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认知
⑴ 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勘查为例,谈谈地质灾害勘察技术的认识。并说明它与岩土工程勘察的异同
勘查基本是纯地质 一般不动钻机 地调为主
岩土工程一般是结合其他勘察手段的 入物探什么的 纯地质的成分没那么大
⑵ 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
多级拦截坝、防护网,很耗钱 没有个几千万别想搞这个
⑶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方法有遥感解译、地面测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山地工程、钻探、试验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1.主要技术方法
(1)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区内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的整体轮廓与形态,可以宏观认识调查区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指导调查工作的整体部署,减少盲目性,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
(2)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最基本、最经济的手段。其成果有利于指导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及试验工作的部署,应首先开展。
(3)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重力法、磁法、热测量法、扩散法、综合测井法等类型。物探方法设备轻便、成本低、速度快、覆盖面大,与钻探、山地工程、地面测绘相结合,既可以节约投资,又可取得有效的成果,但要注意物探结果具有多解性,并受应用前提和现场条件的制约。
(4)钻探
钻探方法用于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具有成果直观、准确并能长期保存等优点,可以进行综合测井、录像、跨孔探测、长观和变形监测。不足是受交通运输、地形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耗资较大。
(5)山地工程
山地工程分为轻型山地工程(试坑、探槽、浅井)和重型山地工程(竖井、平斜硐、石门、平巷等)。山地工程是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技术人员可直接观测岩土体内部结构、构造、断层、软弱夹层、滑带、裂缝、变形和地压等重要地质现象,获取资料直观可靠。还可以进行采样、原位测试,为物探、监测乃至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山地工程施工受地层岩性和其他条件限制,为保证施工安全,要认真研究论证防范措施。
(6)试验
试验是研究地质体的材料特性,即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其赋存环境(如地下水、地应力、地温等)的重要手段,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参数选取的重要途径。
2.选择方法的原则
方法的选择应以调查工作的任务要求、阶段以及地质灾害的特征为依据,以期使用最基本、简便易行的方法,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有用且好用的资料,实现最好的减灾效益。
1)针对性:要根据现场踏勘和前人资料,初步判定地质灾害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勘探方法,避免盲目工作,做到事半功倍。
2)实用性:力求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不刻意追求新奇复杂的技术方法。
3)简单高效:尽可能采用操作简便、易于搬运、环境适应性强的设备。
4)经济合理:在能满足调查评价任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作量。
3.方法的配置
方法的配置要充分考虑调查工作的阶段性,方法自身的适用性,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互验性,技术和经费的可行性。
钻探和山地工程对物(化)探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验性。先用钻探对地面物化探结果进行验证,提高其成果的准确性和推广价值。再进行测井和跨孔探测,拓宽物探的勘测范围,以取得更好的成效。钻探要投入到关键部位,每个钻孔都应综合测井,进行变形监测等,发挥其较多的功能。
试验用于查明灾害体的地质特性和赋存环境,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要结合其他工作统一部署。试验常常成为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如果地质测绘工作细致深入,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得当,物化探工作针对性强,就可以大大降低钻探工程量,少用甚至不用重型山地工程。
⑷ 地质认识的思辨性、长期性、积累性、反复性和多解性
一、地质认识的思辨性
地质学具有诸自然科学中最庞大的概念体系,因此地质学家,特别是大师级地质学家对地质学原理、地质学规律的思考辨析在地质知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使地质学充满哲学思辨的意味。例如,在地质学发展历史上影响广远的成矿过程水成学派和火成学派、大地构造的固定论观点和活动论观点、地壳演化的灾变论和渐变论等,都是在地质学最高认识层次上思辨论的体现,是地质学大师的地球观。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中国最早的思辨论大师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的宇宙观。这种基于 “道”思辨论的宇宙观,对天地的形成,万物的起源与运动,做了朴素的描述。在地质学认识论的中间以至基础层次上,也具有强烈的思辨性。特别是在大地构造、矿床成因这两个领域,地质学家的思维导向和概念运动始终在知识形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地构造的多旋回观点、经纬向构造带观点、地洼观点、断块观点、地幔柱观点等丰富了对地壳构造演化的认识; 矿床学中的脉动观点、交代观点、侧分泌观点、改造观点、层控观点等,也充满了思辨色彩。应该指出,由于大多数地质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对地质概念的思辨仍然是必要的,思辨在地质知识的积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注意到,思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主观的思想运动过程,一旦思维较大地脱离了地质现实,就会使获得的地质知识出现偏差。因此,处理好地质观测、地质现象和思辨的关系,是地质认识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的问题。此外,还要注意思辨所获得的地质概念与该概念应用的实际效果的关系。把概念思辨与地质事实、应用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地质工作中使用思辨的正确途径。
二、地质认识的长期性和积累性
目前,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很肤浅,对地球的直接观测深度只有 10 ~ 15 千米,高精度的间接观察仅限于地壳,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还很弱,需要探索和了解的东西甚多,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无论是一个地区、一个矿床或一个特定的问题,对其地质特征、地质现象、地质规律的认识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其他产业和事业相比,地矿信息数量极其巨大,获取最为艰难,积累或认识过程也十分缓慢。对有些关系到重大地质事件、观点、理论等信息价值的检验往往几代人都难以完成。之所以如此,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观测分析手段日益先进,先前观察不到的现象后来可以观察到,使得对地质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化。观测手段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深化过程永远不会完结。第二,地球科学的进步,也使得对地质现象的解释日益深化。对同一区域,我们现在对它的地质学阐释与 50 年前、100年前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比 50 年前、100 年前丰富得多、准确得多的地质学知识体系,应该用这个体系对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区和对象进行重新认识。第三,地质工作投入强度增加。原来有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地质工作程度低,取得的认识自然比较肤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财力投向这些地区的地质工作,使认识得到深化。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地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一是地质工作永远不会完结,地质认识始终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二是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地质工作取得对问题的最终的认识。
承认地质认识的积累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涉及如何科学地处理自己的工作成果、研究成果同前人成果的关系问题。对同一个地区,同一个问题,后人总是有比前人有更多的资料、数据和认识成果。前人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后人借用,前人失败的经验也可为后人借鉴。例如,一个重大的找矿成果可能在某项地质工作实施过程中实现,但前人的所有工作应该是该成果的基础,这些基础对具体的找矿项目的直接影响程度可以有所不同,但后者立足于前者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对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积累过程。认识的积累性,涉及科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承认地质认识的积累性,有利于地质科学的健康发展。
