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工程 » 玉溪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玉溪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 2021-02-03 04:11:38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征

地震多分布在中国两个区域:(1)阿尔比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在请那藏高原外围地区(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在中国沿海的海洋里

❷ 云南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

云南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
和山体滑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云南正好在地震内带上
和日本一样
都是在容还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常年4级以下的地震很多
山体滑坡是因为云南山林过度开发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连续几天阴雨的天气就会有大大小小的滑坡出现
主要分布
地震主要分布在云南全境
除少数几个城市少有
如下关(也就是大理了)昆明(市内)少有发生外
其他地区都常有发生

❸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特性

地质灾害指给人类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和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既具自然属性,又具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地质灾害都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社会属性是指地质灾害必须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或资源、环境造成危害,否则,称其地质现象。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如下: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现象。但通过科学调查、研究,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御。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地质灾害是复杂的随机事件。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也表现周期性特征,多具有季节性规律。如每年的雨季往往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突发性地质灾害大都以个体或群体形态出现,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害快、危害大的特征,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渐进性地质灾害是指缓慢发生的,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地质灾害常常具有群发的特点,如在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往往成群体发性。也可能一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或灾害链中的一环,如崩塌、滑坡往往是泥石流形成区固体物的主要来源。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每一次地质灾害的成因均不相同,并都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结果。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性,如泥石沟复发频繁。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形成通常受地质条件的控制,因此,其空间分布也呈现区域性的特点。受我国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4个大区:东部平原沉降区,以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中部山地崩滑区,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西部高原冻土区,主要灾害是冻融、泥石流;西北部草原沙漠区。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主导作用是多种形式的破坏,但有时地质灾害对人类会产生有益的建设性作用。如山区斜坡带发生的崩塌、滑坡堆积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对平缓的台地,人们常在古滑坡体居住或耕作。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出长久性、复合性等特征。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使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生产停顿或半停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9)人为地质灾害日趋显著。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各种经济开发活动愈演愈烈,许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如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矿业活动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过度放牧导致土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除了伤害人员,破坏房屋、铁路、公路、航道等工程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❹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与我国地形地势特征有什么关系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在地势阶梯的交界处,坡度大,地形崎岖,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我国地震多发,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

❺ 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全面)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1.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从西向东,大体可以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冻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为巨大),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滑、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渍)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加上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因此如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霜冻及温差等许多不良气候因素常常成为多种多样的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在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年内温差悬殊,风蚀作用剧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风沙化、土地冻融等灾害发育严重。而在温暖湿润的东部、南部地区,尤其在西南山区,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灾害频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冷浸田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的人文活动,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过速增长,对自然的索取也不断加重,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愈来愈强烈。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在东、中部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随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发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 从“成灾”的角度看,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即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从内陆到沿海地质灾害趋于严重。这是因为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区域,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显著不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又剧烈,区内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则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而西部北部地区,虽然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但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调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近来,各种地质灾害对我国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等,2000),近年来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上百亿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0亿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损失超过5亿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国平原区的46个城市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活动正在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深入展开,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起步。一旦大规模经济开发,也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关系。

❻  分布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时空分布

1.滑坡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风暴潮发生时和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如降雨、融雪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与地质和气候因素有关。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条件;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断裂带中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花岗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本市青田、庆元、景宁、龙泉、云和等县(市)较为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育密度大,危害较为严重。

2.崩塌

崩塌发生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

(1)降雨过程之中或稍微滞后。降雨过程主要是指特大暴雨、大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发生频率最高,而且呈突发性。本市主要发生在4~9月份。

(2)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因工程(或建筑场)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上部岩体(土体)的稳定性,常常发生崩塌。崩塌的时间有的就在施工中,这以小型崩塌居多,较多的崩塌发生在施工之后一段时间里,常见发生在1~3年时间内。

(3)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水库蓄水初期或库水位的第一个高峰期,库岸岩土体首次浸没(软化),上部岩土体容易失稳产生崩塌。

(4)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3.泥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具有如下规律:

(1)季节性: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于多雨季节。本市境内主要发生在6~9月份。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的影响,而雨、洪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活动周期的高潮。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二、控制因素

本市地质灾害的分布完全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控制。

1.地质灾害分布受岩性的控制

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类中,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滑坡主要发生在松散的岩土体中(如变质岩、花岗岩风化区);崩塌(坍塌)主要分布在火山碎屑岩等地区。

2.地质灾害分布受构造的控制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破坏的影响性非常明显,地质灾害(隐患)点往往分布在构造控制地区。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构造结构面通常构成崩塌和岩滑的边界,崩塌后缘壁不是断裂带组成,就是沿一组或两组节理(或多组)追踪而成,如交通干线的一系列崩塌(坍塌、塌方)等,如青田县山口蜡石矿边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第二,断裂相交或复合部位,如景宁县毛洋滑坡、青田钼矿5号矿脉塌陷等均是受地质构造控制。

