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工程地质工作

工程地质工作

发布时间: 2021-02-04 03:40:27

工程地质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工程地质的工作任务是:查明建设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诸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版,地质构权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物理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等,找出并分析论证不良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区域稳定问题,岩体稳定问题,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等等。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定性或(和)定量评价,必要时进行地质过程演化分析和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弄清工程地质问题发展趋势,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建议和依据。

❷ 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尽量收集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及邻近矿区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来满足工程地质调查的要求。在详查阶段,勘探孔间距一般500~1000m,用于工程地质目的一般不需增加勘探孔数,孔径一般采用89mm或108mm,对松散层、软弱岩层及煤层采用双层管取芯以减少扰动。须安排一定数量的孔全孔取芯。取芯深度一般要求从煤层之上30m至煤层以下10m。

3.1.3.1 钻孔编录工作

(1)在钻进过程中,每一岩层分层的钻进速度、钻杆振动以及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水位变化等均应作仔细观察、记录。

(2)取样或破坏岩芯之前,擦净岩芯表面的泥浆进行彩色拍照,这可提供一个持久良好的记录,而且可通过这些相片给出节理、自然岩层分层、软弱岩层及软弱夹层。

(3)对于取芯的每一岩(土)层,取芯后应立即观察描述。

黏土类土:首先根据黏土颗粒含量多少(借助于搓条、刀切等手段)划分为黏土和亚黏土,再描述其颜色、成分、层理、结核包裹体、化石、滑面及其倾角、接触面、温度和可塑性等。

砂类土:首先根据颗粒粒组的百分含量划分为砾石,粗、中、细、粉砂,再描述其颜色、颗粒成分及含量、分选性、滚圆度、层理、接触面、化石、结核、湿度和密实程度等。

岩石:要描述每一岩石分层的岩石名称、颗粒成分及含量、分选性、滚圆度、胶结物成分及含量、胶结方式、层理、接触类型、该层的岩石质量标志(RQD)、强度、不连续面的密度及崩解、膨胀特性等。

野外可按以下简易标志描述:

1)RQD:某一地层分层>10cm长的岩芯之和与该分层岩芯总长度的比值(%)。

2)折断强度:从岩层中取出150mm岩芯,试着用手将其折断。折断强度可用下列标准予以估计:高的——手折不断,中等的——很少折断,低的——经常折断。

3)不连续面密度:以每分层中每米节理或不连续面的数量分级。

高的:>10,结构面极发育,岩体破碎;

较高的:2~10,结构面发育,岩体破裂;

中等的:0.5~2,结构面较发育,岩体呈块状;

低的:<0.5,结构面不发育,岩体完整。

4)崩解性:将有代表性的风干的长25cm的岩芯放入水中10min,据以下标准评价确定。

高的:完全崩解;中等的:有些崩解;低的:很少或没有崩解。

(4)取样方法:根据煤层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要求,对岩(土)层分层依次采取尺寸和数量均符合实验要求的完整试样,经包装、蜡封后运往实验室,如果是土样、湿度敏感性较大的岩石均应在取芯后立即取样,以保持湿度和不被风化。

(5)每个钻孔应进行物探工作。

(6)钻孔编录的综合成果必须反映在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上,该图应包括下述项目:地层岩性、柱状、RQD、折断强度、不连续面密度、崩解性质、综合评价等。这一图件对评价地层的冒落特性,查明潜在的地层控制问题,估计平均支护载荷密度都是非常有用的。

1)节理和不连续面的密度和方向,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充填情况。利用这一资料可评价顶、底板岩层变形性质及分析残余构造应力的方向。

2)直接顶板地层的厚度和力学特性。这些性质会大大影响工作面后方地层的冒落性、变形特征、工作面支护载荷、顶底板移近、煤巷支护及岩层移动。

3)详细调查岩芯丢失的层段,以查明软弱岩层。

4)黏土岩和砂岩位置及厚度的变化,由此可查出古河床或河漫滩的标志,预计可能出现的地层控制问题。

5)每一地层单位的RQD、强度、崩解性、各岩层间出现离层的可能性。据此可确定平均支护密度及煤巷支护。

3.1.3.2 专门工程地质工作

下面讨论更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的获得方法。这些资料包括节理和不连续面的性质、原岩应力状态、岩土层的强度指标、崩解性、岩体变形性质等。

