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的研究对象
⑴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各类变形,包括褶皱、断层、劈理及其他面状、线状构造等。
地质构造分为原生和次生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侵位与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层理、波痕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断层等。形成次生构造的作用力,可以来源于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也可以来源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要研究,某些原生构造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构造的重要标志。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②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③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同时还要研究各种构造形态的描述、制图及其表示方式,以及与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及地震地质等学科的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占据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范围;小的可在露头甚至一块手标本上即可表现其全貌;更小的则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因此,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成为“构造尺度”。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大、中、小、微型以至超显微型等级别。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各有其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通常是从小尺度或中尺度的地质构造观察入手。构造地质学主要侧重于研究中、小型地质构造。较大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则隶属区域大构造学的研究范畴;全球范围内地壳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则属于全球构造学的研究范畴。构造地质学是学习地质科学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学好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如矿床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煤田、石油地质等课程奠定基础。
⑵ 地质学研究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区别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历史性和综合性。只有根据足够的实际资料,特别是根据足以充分说明空间和时间变化因素的丰富资料总结出来的地质学理论,才能有较广泛的适用性。
地质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般的地质研究必须通过一定比重的野外实际调查,配合相应的室内研究。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构成一次观察、记录(包括制图)采样、初步综合、试验分析、总结提高以至复查验证的完整的地质研究过程。地质学研究在实质上都是对其研究对象的一次综合性调查研究过程。
地质学的服务领域,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发地球资源,其中有关矿产资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区域成矿研究的需要,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并促进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 ,以及区域岩浆活动研究、变质地质研究等向新的水平发展。 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沼泽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扩大。环境地质学,包括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有关的微量测试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地质措施等的研究日趋重要。
总之,地质学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具有奠基意义的学科的研究,以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认识。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质地认识地球历史和构造,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⑶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 固体地球专包括最外层的属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研究内容: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学、地史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等。
⑷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类的工抄程建筑活动袭实在地表或地壳浅部的一定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地质环境必然要对建筑物的施工和建筑物建成以后的正常使用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建筑物的修建又必然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反作用。为了使所修建的建筑物能够正常地发挥预期的效益又造价低廉,而且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在修建建筑物之前,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地质环境,预测和评价可能产生的,与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有关的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地质依据。工程地质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情况下可能出现何种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如何,取决于建筑物特点和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学就是研究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学科
⑸ 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1、概念:地质工程也叫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回的相互作用答,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地质问题。
2、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地质环境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1)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2)地形地貌条件(3)地质结构与地应力(4)水文地质条件(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
3、适用的行业:包括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
4、覆盖的范围: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区域矿产基地及矿产远景区预测与评价,矿区与矿床的勘探、开发与评价,地质工程领域建设、勘查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地质勘探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地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及新方法、新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
⑹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形成条件、水量和水质时空的变化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随着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研究对象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第一,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最大的差别是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的空隙中。因此,要了解地下水赋存条件(或者说埋藏、分布规律)就必须研究岩石的时代、成因、物理和化学性质、产出状态、分布范围、空隙性及构造破坏程度与次生改造作用等基础地质条件。
第二,地下水资源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的研究。即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作用条件下的运动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第三,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水质包括物理及化学性质两方面。在化学性质方面主要研究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和微生物组分、水化学形成作用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在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方面,从早期的单纯对水温、色、嗅、味等方面的研究,已扩展到对地下水放射性、地下水形成年龄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第四,地下水动态规律的研究。地下水和其他地质矿产最大的区别之一,即是地下水的质与量均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为揭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更好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并防治其有害作用,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便是地下水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五,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由于地下水是地球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地下水就必须研究它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和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地下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导致的种种环境问题和工程安全问题。
第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科学管理。即研究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又能使地下水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水质状态得到保护与改善,并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⑺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学习阶段是循序渐进的,学完基础理论后会延伸到各个需要学习的交叉阶段。看教学大纲是怎样安排的吧。
⑻ 工程地质学是以研究什么为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地质的发展及变化
⑼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现象,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