第三,岩层的倾向和倾角也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规模,如云和县朱村上湾岩滑、松阳县玉岩镇乌岩滑坡等地质灾害。

从全市地质灾害分布可以看出,百分之六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丽水—余姚深大断裂及其次级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两侧,地质灾害与丽水—余姚深大断裂带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3.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相差明显,境内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和东部的低山、丘陵区、中部河谷平原区则极为少见。

地形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临空条件。斜坡愈陡,地质灾害愈发育。以土质滑坡为例,凡斜坡坡度大于25度以上者,均易产生滑坡和土体开裂。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往往分布于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

一是降雨型滑坡大多分布在峡谷坡脚临空边坡一带,或坡度转折的斜坡部位;切蚀型滑坡多分布于山区沟谷两岸和傍山依水而建的道路或零散居民的房舍;潜蚀型滑坡一般发育在较平缓的斜坡和引水渠塘岸坡地带。

二是剥蚀-卸荷型崩塌多分布在突兀山脊、孤峰、断层崖和江河溪谷两岩的陡峭悬崖地带;

三是采掘型崩塌多分布于含矿地层之上的陡处。

4.地质灾害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

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多降水的渗入及地表径流冲蚀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丽水市绝大多数滑坡、泥石流、山体开裂(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点在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的破坏作用下,形成灾害。

二是地质灾害与改变坡本原有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如人工修路、切坡建房等,迅速改变了地下水运动条件,增大水力坡度,改变地下水流向,促使边坡变形。

三是库区回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如玉溪库区、石塘库区等,这些点以土滑为主,其前缘均受水库回水的淹没,长期淹没冲蚀,将导致这些地质灾害点的前缘失稳。

5.地质灾害受降雨强度的控制

据统计分析得出,境内绝大多数滑坡、崩塌等都因受连续降雨或暴雨而产生地质灾害,由于短时间降雨强度大,雨水来不及排泄,因而积聚于斜坡岩土体中,对斜坡岩土体的软化,降低摩擦力,增大静水压力,而产生地质灾害。

丽水市降雨时间一般是每年5月~9月降雨量较大,从多年平均降雨量分析,每年6月、7月、8月三个月的降雨量最大,从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也表明6月、7月、8月产生的地质灾害最多,即在6月、7月、8月三个月中连续降大暴雨时则地质灾害的形成率更高,尤其是土质滑坡更为明显,因松软土体易被饱和软化,降低摩擦力,使斜坡土体向临空方向产生下滑,而在其他时间地质灾害发生较少。土质滑坡的周期性明显受降雨周期的控制,变形周期为1~2年者居多,表现十分突出。人工切坡、爆破采掘、降雨等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它们常常表现出滞后相关的特点,按滞后时间可分为滞后伴生型、短滞后型、长滞后型。

(1)滞后伴生型:降水后不久随之产生,如因修水渠、修公路切坡所引起的滑坡多属此类。资料表明,一般在半年内可形成滑坡。

(2)短滞后型:滞后期一般为1~4年。切蚀型土滑和切蚀型岩滑多属此类。

(3)长滞后型:滞后期一般在5年以上,如矿山采矿、采掘掏空山体使山体破坏形成山体开裂、崩塌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演变趋势分析

据丽水市地质灾害特点和现有资料统计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交通、水利工程、村镇建设及过度的林业砍伐均能极大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丽水市的地质灾害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

(1)从历年发生地质灾害的次数统计,1987年以前地质灾害发生较少;1988年起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年发生次数均在7起以上;1994、1996、1998年三度达到高峰,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10~20余起。

(2)从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的规模一般较小,以零星孤立出现为主;从90年代起,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常常具有多种灾害叠加成群出现和长期活动的特征,危害程度不断增加。

(3)从地质灾害分布的地域看。早期灾害出现地点多为工程建筑较多的城镇和交通沿线,而今,地质灾害在丽水市各县(市)均有出现,并集中分布在以往认为工程地质条件尚好的景宁、龙泉、庆元、青田等县(市)的山区。

由此可见,丽水市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是十分严峻的。

❼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一、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严格受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有相对集中和条带状展布的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

(一)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集中

据调查资料统计,有310处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集中分布在河谷的两侧。其中,延河和汾川河老年期河谷发育滑坡25处,南川河、杜甫川河、西川河、蟠龙川河、牡丹川河、丰富川河等壮年期河谷发育滑坡264处,崩塌11处,不稳定斜坡10处(表3-34)。