三、地质认识的反复性和多解性
正是源于地质过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地质信息的不确定性、地质推论的风险性等特点,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多解性。一个地质认识的形成,既受限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条件,又受限于研究区信息的积累程度,还受限于地质学家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来说,反复性和多解性具有双重意义: 一是增加了决策的难度,使对一个地质问题的研究难以形成肯定的结论,这是它的负面效应; 二是把问题在反复的研究中不断深化,通过大量的争论、补充、对比、淘汰,使更具说服力、更被实践所支持的地质结论逐步显现,最终为大多数地质学家所接受,这是它的正面效应。两相权衡,我们认为,作为一种重要属性,地质认识的反复性和多解性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它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地质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多解性,因此,对重要地质问题的研究不要急于求成,对多种观点的争论不要急于统一,对不同的观点和学派不要急于否定。对地质科学中大量原理、规律、学说的是非真伪,要通过长期的、深入的科学探索与实践,在地质学家的争论、切磋、扬弃、融合过程中逐步解决。这充分说明,在地质科学的学术研究中,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尤为重要。
⑸ 地质灾害研究方面的意义
我国灾害之重、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是世界少有的。地质灾害已内给我国经济及人民容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近40年来,每年由气候、水文、海洋及地震等类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当年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25%~35%,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害死亡的人数逾万人。以地震为例,本世纪全球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共29次,我国占了5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共2次,这2次全在我国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迫切需要基础研究的深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
对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重大地质事件多发的中新生代进行生物古海洋事件方面的研究,无疑会进一步深化对全球地质事件、全球地质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这对于解释由岩石圈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地质系统科学理论方面的突破可以为准确地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只有准确地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才能够对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减轻由其所造成的损失。
⑹ 收集人们对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认识,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版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思维权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就是唯心主义。在对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问题时,人们承认其发生、发展的客观性,并积极防范,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有的人则相信所谓天意,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则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
(3)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论。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加强研究,不断提高预测水平,承认世界是可知的。相反,听天由命,无所事事,则是不可知论在生活中的表现。
⑺ 我们要科学解读,怎样正确认识地震
2008年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没有人会忘记这个时间、这个地点。2010年4月21日,青海玉树,痛彻心扉的一幕重演。呜呼哀哉,恸自然之无常,叹国运之多舛地震是个名副其实的恶魔,在对抗地震的道路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还记得那个名叫蒂利的“海滩小天使”吗?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中,她凭借课上所学的知识,提前疏散了海滩游客,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从认识地震开始吧!
1.什么是地震
地震,广义上是指地球表层的震动,它是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振动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0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少则三五次。
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使建筑物瞬间成为废墟,而且还使人类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灾害。同时,地震还能诱发大规模的砂土液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地震有时还可能引发海啸。
地震可能与月球引力有关
有学者认为,地震多出现在“朔”(初一)、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望(十五)这四个时间段,及其前后一天。我们知道“朔”时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此时地球、太阳和月亮成一条直线,地球受到的引力达到最大值。当月亮绕至地球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此时太阳和月亮各在一边,引力相反。上弦(初八)、下弦(廿四)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此时地震多,有学者认为是同磁场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说,到底有没有这种规律,还等待我们去研究。
小贴士
太阳也会发生地震吗?
你知道吗,太阳也会像地球一样发生“地震”。近年,美、英两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气象卫星发回的资料,捕捉到一个令人吃惊的信息:1996年7月9日,太阳在发生耀斑的同时,其内部也伴随着发生了强烈的震动,经专家估算,此次“日震”所释放的能量,差不多等于1906年旧金山地震释放能量的4000倍,如果将这个能量转换成电能,足够美、英两国使用15年。
15.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我们刚刚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伤痛、玉树地震的悲哀,2011年又接连发生了云南盈江地震和日本9.0级地震。人们不禁会问,全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大量地震记录资料反映出,地震活动的确具有周期性: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时而增强,时而减弱,前者是活跃期,后者为平静期。比如,全球1950~1965年期间,就发生了46次7.0级以上的地震。自2004年印度洋地震后,全球发生8.0级以上的地震11次,略高于平均数,但仍属正常范围。
地震是否进入活跃期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期地震次数的多少来判断。目前人们之所以感觉地震多了,不仅因为地震台网的布设密度增大,仪器设备精确,所记录的地震次数增多,还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增加,经济发达,同样级别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以前更大,加之媒体信息和通讯手段发达,地震消息传播的更快更广,所以地震的危害给人们的印象加深了。
⑻ 古代人都是怎样认识地质灾害的呐。。。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仪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那个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一千多里,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顺便更正一下,是地动仪~~ 现代大多称呼为~~地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