(1)节理和不连续面的密度、间距、形状和延伸等,这些可在岩石露头上进行节理裂隙统计得到;也可通过岩心直接测绘,如此需考虑使用双管钻进,取得定向岩芯;还可使用物探技术或钻孔电视于孔内直接测得节理裂隙图像。

(2)可在邻近矿井中使用应力解除法,或在钻孔中通过水力破裂法测定原岩应力状态。水力破裂法适应于较深处的应力测量,且只能得到水平面上的两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垂直方向的应力则需按深度和上覆岩层的容重计算得到。以上测量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有构造应力存在时才进行,否则即按自重应力场计算原岩应力。

(3)实验室测定的岩(煤)块强度变形指标有变形模量、泊松比、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岩块和节理面的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值。这些参数应尽量在较大直径的岩样上测定,以便更接近岩体指标。

在进行岩移预计或留设防水煤柱时,尚需得到松散层的变形和强度指标,它们是土的压缩系数、无侧限变形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无侧限抗压强度,黏土的抗拉强度、固结系数、先期固结压力,还要得到其他常规的物理性质指标,如含水量、黏土的塑限及液限、砂土的相对密度、颗粒成分等。

(4)水理性质:在水或湿气作用下,顶、底板岩石的恶化对地层控制是极其不利的。岩石的水理性质可由膨胀和崩解指标表示,决定这一性质的内因是它所含黏土矿物的性质及含量,如含蒙脱石的黏土类岩石最易崩解和膨胀,因此还必须进行岩石的矿物成分分析。

(5)岩体的变形性质:在钻孔内设置钻孔膨胀仪以测量直接顶、底板横向变形性质,通过声波测井可得到垂直层理方向的岩体变形性质。

3.1.3.3 水文地质调查

包括松散层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和基岩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调查。这些调查应提供以下信息:(1)地下开挖时潮湿的区域;(2)开挖区地下水量的预计;(3)采矿引起的地面及岩层移动对地表和地下水变化的影响。为此,必须进行野外钻孔抽水、注水试验,以查明地下水水位、水流方向,岩层的渗透性,各主要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等。

3.1.3.4 图件的编制

工程地质工作的成果应反映在以下图件上,可便于开采设计和生产使用:

(1)工程地质柱状图。在综合钻孔编录及专门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并需将各岩层划分为工程地质岩组(指工程地质性质相近的岩层的组合)。它包括以下内容:地层单位、深度、厚度,各岩组岩性描述,岩石(体)的变形指标、强度指标、膨胀崩解特性,节理裂隙的密度和方向,可能离层的部位和岩层的渗透系数等。

(2)工程地质剖面图。着重反映沿勘探线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包括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带界线、各岩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岩层渗透性等内容。

(3)工程地质问题平面预测图。根据顶、底板岩性岩相、岩石物理力学指标、岩体变形性质,节理、裂隙、断层的产状和密度,地下水活动情况,瓦斯集中的可能性等,对顶、底板岩层进行稳定性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地层控制问题,为选择采煤设备和顶、底板管理方法提供依据。

❸ 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在1955年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工程地质勘察的同时,也布置了为论证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如勘探竖井、水平探硐及灌浆试验),以便进一步了解混凝土重力坝建基高程处,及左右两岸坝肩接触部分的闪长玢岩的裂隙程度、风化厚度、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向基坑的渗入量,以及设计帷幕灌浆时的孔排孔距等。

1956年为了进一步确定在已选定的下坝线方案上建坝的问题,需要详细地研究基岩顶板高程、构造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分布在本地段的各种基岩物理力学性能,因而补打了13个钻孔。