表3-34 河流两岸发育的地质灾害点统计表

区内滑坡、崩塌均分布在河流两岸或沟谷两侧,其分布密度和致灾作用则与河流及沟谷的发育期有关。一般在沟谷形成早期,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沟谷两侧崩塌、滑塌频发。但是,由于早期沟谷内人烟稀少,也无重要工程和基础设施,一般不致灾,属自然地质现象,多数规模较小。壮年期河流进入以侧蚀为主的阶段,风化、卸载作用强烈,处于河流侵蚀岸的斜坡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老年期即成型河谷阶段,如延河两岸,自然条件下坡体总体较稳定,在风化和卸载作用下,多形成剥落和局部不稳定。但是,成型河谷区地形平坦开阔,人口、重要工程和基础设施密集,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最为严重。

(二)在直线型和凸型边坡地段相对集中

凸型和直线型坡易产生滑坡灾害。调查的崩塌中,阶梯型坡占8.2%,凹型坡占12.2%,凸型坡占24.5%,直线型坡占55.1%。在不稳定斜坡中,阶梯型坡占38.8%,直线型坡占51%,凹型坡占2%,凸型坡占2%。直线型坡产生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的几率明显较高。

坡体岩土体结构不同,发生滑坡的数量不同。土质阶梯型坡发生滑坡的数量占总滑坡数量的6.3%,凸型坡占38.1%,凹型坡占7.9%,直线型坡占47.7%;岩土复合型坡发生滑坡的数量占总滑坡数量的5.8%,凸型坡占35.9%,凹型坡占4.9%,直线坡型占53.4%。

滑坡主要发生于直线型和凸型坡;土质坡滑坡的发生数量均略高于岩土复合坡。

(三)滑坡在1000~1300m高程范围内相对集中

滑坡后缘高程跨度较大,在940~1420m之间均有分布,但90%以上的滑坡在1000~1300m之间,跨度达300m。不同规模类型滑坡后缘高度有所差异,大中型滑坡50%以上后缘高度分布在1060~1180m之间,跨度120m;而小型滑坡50%以上后缘高度分布较低,在1060~1120m之间,跨度60m。随着滑坡规模的减小,滑坡后缘顶部高程呈现降低的趋势(表3-35)。

表3-35 滑坡后缘高程统计表

据对11处崩塌资料统计,崩塌坡顶高程为1050~1235m,相对高度8~50m。崩塌的发生高度与所处地貌部位有关,只要有陡坡存在就有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其分布与高程关系不明显。

(四)在北部植被条件差的部位集中

延河流域多属稀疏退化草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在北部植被条件差的部位相对集中。汾川河流域(南部5个乡镇)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达60%以上,水土流失强度低,坡体相对稳定,地质灾害少。本次调查仅发现滑坡1处,不稳定斜坡2处。

(五)在易滑或易崩地层岩性组合部位相对集中

区内易滑地层或软弱结构面主要为第四纪古土壤层、新近纪红粘土层、三叠纪基岩顶面,以及基岩中的泥岩层面;易崩地层为第四纪黄土和三叠纪基岩。

就黄土滑坡而言,10.2%属于沿倾斜的古土壤滑动;76.8%属于上部切穿黄土,下部沿三叠纪基岩顶面滑动;仅有1.4%属于上部切穿黄土,下部沿新近纪红粘土层滑动。此外,黄土层内错动占11.6%。滑坡在倾斜古土壤,以及上部黄土、下部三叠纪基岩出露的岩性组合部位集中分布。新近纪红粘土层以及基岩中的泥岩层均可以形成软弱结构面,但是,新近纪红粘土层在调查区分布范围十分有限,而且,分布的位置一般都很低,所以,区内虽存在沿新近纪红粘土层滑动的滑坡,但数量有限;而基岩中的泥岩层虽强度较低,但相对黄土层却要高得多,所以,区内缺乏切断基岩沿基岩中泥岩层滑动的滑坡。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在高陡边坡部位,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更甚,故在黄土高陡边坡地段,黄土崩塌密集。三叠纪基岩属砂泥岩互层,在高陡边坡地段,由于差异性风化,致使泥岩风化缩进,砂岩地层悬空,裂隙发育并开启,崩塌高度集中。

(六)在阴坡相对集中

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是0°~45°和315°~360°的坡向属于滑坡发生的优势坡向,尤其是在北东方向的阴坡滑坡发育相对集中,形成了沟谷两侧滑坡分布的不对称性。

二、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在时间域上,地质灾害也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地质历史时期,滑坡、崩塌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对集中;在人类历史时期,滑坡、崩塌在人类活动强烈时期相对集中;在一年之内,滑坡、崩塌在雨季相对集中。

