司、869家营销服务部因灾受损,营业场所倒塌房屋2489间、损坏房屋1.28万间,经济损失约3.69亿元。

(三)地震的原因

汶川县一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南部为邛崃山系,东北部与龙门山脉相接,西部多由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组成,地面高差大、坡度陡,沟谷纵横,切割强烈。汶川地震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1)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阻挡,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构造带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并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3)属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km,因此,破坏性巨大。

4)成灾原因还有:灾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坡度大、高差大,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数量多、规模大,成灾严重。截至2008年9月4日,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如唐家山等。同时,复杂的地貌及次生灾害也给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人为方面原因:城乡布局不合理、建筑结构抗震强度低、场地条件差等。

(四)救灾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协调,形成强大攻坚合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截至18日12时,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5人;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2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52人,共救治伤病员3813143人次;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57.97万顶、被子486.69万床、衣物1410.13万件、燃油307万t、煤炭655.6万t。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已安装655600套、正安装3800套、待安装600套,生产地已发运900套、待发运7900套;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67.49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97.44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74.24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23.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0.05亿元;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2.74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92.1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 238.23亿元;向灾区调运的中央储备救灾粮累计出库 374340t,食用油累计出库9435t;电信光缆损毁里程合计37005皮长千米,已恢复31709皮长千米;四川、甘肃、陕西因灾受损商业网点(含个体工商户)总计138960家,已有127904家恢复营业;地震灾区有组织劳务输出合计170412人,本地就业合计664989人

(五)灾后重建的对策与建议

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等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城镇选址等各项任务,因此,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快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同时应长期开展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监测预报与灾害防治,并加强基础研究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

1.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灾害危险性、人口分布和经济格局等条件,结合灾情状况,对规划区进行重建条件适宜性评价,综合评价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重建规划总体布局、城镇乡村及企业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进行较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科学评价场地地震安全性。

2.开展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和灾害防治

一是深入研究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背景、过程、特点、原因和规律,划定风险等级区域,制定灾害预案、防治规划和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防御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综合措施,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防、预报、预警和评估工作,修订完善防灾预案。

3.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

加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泛采用“3S”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肆』 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汶川抄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和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震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特点与岩性结构和地形条件有较明显的关系,在硬岩、软岩和松散堆积物分布区,滑坡的启动、运动和停积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都具有高速、高动能、强大动力等特征。强震诱发的崩塌主要包括高位大型崩塌;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崩塌诱发大规模滑坡3类。强震条件下大多数崩塌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抛射特征。强烈的地震动力使极震区众多山体大范围震裂松动,形成了大量震裂山体。这些震裂山体的地表裂缝具体又可细分为断裂裂缝、震裂裂缝和滑裂裂缝3类。汶川地震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在今后数年内,泥石流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伍』 为什么汶川地震不能定义为豆腐渣工程 为什么

其实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这就是豆腐渣工程,不管多少级地震,要震几秒再倒吧,汶川大地震很多学校,医院什么的瞬间就垮,还能为什么?缓解国内矛盾呗,要是豆腐渣工程全曝了光,不利于安稳啊

『陆』 080715 汶川县的地质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

汶川县城将异地重建 专家称环境已不适宜人居 本报讯(记者徐一龙)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 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相关新闻 汶川7万人因地质灾害再次大转移 据央视报道刚刚安顿下来的汶川县由于受到新的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县7万多人昨天开始大转移。 目前,汶川已进入雨季,下雨对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体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汶川县受灾群众正在进行紧急大转移。昨天下午4点左右,受灾群众从山上赶到安置点,他们一到安置点就住进了帐篷。到昨晚为止,从汶川受灾地区到安置点的群众达到1500多人。由于下雨,转移速度缓慢,预计今天将达到2000人左右。

『柒』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3孔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属于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专项。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5个钻孔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委托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探矿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施工,该孔位于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境内,设计在汶川龙门山前缘断裂带上,所钻遇地层80%是破碎、松散、缩径、坍塌和部分层位涌、漏水等异常复杂地层。该孔设计孔深1200m,钻孔结构设计为3层套管,实际下入6层套管(其中2层尾管),于2012年2月21日竣工,终孔深度1502.30m。WFSD-3孔设计与实际钻孔结构及套管程序如图3-38所示。

图3-37 NLSD-1孔钻孔结构及套管程序

(a)设计钻孔;(b)实际钻孔

图3-38 WFSD-3孔钻孔结构及套管程序

(a)设计钻孔;(b)实际钻孔

WFSD-3孔0~26.01m,采用Φ150mm半合管双管钻具试取心,26.01~1186.77m、1149.85~1187.28m(第一次侧钻后钻孔 WFSD-3-S1)采用Φ150mm半合管单动双管钻具取心;1180.88~1202.57m(第二次侧钻后钻孔WFSD-3-S2)采用Φ122mm半合管单动双管钻具取心,1202.57~1404.53m(第二次侧钻后钻孔 WFSD-3-S2)采用Φ100mm半合管单动双管钻具取心,1404.53~1502.30m(第二次侧钻后WFSD-3-S2)采用Φ77mm单动双管钻具取心。Φ150mm、Φ122mm钻具取心分别采用Φ121mm、Φ105mm钻铤加压钻进;Φ100mm、Φ77mm钻具取心采用钻具自重加压钻进。

扩孔:一开、二开、三开用带导向牙轮钻头或带导向复合片钻头加Φ159mm钻铤加压钻进,四开用Φ152mm带导向合金钻头加Φ121mm钻铤扩孔,五开、六开用钻进口径修孔。钻孔结构及套管程序参数见表3-12。

表3-12 WFSD-3孔钻孔结构及套管程序参数表

『捌』 汶川地震引发的灾区滑坡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何谓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灾害是什么?
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常见的由地震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
火灾。
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处?
1739年银川8级地震引起的火灾,大火烧了5天5夜。
9.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灾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各种管网密布,次生灾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灾害出。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灾发生于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的水灾。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11.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发震季节和时间;
(6)有无地震预报;
(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
(8)抢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13.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