此外,为了进一步核定混凝土重力坝坝内式电站与坝后式电站两种比较方案,在正常高水位360m时的工程地质条件,1957年3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Й.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下列的主要勘探任务:

1.进行比例尺1:1000地质测绘,对主要建筑物布置的范围内,闪长玢岩中所有的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进行了解,并进一步说明其透水性和地下水的承压性,以及破碎带灌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提高基础岩石的质量。

2.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的顶板所在高程。

3.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进一步确定闪长玢岩表面风化带的厚度,以及坝基风化岩石开挖的深度。

4.为了设计最好的排水系统(在灌浆帷幕的后面),对溢流坝段和厂房坝段基础闪长玢岩裂隙做详细说明,以便根据对裂隙的观测资料,拟定出排水钻孔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数量。

5.为了设计溢流坝段的护坦,应在溢流坝至张公岛间的地段内,进行对闪长玢岩完整性的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研究闪长玢岩中裂隙的大小,它们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该地段内的构造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带的详细性质。

6.进一步明确主要建筑物基础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河床地段闪长玢岩以下的软弱岩石(煤层和炭质页岩)的特性。

7.进一步明确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侵蚀性,以便选择水泥的成分和标号,并确定左、右两岸地下水的流向,预测该地段内水库形成后,其地下水流的方向及其水质变化情况。

8.为了解决坝址区的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于1957年4月对坝址下游右岸的老鸦沟及左岸的寨后沟先后布置了6个钻孔,寻找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首先在69号孔中发现了有水,因孔径太小,然后分别在右岸的74号孔与左岸的231号孔中共取得60L/s的水量,这些水量只能满足第一期的施工用水。因此,于1957年9月在右岸8号孔附近补打了373号孔,又取得70L/s的水量。(Ⅱ-23)两处水量为130L/s,可满足施工用水。但由于水中含硫酸根离子较高,不适宜生活用水,故三门峡工程局在七里沟口修建了一、二级沉沙池,采用黄河水,经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这样三门峡坝址区的施工场地各个方面的用水都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技术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地质测绘及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结构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特别是基础中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向深部的延伸,以及透水性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阐明。但是对这些破碎带是否伸延到下煤系岩层中去,以及破碎带与断层生成后,在第三纪及第四纪年代内是否活动过,今后结构物遭到了地震作用,基础下的断层及构造破碎带是否会活动,而危及结构物的安全等等问题,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三门峡主要结构物技术设计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1958年2月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提出了为进一步查明坝址区地质构造的任务书。地质总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1958年2~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工作,这一问题已基本上得到了解决(Ⅱ-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后式电站方案,正常高水位350m,大坝在以后可能加高到360m,也就是说按360m正常高水位设计,350m高程施工。根据这一设计方案的要求,在结束技术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之前还需要补充下列工作,这些工作中有一少部分是属于施工详图阶段的。

1.在右岸从坝轴线至混凝土拌和楼场地(在此地段300m高程上,设计有通往水利枢纽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需进行比例尺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上述测绘资料,必须阐明岸边的稳定性,及下铁路线在施工过程中,边坡稳定性的保证措施,和采取保证通往安装场地的铁路专用线行车安全措施的必要性。

2.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左岸接头地段,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根据测绘资料编制地质剖面,进一步确定该地段内石炭-二叠纪煤系岩层的厚度、成分和产状要素,闪长玢岩表层裂隙性及风化深度,以及阐明左岸接头部位稳定设计措施的必要性。

3.在混凝土非溢流坝右岸接头地段,根据1:2000地质测绘资料,编制出精确的地质剖面,其目的是进一步确定黄土层以下闪长玢岩的埋藏深度,以及该地段内基坑开挖所需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量。