(一)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对集中

在本次调查的293处滑坡中,发生于全新世以前的古滑坡为45处,占实际调查滑坡点总数的15.4%;发生于全新世以来,而现今整体基本稳定的老滑坡211处,占72.0%;近年来发生或目前仍有活动迹象的新滑坡共37处(含新近发生的新滑坡13处,古、老滑坡复活24处),占总数的12.6%。

新生代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以上升为主的振荡性升降运动。自更新世初期黄土开始堆积,就伴随着侵蚀,但堆积速度远远大于侵蚀速度。黄土堆积晚期,随着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高原的整体隆升,尤其是黄河的贯通,使延河、汾川河及其各支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增强,侵蚀速度与远远大于黄土堆积速度,水土流失严重,沟谷、河流的下切与侧蚀作用十分强烈,滑坡、崩塌频发。目前看到的滑坡绝大部分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表现为在地质历史时期滑坡、崩塌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对集中。

(二)在现代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

本次调查2000~2004年新近发生的滑坡、崩塌都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表现出在人类历史时期,滑坡、崩塌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结构,使原斜坡应力发生变化,导致斜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内新近发生的13处滑坡中有10处与削坡建窑建房有关,2处与公路铁路建设有关,1处由水利工程引发。16处崩塌灾害点,有9处是与建窑建房削坡过陡有关,7处与乡镇级公路建设斩坡有关。

(三)在雨季相对集中

调查区2000~2004年发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发生频次均与同期的月平均降水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图3-18)。可见,集中降雨是本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年内,滑坡,崩塌发生时间在6~9月份的雨季相对集中。

图3-18 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关系柱状图

1—滑坡;2—崩塌;3—月降雨量

❽ 云南玉溪地质构造及地貌

玉溪抄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标袭处于北纬23°19′~24°53′、东经101°16′~103°09′之间。北接省会昆明市,西南连普洱市,东南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总面积15285平方千米,人口230万(2010年)。全市分2个市辖区、5个县、3个自治县,行政驻地红塔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玉溪市因粮食高产,烟叶质地优良而享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
玉溪的平均海拔在1800左右,玉溪地处云贵高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位于新平县的哀牢山主峰为玉溪最高峰,海拔3165.9米;最低海拔为元江河谷,海拔328米。地形条件复杂,以红河为界,其东西两边的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差异。红河以西为滇西横断山区,山体走向呈北西向,哀牢山主峰大雪锅山高程3165.9m,当地最低侵蚀基面高程328m,相对高差2838m;红河以东为云贵高原,由于受云南山“字”型构造的影响,山体走向分别为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及南突的东西向,山体破碎,其间以梁王山主峰海拔高程2820m为最高点,一般高程1500-1900m。

❾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这些灾害主要发生在地质条件不内稳定的地区,包括容西南地区(板块交界、降雨丰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发),西北一些地区(板块交界),南方的山区(降雨丰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黄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东北的山区(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

❿ 玉溪的地理和气候是怎样的

一、地理

玉溪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中部,处于北纬23°19′~24°53′、东经101°16′~103°09′之间。北接昆明市,西南部接普洱市,东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邻,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区域内最大横距172公里,最大纵距为163.5公里,总面积15285平方公里。

玉溪市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峡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西部哀牢山是一巨大屏障,山峦连绵,谷壑纵横。东部和北部有一些较大的断层陷落盆地。元江河谷沿哀牢山脉东侧的元江断裂带切割较深,从江面到山顶高差达2000米以上,形成高山峡谷地带。

哀牢山脉主峰大雪锅山海拔3137米,为市内最高点。南昏江与元江汇合处海拔328米,是市内最低点。全市除元江河谷外,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1800米。市政府驻地红塔区州城海拔1630米。

二、气候

玉溪市处于低纬度高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随复杂的地形及受印度洋、北部湾温湿与干燥气流综合影响变化,具有冬春干季、夏秋雨季及垂直与背向、朝向影响而具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15.4-24.2℃,最高32.2℃,最低-3℃;年平均降水量787.8-1000mm,多集中于6-10月,尤其是雨季集中于5-10月,大、暴雨多集中6-8月,范围小、强度大的“单点暴雨”频繁发生;相对湿度75.3%,绝对湿度13.6毫巴;年平均蒸发量1801mm。

1-3月份为霜期,偶见降雪。由于地形复杂,高差较大,一般山区比坝区降雨量大,温度较低,自山顶到谷底,全年和昼夜温差变化亦较显著。

(10)玉溪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扩展阅读:

截至2016年,玉溪辖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澄江县、华宁县、易门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75个乡(镇、街道),其中,街道24个,镇25个,乡26个(民族乡10个)。市委、市政府驻红塔区。

抚仙湖横跨澄江、江川和华宁三县区,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最大的I类淡水生态大湖,水域面积21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95米,蓄水量206亿立方米,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全球少有的I类水质湖泊,被列为全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是全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重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