4.为了进一步确定1、16、18号断层在黄河河床部分的位置及断距,必须在拟定的地质剖面图A—A线上补打钻孔6个。

5.为编制出准确的坝轴线、隔墙轴线、机组轴线,以及溢流坝轴线上的地质剖面图,还需补打11个钻孔。

6.进一步确定在河床内冲刷深坑部位的大坝河床地段闪长玢岩的顶板及冲积层的厚度、成分,需补充打4个钻孔。

7.为了防止大坝基础构造破碎带的渗漏和帷幕灌浆时的孔距与孔排距离的设计需要,从1956年4月到1958年8月,其间还进行了4个地段的灌浆试验工作。

上述工作除了个别水上钻孔,由于洪水到来没有进行钻探外,绝大部分已于1958年9月完成,资料亦已于1958年9月底前送交设计部门。

根据1952年到1958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的地质资料,用来编制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技术设计,已基本上满足了设计要求(Ⅱ-2、Ⅱ-3、Ⅱ-8)。

1952~1958年主要建筑物地区的工作量及勘探程度,详见表3及图7。

表3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地段1952~1958年间各个勘察阶段的探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量总表

续表

❹ 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 地质工程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基础建设。比如房屋建筑、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煤矿建设、电力建设、石油行业、矿产勘探普查等等,涉及到所有建设。可以说就业面非常宽泛。

  • 主要从事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探、为其他设计单位(或专业)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主要分为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外业指的是地质调绘、野外地质钻探等,内业主要为针对外业地质资料的整理,主要为画图和编制成果报告,提供岩土设计参数等。

❺ 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哪些工作内容

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专感照片、水文、气象属、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❻ 工程地质勘查的就业前景

工程地质勘察啊。。。就业前景是地质方面最不乐观的。。。如果版喜欢地质类专业的权话可以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类)或者岩石矿物学(普通类)等专业,勘探感觉更像高级技工,打个比方,我是石油类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从我的了解来讲资源勘查工程的以前叫学地质的,在油田都是地质研究所、录井公司一类的工作,而勘查技术工程专业的人基本都是在物探公司。。。那单位就是每天跑野外然后搞人工地震和地质勘查的。。。相对来讲肯定辛苦一些。。。
如果说就业的话资源勘查工程的如果进不去油田的话其实每个省的地质局很爱要这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去那边工作的全是事业编公务员待遇,我很多同学都是签的那个,他们每天也是跑野外爬山什么的,但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没有剩下待业的人。。。但是勘查技术方面的就不一定了。。。地质行业的主要发展我觉得还是在石油行业。。。石油其实就是研究地质的。。。这个你应该明白吧。。。地方的地质局都是常规工作,有很多的地质局的老师傅都到各个油田去打工,待遇很丰厚,不过缺点就是长年不在家,要在外漂泊,直接在油田上班的就不一样了。。。总是大概就是这样,目前为止地质行业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不过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的

❼ 试列举工程地质勘察中详细勘察有哪些主要的工作

地址勘察要勘察周围的环境,建筑物情况,植物绿植情木情况,有没有古墓孔洞什么的?

❽ 主要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简介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三门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承担,其所需的地质资料全部由中国提供。因此,责成地质部、电力工业部与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组成“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负责提供全部地质资料。地质总队在各个阶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据该项目的总地质师提出的任务而进行的。

从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以下简称地质部)与电力工业部水电总局(以下简称水电总局)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共同组建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以下简称地质总队),承担了黄河三门峡坝址和水库区的全部地质勘察工作。在三门峡工程局的领导下,经过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设计阶段第二期以及技术设计阶段所需的各项地质资料,并在坝址进行了基坑开挖的地质素描和质量验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质总队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在主要建筑物地区(含大坝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基坑开挖),进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质测绘工作。为了了解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而进行了钻探、坑槽探、竖井、平硐,并进行了坝基帷幕灌浆试验工作与室内各项试验分析工作。

在大坝施工开挖期间,还进行了基坑地质素描与质量验收工作。

2.在辅助建筑物方面:对围堰、混凝土系统场地、变电站、汽车基地、永久住宅区、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钢桥、铁路专用线等场地的基础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探。

3.对大坝与围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砾石与土料方面,共进行了14个产地的地质测绘与勘探工作,最后选定灵宝涧河为大坝混凝土用的砂砾石材料产地。史家滩为围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产地。

4.在居民区勘探方面:对大安居民区和会兴镇居民区,进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质测绘,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后者作了详细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别在坝址区与会兴镇居民区进行了勘探,最后在坝址区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满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质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坝址下游又修建了两级沉沙池,将用一部分黄河水来补充生活用水。在会兴镇地区找到了三门系中的孔隙承压水,水量、水质均已满足设计的要求。

6.在水库方面

(1)1956年9月对水库区涑水防护地段进行了初步设计阶段所需的各项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坝基勘探、建筑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岭的渗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对水库区进行了50个水库区库岸的坍岸与浸没预测剖面的地质测绘工作,同时作了初步的计算,并提出了文字说明书。虽然这次工作做得较为粗糙,但给今后水库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库区进行了比例尺1:50000综合性的补充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成图比例尺为1:20万。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库周边进行了坍岸与浸没预测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个剖面。在勘探结束后,将其中的部分钻孔选作地下水长期观测孔,对地下水的动态进行了长期观测。

通过4年(1955~1959年)的地质勘察所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满足了设计方面的要求。

在地质总队工作期间,有关主要建筑物、辅助建筑物及建筑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A.A.柯洛略夫与设计总地质师B.И.萨维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务书进行的。在此工作期间长期得到了B.И.萨维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质专家的亲自指导。此外,还得到了地质部马舒柯夫专家,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C.Я.茹科夫斯基专家等以及我国的裴文中、张宗祜、李捷、陈梦熊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在水库勘探过程中的浸没和坍岸资料的分析和计算方面,是在水利电力部O.Б.巴索娃专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

7.工作方法的说明

(1)在坝址地质测绘中所采用的地形底图,当地质图的比例尺大于1:10000时,均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这些图纸是在1954~1955年间由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实测的地形图。

水库区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质测绘工作,系采用195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测的1:10000地形图与1956年10月航空测量的1:25000的地形图经放大而编制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为底图。

在编制水库区比例尺1:200000的地质图与地貌图时,虽然水库区已编制了1:20万的地质图,但所采用的地形底图的范围还不够大,因而其外围部分就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黄河流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00作为地形底图补充其图幅面积不足部分。

(2)在地质测绘操作方面,在图件的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质测绘时,所有的地质点,都是采用经纬仪测定的;当比例尺小于1:5000时,则均采用半仪器目测法与三点交汇法。比例尺1:200000的图件是根据地质部961队、秦岭队、中条山队和地质总队不同比例尺的图件编制而成的。

(3)在勘探坚硬的岩石时,则采用岩心回旋钻,钻头为钢砂钻头与合金钢钻头。均采用清水作冲洗液,禁止使用泥浆作冲洗液。

在松散岩层中,大多数采用锯齿钻、勺形钻或管钻。采取原状土样时,则采用西蒙诺夫式原状取土器。同时均采用干钻法,一般不用冲击钻钻进。

(4)野外试验方面所采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所制定的各项规程、规范和工作指南等,作为地质总队的主要规程、规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钻孔压水试验、单孔抽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地下水长期观测指南、天然建筑材料等各项规程。

(5)室内试验方面,天然建筑材料的操作方法是采用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所介绍的苏联有关规程而进行的。

在土工试验方面,则主要采用水利部所编制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

1952~1958年间完成的所有地质勘察工作和试验工作量详见附录。

地质总队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勘察步骤与内容,分述如下。

❾ 工程地质专业出来后能干哪些工作

1、勘察部门,岩土工程勘察或者地质灾害勘察;
2、设计部门,比较难进了,近些版年可能都要权研究生;
3、施工单位,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懂工程地质的人的,不过就是艰苦一点,还有点危险。
至于要学好的课程:
1、地质基础课:构造地质学、第四季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
2、专业课: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专门工程地质学。
3、最好学点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以后进设计单位有帮助。
4、计算机方面最低要求:word、excel、ppt这些总得会吧?CAD平面作图熟练掌握。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